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多饮的原因(糖尿病多饮是指多少杯水)

糖龄人 0
文章目录:

糖友多食、多饮、多尿、消瘦,或是甲状腺感冒啦

58岁的陈阿姨是一位有着10年糖尿病病史的“老糖友”,一直以来,血糖控制得还不错。可最近陈阿姨出现汗多、食欲大增、心慌、手抖等症状,一开始陈阿姨以为自己的血糖控制得不好,但在家多次测量血糖也没有明显偏高,于是陈阿姨放松警惕。孰知,“三多一少”的症状越来越严重,陈阿姨这才到医院检查,最后诊断为糖尿病合并甲亢。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李爱华教授表示,糖尿病与甲亢的早期有不少相似的症状,常常让患者混淆而耽误治疗,若二病“兼并”,治疗和饮食上要有所调整,及早发现是关键。

“三多一少”症状加重,查查是否还患甲亢

据了解,有些糖友也像陈阿姨一样,患了甲亢而不自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蒙在鼓里呢?李教授介绍,由于糖尿病和甲亢均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多为自身免疫异常,加之环境、情绪、饮食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临床上甲亢、糖尿病并发的病例并不少见。而甲亢早期常常出现类似糖尿病“三多一少”(吃得多、饮得多、尿得多、人消瘦)的症状,因此,很容易让糖友认为只是糖尿病的症状而忽略病情。

其实,要及时发现甲亢也不难。李爱华认为,当糖友发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加重,如明明血糖控制较好,伴有心慌、多汗、手抖,情绪不稳、烦躁易怒等症状,就要警惕,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合并甲亢,控糖治疗早期使用胰岛素

一般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体型是消瘦的,且大多胰岛功能不太好,甲亢时超生理的甲状腺激素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有利于保护残存胰岛细胞的功能。因此,当糖尿病合并甲亢时,需要做胰岛功能检测,了解胰岛功能实际情况。

在治疗上要两者兼顾,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积极治疗甲亢。需要注意的是,在甲亢病情未得到缓解时,避免使用拜糖平、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以免加重消瘦等症状。只有待甲亢病情好转,胰岛、肝肾功能恢复正常后,才可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降糖药物。

两病“并发”,要科学合理搭配饮食

当糖尿病患者患上甲亢,除治疗方面要有所调整外,饮食需要科学合理搭配,由于甲亢时高代谢的需要,一般应进高热量、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而糖尿病的饮食又要求控制总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要按比例搭配,两者从食疗的角度是矛盾的。李教授建议,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食疗既要限糖、限碘,又要适量合理补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类的食物。忌口:海带、紫菜、虾蟹海鲜等海产品;辣椒、桂皮、生姜、公鸡、公鸭、羊肉、狗肉等温热、辛燥食物;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戒烟戒酒。

此外,运动要适度,甲亢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时,剧烈运动容易造成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甲亢危象等。

推荐食谱

莲子甲鱼汤

取莲子肉20克,甲鱼壳5克 。煎汤1 碗1 次服下,每日3 次,连用10天。

举例:按一日三餐,能量增加10%计算糖尿病合并甲亢病人的饮食治疗食谱。为防止食物单调,主食可大米、面粉、交换食用。蔬菜可选用青菜、芹菜、觅菜、胡萝卜,白萝卜等。

#糖尿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甲亢##原创#


指导专家/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李爱华

文/健康参考全媒体记者 魏静红

通讯员/金小洣

图/来源网络

编辑/殷鑫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为何增多?

每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这意味着我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为何增多?患者健康管理该从何入手?血糖正常人群如何做好预防?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

为何增多?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其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

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我国20岁至79岁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从2000年的2000多万增长到2021年的1.4亿多。

糖尿病患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波认为,一是饮食习惯、肥胖、环境等因素导致新发病人数量增加;二是治疗水平提高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使存量患者数量增加。

张波介绍,近年来,我国新发糖尿病患者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两头”(老年人和年轻人)突出,糖尿病也“盯”上了年轻人;二是农村糖尿病患者增多,城乡差别比过去缩小。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超半数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病,而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也比较低,糖尿病并发症管理有所欠缺。

不过,通过远程管理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等新手段,患者可以节省就诊时间,提高就诊频次,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而一些新仪器和药物的使用也促进了糖尿病健康管理水平提高。

记者采访了解到,作为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的依托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在2019年牵头成立国家远程医疗中心糖尿病互联网联盟,开展关于糖尿病远程管理的研究,2020年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远程管理专家共识。

“今后,糖尿病管理的目标应是继续延长患者寿命,同时减少新发患者数量,做好预防。”张波说。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该从何入手?

“血糖监测需要精细化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博士后刘艺文说,指尖血血糖的基本监测点为空腹、三餐前和餐后2小时,如存在夜间低血糖风险,可酌情加测睡前和夜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每3个月监测一次。

此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监测需要综合管理。刘艺文介绍,眼底、肾脏、心血管、神经系统因长期“泡”在“糖分超标”的血液中,会逐渐出现病变。这被称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影响“糖友”生活质量和寿命的罪魁祸首。因此,每年应进行一次评估,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功能、肾脏超声评估糖尿病肾病,通过眼底检查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应定期复查血压、血脂和尿酸。

控糖食谱什么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说,主食可选择升血糖较慢的碳水化合物,少吃粥等流质主食,适当多吃非淀粉类蔬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减少精加工谷类摄入,尽量少油少盐。“无糖食品”“0糖饮料”并非不含糖,大量食用仍可能导致血糖升高且不易控制。

控糖除了“管住嘴”,还要“迈开腿”。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玉秀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健步走、太极拳、骑车等。存在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的患者禁止运动,待病情稳定、专科医师评估无禁忌后,才可逐步恢复运动。

此外,患者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降糖药物,切勿自行盲目减药或停药。“应用降糖药物后仍需坚持饮食和运动管理,否则降糖药物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李玉秀说。

血糖正常人群

如何做好预防?

除了糖尿病患者要做好健康管理,血糖正常人群也要注重早期预防,防止变成糖尿病前期。

张波介绍,有一个概念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叫做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有5条诊断标准,即高血压、中心性肥胖、甘油三酯高、高密度脂蛋白低、血糖异常,其中3条达标就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没有血糖异常的人如果其他4条达标,就可看成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个体,需提高警惕。”张波提醒,其实只要有1条达标,就要引起注意。

专家介绍,如果某人直系亲属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那么自己也存在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这部分人群如果已经是糖尿病前期,就要积极预防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维持健康的体重、血压等指标,这样,患病的可能性就可以大幅下降。

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奶茶等含糖饮料。张波说,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诱发并加重体内的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难以控制,持续增高,使人逐步发展为糖尿病前期甚至糖尿病。

控糖不应等于“恐糖”。糖分是人体获取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如果完全不摄取糖分,则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脱发、产生皱纹以及情绪低落,甚至伤害到神经系统。一些人控糖过度,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走向极端会发生低血糖。甚至有的人为了变瘦拼命控制饮食,最后导致厌食症。

专家提醒,科学控糖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需要控制总能量摄入,加强身体锻炼,如此才能消耗多余脂肪,提高基础代谢率。

记者:沐铁城、田晓航、彭韵佳

来源: 新华视点

糖尿病病人为什么会多尿、多饮?

嗨,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聊聊糖尿病的“三多”症状之一——多尿多饮。

知道为什么我把多尿放在前面,多饮放在后面吗?这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一个因果关系。多尿是导致多饮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尿得太多,我们不得不多喝水。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血糖升高,身体会怎么反应呢?身体为了保护自己,会通过排尿排出多余的糖分。这就导致尿量明显增多。当你尿得太多,体内就会失去大量水分,口渴的感觉就来了。

那么,多尿多饮的症状是怎样的呢?首先,你会感到口唇干燥,舌头发黏,有时还会出现苦、麻的感觉。每天的饮水量可能超过一个5磅的暖瓶,白天和夜间的尿次和尿量都很多,特别是晚上。有的人可能喝了很多水,肚子都胀了,但还是感到口渴。也有的人虽然口干,但并不想喝水,这种情况中医称之为“渴不欲饮”,可能是体内湿热郁积导致的。

但要注意的是,虽然约有2/3的糖尿病病人有多尿多饮的症状,还有1/3的病人可能没有这个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所以,如果你有这些症状,最好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哦!

总之,多尿多饮是糖尿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但并不是每个病人都会有这个症状。如果你有这些症状,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