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组合三项(糖尿病三项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三项及其临床意义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
胰岛素抗体、胰岛素、清C肽测定并称糖尿病三项,在实际临床中指导意义重大,希望讯友们喜欢小编搜集的资料!
胰岛素抗体检测
1983年Banting发现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血清中存在抗胰岛素物质,后证明这种物质是γ球蛋白,命名为胰岛素抗体。胰岛素抗体的产生与胰岛素制剂的免疫原性有关,胰岛素抗体大量生成可导致病人对胰岛素不敏感。
胰岛素抗体主要是IgG,少数受药者可查到IgM、IgE胰岛素抗体,IgE抗体主要出现在对胰岛素产生过敏反应的病人。
(1)胰岛素抗体与糖尿病稳定性的关系
Dixon观察了24例发病为35岁病情稳定糖尿病人,其胰岛素抗体结合容量为0.5~9.0U/L;23例发病年龄为23岁病情不稳定糖尿病人,其胰岛素抗体结合容量<0.5u/L。这表明中度升高的胰岛素抗体对调节血中游离胰岛素水平有利,对稳定病情有益。病情稳定主要依赖于病人本身残余的胰岛功能,胰岛素抗体可帮助维持血中游离胰岛素于较稳定水平,使其不致于过高过低而起到缓冲作用。这对几乎完全丧失β细胞功能者有较大意义。
(2)胰岛素抗体与Ⅰ型糖尿病的自发性缓解期
1型糖尿病人早期经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β细胞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病情缓解,此时可少用或停用胰岛素治疗,称为“自发性缓解期”。胰岛素抗体可影响此缓解期的长短。由于抗体能结合和消耗内源性胰岛素,因此有抗体病人复发率明显高于无抗体组,即:病人血胰岛素抗体水平与自发缓解期长短呈负相关。
(3)胰岛素抗体与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夜间自发性低血糖可能与胰岛抗体有关。胰岛素抗体可结合血中大量胰岛素,当夜间血酸度增高、血中游离胰岛素下降较快时,胰岛素与抗体解离,释放而引起低血糖综合症。当使用高纯胰岛素使胰岛素抗体减少或消失,低血糖发作亦可减少或停止。
(4)胰岛素抗体与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妇女怀孕后,胰岛素抗体水平下降。这是由于母体雌、孕激素升高而抑制抗体生成。有报告指出,母体胰岛素抗体通过胎盘而沉积于胎儿的胰脏,从而导致遗传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者应用纯胰岛素降低胰岛素抗体水平。
(5)胰岛素抗体与糖尿病晚期合并症
胰岛素抗体可能促发或加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业已证实胰岛素抗体IgG沉淀于实验动物的肾小球,类似肾小球结节性硬化。临床证实,胰岛抗体水平高的病人、糖尿病肾病及增殖性视网膜病发生较早。
胰岛素
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它含有5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800。胰岛素与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密切相关。它可促进肝脏和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或形成肝糖元或脂肪,或进入三羟酸循环氧化产生能量。它可刺激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及酮体生成。它还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抑制蛋白质分解。
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
糖尿病分为两大类。I型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简称IDDM)。空腹血浆胰岛素极低,口服葡萄糖试验(OGTT)或馒头餐后上升及下降极缓慢,甚至无任何变化。说明其胰岛β细胞功能极差;Ⅱ型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简称NIDDM)。该型包括需胰岛素治疗和不需胰岛素治疗两类。特点为空腹高胰岛素血症;OGTT试餐后,胰岛素释放延迟,高峰后移,但总释放量不低,约12%病人呈低反应或延迟反应,说明Ⅱ型糖尿病与I型有本质区别。推测高反应者的发病原理以胰岛素抗体为主;低反应者以β细胞分泌功能不足为主,兼有胰岛素抗力的的因素。I型及Ⅱ型需胰岛素治疗者,由于长期接受胰岛素注射,其血清胰岛素抗体阳性率分别高达96%和87%。从而干扰了胰岛素放射免疫测定的结果,故这项测定已渐为C肽所代替。
对肝脏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肝脏是纤维机体血糖水平稳定和胰岛素降解、代谢的重要器官,因此肝病时可出现糖代谢障碍,糖代谢障碍与肝脏损害程度相关,其中以肝硬变患者最显著。血中胰岛素测定对判断肝损害的严重性、合理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肝硬变患者空腹血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2~3倍。口服葡萄糖试验各时相血清胰岛素水平与正常组相比,60,120,180分钟分别为1.3,3.6和8倍。急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患者虽空腹血胰岛素水平正常,但口服葡萄糖试验各时相的数值亦高于正常组。肝病时糖耐量减低而血浆胰岛素水平却升高这一现象,提示肝细胞损害时,肝对门静脉中胰岛素的摄取减少。对这类患者的治疗应尽量避免那些能加重糖代谢紊乱和β细胞负担的措施。
清C肽测定
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入血后,很快在肝、肾等组织内被胰岛素酶灭活,迅速消炎,其半寿期仅4.8分钟。C-肽与胰岛素系从胰岛素原分裂而成的等分子肽类,不被肝脏酶灭能,其关寿期为10~11分钟,故其血中浓度可更好地反映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C-肽测定还有不受外来胰岛素影响的优点。
【参考值】
放射免疫测定:正常成人 0.4±00.20nmol/L。
【病理学变异】
升高:轻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升高不多,C肽大多高于正常。胰岛素瘤患者,如血中存在胰岛素抗体,血清C肽大都增高。胰腺肿瘤患者行胰腺全切除后,如血清C肽仍可测出,提示手术未能全部切除胰腺组织。如果手术后一度阴性。后又成为阳性,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
降低:重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200mg/dl,血清C肽降低,酮症酸中毒时,血清C肽水平极低。
C肽测定在低血糖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一般采用测定血浆胰岛素来鉴别低血糖综合征。对于已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有时必须作C肽测定来判断病人的内生胰岛素水平。糖尿病人伴胰岛素瘤者需与糖尿病人伴肝、肾功能衰竭所致低血糖相区别。在使用外源性胰岛素过量或忘记进食所致低血糖,C肽恒降低。因外源性胰岛素抑制β细胞的分泌。
C肽在肝病时的意义
在肝硬化时,血浆胰岛素有升高趋势,此由于肝脏摄取和降解胰岛素减少,但空腹血糖正常。C肽正常,因肝脏不摄取C肽,故外周血C肽/胰岛素比值降低,试餐后也有类似现象。
C肽在胰岛移植和胰腺移植的应用
胰岛移植或胰腺同种异体移植是治疗I型糖尿病的一种新方法。其β细胞能否分泌胰岛素,可定期用C肽测定加以观察。
对胰岛素瘤的诊断
胰岛素瘤为胰岛β细胞肿瘤,瘤体中含胰岛素的量相当于同体积正常胰腺的4~40倍,分泌量为2~6倍。
OGTT第2小时,血糖再次下降,并持续3~4小时。
甲磺丁脲试验:静脉注入甲糖宁1克,2分钟后血糖即开始下降,30~45分钟达最低水平(25mg%以下),90~180分钟常不超过40mg%。
亮氨酸试验:静脉注入亮氨酸后,如血中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即有确诊意义。
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
甲亢初期,患者的β细胞功能尚属正常,但由于甲状腺素可使代谢亢进和胰岛素降解加速,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服葡萄糖后,胰岛素释放明显高于正常人;但糖耐量试验与正常人相似。长期严重甲亢可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发展为糖尿病。
肢端肥大症患者,血中胰岛素增加。
Cushing坻综合征、自发性或类固醇诱导性患者血中胰岛素增加。
营养不良性肌强直患者,血中胰岛素增加。
致谢来源:医学之声微信号vom120(本文已获权转载)长按下图的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
糖友多了三项控糖新指标,这5个建议,你一定要了解
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友在降糖治疗过程中经常要监测的指标,可以借此判定治疗效果和进行降糖治疗方案的调整。
但这些指标不能反映全天血糖水平的波动,也不能发现隐匿性的低血糖,不利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随着动态血糖监测仪的普及应用,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血糖风险指数(GRI)和血糖变异性(GV)这些更能反映血糖变化细节和全貌的控糖指标相继问世,使更为精准的糖尿病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可进一步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
TIR也称葡萄糖达标时间百分比,是指24h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所占的百分比。
TAR是高于葡萄糖目标范围时间百分比,TBR是低于葡萄糖目标范围时间百分比。
一般情况下,葡萄糖目标范围为3.9-10.0mmol/L,孕期为3.5-7.8 mmol/L。与糖化血红蛋白不同,TIR反映的是较短时间内持续的血糖水平,也可反映该段时间内的急性血糖波动。
TIR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显著负相关。
TIR国际共识推荐的1型及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为:TIR>70%、TBR(<3.9 mmol/l)<4%和TBR(<3.0 mmol/l)<1%,但应高度个体化,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和高危人群制定不同的控制目标。
血糖风险指数(GRI)
GRI是利用动态血糖监测(CGM) 数据计算出的一个全新的血糖评价指标,与TIR相比,可以更好地反映血糖风险。
GRI最大值为100,数值越大,风险越高。
由CGM获得的动态血糖曲线中,极高血糖为>13.9mmol/L,高血糖为10.0-13.9mmol/L,低血糖为<3.9 mmol/lL,极低血糖为<3.0 mmol/L。
GRI=(3.0×极低血糖时间比) (2.4×低血糖时间比) (1.6×极高血糖时间比) (0.8×高血糖时间比)或GRI=(3.0×低血糖组分) (1.6×高血糖组分),其中低血糖组分=极低血糖时间比 (0.8×低血糖时间比),高血糖组分=极高血糖时间比 (0.5×高血糖时间比)。
在GRI公式中,极低血糖的风险系数最高,其次为低血糖、极高血糖和高血糖,这与临床上对血糖风险程度的判断是一致的。
血糖变异性(GV)
GV是指一定时间内血糖水平的波动,可通过多个与葡萄糖稳态相关的参数进行评估。
根据给定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期GV和长期GV两种类型。
短期GV反映的是数天之内日内和日间的血糖波动情况。日内GV常用指标有血糖标准差(SDBG)、血糖变异系数(CV)、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
日间GV常用指标有空腹血糖标准差(SDFPG)、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
长期GV最主要的评估指标为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性,通过计算一定时间内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幅度。
短期GV和长期GV与糖尿病并发症、低血糖和死亡风险显著正相关。
这三项控糖新指标虽然计算过程复杂,但除了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性之外,其他指标均可通过CGM轻松获得。
新指标多长时间测量一次为宜呢?
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
血糖未达标或患有低血糖症的1型糖尿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同时要联合使用CGM。
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可根据具体情况间断使用CGM。
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1型及2型糖尿病,可在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时使用CGM,以评估血糖状态并调整治疗方案。
妊娠糖尿病孕妇,使用CGM有助于改善母亲和新生儿结局。
其他糖尿病人群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CGM。
远离糖尿病并发症,除了关注血糖,绝不能忽略这三项指标
作者 | 控糖参考
责编 | 小麦
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并发症,而糖尿病的控制要综合来考虑,要想远离并发症,除了关注自己的血糖值之外,绝不能忽略这三项指标。
1.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一直被医生誉为长期血糖控制监测的“金标准"。与平日里糖友自测血糖不同,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糖友最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标准值应低于6.5%。
据实验证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能使与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下降21%,心肌梗死风险下降14%,肾脏、眼底等部位的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37%,外周血管并发症导致的截肢或死亡降低43%。
由此可见,糖化血红蛋白的重要性。
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最好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这样可以让医生与患者本人了解平时血糖控制的情况,并且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考虑是否调整治疗。
2.血压
绝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伴有高血压,因此控制血压同等重要。血压的增高会对糖尿病并发症,比如心脏病变、脑卒中等症的发生起到助推作用,特别容易引发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至少要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年轻人或者是有肾脏疾病者,要求血压控制更严格,应在130/80mmHg以下。对于年龄比较大的糖友,其标准可以适当放宽。
建议糖友养成量血压的习惯,一旦出现高血压最好寻求医生的帮助,让他们给予专业的治疗方案。
3.胆固醇
胆固醇是在人体内不可或缺的一种脂肪。主要是在肝脏代谢产生,并不是全部都从食物中来(仅10%~20%来源于食物)。胆固醇是被人体用来制造细胞和组成一些其他的关键成分的,但如果摄入太多的饱和脂肪酸,就会提高人体当中血液里面的胆固醇水平。太高的胆固醇水平就会给有心脏疾病的病人带来很大的风险,而糖尿病患者正是心脏病高发人群。
建议糖友将总胆固醇控制目标值最好<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目标值>1.0mmol/L。
一般来说,40岁以后就应该考虑进行胆固醇检查。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复查,一般半年~1年检查1次;如果同时服用降脂药,可3个月至6个月复查一次。
最后,为什么要强调这3项指标?因为糖尿病不是简单地以血糖升高为表现,它对人体最大的危害就是容易引发血管病变,包括微血管病变(引发视网膜病变等)和大血管病变(心脏病、糖尿病足等),而这3项指标都是血管病变的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糖友坚持对这3项指标监测与控制,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