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型糖尿病多少正常(二型糖尿病多少是吃出来的)

甜蜜守护者 0
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经历了从糖耐量正常(NGT)到糖调节受损(IGR)再到糖尿病(DM)三个阶段。

可能有人会问:糖耐量正常怎么跟糖尿病扯上关系了?其实,在诊断2型糖尿病n年之前胰岛功能就已经受损了。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是糖尿病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重要研究,旨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并发症及其与血糖控制的关系。该研究发现,患者在确诊2型糖尿病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降至正常水平的约50%。确诊后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胰岛β细胞功能以每年约4%-5%的速度持续下降。以此推断,在糖尿病诊断前10-15年,胰岛β细胞已开始逐渐下降。

糖尿病的自然病程的3个阶段:

一、糖耐量正常(NGT)

NGT阶段血糖正常,胰岛β细胞功能轻度受损,但受损细胞的“工作量”完全可以被绝大多数正常的胰岛β细胞替代完成,血糖调节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此阶段属于完全代偿期,患者既没有临床症状,血糖又不高,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通常低于6.0 mmol/L、2小时血糖通常在7.8 mmol/L以下。口服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NGT阶段胰岛功能也是正常的,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与血糖变化同步,能有效维持血糖稳定。

二、糖调节受损(IGR)

IGR可以看作由正常人发展至糖尿病患者的移行阶段。因此,可将此时期称之为糖尿病前期。IGR阶段血糖会有一定程度升高,但尚未达到或超过诊断糖尿病的标准。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两种情况。具体诊断标准请参考前面的文章《糖代谢状态及糖尿病控制目标》。IGR的主要临床特征就是严重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在机体中的生理作用减弱。正常健康人的胰岛素与血糖是相匹配的,目的是维持血糖内环境的稳态。IGR时由于胰岛素作用下降,肌肉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减少,葡萄糖在血液中滞留,升高的血糖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维持一定范围内。这种长期刺激会导致:1️⃣胰岛β细胞代偿性增生肥大(拼命工作);2️⃣不成熟的没有功能的胰岛素(胰岛素原)被动员释放入血。结果:1️⃣增生肥大的胰岛β细胞逐渐坏掉(累死了);2️⃣胰岛素原有数量没功能,加重了胰岛素抵抗。因此在IGR阶段,胰岛功能开始受损,主要表现为:1️⃣高胰岛素血症: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升高,C肽分泌延迟,峰值升高,但总体效率下降,胰岛素抵抗增加 ;2️⃣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最终结果:失去代偿能力,导致糖尿病发生。

三、糖尿病(DM)

患者在确诊2型糖尿病(T2DM)时,胰岛β细胞破坏严重,其功能已降至正常水平50%或以下,胰岛β细胞释放的胰岛素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失去代偿能力,同时,胰岛素抵抗依然存在,二者共同作用,导致患者血糖水平超过糖尿病诊断的分界点,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了解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后,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及家人,对有糖尿病家族病史、妊娠糖尿病病史、肥胖等高危人群,在NGT或IGR阶段,给予早期干预,解除胰岛素抵抗,让胰岛β细胞多休息,避免破坏,就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最佳目标值是多少?很多人都整错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当代年轻人有个神奇的超能力——对食物甜度的感知比恋爱雷达还敏锐。奶茶必须三分糖,蛋糕只吃低卡代糖版,但转头就能在熬夜加班时干完一整包辣条。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养生模式,倒是意外揭示了现代人对"控糖"的集体执念。

不过当医生说出"空腹血糖7.0mmol/L"时,正在刷手机的你,真的明白这个数字背后的生存法则吗?

【血糖目标不是数学题】
"血糖必须稳在6.1以下!"诊室里经常上演这样的宣言,仿佛在参加血糖奥林匹克竞赛。

但真相是,糖尿病管理指南就像老中医把脉——讲究因人而异。

202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的《糖尿病诊疗标准》里藏着个冷知识:18世纪欧洲医生诊断糖尿病要亲自尝尿液,而现代医学早已进化到"个性化血糖靶区"这种高级玩法。

空腹血糖的黄金标准在医学界就像火锅蘸料配方,各家都有秘方。

年轻人可能适合5.6-6.5mmol/L的严苛区间,但80岁老爷子维持7.0-8.5mmol/L反而是更安全的选择。

这个差异源自糖尿病管理中的"生存悖论":201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老年患者过度控糖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死亡率反而上升3.8%。

就像不能要求马拉松选手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完全程,血糖管理也要"看人下菜碟"。

【血糖仪不是算命先生】
有人把血糖仪当恋爱占卜APP,每天测七八次,数据波动堪比股市K线图。

这种行为就像用游标卡尺量头发丝——精准但没必要。

其实医学界早有共识:空腹血糖检测要避开"黎明现象"这个坑。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发现,凌晨4-8点由于激素变化,血糖可能自然升高2.8mmol/L,这就像手机待机时的自动更新程序,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更魔幻的是检测时间的选择。

早上7点测和9点测可能差出1.0mmol/L,这和人体生物钟的"皮质醇闹钟"密切相关。

建议固定检测时间就像追剧要准时蹲更新,可比漫无目的刷数据靠谱多了。

有个冷知识:古埃及人用蚂蚁是否聚集来判断尿液含糖量,现代人好歹该学会科学看数据吧?

【控糖不是修仙】
在朋友圈流行的"断食修仙式控糖法",本质上和明朝皇帝吃金丹求长生没区别。

2022年《柳叶刀》子刊的研究打脸这种极端方式:持续空腹超过14小时,肝脏就会启动"自救模式"大量分解脂肪,产生的酮体可能让血糖读数看起来很美,实则暗藏酸中毒风险。

这就像用漂白剂擦地板——表面光鲜,实则伤身。

更现实的策略是学会和食物"谈恋爱"。

广西百岁老人有个养生秘诀:吃芋头要配柠檬汁。

这种传统智慧暗合现代营养学原理——酸性物质能延缓淀粉分解。

同理,先吃蔬菜再吃主食的"进餐顺序疗法",经日本学者验证可使餐后血糖峰值下降1.2mmol/L。

这些细节处理,可比盲目戒碳水有技术含量多了。

【药物不是万能钥匙】
提到二甲双胍就皱眉的糖友,八成是遭遇过"马桶惊魂夜"。

但这种经典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只是因为服用时间不对。

牛津大学的研究显示,随餐服用可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62%,这招比换药实在多了。

还有个冷知识:二甲双胍的祖先山羊豆,中世纪时被欧洲人当作牧草,结果导致牲畜集体腹泻,这段黑历史倒是给现代用药提了个醒。

新型药物如SGLT-2抑制剂倒是自带"跨界技能",能降糖还能护肾,原理类似给肾脏装个智能过滤器。

但要注意这类药物可能带来"甜蜜的烦恼"——尿路感染风险增加1.3倍。

所以服药期间多喝水不是客套话,是真能避免上演"厕所马拉松"的救命指南。

【血糖管理是场持久战】
明朝医书《证治准绳》记载的消渴症疗法,核心要义就四个字:持之以恒。

现代研究证实,血糖波动比持续高血糖更伤血管,就像反复拉扯橡皮筋迟早会断。

有个生活小妙招:在手机设置每小时站立提醒,简单的小动作就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7%。

这种"碎片化运动"可比咬牙切齿跑五公里容易坚持多了。

饮食方面可以玩点新花样。

把白米饭换成冷荞麦面,抗性淀粉含量直接翻倍;吃饺子时先喝碗豆浆,蛋白质屏障能让血糖上升速度减速20%。

这些源自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成果,实操难度约等于煮泡面加个蛋,但收益却是实实在在的。

结语:
糖尿病管理就像打理小花园,既要定期修剪(监测),也要因地制宜(个性化)。

医学指南是导航地图,不是交通法规。

与其纠结某个具体数字,不如建立自己的"血糖生态圈"。

活得健康从来不是数学考试,而是门需要智慧的生存艺术。

参考文献:

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疗标准:2023》[M]. 芝加哥:ADA出版社,2023.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组. 老年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风险与收益[J].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9,381(3):224-234.

麦吉尔大学内分泌研究中心. 昼夜节律对血糖波动的影响[J]. 糖尿病护理,2021,44(5):1123-1130.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编辑部. 间歇性禁食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J].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2,10(5):327-339.

牛津大学药理学系. 二甲双胍给药时间与胃肠道反应的关系[J]. 英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0,86(7):1350-1358.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颠覆认知!2型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6种,建议了解清楚

在现代社会中,2型糖尿病似乎已经成为了几乎每个家庭都在讨论的话题。

医院里,每天都有无数患者前来就诊,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控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很多人并未真正意识到,2型糖尿病并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疾病问题。

它实际上是多种病理状态的集合,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影响着身体的各个方面。

我们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打破传统观念,告诉你2型糖尿病背后隐藏的6种病理,并为你揭示一些你可能从未了解过的健康常识。

看看中医是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糖尿病的真相,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重新掌控健康。

2型糖尿病背后的“隐形病”

现代医学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在西医的角度,2型糖尿病通常被定义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

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糖尿病不仅仅是胰岛素的问题,更是脾、胃、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

中医理论强调,“糖尿病”是“消渴症”的一种表现,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这里面的病理过程比现代医学单一的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复杂得多。

6种“病”决定了2型糖尿病的复杂性

病理一:脾虚导致湿热积滞

在中医中,脾胃是消化吸收的核心,脾虚容易导致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全身的代谢功能。脾虚湿滞是糖尿病的根本原因之一。

湿气会通过脾胃传导,久而久之会积聚成“湿热”,表现为身体乏力、食欲亢进、尿多等症状。这种湿热内生的状态,会阻碍胰岛素的正常作用,从而加剧糖尿病的发生。

病理二:肾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

肾是藏精、主水的脏腑,肾虚会导致水液代谢失调,表现为多尿、口渴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多尿症状,正是由于肾虚引起的水液无法调节,使得血糖控制更加困难。

中医认为,肾虚和糖尿病密切相关,尤其是晚期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肾虚、肾气亏损的症状。

病理三:气滞血瘀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良的情绪管理会导致气血不畅,形成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不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还会使得胰腺的功能受损,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症状。中医认为,情志不畅直接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调,从而使得身体各项代谢功能紊乱。

病理四:肝郁气滞影响胰岛素分泌

肝脏是疏泄气机的主脏,肝气郁结时,体内的气血不畅,进而影响到胰岛素的分泌。

糖尿病患者往往有情绪波动较大的表现,这种长期的情绪问题,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全身的代谢水平。

肝气不畅,造成气滞,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加剧病情。

病理五:脾胃虚弱导致食物转化障碍

脾胃虚弱是糖尿病的又一常见病理原因。脾胃虚弱会导致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营养代谢不良。

糖尿病患者往往出现食欲亢进、体重减轻等症状,这与脾胃虚弱有关。脾胃虚弱使得体内无法有效转化食物中的糖分,导致血糖升高。

病理六:阴虚火旺导致内分泌紊乱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阴虚火旺”的表现,即体内阴液亏损,火气上升,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

这种状态下,身体对糖的代谢能力下降,内分泌系统的平衡被打破,进一步加剧了糖尿病症状的恶化。

中医如何帮助治疗2型糖尿病?

通过整体调理,恢复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治疗不仅要针对表面的高血糖症状,更要从根本上调理脏腑,恢复其正常的功能。

比如,通过调理脾胃、肝肾等脏腑,改善代谢功能,才能达到长期控制血糖的效果。

草药的运用:治疗糖尿病的经典配方

中药材如黄芪、枸杞、丹参、茯苓等,都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芪可以益气补脾,枸杞可以滋阴降火,茯苓有利水渗湿的效果,丹参则能活血化瘀,改善气血循环。

针灸治疗: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针灸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腧穴,调节脏腑气血,改善内分泌功能。

常见的治疗穴位有肾俞、脾俞、足三里等。

生活方式调整:糖尿病的中医养生法

饮食调理:避免过甜、过油腻的食物

中医强调,糖尿病患者应避免过食甜食、油腻食物,宜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

食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蔬菜水果,如苦瓜、山药、胡萝卜等。

运动疗法:增强体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适量的运动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

通过每日的散步、太极等运动,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

情志管理:保持愉快心情,避免焦虑

中医认为,情志对健康有极大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应学会调整情绪,避免长期焦虑和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帮助改善脏腑的功能。

2型糖尿病并非单一的疾病,而是多种病理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它涉及到脾、肾、肝、胃等多个脏腑的失调。

因此,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仅是控制血糖,更重要的是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调节体内的气血,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

通过整体调理、饮食调整、运动和情志管理,中医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只有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才能实现长远的健康管理,避免糖尿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资料:

我国原研双周制剂新型降糖药进医保价格下调 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新选择——2025年03月11日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