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为什么觉得口渴(糖尿病为什么觉得累乏)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经常口渴怎么办?4个小妙招可帮你来缓解!

一、控制好自己的血糖

糖尿病人经常会出现口渴的现象,实际上是和血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血糖的升高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也就会让尿量增多,从而让细胞失去水分,最后导致口渴的现象发生。因此糖尿病人经常口渴是因为自己的血糖处于上升的状态,所以想要止渴就要先控制好自己的血糖。

二、做好饮食调理

糖尿病人在平时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食,可以适当的吃一些酸味的新鲜蔬果,如山楂、猕猴桃等,这些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充分的咀嚼可以有效的刺激唾液的分泌,从而缓解口渴症状。

三、调理好环境

糖尿病人要注意环境的调理,要保持室内温度的适宜以及湿度的平衡,这样可以防止身体水分流失过多而感觉到干燥,从而导致口渴的发生。特别是在冬季干燥的时候糖尿病人可以使用加湿器来保持环境的湿度平衡。

四、不口渴的时候也要多喝水

一般来说,当正常人的身体缺水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口渴现象。而糖尿病人会因为口渴中枢神经长期受到刺激,就会让身体那对缺水的敏感性下降,这样在身体缺水的情况下也感觉不到口渴,所以糖尿病人在感觉不到口渴的时候也要适当的饮水。喝水不仅对身体有好处,还能够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也能够让血糖稳定。

温馨提示,糖尿病人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才能够降低口渴症状出现的现象。另外在平时要适当的喝水,不过要注意尽量饮用白开水,不要用饮料或者其他饮品代替白开水,只有白开水才能够起到补充水分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降低血液中血糖浓度,如果用饮料或者饮品代替白开水,反而会让血糖出现上升而不能稳定。

为何一旦患上了糖尿病,就总会口渴想喝水?真相原来是这样

关于糖尿病这类疾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对这类疾病存在同样的误区,即“糖吃多了就会得糖尿病”。实际上,糖尿病与吃糖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关联性,在临床上,糖尿病属于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当体内的血糖不能及时转换成能量供人体消耗时,便会在体内以及血液中发生堆积,久而久之,就会诱发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其早期最为常见的症状表现就是血糖升高,但由于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不重视血糖,而且也没有养成对血糖定期监测的习惯,所以就很难在第一时间察觉疾病的到来。

不过,除了血糖升高外,糖尿病在临床上还有其他典型症状表现,比如“三高一少”,也就是说,患者会出现进食量增多、饮水量增多以及排尿量增多的情况,与此同时,体重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对于早期患者而言,饮水量增多的现象会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便一直在喝水,往往也很难缓解口干舌燥的情况。

而患上糖尿病后之所以很容易感觉到口渴,就是因为血糖在体内就如同“小海绵”一般,会将人体内的水分迅速吸收,而且在此过程中,葡萄糖也会不断在细胞外液中聚集,以至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大大增加,而当人体的大脑接受到相应信号后,就会产生一种名为抗利尿的激素,并且通过大脑垂体将其释放出来。

与此同时,下丘脑也会将信号输送至大脑,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就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口渴感。一般来说,糖尿病的问题越严重,“三多一少”的症状就会越突出。

如果患者的排尿量过多,却又不能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那么就很容易促使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若是体内的失水量超过了10%,那么就很容易促使血糖水平上升,进而诱发心悸、乏力等一系列不适症状;而如果体内的失水量高达20%,还有可能会导致血压水平下降,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

在高血糖的状态下,补充水分能够很好地降低血浆的渗透压,进而使其恢复至正常状态,如此一来,也有利于促使体内的血糖水平下降,但在喝水的过程中,患者也要注意方法的把握。据临床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的饮水量最好保持在1600-2000ml左右,不一定非要感觉到强烈的口渴时才能饮水,因为当自身的口渴感极度强烈时,体内的血糖水平大多都已经出现了一定波动。

此外,对于患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来说,在补充水分方面,更是应该小心谨慎,需要根据自身每天的尿量来决定补水量,通常情况下,患者应该根据自己前一天的排尿量来调整当日的饮水量,饮水量要在前一天排尿量的基础上增加500ml,这样就能够满足自己当日的需求了。另外,大家还要注意的是,此类患者要注意把控好饮水的温度,一般来说,25度左右的水温就可以了。

虽然糖尿病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及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但它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除了遗传因素我们不能改变外,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等,我们都能及时加以调节。

而且,即便患上了糖尿病,我们也能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对病情加以控制,并由此延长自身生命周期,不过,出于健康考虑,大家还要切记,千万不能随意、盲目更换药物,以免造成其他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医生警告:糖尿病初期可能没口渴,而是这4种异常,尽早检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天气变冷,公园里晨练的人少了很多,偶尔还能看到几个坚持锻炼的老年人慢悠悠地走着。

空气里带着点湿冷的味道,让人忍不住缩紧外套。

这时,一位中年人站在健康宣传栏前盯着一张糖尿病科普海报看了很久,眉头皱得死紧,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他手里还拎着一袋刚买的馒头,显然刚去早餐店打包了吃的,但眼神里透出点犹豫,仿佛有什么事情让他食欲不振。

他低头看着手里的塑料袋,又抬头看着宣传栏上的一行大字,似乎在权衡什么。

说起糖尿病,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容易察觉的病,毕竟老听人说,得了糖尿病的人会特别容易口渴,总想喝水。

很多人的糖尿病在初期其实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口渴感,而是一些看似不太相关的小问题。

比如手脚偶尔发麻、睡觉容易抽筋、伤口恢复得比以前慢了一点,或者皮肤莫名其妙发痒。

这些症状乍一看不像什么大毛病,甚至有些人会觉得只是年龄大了,身体机能自然下降,可实际上,血糖已经在体内悄悄发生变化。

说到血糖,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它和饮食有关。没错,吃进去的糖分会直接影响血糖水平,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真正影响血糖调控的是人体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它像是个负责管理糖分进出细胞的“钥匙”,当这把钥匙出了问题,糖分就没办法顺利进入细胞,而是堆积在血液里,导致血糖升高。

而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想尽办法来适应这种变化,比如通过排尿把多余的糖排出去,或者刺激神经系统,影响四肢的感觉神经,导致发麻、刺痛等异常。

有研究数据表明,大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半年内会出现四肢麻木的症状,而他们中至少一半的人并没有明显的口渴感。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糖尿病和肌肉健康也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人可能都觉得,血糖高了,最多影响的是血管和神经,怎么还会影响肌肉?

其实,肌肉组织是人体消耗葡萄糖的重要场所,正常情况下,肌肉细胞会利用胰岛素,把血液中的糖分吸收进去,作为能量来源。

但当胰岛素功能受损,糖分无法进入肌肉细胞时,肌肉就会缺乏能量,逐渐变得无力。

有研究发现,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大约40%的人会有不明原因的肌肉酸痛或乏力,尤其是在早晨刚起床或长时间坐着后站起来时,腿部会有一种“使不上劲”的感觉。

这种现象在年纪较大的人群中更明显,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质量本来就在下降,而糖尿病的出现会加速这一过程,使得肌肉流失得更快。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睡眠的问题。血糖的变化其实和睡眠质量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睡眠问题可能是糖尿病最早的“信号”之一。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夜间会分泌较多的褪黑素,帮助进入深度睡眠,同时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但如果血糖水平异常,这种调节机制就会被打乱,导致睡眠变浅,容易频繁醒来。

一项针对超过3000人的研究发现,长期睡眠质量差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48%。

而且,这种影响是双向的——血糖异常会影响睡眠,而睡眠不足又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得血糖更难控制。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会发现自己睡觉越来越不踏实,总是半夜醒来,甚至天还没亮就早早醒了。

除了这些不太明显的表现,皮肤的变化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会发现,皮肤变得比以前更容易干燥、瘙痒,甚至有些地方开始变得暗沉,特别是脖子后面、腋下和手肘等部位。

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黑棘皮病”,它的出现往往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了,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而过量的胰岛素会刺激皮肤细胞的增生,导致局部皮肤变厚、变黑。

根据一项研究数据,大约6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在确诊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暗沉,而其中至少20%的人会伴随轻微的皮肤瘙痒。

这种瘙痒并不像普通皮肤干燥那样,仅仅靠涂抹润肤霜就能缓解,因为它的根本原因在于血糖的变化,而不是单纯的皮肤缺水。

虽然这些症状看起来和血糖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实际上,它们都是身体在向外发出的信号,提示血糖调控机制可能已经开始出现问题。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及时发现糖尿病,正是因为过于依赖传统的“口渴、多尿、体重下降”三大典型症状,而忽略了这些更隐蔽的信号。

数据显示,大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血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正常范围,而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在确诊前并没有感觉自己有“糖尿病的症状”。

那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的血糖开始出现异常,但还没有发展到糖尿病的程度,是不是就没必要管了?

糖尿病的发生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很多人在发展成糖尿病前,会经历一个血糖逐渐升高但还未达到糖尿病标准的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糖尿病前期。

而这个阶段,正是干预和逆转的最佳时期。

如果在这个阶段采取适当的生活方式调整,比如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保证足够的睡眠,就有可能让血糖恢复正常,避免真正发展成糖尿病。

那么,在糖尿病前期,哪些具体的生活方式改变最有效?哪种运动方式对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最有帮助?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唐慧佳.基于慢性病轨迹框架的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肾病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全科护理,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