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不同阶段的症状(糖尿病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

吕军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的3个“逆转黄金期”!这6个信号越早发现越好

糖友们,你是否知道:糖尿病有3个能逆转病情、避免发展为糖尿病的关键阶段?

这3个阶段我在以前的科普文章中都写过不少,经常看我文章的糖友想必已经猜到了,答案就是:

高危人群阶段、糖尿病前期阶段、糖尿病早期阶段。

这3个阶段症状轻微,甚至没有症状,但却是糖尿病病程中最重要的阶段,糖尿病人如果能抓住这3个“黄金窗口期”,通过科学管理,很大一部分糖友能够做到病情逆转,摆脱降糖药的控制!

01 高危人群阶段:

提前预防,事半功倍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这句话虽然是形容人性的,但同样也适用于“体质”,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

相比其他人来说,有些人更容易得糖尿病,我们把这类人群称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哪些人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呢?

主要包括以下6类人群:

①直系亲属有糖尿病 ✅

②BMI≥24或腰围超标 ✅

③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患者 ✅

④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 ✅

⑤长期久坐、熬夜、压力大 ✅

⑥曾有妊娠糖尿病或生育过巨大儿 ✅

如果想更准确地评估,可以根据《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给自己打分,总分≥ 25分就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分数越高,患糖尿病的风险也越高:


对于这个阶段的人群来说,主要以预防为主。

最重要的预防手段是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合理控制饮食、科学规律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等。

具体怎么做,大家可以翻翻我之前的相关文章。

02 糖尿病前期阶段:

没有典型症状≠没症状!6个身体信号要警惕

糖尿病前期往往没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但身体会发出隐秘警告:

1️⃣ 饭后犯困:餐后血糖飙升,大脑供氧不足,困倦感明显

2️⃣ 饥饿感难忍: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波动大,容易饿得快

3️⃣ 颈部/腋下发黑(黑棘皮症):胰岛素抵抗的皮肤信号

4️⃣ 伤口愈合变慢:高血糖影响细胞修复能力

5️⃣ 视力模糊波动:血糖波动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

6️⃣ 腰围超标:男性≥90cm,女性≥85cm(内脏脂肪过多)

⚠️ 注意:

有上述症状,可能是糖尿病前期,但并不能直接确诊。一方面,部分人可能毫无症状;另一方面,有些其他的疾病也会导致上述症状!

所以,要确诊糖尿病前期,实验室检查才是“金标准”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糖尿病前期的筛查标准有3条,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即可诊断:

1️⃣空腹血糖:6.1~7.0mmol/L(正常<6.1)

2️⃣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正常<7.8)

3️⃣糖化血红蛋白:5.7%~6.4%(正常<5.7%)

检测建议:

  • 40岁以上者,每年体检必查血糖
  • 超重/有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者,每6个月检测
  • 空腹血糖正常≠安全!务必加测餐后2小时血糖(隐匿性高血糖高发)

03 糖尿病早期阶段:

做好关键3件事

糖尿病早期,指的是病程小于5年。糖尿病早期也有逆转可能,病程越短,胰岛功能越好,逆转的可能性越大。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糖友们需要做好关键的3件事:

1)短期目标——尽快使血糖达标

确诊糖尿病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尽快使血糖达标。目的是消除高血糖引起的“糖毒性”,尽可能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

糖尿病早期阶段,有一部分胰岛β细胞会陷入休眠状态,短期内把血糖降下来,休眠的细胞在得到充分休息后,有很大几率恢复正常功能,有些糖友甚至能停掉降糖药。

2)中期目标——维持血糖稳定不反弹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即使后期血糖达标,仍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这就是糖尿病的“代谢记忆效应”

尽快使血糖达标,并在血糖达标后维持血糖稳定不反弹,才能尽可能消除这种代谢记忆效应。

3)长期目标——维持血糖长期达标

做好前面两点,有些糖友就能停掉降糖药,达到“糖尿病逆转”的效果。但是这样还不够。

因为“逆转 ”不是“治愈”,一段时间后,糖尿病仍然可能卷土重来。

为了使糖尿病逆转的状态保持的时间更长,糖友们需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理想体重、规律运动、健康饮食等,维持血糖长期达标。

这样,即便最终血糖再次升高,也会大大降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以上就是糖尿病的3个“逆转黄金期”。抓住它,就可能改写自己的健康结局!

转发给自己所爱的人,可能拯救一个徘徊在糖尿病边缘的人!

这几个症状说明血糖在报警!糖尿病该如何防治?

不知从何时开始,糖尿病不再被叫做富贵病,它开始变成一种世界流行病。不知从何时开始,糖尿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现代社会不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让糖尿病发病趋势越来越年轻化。你是否还觉得糖尿病离你很遥远?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初期有哪些症状?

1

口腔问题

常见的糖尿病引起的口腔问题就是牙齿松动脱落,牙周炎牙龈炎等等,如果不适是因为口腔疾病导致的,那么就考虑是糖尿病初期症状的范畴。

2

四肢麻痹

如果平时出现了手腿麻痹或者阵痛的情况,那么就需要特别注意了,它们都属于糖尿病初期症状。此外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的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夜间小腿抽筋。

3

时常饥饿

饥饿感可以说是糖尿病初期症状的一大特色,并且这个症状很有可能会一直伴随糖尿病患者。如果说一个正常人突然表现出食欲大增,并且非常喜欢吃甜食的时候,那么此时就需要特别留意了,可能是身体出现糖尿病引起的症状。

4

体重减轻

当你没有运动,没有吃减肥药,体重却突然减轻的时候,千万不要欣喜若狂,因为这很可能就是糖尿病初期症状。因为在糖尿病初期,血液内的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从而使得体重突然减轻。

5

口干舌燥

口渴,是糖尿病初期症状的典型表现。一般平时不怎么喝水的人,现在突然间水杯不离手,这时就要当心了。

6

便秘腹泻

糖尿病初期症状有个特点,那就是腹泻之后便秘,便秘之后又腹泻,如此循环往复。倘若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最好能够及时去医院确诊。

如何控制血糖

罪魁祸首

糖尿病健康教育

糖尿病健康教育,每一个糖尿病人包括他的家属,都应该去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这个疾病。

医学营养治疗

主要指的是饮食上的管理,确定合理的总能量摄入,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维持理想体重。

运动治疗

运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病情监测

一是要养成在家自己测量血糖的习惯,评估血糖管理是否良好。不仅要控制,更要控制达标,空腹血糖值小于7,餐后血糖值小于10是比较合理的血糖水平。

二是要注意定期筛查心、肾、眼等各个器官有无糖尿病引起的病变。

药物治疗

对于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早期需要口服药物,晚期则需要皮下注射胰岛素。

来源: 约见名医

这些可能是糖尿病的发病“信号”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很多糖尿病人在发病前都出现过胰岛素抵抗等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最后发展成了糖尿病。今天我们请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任瞿博聊聊糖尿病问题,看看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诱发因素和发病前的身体“信号”。

义诊活动现场,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任瞿博给老人看病。供图

糖尿病会引发哪些健康问题?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错综复杂,通常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紧密相关。依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这四大类型。

瞿博主任表示:“一般说起糖尿病症状,大家都知道‘三多一少’,即饮水多、饮食多、小便多和体重减轻。然而,糖尿病也可能表现为一些非典型症状,如易疲劳乏力、视力模糊、皮肤瘙痒、反复感染、泡沫尿、四肢麻木或刺痛以及餐前低血糖等。”

糖尿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急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和糖尿病乳酸中毒,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慢性并发症则包括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以及感染风险增加等。

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信号”

除了肥胖和遗传这些广为人知的因素外,瞿博主任特别提醒,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生理信号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糖尿病发病,需要大家格外留意:

1、餐前低血糖:出现餐前低血糖,很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发出的预警信号。胰岛素抵抗会干扰身体正常的血糖调节机制,长此以往,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2、皮肤感染伤口不愈合:糖尿病会使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会削弱身体的免疫力,导致皮肤感染后伤口愈合变得困难。如果发现皮肤伤口总是迟迟不愈,一定要提高警惕。

3、腋窝和腹股沟黑棘皮改变: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出现黑棘皮改变,很可能意味着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这也是糖尿病发病的潜在风险因素。

4、泡沫尿:正常尿液中很少会有泡沫,如果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这可能是肾脏功能受到影响的表现。糖尿病容易引发肾脏病变,所以泡沫尿可能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要点

瞿博主任强调,预防糖尿病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定期体检必不可少,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或高危人群,每年都要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选择低GI(葡萄糖指数)饮食,用全谷物、豆类代替精制米面,同时注意控制进食顺序,先吃蔬菜、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运动方面,每周保证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和2次抗阻训练,避免久坐,每30分钟起身活动活动。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诱发因素多样且隐匿。深入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能够更敏锐地察觉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一疾病,提升生活质量。瞿博主任呼吁大家务必重视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牢牢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云南网记者 习元喜 实习记者 申太琴

来源: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