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官网)
害怕扎手指?无创测血糖来了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团队等在《自然·代谢》上发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重微空间偏移拉曼散射光谱(缩写为“mµSORS”)的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实现了该领域的新突破。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糖尿病地图集》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20至79岁糖尿病患者人数约为1.4亿人,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6.2%。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诊疗的关键指征,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因能减少疼痛、降低感染风险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业界的研究热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延兵表示,无创血糖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光学、热学、血流特性等间接推算葡萄糖浓度。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众多与无创血糖检测相关的研究,但由于结果的准确性不足,尚未能真正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无创血糖检测为何难以攻克?哪些人群有必要进行规律的血糖检测?
瑞金医院王卫庆团队等研发的无创血糖检测设备。来源:瑞金医院微信公众号
开发一款“魔法眼镜”
这项最新研究由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临床研究中心王卫庆团队与医学芯片研究所陈昌团队共同完成。王卫庆团队等依据mµSORS技术开发出的“神器”,像一款“魔法眼镜”一样,不需要侵入皮肤,只需将手掌轻轻贴在检测设备上,就能尽可能准确地“透视”血糖水平。
该研究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对35名受试者进行了初步测试,之后对230名受试者的血糖水平进行了检测。像每个人有自己的指纹一样,每种物质都有独特的“光学指纹”。拉曼光谱可以理解为物质的身份识别技术,它通过激光照射皮肤,分析光的变化,判断其中的物质成分。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徐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不同的分子结构在拉曼光谱上显示出特异性,人们能依靠这些特异性解析出物质成分及对应浓度,因此能通过观察拉曼光谱直接鉴定葡萄糖分子。基于这些特点,mµSORS技术将拉曼光谱信号作为无创血糖检测的“捕获”对象。
为了确保这一“魔法眼镜”准确看到血液里的糖分,设备需要像“调焦镜头”一样,确定适宜的检测深度。研究人员发现,真皮—表皮交界处或其下方区域是检测血糖的最佳位置,可以直接反映血糖水平。这个区域成为无创血糖检测的“黄金位点”。
过去,无创血糖检测通常需要检测前对每个人单独校准,就像语音助手使用时需要先适应每个人的声音一样。该研究发现,即使不进行个性化校准,设备测得的血糖值仍与静脉血糖检测结果吻合,误差为14.6%,低于15%,符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1年发布的自测用血糖仪准确度的标准,同时,99.4%的数据在合理范围内,达到了临床标准。
目前,承载mµSORS技术的“神器”⼤⼩与台式电脑相当。王卫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团队在对mµSORS进行医疗器械注册,注册程序完成后,就能尽快让患者在临床上使用该设备。“希望能把这个设备越做越小,如果能放在手表里面是最好的,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024年3月9日,江苏常州,医护人员在为市民免费测量血糖。来源:视觉中国
无创技术为何难以攻克?
无创血糖检测一直被誉为“生物传感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全球范围内,科学家们在无创血糖检测领域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葡萄糖浓度检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创到有创再到微创的过程,“最早是通过对尿液的检测来评估患者体内糖的情况”。但这一指标对糖含量变化的反映存在滞后性,随后人们发现血糖能够更直接地反映人体内糖含量的变化,于是,传统的有创血糖检测方法——采集静脉血或毛细血管血逐渐成为主流。
但这类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疼痛、创口感染的风险。家住广州的吴玲已患有糖尿病二十余年,一直采用的都是指尖采血的血糖检测方法,每周2天进行全天血糖的监测,每天4次。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自己有点“晕血”,每次采血前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有时候会因为畏惧疼痛产生不想按时测血糖的念头。
此后,众多微创的血糖检测技术开始面世。李延兵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组织液的葡萄糖浓度与血糖浓度的关联性较高,能较好地反映血糖的变化。微创检测技术是将一个小探头植入皮下组织,通过检测皮下组织的葡萄糖浓度来反映血糖浓度。这类检测方法测出的结果是相对准确的,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不只在学界,业界有关具备无创血糖检测的产品研发也在火热开展。2014年,谷歌曾宣布计划开发一种可以通过泪滴测量血糖的智能隐形眼镜,但该项目因过于复杂于2018年被搁置。2023年,外媒报道称,苹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的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个项目的研发始于乔布斯时代,至今已有十余年。该项目尚处于“概念验证”阶段,苹果公司正在开发一台接近iPhone大小的原型设备,可以直接绑在人体手臂上,但最终仍要调整大小以适配Apple Watch的应用要求。
同样是2023年,在华为夏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WATCH 4星球系列手表正式发布,这是业界首款支持高血糖风险评估研究的智能手表。据华为官方介绍,研发团队是基于高血糖人群在血管弹性、睡眠心率、脉搏波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这一特征,创造了高血糖分形算法。也就是说,这种“高血糖风险评估”所测得的数值是基于算法计算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血糖检测。
无创检测技术为何如此难以攻克?陈伟表示,不同于以采集血糖为指标的有创技术和以采集组织液糖为指标的微创技术,无创血糖检测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在不基于采样的情况下通过数学模型、计算模型得到可靠的数值。“无创技术没有采集体内的成分,如何把一个非物质的东西转化成一个物质的东西,这是它最难的地方。”
李延兵提到,一些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基于血流改变的原理,即血糖水平变化会影响血流的特性,通过测量这些特性的变化,可以推算血糖浓度。但血流特性的变化可能要达到一定阈值才能产生效应,因此一些细微的血糖变化可能无法体现在检测结果的数值上。
另外,从光学原理的角度,徐飞认为无创血糖检测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一堆强噪声背景下提取出相对较弱的葡萄糖信号。“很多物质对拉曼光谱都有响应,而在无创的情况下,皮下信号在传递过程中逐渐衰减。想要获得准确的数据就要屏蔽所有的干扰信号,做到精准解析,这对测试方法的要求非常高。”
普通人没必要频繁测血糖
近年来,血糖检测产品呈井喷之势,在市场上占据不小份额。2024年“双11”期间,国内血糖检测领域头部厂商三诺生物的微创动态血糖仪全网销售超过40万盒,增速达到400%。搜索淘宝平台可以发现,血糖检测产品品类繁多,价格从十几元到上万元不等,销量高的产品能达到近一万的月销售量。
这与主要的购买人群密不可分。血糖监测不仅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至关重要,还能避免潜在并发症。陈伟提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中有句话叫“血糖越好越不测,血糖越不好越勤测”。《中国新闻周刊》还观察到,减肥人群也是血糖检测产品消费的一大主力。小红书平台上,不少减肥人士每天都佩戴微创的动态血糖仪监测食物摄入对血糖的影响。
市面上的血糖检测产品真的准确吗?在淘宝平台一款月销量排名前5的有创血糖检测产品的评论区,仍存在近百条“误差太大”的差评。“同一血样,同一时间,与医院血糖仪测得的数值差5.3mmol/L。”
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忠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血糖检测数值与真正的血糖值差距在3mmol/L以内就能算是比较接近的。对于一些带有血糖监测功能的手表,监测结果会受到佩戴松紧程度、出汗情况、外界气温变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数值可能与真实值产生较大误差。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哪些人群有必要进行规律的血糖检测?陈伟表示,对于血糖控制不稳定或者对血糖要求比较高的人群,持续性的血糖监测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要控制在一个比较平稳的范围内,而其血糖数值是随时变化和波动的,这类人群有必要进行规律的血糖检测。”
但对于减肥人群,陈伟认为,定期了解血糖数值即可。“不能通过血糖的变化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体内糖多了,从而减少糖分的摄入,这是不科学的想法。”李延兵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无论食物摄入或多或少,正常人体能通过分泌胰岛素维持血糖恒定,因此减肥人士不能通过监测血糖数值达到“控糖”的目的。
陈伟还提到,一些健康人士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总是担心出现血糖问题而去频繁地检测血糖,这是没有必要的,这种情况主要和情绪与心理状况有关。对于健康人群来说,一年检测一两次血糖值即可。
“一提到无创血糖检测,人们总是以不疼作为热点,但从医学的角度更多要关注它到底能反映什么。”陈伟表示,当前的无创血糖检测还处在探索阶段,并未成形。未来的无创技术在比对血糖变化的趋势和幅度时,应不断提升准确度,使其越来越接近静脉血糖。“如何让无创技术得出来的结果和真实的血糖值越来越接近,是需要去不断研究和改善的。”
李忠文表示,未来的无创血糖检测或许可以从汗液、唾液等入手,或对皮肤某个位置的血流情况进行基础技术分析,排除血细胞、血脂、血尿酸的干扰,单独确定糖分的情况。“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太明确的技术突破。”
(文中吴玲为化名)
作者:胡可欣
编辑:杜玮
在家测血糖需要重视这些细节!
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全球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达5.37亿人。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达1.41亿人,较于2019年增长2500万人,患病率持续上升,且发病日趋年轻化。
以上数据和趋势反映出糖尿病在我国覆盖的人群比较广泛。对于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的血糖控制和监测是管理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最佳方式,不少患者为此购买了家用血糖仪,便捷的同时也关联出不少问题。比较常见的是,不少网友表示使用家用血糖仪总测不准血糖,那么居家测血糖具体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本期我们来重点关注一下糖尿病患者日常血糖监测和管理的相关常识~
图片来源:Pixabay
糖尿病的病理及危害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主要特征。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因急性高血糖引起急性并发症
因急性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2·因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其中,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心力衰竭,其中ASCVD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则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神经病变。
上述血管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肾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是糖尿病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
如果血糖管理不达标,长期慢性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相关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提早发生或者加重,组织、器官感染的概率增加,严重时还会发生高血糖危象。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合理控制血糖。
血糖值控制在什么范围最合适?
通常血糖控制目标的个体化非常强,不同患者有着不同的控制标准。
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的人群
新诊断、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的非老年患者、降糖治疗无低血糖风险患者,以及接受过精细手术(如整形)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
严格控制的标准为,空腹或餐前血糖:4.4~6.1 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6.1~7.8 mmol/L。
需要一般控制血糖的人群
择期大、中、小手术患者、器官移植手术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同时伴有稳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需要一般控制血糖。
一般控制的标准为,空腹或餐前血糖:6.1~7.8 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7.8~10.0 mmol/L。
只需宽松控制血糖的人群
低血糖高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入院患者、中度和重度肝肾功能不全者、预期寿命不足 5 年(如癌症等)患者、75 岁以上人群,以及精神或智力障碍者,可进行宽松控制。
宽松控制的标准为,空腹或餐前血糖:7.8~10.0 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7.8~13.9 mmol/L。
血糖控制目标的参考标准
血糖控制目标需要根据具体年龄、糖尿病病程、并发症等决定,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大部分健康的老年患者,空腹血糖小于 7.0 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 10.0 mmol/L。
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或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空腹血糖小于 8.0 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 11.1 mmol/L。
年龄超过 75 岁、频繁发生低血糖、生活不能自理或预期寿命有限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进一步放宽,建议空腹血糖小于 10.0 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 14.0 mmol/L。
居家测血糖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常见的血糖测量方式包括,毛细血管血糖、静脉血糖、持续葡萄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等。其中,毛细血管血糖也称“末梢血糖”,用血糖仪检测,能够反映即刻血糖值,创伤小、速度快、简便易行。
居家监测血糖的具体时间应遵医嘱,不同“末梢血糖”监测时间点的适用范围和不同治疗方案人群的监测频率,及监测仪器和试纸保存的注意事项参考如下:
监测的时间点
餐前:血糖水平很高或有低血糖风险时。
餐后2小时:空腹血糖已获得了良好控制,但是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能达标者,以及需要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影响者。
睡前:注射胰岛素(特别是晚餐前注射)患者。
夜间:胰岛素治疗已接近达标,但空腹血糖仍高者;以及疑有夜间低血糖者。
其他: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
区分不同治疗方案人群
生活方式干预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从而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血糖或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
基础胰岛素治疗者:应监测空腹血糖。
预混胰岛素治疗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
特殊人群:应采取个体化监测方案。
重视血糖仪、血糖试纸保存
很多患者注意到了测量流程的准确性,但常常忽视了血糖仪和血糖试纸的保存。血糖仪未定期校准、试纸与血糖仪不匹配、试纸条过期、试纸条保存不当等也会造成血糖测量的误差。
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好健康管理?
健康生活
平衡膳食,减少精致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配合诊治
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用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
主动管理
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
平和心态
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
*头图来源自Pixabay
参考资料:
[1] 健康中国:血糖怎样才能测得准?
[2] 科普中国:专业护师详述!糖尿病患者该如何监测血糖?转发收藏!
[3] 广东疾控:中国糖尿病是全球人数最多的国家?!这真的假的?
来源:谣言过滤器
泰国MICE行业强劲复苏,2024年海外游客数量增长42%
来源:美通社
曼谷2024年12月19日 /美通社/ -- 根据泰国会议展览局(TCEB)的统计数据,2024财年(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泰国会奖旅游(MICE)行业的海外游客数量显著增长42%,达到116万人次,接近2019年疫情前120万人次的历史峰值。
展望2025年,泰国将举办多场大型国际活动,每场活动规模介于5000至10000人次之间,展现出更加蓬勃的发展势头。
泰国MICE行业在2024财年的出色表现,得益于116万海外游客的到访,较2023财年的81万人次增长了42%,几乎与2019年疫情前的120万人次的历史高位持平。前十大客源市场依次为:中国大陆、印度、马来西亚、越南、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德国、美国和日本。在欧洲及英国市场,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德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
会议领域表现最为突出,参会代表人数较2023年增长近两倍,紧随其后的是奖励旅游、展览和会议。其中,5月在曼谷举办的第74届国际足联大会成为会议领域的一大亮点,使泰国成为首个承办此足球管理机构大会的东南亚国家。曼谷举办的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大会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以1100人的参会规模,成为该协会在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会。
2025年,泰国有望再次实现增长,将举办一系列由TCEB鼎力支持的大型国际活动,覆盖多个行业领域。
金融科技盛会2025年Money 20/20亚洲峰会将于4月登陆曼谷,预计吸引5000名来自初创企业、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的代表。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2025年世界糖尿病大会(World Diabetes Congress 2025)也将于4月在曼谷举行,旨在推动糖尿病治疗的研究,将其纳入全球公共卫生政策普遍覆盖范畴。预计参会人数将达1万,标志着该世界大会首次落户东南亚。
定于5月在曼谷举办的亚太寿险大会(APLIC 2025)预计将吸引1万名寿险代理人及专业财务顾问参与,旨在提升寿险行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同样于5月在曼谷举行的2025年THAIFEX-Anuga Asia,作为首屈一指的食品、饮料、创新与技术贸易展,是泰国展览日程上的一场B2B盛会,预计将吸引85000名参与者。
TCEB主席Chiruit Isarangkun Na Ayuthaya先生表示:"2024年成绩斐然,我们要感谢海外MICE游客对泰国的信赖与支持。TCEB及泰国MICE企业家将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价值服务,因为我们深知当前的经济挑战使得客户更加追求投资回报和体验回报。基于此,我们的目标是,在2025财年吸引超140万名海外游客。"
消息来源:泰国会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