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多食的症状(糖尿病多食的表现)
这种“食欲大开”的现象不是胃口好 可能是糖尿病的预兆
比起“不饿却总想吃东西”,刚吃完就饿的现象更值得引起警惕。一些人将它归结为消化速度快、没吃饱,但你可能没意识到,糖尿病正在用这种方式提醒身体。
吃完就饿要小心
刚吃完饭不久就饿了是一种需要关注的现象,因为极度饥饿感可能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
具体表现为餐后总饿或半夜饿醒,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与普通人的胰岛功能分泌不同。不合时宜的胰岛素分泌,就会让糖尿病患者产生饥饿感或低血糖反应。
刚吃完就饿的原因
当血糖降到一定值,人就会出现饥饿感。餐后出现饥饿感,要分两种情况看待:
摄入能量不足
主食没吃够:减肥人士将主食减量或干脆省掉,导致能量不足。
摄入食物饱腹感弱:饼干、膨化食品等蛋白质、膳食纤维含量少,胃排空速度太快,无法带来饱腹感。
体力活动量太大:体力活动量增加等原因引起。
身体代谢异常
压力大或睡眠不足:短期内压力增大,大脑活动需要充足的血液葡萄糖供应;睡眠不足导致食欲控制发生紊乱,饥饿素分泌增加,都容易使人感到饥饿。
糖代谢和胰岛素分泌异常:对于存在胰岛素抵抗的肥胖人群和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对中枢神经的食欲抑制作用减弱,造成饥饿感增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比未患糖尿病的人更容易饿,食物成瘾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6.6倍。
胰岛功能紊乱:糖尿病前期由于餐后胰岛功能紊乱、胰岛素水平不恰当升高,此时血糖已经下降,造成下次餐前的饥饿感明显,甚至出现心慌、手抖等低血糖反应。
饥饿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饿,如果排除摄入热量不足等因素,就要怀疑自己是否存在病理性饥饿问题,特别是40岁以上、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建议去医院做葡萄糖耐量测试,不仅要测量血糖水平变化,还要测一下餐前和餐后1~3小时胰岛素分泌情况。
这样吃对血糖好
要想缓解餐后饥饿的情况,建议大家在饮食上做以下调整:
☆正餐避免高热量、高胆固醇食物:建议摄入高饱腹感、升血糖速度较慢的食物,即高蛋白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杂粮饭、乳制品等。
☆调整进食顺序:先吃菜,有一定饱腹感,再吃主食,以防血糖上升太快。
☆缓慢进食、少食多餐:注意是在进食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增加进餐次数,这样可以有效改善餐后2小时血糖,并预防下一餐前饥饿,减少血糖波动。
以下几类食物对糖尿病患者很友好:
奶制品尽量选购脂肪和添加糖较少的产品。
来源: 吉林12320
联合国糖尿病日丨出现多饮多食、疲倦、视力减退等症状需警惕
11月14日是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临床统计,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约为8%。
糖尿病有哪些典型症状?怎么做才能远离糖尿病?看图,了解↓↓↓
想了解更多关于糖尿病的知识?
11月14日14:30-15:10
“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宣传活动
教你如何科学控糖
本次宣传活动的重头戏是“院士团队微论坛”,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国工程院贾伟平院士团队将从“糖尿病的管理需求”等专业角度进行科普讲解,提高市民对糖尿病及其危害的认知与关注。
市民朋友可以通过扫描以下海报上的二维码进行观看。
在宣传日期间,全市各区围绕本次宣传日主题,因地制宜采取线上或线下方式,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咨询活动。
4岁女童竟查出糖尿病并发症?“特别喜欢吃甜食 近日多饮多尿”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糖尿病属于“老年病”。然而,这两天,浙江一家医院接诊的一位糖尿病患者,却是个只有4岁的孩子,而且还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医生的诊断。
女童高糖饮食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浙江杭州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最近接诊了一位年仅4岁的小女孩,就诊时小患者无精打采,面色淡漠。家长表示,孩子平时不仅活泼好动,而且特别喜欢吃甜食,胃口也很好。
杭州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傅克勇:她家属告诉我们她最近一个月来就是多饮、多尿,我们怀疑有糖尿病可能。当时测的血糖是31.68mmol/L(毫摩尔每升),正常的随机血糖不能超过11.1mmol/L(毫摩尔每升)。
医生通过进一步检查后发现,这名儿童不仅患有糖尿病,而且还合并有酮症酸中毒。经过初步对症处理后,患儿随即被转诊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救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郝晓强:我们及时给予了她扩容,还有液体的补充。把胰岛素用上之后,这个小朋友整体的症状就得到了快速缓解。
医生告诉记者,患儿父母之前并未察觉孩子患有糖尿病,直到近期突然饮食饮水增多,尿量增多,特别是吃了大量甜品、奶茶等高糖食物后,症状明显加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郝晓强:2到3年前,她可能已经有隐匿的糖尿病产生。患者属于糖尿病的前期,她的胰岛功能还没有完全丧失,或者说没有达到临界值。她还能够勉强地控制血糖,但是当她有这种一次性的感染打击,或者是一次性的高能量食品摄入、高糖食物摄入,她的胰岛素已经不足以代偿。酮症酸中毒时,小朋友就会有这种深大的呼吸、乏力、没力气、精神差等等一些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昏迷。这个时候就是比较严重的酮症酸中毒了,往往会危及生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怎么形成的?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及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那么,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我们一般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为大多数发生于糖尿病患者。酮体是脂肪分解产生的,但是正常人身体里有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这样直接应用葡萄糖作为能源。当胰岛素绝对不足的时候,身体需要调动脂肪来作为供能,这样的话脂肪分解产生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这些物质称为酮体,酮体是个酸性物质,但是积累过多之后,身体的酸碱平衡变成酸性,这个时候就叫酮症酸中毒。
也就是说,胰岛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来说,偶尔的高糖饮食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乃至酮症酸中毒,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奶茶、蛋糕等高糖饮食会成为致病的诱因。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导致体内葡萄糖无法有效利用,身体不得不分解脂肪供能,而脂肪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酮体,当酮体积聚过多,便会引发酸中毒。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的时候,大多数糖尿病病人的症状会加重,病人会多尿,多尿之后会觉得口渴,会多饮。如果酮症酸中毒进一步加重,会影响病人的神智,最常见的感觉就是疲乏无力,不爱说话,再严重一些,比如说有些人嘴里会有烂苹果的味儿,是丙酮的味儿。有一些人因为酸性物质堆积,会出现一些胃肠道症状,包括肚子疼、恶心、吐,心血管系统、脑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致死。
医生表示,儿童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和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相关,起病往往比较急,临床中常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超半数患儿合并酮症酸中毒。目前,儿童Ⅰ型糖尿病还没有办法根治,但可以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方式提早筛查提前干预,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合理饮食 密切关注儿童糖尿病发生发展
近年来,我国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家长们该如何预防?有哪些信号需要家长警惕呢?
医生建议,即便是健康的儿童,也不应过多摄入高糖食物,长期大量摄入高糖食物,会导致患儿肥胖,胰岛素抵抗,甚至血糖代谢异常。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来说,一天的添加糖建议不超过50克,最好少于25克,但常常一杯奶茶里就加了超过25克的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傅君芬:我们一天吃三顿饭,胰腺工作三次,分泌三次胰岛素。如果一天吃六顿,那胰腺就得工作六次。如果总是让胰腺这么累,而且吃的还都是高糖、大量的食物,长此以往对胰岛的负担肯定加重。两三年后,胰腺就会累垮,甚至彻底罢工。这时候,可能就会患上另一种Ⅱ型糖尿病。
医生提示,目前,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以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的自我监测为主。糖尿病高发家庭的儿童需要提高警惕,要密切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傅君芬:糖尿病主要表现的是多尿,动不动就口渴,生长有点迟滞等等。这些肯定都是一种疾病状态,可能需要到内分泌科去看看。
(总台央视记者 张芸 信任 沈思维)
责任编辑:康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