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糖含量多少算糖尿病(血糖含量多少正好)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血糖正常值最新标准:不同年龄标准不一样!

目前,我们国家糖尿病人群已经高达1.3亿,排名世界第一,其中90%是二型糖尿病患者。

更为可怕的是,在庞大的人口之中有将近4成人群,不知道自己平常的血糖水平,以及有将近7成的人,发现血糖升高以后没有控制达标。

最终,增加了自己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同年龄的人群,血糖的要求不一样

对于正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由于每天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3.9-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低于7.8mmol/L。

对于40-60岁的中年人群,由于生活压力非常大,日常饮食非常不规律。所以,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4.4~6.1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小于8.0。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体内的胰岛素和各种代谢激素分泌也逐渐下降。因此,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控制在6.1~7.0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控制在8.0~10.0之间。

对于年龄在75岁以上的人群,由于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已经非常少了,血糖容易升高,但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又容易出现低血糖。

所以,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7.0~9.0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控制在8.0~11.0之间。

哪些人群容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一个人,而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主要见于以下几类人群:

1

50岁以上人群:身体逐渐衰老

随着年龄的上升,周围组织对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敏感性会降低,即产生胰岛素抵抗;其次,随着年龄上升,身体脂肪构成比例增多,更易肥胖,也就更容易患糖尿病。此外,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的体力活动会减少,进而会降低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有效利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有条件应每年到医院做一次体检,及早发现糖尿病,并进行治疗。

2

肥胖者

腹部肥胖危害更大,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引起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问题,即代谢综合征。

建议男性腰围应<90厘米,女性腰围应<85厘米。

3

“三高”发病基础相似

高血压和高血糖、高血脂不少都合并存在,因为它们发病基础相似,包括超重、不健康饮食、运动较少等因素。

我国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并存使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也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反之,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风险。当然,高血压也可出现在糖尿病发生之前。

4

糖尿病家族史

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的因素。如果父母及往上一辈的人中有患2型糖尿病的人,子女患病的几率会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人。具体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糖尿病风险评分表来估算。

控制血糖,饭后禁忌有哪些?

×喝浓茶:饭后马上喝浓茶会影响消化和吸收,最好30分钟后再喝。

×吸烟:饭后马上吸烟会促进人体对烟雾中有害物质的吸收,不利于健康。

×大量喝水:饭后立刻大量饮水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如果觉得饭后口干难忍,建议少量饮水。

×饭后唱歌:饭后马上唱歌,会增加大脑的兴奋度,导致胃部缺乏血液供应,影响正常消化。

×饭后开车:饭后大脑缺乏血液供应,身体反应能力也会跟着下降,最好休息30分钟后再开车,

×马上运动:饭后马上运动,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胃下垂及做过胃部切除手术的人群尤其不利。

×立即洗澡:饭后最好休息1小时~2个小时再洗澡,防止消化不良。

×马上睡觉:饭后马上睡觉,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胃食管反流,影响身体健康。

控糖小贴士

1、血糖高,主食不是吃得越少越好,还要注重粗细搭配。

2、荤素搭配的吃法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有帮助的。

3、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坚持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原则。

4、对于血糖控制得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水果是可以吃的。

5、血糖并不是控制得越低越好,而应该平稳降糖,控制在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内。

6、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控血糖方式。

来源: 约见名医

血糖偏高≠糖尿病?关于血糖的这些知识,你必须知道!

家人们,咱平时体检或者测血糖的时候,要是发现血糖偏高,心里指定“咯噔”一下,忍不住想:完了,是不是得糖尿病了?我之前就有这么一回,那心情,别提多忐忑了。

那天我去体检,隔了几天拿到报告,看到血糖那一项数值比参考范围高了点。当时我就慌神了,满脑子都是糖尿病那些事儿,什么并发症啊,要一辈子忌口啊,越想越害怕。

后来我就去问医生,医生跟我说,血糖偏高可不一定就是糖尿病。这就像开车超速了,不一定就犯了啥大罪。糖尿病的诊断可没那么简单,得综合好多方面来判断呢。

比如说,偶尔一次血糖偏高,有可能是当天吃的东西太甜,一下子摄入糖分太多。我有个朋友,有次体检前一天晚上吃了一大块巧克力蛋糕,第二天测血糖就偏高了。过了几天复查,啥问题都没有,就是那顿甜食闹的。还有啊,要是情绪特别激动、压力大,或者剧烈运动之后马上测血糖,也可能会导致数值暂时升高。

但是呢,如果经常出现血糖偏高的情况,那就得留个心眼儿了。像那种空腹血糖老是超过正常范围,或者餐后血糖居高不下,这就有点危险信号的意思了。而且除了血糖数值,医生还得看糖化血红蛋白的情况,这个指标能反映过去两三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对诊断糖尿病可重要了。

我邻居大爷就是,血糖时不时就高一点,一直没太在意。结果有一天突然感觉浑身没劲儿,视力也模糊了,赶紧去医院一查,糖尿病已经挺严重了,还引发了一些并发症,可遭罪了。所以啊,咱要是发现血糖偏高,可不能掉以轻心。

不过也别一听到血糖偏高就吓得不行。就算最后确诊是糖尿病,现在医疗这么发达,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再配合药物治疗,很多人都能把血糖控制得挺好,不影响正常生活。

家人们,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血糖偏高的情况呀?快在评论区说说,咱们一起交流交流,心里也能踏实点!

#健康交流#​#血糖偏高# #糖尿病##头条健康##分享血糖状况#​​

血糖值多少才算高?医生坦白:只要在这个范围内,无需过多担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古人常说"糖从口入,祸从脚起",这话虽简单,却隐藏着深刻的健康警示。

就像乡间老井,水位有高低,我们体内的血糖也有属于自己的"安全水位"。

许多人手握血糖检测报告,看着那串冰冷数字,心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数值到底高不高?要不要紧?医院走廊里每天上演着这样的忧心剧目。

血糖:身体能量经济的晴雨表

血糖,这个看似简单的指标,实际上是体内复杂生化网络的直观体现。它就像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时高时低,被多重因素牵动。血糖并非单纯指葡萄糖,而是血液中游离葡萄糖的含量,是我们身体能量供应系统的核心指标。

张医生在门诊中遇到了刘先生,一位退休教师,平时身体硬朗,却在体检中发现空腹血糖5.8mmol/L。整个人如遭雷击,连忙挂了内分泌科的专家号。

拿着化验单,脸色比寒冬的天空还要阴沉。他翻遍了网上资料,自认已是"糖尿病前期",开始自行减少主食摄入,每天测血糖达十余次,甚至准备了一大堆降糖保健品,全家跟着提心吊胆。张医生详细询问后,轻松地告诉他:"您这血糖值,其实完全在正常范围内啊!"

血糖的"黄金数值":不必谈"糖"色变

正常人空腹血糖范围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如果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餐后血糖7.8-11.1mmol/L之间,这才算是处于"糖尿病前期"(也称为"糖耐量受损")阶段。只有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血糖就像股市,有其自然波动规律。宋代文学家苏轼曾在《养生论》中提到饮食有度的智慧,这与我们现代对血糖管理的理解不谋而合。

短时间内的血糖轻微升高,如因为情绪激动、睡眠不足、感染发热等因素导致的暂时波动,通常无需过度忧虑。就像北方春季的天气,乍暖还寒,波动在所难免。

糖尿病诊断:不要掉进误区的陷阱

诊断糖尿病有着严格的标准,不是一次血糖测定就能下结论的。在临床实践中,常见三大误区:

误区一:血糖仪测出高值就慌张。家用血糖仪虽方便,但精准度有限,其测量误差可达15%。就像老式温度计的读数,总有那么点儿飘忽不定。

误区二:一次检查定终身。著名作家巴金在《随想录》中谈到面对疾病时保持理性的重要性。血糖诊断也需要这种理性——单次血糖升高不等于糖尿病,正确诊断需要重复检测或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认。

误区三:认为血糖一定要越低越好过低的血糖同样危险,医学上把血糖低于3.9mmol/L称为低血糖,严重时可导致意识模糊、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就像潮汐,过高过低都会打破生态平衡。

血糖管理:从"救火队员"到"防火工程师"

预防胜于治疗。1980年代,陈景润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期间,因饮食不规律、熬夜工作导致健康亮起红灯。血糖管理同样需要这种严谨态度,重在日常点滴积累。

健康饮食是血糖管理的基石。可借鉴传统中医"食养"理念,通过饮食调节体内平衡。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杂粮、蔬菜,少吃精制糖和淀粉类食物。将白米饭换成糙米、燕麦等全谷物,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饮食上采取"小份多餐"原则,避免大起大落。

适量运动如同给身体装了一台自然降糖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等,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钱学森晚年坚持的太极拳,正是很好的血糖管理运动方式。

保持理想体重是血糖稳定的关键。特别是对于腹部脂肪堆积的"苹果型"身材人群,减重效果往往比药物更显著。研究证明,超重人群减重5-10%,胰岛素敏感性可提高30%以上

良好睡眠质量对血糖稳定至关重要。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的研究显示,睡眠不足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达25%。就像徐志摩笔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睡眠应当如诗般自然、静谧,为血糖管理铺就坚实基础。

何时需要就医?警惕这些信号

虽然轻度血糖异常无需过度恐慌,但以下情况应当引起重视:

持续性空腹血糖≥6.1mmol/L,特别是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典型糖尿病症状。

已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如长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血糖管理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齐白石九十高龄仍笔耕不辍,其养生之道在于持之以恒。血糖管理同样如此,需要持续关注,但不必为一时波动而惊慌失措。

正如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所言:"大医治未病"。对于血糖管理,最好的策略不是恐慌地应对已经升高的数值,而是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未雨绸缪。只要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内,就无需过度担忧,而是应该享受健康生活的每一天。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2. 王维民, 纪立农. 糖尿病基础与临床.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