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需要测糖不(糖尿病需要测糖耐量吗)

曹说新视界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应该多久测一次血糖?提醒:在家测血糖,4个误区不能犯

在健康管理的领域中,糖尿病的血糖监测犹如精密仪器上的关键旋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众多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的稳定与否直接关乎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的方方面面。那么,在这一复杂的健康课题里,糖尿病人究竟该多久测一次血糖?在家自行测血糖时,又有哪些容易踏入的误区需要规避?今天,我们就一同深入这一与无数人生活紧密相连的健康话题。

刚确诊或血糖不稳定患者的测糖之路​

想象一下,一位刚刚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小李。得知患病消息的那一刻,他的生活仿佛被蒙上了一层未知的阴影。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了频繁的血糖监测之旅。由于处于刚确诊阶段,身体内的血糖犹如脱缰之马,波动极为剧烈。​

为了精准掌握全天血糖的变化轨迹,小李每天需要进行 4 至 7 次的血糖测量。清晨,在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夜晚的凉意时,小李便要在空腹状态下进行第一次测量。此时,他的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息,血糖数值宛如平静湖面的初始状态,是评估基础血糖水平的关键数据。接着,在早餐、午餐、晚餐前后,小李都要准时拿出血糖仪,采集指尖血。每一次扎针,尽管伴随着轻微的刺痛,但他深知这是获取血糖信息的必要步骤。看着血糖仪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他仿佛在解读自己身体内部的神秘密码。而到了睡前,甚至有时在半夜,小李也不能放松警惕。因为血糖的波动并不会因夜晚的来临而停歇,尤其是在刚确诊且血糖不稳定的时期,任何一个时间点的血糖异常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通过这样高频次的测量,小李能够完整地描绘出一天中血糖的起伏曲线,这些数据对于医生而言,就像是精准的导航图,帮助医生为他调整用药剂量以及规划合理的饮食方案,力求将他的血糖逐渐引入稳定的轨道。​

血糖稳定患者的适度监测策略​

再把目光投向另一位糖尿病患者老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老张的血糖已经趋于稳定,宛如平静的湖面,不再有大起大落的波澜。此时,他无需像刚确诊时那样每天频繁地测量血糖。​

一般情况下,老张每周只需进行 2 至 4 次的测量即可。但他深知,测量的时间点不能随意选择。有时候,他会在周一的清晨,当城市还未完全从睡梦中苏醒,在空腹状态下测量血糖,此时的血糖数值反映了他基础代谢状态下的血糖水平。而在周三的午餐后,他会准时进行餐后血糖的测量。在享受完一顿营养均衡的午餐后,他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绿树摇曳,静静地等待餐后两小时的到来。这个时间点的血糖测量,能够直观地展现出他身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血糖的代谢情况。又或者在周五的睡前,他会进行一次测量,以此了解自己在休息前血糖是否处于平稳状态,为夜晚的睡眠提供一定的健康保障。通过这样有规律且涵盖不同时间段的测量,老张既能及时掌握自己血糖的动态,又不会让频繁的测量过度干扰正常生活,真正实现了血糖管理与生活的和谐共处。​

胰岛素使用者及血糖波动大者的特殊关注​

还有像小赵这样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他们的血糖监测之路又有着独特之处。小赵每天都需要依靠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稳定,然而,胰岛素的使用就如同在走钢丝,稍有不慎,血糖便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每天,小赵都要多次监测血糖。清晨起床后,他会在注射胰岛素之前测量空腹血糖,这一数值决定了他当天胰岛素的初始剂量。在注射胰岛素后,尤其是在临近用餐时间,他会更加密切地关注血糖变化。因为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在此时最为显著,稍有偏差就可能引发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危险状况。如果小赵在某一天感觉身体有些异样,比如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他会立刻意识到可能是血糖出现了问题,进而额外增加测量次数。哪怕是在外出运动时,他也会随身携带血糖仪。在运动前后,他都会认真测量血糖。运动过程中,身体的能量消耗增加,血糖会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及时测量,小赵能够根据血糖数值调整运动强度以及后续的饮食安排,确保自己的身体始终处于安全的血糖范围之内。​

在家测血糖的误区警示​

说完了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测量频率,我们再将目光聚焦到在家测血糖时容易出现的误区上。许多患者在家自行测量血糖时,由于方法不当,常常会得到不准确的结果,这无疑给血糖管理带来了误导。​

误区一:手指选择的不当之失​

在日常的血糖测量中,不少患者像小孙一样,总是习惯性地选择同一个手指进行扎针采血。小孙每次测血糖时,几乎都将目标锁定在右手的食指上。久而久之,食指指尖的皮肤变得粗糙、坚硬,就像一层厚厚的盔甲。这是因为频繁的扎针刺激,使得皮肤的角质层不断增厚。而这种变化会对血糖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当再次从这个 “久经考验” 的手指采血时,血液流出的顺畅度受到影响,且由于皮肤状态的改变,测量仪器获取的血糖数值可能出现偏差,无法真实反映身体内的血糖情况。​

正确的做法应当像经验丰富的糖尿病患者老王那样。老王深知手指选择的重要性,他总是轮流使用左手的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拇指的侧面来采血。这些手指的侧面神经分布相对较少,采血时的疼痛感会明显减轻。而且,通过轮流使用不同手指,避免了单一手指过度受损,能够更好地保证每次采血时皮肤状态的相对一致性,从而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误区二:未洗手带来的测量干扰​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不洗手直接测血糖。像小张这样的患者并不在少数。有一次,小张刚吃完一个甜甜的苹果,手上还残留着苹果的糖分,便匆匆拿起血糖仪准备测血糖。他没有意识到,此时手指上的糖分就像隐藏的 “作弊者”,会对测量结果产生极大的干扰。当血糖仪接触到带有糖分的手指皮肤时,测量出来的血糖值瞬间升高,这让小张误以为自己的血糖控制出现了严重问题,陷入了不必要的焦虑之中。​

事实上,在测血糖前,正确的做法是像医生反复叮嘱的那样,务必认真洗手。可以使用清水仔细冲洗双手,将手上可能沾染的食物残渣、糖分、油脂等彻底洗净。如果不方便使用清水,也可以选用无酒精湿巾,轻轻擦拭手指,确保手指表面干净无污染,避免任何外界物质对血糖测量结果的干扰。​

误区三:挤压手指导致的数值偏差​

当扎完手指后,发现血液流出量不足时,许多患者会像小刘一样,下意识地用力挤压手指,试图让血液尽快流出来。小刘有一次测血糖时,扎针后血只流出了一点点,他心里一急,便使劲挤压手指。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让组织液混入血液之中。组织液的成分与血液不同,一旦混入,就会稀释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导致测量出来的血糖值偏低,无法真实反映身体的血糖水平。​

而正确的应对方法是,当发现血不够时,患者可以先将双手相互搓热,促进手部血液循环。就像冬天双手冰冷时,我们通过搓手来取暖一样,此时搓手能够让血液更顺畅地流向指尖。或者将手指放低一些,利用重力的作用,让血液自然地流出来。这样获取的血液样本更加纯净,测量出来的血糖值也更具准确性。​

误区四:忽视餐后血糖的潜在风险​

还有一部分患者,比如老陈,存在只测空腹血糖,而忽视餐后血糖的问题。老陈一直认为,只要空腹血糖正常,自己的血糖就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他每天清晨都会认真测量空腹血糖,看到数值在正常范围内,便觉得高枕无忧。然而,他却不知道,餐后血糖其实是反映血糖管理情况的重要窗口。​

有一次,老陈去医院进行全面体检,医生在查看了他的血糖数据后,发现他虽然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却明显偏高。原来,老陈日常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较多,且缺乏适当的运动,这些因素导致他餐后血糖升高,而他却因为只关注空腹血糖而一直没有察觉。如果长期忽视餐后血糖,可能会错过早期血糖异常的信号,进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不仅要关注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的测量同样不可或缺。在吃完一顿饭后,耐心等待两小时,准时测量餐后血糖,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身体对食物的代谢反应,为血糖管理提供更完整的信息。​

在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征程中,血糖监测就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通过合理确定测量频率,避开常见的测量误区,患者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自己的血糖状况,为健康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刚确诊时的摸索,还是血糖稳定后的坚守,亦或是特殊情况下的谨慎应对,每一次正确的血糖测量都是对自己身体的一次温柔呵护,助力患者在与糖尿病的长期对抗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拥抱健康的未来。​

糖尿病人多久测一次血糖?医生:在家测血糖,4个常见误区不能犯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患者到底多久测一次血糖才合适呢?

很多人都觉得,测血糖就是在吃完东西后检查,或者是偶尔觉得不舒服时量一量,但其实,测血糖的频率是有很大讲究的。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内分泌科的医生,我常常遇到患者对测血糖的时间和频率产生误解

这种误解,不仅会影响糖尿病的控制效果,还可能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有一位患者,他是因为长期头晕、乏力来到我的门诊的,在通过详细检查,发现他已经患有糖尿病多年。

可是,最让我惊讶的是,他告诉我,自己基本上每隔两三天才测一次血糖,甚至有时觉得自己没有特别的不适,就几天不测一次。

按照他的话说,只要血糖不太高,平时多休息就好了。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血糖不再剧烈波动,就可以减少监测的次数,但事实上,血糖不升不降并不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控制住了糖尿病。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隐蔽性,即使你觉得没有明显的不适,血糖还是可能在高峰时段悄悄升高,而一旦不及时采取措施,后果往往是严重的。

实际上,测血糖的频率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治疗方式和血糖控制目标来定。

对于那些依赖胰岛素的患者,或者是正在调整用药方案的患者,血糖的监测频率应该更高一些。

一天四次,甚至更多的监测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餐前餐后进行多次检测,才能及时掌握血糖的波动情况。

而对于一些血糖已经相对稳定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他们减少检测频率,但是不等于完全不测。

即使是相对稳定的患者,至少每周测量两到三次血糖也是必要的

其实,在家测血糖,除了注意测的次数,还有几个常见的坑千万别踩。

没有正确清洁手指,血糖测量不准确

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自己家里测血糖时,往往忽略了手指的清洁

我曾遇到一位患者,他每天都早上和晚上分别测一次血糖,结果始终觉得血糖控制得不好。

当我们仔细了解他用血糖仪的情况后,问题就浮出水面了。

原来,这位患者常常在测量前没有认真清洁手指,或者没有选择合适的手指部位,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看似小小的细节,竟然影响了整个血糖管理的效果,这也是很多患者的误区之一——“随便测,测出来的血糖没准。”

实际上,血糖测试之前,应该先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洁手指,然后再用纸巾擦干。如果无法及时清洁手指,可以用酒精棉片擦拭过后晾干再测试。

这个细节,很多人可能忽视,但正是这些看似不重要的步骤,能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总是在同一只手指上测量

“用左手,左手感觉比较好。”这位患者的话让我想到很多糖尿病人习惯只在同一只手指上反复测量血糖。

实际上,这样的习惯会导致手指局部微循环差,血液回流不畅,可能影响到血糖值的测量精度

手指上的皮肤经常穿刺会导致它变得更厚,甚至产生瘢痕,血液的流动不畅会让血糖测量结果更偏差。

我见过一位中年女性患者,每次测量时,她都会在同一只手指反复采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只食指变得越来越麻木,测量血糖时往往觉得不准确。

最严重的时候,她的血糖仪都无法从手指上抽取足够的血液

我们建议她定期更换测量的手指,避免反复使用同一部位,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实际已经影响到她的血糖控制。

你可以轮流选择四指、五指,每次换一个测量点,给手指一定的休息时间

血糖值不稳定时没有考虑饮食因素

很多患者在血糖波动较大的时候,往往会把责任归咎于药物或其他生理因素,忽略了自己饮食的影响。

有一位患者,他每天测量血糖时发现餐后血糖总是很高,他觉得自己已经吃得很健康,每次吃饭都尽量控制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然而,当我们详细了解他的饮食习惯时,我才发现,他虽然每天的餐盘里蔬菜很多,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较低,但他几乎每天都喜欢吃一些高糖的水果来“解馋”

他认为水果是健康的,但却忽视了自己吃水果的量和种类,而这位患者的血糖就受到了水果糖分的影响,导致餐后血糖飙升。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忽视了饮食的微妙影响,尤其是看似健康的食物——比如水果、酸奶、坚果等,往往是潜在的“隐形杀手”。

虽然它们不像含糖饮料那样显而易见,但它们所含的糖分,若摄入过量,依然会导致血糖波动。

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的关键不仅在于控制总热量,更要关注食物的种类和组合

只关注血糖数值,不考虑血糖波动

最后,很多患者在家测量血糖时,常常只是看重每次的血糖值,而忽略了血糖的波动趋势。

有一位患者是糖尿病初期的患者,他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糖,早晨的空腹血糖正常,但晚上餐后血糖却偏高,结果他感到焦虑不已。

每次看到晚上血糖较高时,他就开始调整药物,或者减少晚餐的摄入,但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实际上,单次测量的血糖数值只能反映出一个时刻的状态,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在于关注单一时点的数值,而是要关注血糖的波动趋势。

如果血糖长期处于波动状态,无论是波动较大还是较小,都可能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信号。

血糖测量不是一项孤立的操作,它与许多因素息息相关。

正确的测量方法、合理的测量频率以及细心的记录都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在家测量血糖时,要避开以上四个常见的误区,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血糖数值的变化,更要重视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优化血糖波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人多久测一次血糖?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 李玉清,个性化饮食干预结合延续性护理追踪对 2 型 糖尿病留守老人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影响,临床护理,2024-02-01

糖尿病人应该多久测一次血糖?忠告:在家测血糖,4个误区不能犯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患上糖尿病后,血糖监测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是不是曾经问过自己,糖尿病患者到底多久测一次血糖才合适?

血糖波动如此大,是否要频繁检测?如果在家自己测血糖,有哪些误区是一定要避免的呢?

这一切可能看似简单,但只要稍不注意,血糖检测可能反而给你带来误导,影响你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是非常必要的,而具体多久测一次,其实要根据个人的病情来定,一般来说,若是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医生可能建议每天测一次;若病情波动较大,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

在家测血糖时,虽然操作简单,但有些常见的误区如果不加以注意,反而可能会误导你自己的判断,让血糖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在家测血糖时,有哪些误区是绝对不能犯的。

自测前,心态不能太急躁

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一些自己在家做管理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对血糖测量过于急躁。

拿起血糖仪,不管餐前还是餐后,不管是早上还是下午,恨不得每小时都测一次。

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自己血糖控制的判断,甚至让他们误以为自己血糖波动得非常剧烈,实际上,可能只是因为不懂得正确的测量时机和方法。

曾经有一位患者是一位中年男性,做工程的,每天的工作都很忙,有时早出晚归,回到家后往往直接测量血糖。

他平时测血糖特别频繁,可能每餐后就测一次,甚至在进餐前也会测。

结果,虽然他的医生已经建议他在空腹和餐后两小时测量血糖,但他依然坚持每一餐后都测血糖,常常因为波动较大而焦虑。

那天他跟我说:“怎么测总是高,不是我管得不严,就是血糖真的那么难控制?”

经过仔细询问,原来是他对测量的时机和频率理解有误。

餐后立即测血糖,血糖的升高是自然的生理反应,根本无法得出准确的健康状况。这种做法可能使他过度焦虑,影响治疗效果。

从这个例子中,大家可以看出,不是每一时刻都需要测血糖,测血糖也不是越频繁越好,恰到好处才最重要。

对那些自己管理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避免对血糖检测结果产生过度的焦虑反应。

错误测量时段

糖尿病患者在家测血糖,常常犯的第二个误区,就是空腹时测量过于急功近,尤其是早晨醒来的第一刻就想知道自己血糖到底如何。

很多人不明白,空腹血糖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稳定的,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这一数值——比如晚餐吃得太重,晚上没有按时吃药,甚至睡得不好,都会导致早上的血糖数值出现波动。

有一个患者,他是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师,晚年生活没有太多压力,吃得不多,运动也少,主要就是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测空腹血糖。

他告诉我:“我每天早上刚醒来就测,感觉是最准的。”

但实际上,他的空腹血糖结果常常波动很大,有时高得让他不知所措,有时又很低,差点出现低血糖的反应。

我告诉他,其实空腹血糖的波动并不是说他控制不好糖尿病,而是生活习惯和身体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的早晨血糖数值可能受前一晚吃得重,甚至第二天他吃了不合适的药物等各种因素影响。

所以,空腹血糖并不是一个立即能得出结论的数值,建议患者要放慢步伐,耐心等待和细心管理,尤其是早晨第一时间测血糖时,需谨慎对待。

不注意仪器的清洁,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说到这个误区,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一个小细节,似乎没有必要过多在意。可是,长期以来我发现,很多患者都忽视了这一点。

特别是一些老年患者,他们往往把血糖仪放在卫生间或者桌子上,忽略了仪器和试纸的清洁问题,导致血糖测量结果不准确。

有一位患者是一名退休的银行职员,他测血糖的频率并不高,基本上都是餐后一个小时或者两小时后测一次,但血糖仪的清洁工作做得不够到位。

几次测量后,结果竟然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他的测量数值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简直让他无法理解。

后来,他回医院复查,发现其实他的血糖并没有波动那么大,只是因为测量仪器没有清洁好,造成了测量数据不准确。

医生告诉他,血糖仪上的试纸要保持干净,否则污染会直接影响血糖测量的准确性。那些粘附在试纸上的灰尘和油脂,都会干扰测量结果。

很多人忽略了血糖仪的保养,认为只要试纸正确插入,仪器就能自动给出正确答案。其实,不定期清洁仪器不仅会影响结果,长期下去,还会损伤仪器的使用寿命。

所以,无论是血糖仪的指针还是试纸槽,都要保持清洁,每次使用前,最好使用干净的布擦拭仪器,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只依赖血糖仪,忽视身体其他信号的判断

血糖仪只能测量到血糖浓度的数值,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

很多患者尤其是在家测量血糖时,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单纯依赖仪器上的数字来判断血糖是否控制得当,而忽略了自己身体的其他反应。

曾经有一位患者,他是每天都把测量血糖当做生活的日常,特别在餐后,他会立刻测量血糖,并依赖仪器上的数字做出判断。但是,问题在于,他对身体其他的信号缺乏敏感。

例如,当他吃完饭后出现明显的口渴感、频繁上厕所等症状时,他却总是认为自己没问题,直接通过血糖仪测量看数字,觉得它还可以。

其实,这种状态是错误的,血糖仪只是帮助我们判断血糖情况的工具,患者不应该仅仅依赖它来决定治疗方案。

身体的其他信号,诸如乏力、口干、视力模糊等症状,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自测血糖时,除了依赖仪器的测量值,还应该时刻关注自己身体的其他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综合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人的身体远比数字复杂,血糖仪只是辅助工具,不能成为判断健康的唯一标准。

糖尿病患者在家测量血糖时,容易陷入这些误区,过于依赖数字,忽视了正确测量时机、仪器清洁以及身体其他反应。

血糖管理并非仅仅依靠仪器上的一个数字就能简单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大家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避免这些常见误区,就能够更加理性、科学地管理好自己的血糖,防止过度焦虑或误判自己的健康状况。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耐心、细心,也需要一些细节上的智慧。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丛媛.应用食物升糖指数为糖尿患者做饮食指导,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