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前期是不是糖尿病(糖前期最终都会变成糖尿病吗)
- 1、10人中就有3人处在“糖前期”?我们还来得及按下糖尿病的暂停键吗?
- 2、糖尿病前期不是糖尿病,不用太在意!真是这样吗?医生辟谣讲清楚
- 3、血糖多少算“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何时需服药、服哪些药?
10人中就有3人处在“糖前期”?我们还来得及按下糖尿病的暂停键吗?
许多我们认为无法逆转的慢病,其实也是一个“逐渐逼近危险和死亡”的过程,虽然症状隐匿,但总有那么几个可以踩下刹车的机会。
糖尿病前期就是一个典型,这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最后一次可以“踩刹车”的机会。
千万别觉得糖尿病前期与我们无关,根据一项大规模研究结果推算,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者率高达35.2%,这相当于每10个人中有超过3个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糖前期”,往前一步是糖尿病“糖前期”是糖尿病前期的简称,是人体糖代谢正常到糖尿病的过渡阶段。这时血糖其实已经出现了异常,但还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通常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单纯糖耐量受损,以及这两者的混合状态——复合型空腹血糖受损。
- 空腹血糖受损(餐前血糖高)
空腹血糖为6.1~6.9mmol/L,
糖负荷2小时后血糖<7.8mmol/L;
- 糖耐量异常(餐后血糖高)
空腹血糖为<6.1mmol/L,
糖负荷2小时后血糖7.8mmol/L~11mmol/L;
- 复合型空腹血糖受损(餐前餐后血糖都高)
空腹血糖为6.1~6.9mmol/L,
糖负荷2小时后血糖7.8mmol/L~11mmol/L。
单纯餐后血糖高的人最常见,占整个糖前期人群的60%左右;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的人最危险,这种人群占糖前期的20%左右,特别容易变成糖尿病。
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糖前期?[赞]体检最重要
大家在做体检前,会被要求不吃早饭,这其中就有检测空腹血糖的目的。
但千万注意,糖前期的空腹血糖可以处于正常范围,2007~2008年的糖尿病流行调查显示,如果仅仅查空腹血糖,会有71%的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和12%的复合型空腹血糖受损被漏掉。如果查出来血糖高了一点也没到糖尿病的标准,千万别以为自己没事,一定要去内分泌科进一步就诊,查一下糖耐量情况。
[赞]常做筛查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团队根据2007~2008年进行的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研究数据,制定了《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并于国际发表,使用起来可靠而方便,拿出纸笔,花几分钟做个简单筛查吧!
在表格的每一个大项中,选择和自己相关的分值
将所有分值相加进行评分
该评分适用于20~74岁的普通人群,如果总分大于或等于25分,建议尽快去内分泌科就诊,进一步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放任不管,危险已悄悄盯上你据统计,每年有5%~10%的糖前期患者发展成了糖尿病。
一旦戴上“帽子”可就很难摘下了,长期用药、终身干预是免不了的。
就算最终没有发展成糖尿病,糖前期本身也是一种异常状态,对身体会造成的长期的伤害。
我们知道糖尿病会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神经系统病变甚至肿瘤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增加,并不是从诊断为糖尿病的那一刻才开始,即使处于糖前期,这些风险都已经明显增高了。
一脚“刹车”,抓住糖尿病的逆转时机[赞]合理饮食,控制体重
饮食应以谷类食物为主,搭配高膳食纤维、低盐、低糖、低脂肪的多样化膳食模式,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千卡;
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体重应减轻5%~10%,并长期维持;
肥胖者的主食、副食摄入量要减少10%或以上。
▲糖前期应该怎么吃?赶紧收藏!
[赞]运动也少不了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抗阻运动可以提高肌肉(肌肉是消耗血糖的“大户”)质量,所以有氧 抗阻训练最为合适。一般需保证每周至少3天,完成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至剧烈强度的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
【项目】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健身操、太极拳、医疗体操等;乒乓球、羽毛球、保龄球等。
【运动时间】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续运动20~60分钟或不少于10分钟。
【注意】要根据具体身体耐受情况制定运动方案,肥胖患者要加强运动,目标BMI需要达到或接近24kg/m2。
抗阻训练
【项目】抗阻训练,主要包括举重训练和自由力量训练。
【运动时间】在规律有氧运动的同时,进行至少每周2次的抗阻训练。每次2~3组,每组8~10次重复的抗阻运动,组间休息2~3分钟。2次抗阻运动之间间隔1~2天,每周3次训练较为推荐。
【注意】根据身体耐受情况制定运动方案,循序渐进,必要时咨询医生。
此外,生活中还要做到控制血压、限盐、限酒。行动和自律才是最好的健康处方。
如果生活干预的效果不好,或是评估健康风险较高,糖尿病前期也是可以进行药物治疗的。
常用的药物有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阿卡波糖等,可在医生评估后进行服用。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祝您健康》编辑部出品 -
总策划:王岽、董玲
统筹:杨小龙
编辑:车翀
糖尿病前期不是糖尿病,不用太在意!真是这样吗?医生辟谣讲清楚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于正常,但还没达到糖尿病的标准,被称为多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是什么?哪些人容易出现糖尿病前期病变?有哪些危害?应该如何治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
糖尿病前期是指多次血糖化验均高于正常水平,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一种状态。糖尿病前期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如果一位朋友出现了糖尿病前期的表现,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出现糖尿病前期的改变后,如果朋友们能够对其进行积极的直接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其转化为糖尿病的风险,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病风险。糖尿病前期的诊断主要依靠血糖化验,通常需要检查两种血糖指标,分别为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依据这些指标不同我们把人群分成3类:
正常血糖:
-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6.1和餐后两小时血糖<7.8,
糖尿病前期包括三种情况:
- 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6.1,但<7.0;餐后两小时血糖<7.8。
- 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7.0,餐后两小时血糖≥7.8,但<11.1。
- 两者的混合状态。
糖尿病:
- 糖尿病:空腹血糖≥7.0,餐后两小时血糖≥11.1
由此可见,糖尿病前期是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很多朋友认为,这个阶段是定不上糖尿病的,所以危害并不大,不用特别注意,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接着往下聊。
糖尿病前期有哪些危害?糖尿病前期给我们身体带来的危害并不轻,如果忽略了,很容易引发比较严重的后果,其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有:
- 糖尿病前期如果不给予良好的控制,每年大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个体发展为糖尿病。
- 糖尿病前期的朋友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衰、心梗、脑梗、脑出血等。
- 糖尿病前期的朋友患微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些病变主要包括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控制不好会有失明和肾功衰竭的风险。
- 糖尿病前期的朋友,肿瘤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特别是患肝癌、胃癌、结肠癌和直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癌症的死亡率也会明显增加。
- 糖尿病前期的朋友容易患痴呆。
- 糖尿病前期的朋友抑郁症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从危害来看,糖尿病前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巨大的,必须给早期的干预,否则会给身体严重的后果。发现自己是糖尿病前期,应该如何治疗呢?
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原则是:通过各种干预手段使血糖逆转为正常,至少是维持在糖尿病前期的水平,从而预防或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的朋友分为两类:分别是低风险和高风险人群。
低风险人群是指单纯的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受损(IGT),没有任何高风险因素。其他的糖尿病前期朋友被称为高风险人群。两种人群在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低风险人群主要以生活干预为主,这些生活干预措施包括:(1)健康饮食:健康饮食是指以谷类食物为主,辅以高膳食纤维、低盐低糖低脂肪的多样化饮食模式;(2)适度运动:进行每日>30 min 中至高强度的体育运动;(3)戒除不良嗜好:吸烟、饮酒、熬夜;(4)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5)保持心态平和、不紧张、不焦虑;(6)治疗基础疾病。
低风险人群在生活干预6个月后,如血糖恢复正常或保持在干预前水平,可继续用调整生活方式的办法治疗,如果血糖化验明显加重,除了继续生活干预外,还需要辅助以药物治疗。
对于高风险人群,除了生活干预外,还需要药物治疗。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GLP-1 受体激动剂、奥利司他等药物干预,都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其中,张医生个人比较喜欢应用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两种药物。
医生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朋友治疗上还是比较重视的。这是因为糖尿病前期的朋友发病率比较高,我国糖尿病前期的发病几率是多少呢?都哪些朋友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呢?
什么人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数量要远比朋友们想象的高,在我国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大约是15.5%,预计有1.48亿人,要远远大于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哪些朋友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呢?有以下这些情况的朋友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
年龄大于等于40岁;体重指数大于24或中心型肥胖的朋友;静坐的生活方式;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家族史;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朋友;高血压、高血脂、尿酸高;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过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伴有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的疾病;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的朋友。
具有以上风险的朋友,需要每年进行血糖检查,不止要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两小时血糖,有条件的朋友还应该查糖化血红蛋白,如果发现有糖尿病前期的表现,必须早起干预,以免转化为真正的糖尿病或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转变为糖尿病,治疗上根据风险分成高风险和低风险两类人群,采取有差异的治疗策略。对于糖尿病前期风险比较高的朋友每年都要进行血糖检查,如果发现异常,需要早期治疗。
关于“糖尿病前期”的问题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如果您觉得张医生的文章对您有帮助,希望您能关注、点赞或留言,创作不易,感谢支持。如果您还有其他的问题或看法,也欢迎您在留言区留言,好的问题也是我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期待着您对我的帮助。我是神外医张伟,我们下次再见。
参考文献
[1] Warren B Pankow JS Matsushita K et al. Comparative prognostic performance of definitions of prediabetes: a p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 of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ARIC) study[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7 5(1):34-42. DOI: 10.1016/ S2213-8587 ( 16) 30321-7.
#健康科普排位赛##你离心梗离有多远##生命召集令超能团#@于福田医生@辉哥情感@想好好做医生的胖子@头条辟谣
血糖多少算“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何时需服药、服哪些药?
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状态之间存在着一种“中间高血糖状态”,医学上将这种血糖超过正常水平但还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情况给称为“糖尿病前期”。
有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比糖尿病患者人群更为庞大!
糖尿病前期的出现毫无疑问是一个健康的“分水岭”,它意味着患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痴呆甚至肿瘤的风险都明显增加。
而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而言,经常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到底需不需要吃降糖药?吃了降糖药以后,能不能降低得糖尿病的概率?以及,哪些降糖药比较适合?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哪些情况建议服药?在临床上,“糖尿病前期”主要包括三种情况:单纯空腹血糖受损、单纯糖耐量受损以及既有空腹血糖受损同时也有糖耐量受损。
所谓“空腹血糖受损”(IFG)指的是空腹血糖水平≥6.1mmol/L但<7.0mmol/L(达到7.0mmo/L就满足糖尿病诊断了),与此同时餐后(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在7.8mmol/L以内的正常范围。
所谓“糖耐量受损”(IGT)则是餐后(糖负荷后)2小时的血糖≥7.8mmol/L但<11.1mmol/L(一旦达到11.1mmol/L就满足糖尿病诊断了)。
同时存在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的(IFG IGT)就是空腹血糖在6.1-7.0mmo/L之间并且餐后(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也在7.8-11.1mmol/L之间的这种情况。
如果说您的血糖满足上面任意一种情况,那么,就算是进入了“糖尿病前期”。接下来,就说回到我们的主题:糖尿病前期,何时建议吃降糖药?
关于这个问题,在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以及糖尿病学分会等权威学术组织发布的《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里有相关的指导。
其中提到:高风险者或具有健康需求、有经济和医疗条件者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 运动锻炼)的同时启动药物干预。
这句话当中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高风险者”,意思是如何您属于高风险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那么,就应该考虑服降糖药治疗!那大家要问了:怎样才算是“高风险”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下面这张表格里:
首先,不论有没有血糖以外的其他问题,只要同时存在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受损,就算是“高风险“了。
换句话说,只要您的空腹血糖处于6.1-7.0mmol/L之间并且您的餐后2小时血糖也达到7.8-11.1mmol/L之间的话,不管有没有血糖以外的其他问题,都建议服降糖药治疗。
而如果您仅仅只存在单纯的空腹血糖受损或者单纯的糖耐量受损,那么,您是否属于“高风险者“就要看存不存在其他的糖尿病风险了。
一般来说,除了血糖问题以外,只要还存在一种及以上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就算是“高风险“了。
这里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这些:
第一,年龄≥40岁;
第二,超重或肥胖,标准就是体重指数BMI≥24kg/m2或者男性腰围≥90公分、女性腰围≥85公分;
第三,一级亲属就是父母、亲兄弟姐妹等当中有人确诊过糖尿病;
第四,日常生活缺乏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属于“静坐式生活方式“;
第五,有妊娠糖尿病史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
第六,有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治疗的患者;
第七,有血脂异常病史或正在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
第八,有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
第九,有类固醇药物使用史的人群,这里的“类固醇药物“主要指泼尼松、地塞米松以及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
第十,是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也就是说,如果您属于单纯的空腹血糖受损或者单纯的糖耐量受损,那么,上面这十条“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只要满足其中某一条就也算是达到了“高风险“,也应该考虑服降糖药。
目前,在临床上,包括胰岛素、传统降糖药以及新型降糖药在内的共有至少九类降糖药物。
那么,这么多种降糖药,究竟哪些比较适合糖尿病前期人群使用呢?
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当中有专门指出:
根据糖尿病前期的相关临床研究结论,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也叫“鲁肽类药物“(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以及减重药物奥利司他,这些药物可以明确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其中,还专门提到: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长期使用的安全证据较为充分。
简单来说,如果您属于“高风险”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那么,应该考虑服降糖药治疗,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而大家应该首先记住的有两种药物,一是”二甲双胍“,二是”阿卡波糖“。
二甲双胍可以说是糖尿病治疗当中最著名的基础药物,很多糖尿病患者第一个使用的降糖药就是二甲双胍。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减少肝脏糖原的输出并且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来控制血糖,比较适合用于空腹血糖受损的这类糖尿病前期人群。
而阿卡波糖则是一类在控制餐后血糖方面比较知名的药物,它主要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米饭、面条等主食)在小肠上部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阿卡波糖比较适合糖耐量受损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使用。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而言,是否需要服药治疗,关键是搞清楚自己到底属不属于“高风险者“。而在药物选择方面,大家应该首先记住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这两种。
当然了,具体用药还是要以医生的处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