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控制高血糖糖尿病(控制血糖高的最好偏方)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预防攻略:从今天起,这样做远离高血糖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且危害深远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专业角度深入剖析其发病机制,并据此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策略,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维护大众健康意义重大。

深入认识糖尿病发病机制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2型、妊娠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1型糖尿病多由自身免疫介导,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等多方面因素。长期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意味着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血糖升高。同时,胰岛β细胞为了维持正常血糖水平,需分泌更多胰岛素,长期负荷过重,最终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从而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预防策略

一、生活方式干预

1、合理饮食

饮食结构对血糖控制至关重要。应遵循低糖、高纤维、优质蛋白的饮食原则。减少精制谷物和添加糖的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全谷物中的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避免餐后血糖快速上升。例如,将白米饭替换为糙米饭,每餐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可有效改善血糖波动。同时,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选择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鱼油等,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密切相关。每日脂肪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20%-30%。

2、规律运动

规律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预防糖尿病效果显著。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5天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可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与有氧运动相结合,能更全面地改善身体代谢功能。运动时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3、控制体重

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肥胖会导致脂肪组织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加重胰岛素抵抗。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之间,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减重速度不宜过快,每周减重0.5-1公斤为宜,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可咨询专业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减重方案。

二、血糖监测与早期干预

1、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是早期发现糖尿病的关键。对于普通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人群,应增加检测频率,每半年甚至每季度检测一次。同时,关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它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在4%-6%。通过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血糖异常,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2、早期干预

一旦发现血糖处于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减低(IGT)阶段,即糖尿病前期,应立即进行干预。此时,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如严格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减轻体重等,部分人群可恢复正常血糖水平,延缓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的人群,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药物干预,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以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

三、药物预防与疫苗研究

1、药物预防

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如具有多个危险因素且血糖已出现轻度异常的人群,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可考虑药物预防。二甲双胍是目前研究较为充分的预防药物,它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尤其适用于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阿卡波糖可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延缓餐后血糖上升,也可用于糖尿病预防。药物预防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2、疫苗研究

针对1型糖尿病,目前有研究致力于开发疫苗以预防其发生。1型糖尿病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疫苗的作用机制是调节免疫系统,阻止胰岛β细胞的破坏。虽然相关疫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为1型糖尿病的预防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于2型糖尿病,也有研究探索通过疫苗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等途径来预防糖尿病,未来有望取得突破。

预防糖尿病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施策,包括深入了解发病机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加强血糖监测与早期干预以及探索药物预防和疫苗研究等。通过专业的预防策略,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为大众健康保驾护航。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应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共同应对这一慢性疾病的挑战。

糖尿病患者,想要控制血糖,牢记这5个饮食原则,或能有效控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知道吗?现在全世界有超过5亿人患糖尿病,这还不包括那些“在边缘疯狂试探”的高血糖患者。糖尿病,这个看似温柔的“甜蜜陷阱”,其实比你想象中更危险。它不仅让你的血糖飙升,还会让心脏、肾脏、眼睛等身体“高管们”疲于奔命,最后全盘崩溃。

但问题来了:糖尿病患者,真的能靠饮食控制血糖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而且,控制血糖的关键就在于掌握这5个饮食原则。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饮食,让你的血糖乖乖听话。

原则一:控糖不等于“禁糖”——别让身体“罢工”

很多糖尿病患者一听说“控糖”,就像听到了戒奶茶的噩耗,立马把所有甜食视为洪水猛兽,甚至连水果都不敢碰。但真相是:控糖≠完全不吃糖!

人体需要糖分来提供能量,就像汽车需要加油。如果完全拒绝糖分,你的身体会像没油的汽车,直接“熄火”。关键在于吃对糖——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比如全谷物、燕麦、红薯。它们能让血糖缓慢上升,而不是像喝可乐那样,让血糖“坐过山车”。

比喻一下:低GI食物就像温柔的“慢性子”老师,耐心把糖分释放到血液里;而高GI食物则像暴躁的“速成班”教练,急吼吼地让血糖冲上天,然后再狠狠摔下来。

小提示:水果怎么吃?
  • 选低GI水果:草莓、苹果、猕猴桃是你的好朋友;
  • 别榨汁:榨汁等于拆掉水果的“防护网”(膳食纤维),血糖升得更快;
  • 控制量:一天一个拳头大小就够了,别贪多。
原则二:拒绝“孤独的碳水”——让蛋白质和纤维来陪伴它

你有没有发现,吃一碗白米饭后,血糖蹭蹭往上涨,但如果加上一块鸡胸肉和一些蔬菜,血糖就像被“拴住”一样,涨得慢多了。这背后的秘密,就是营养搭配的“黄金三角”——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膳食纤维

为什么碳水需要陪伴?
单独吃碳水,等于直接把糖分“直送血液高速公路”。而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就像“减速带”,能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让血糖平稳上升。

有趣的是,科学家发现,吃饭的顺序也很重要。如果你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血糖的升高幅度会小很多!这就好比堵车时,先让自行车(蔬菜)通行,再让小汽车(蛋白质)通过,最后才放大卡车(碳水化合物)进来,整个交通系统(血糖)就不会崩溃。

原则三:学会“好脂肪”和“坏脂肪”的区分

有人觉得控制血糖只和糖分有关,于是天天吃炸鸡、披萨,结果血糖和胆固醇双双飙升。其实,这些高脂肪食物会让胰岛素的工作变得更难,导致血糖控制变差。

什么是好脂肪?
好脂肪是指不饱和脂肪酸,它们能保护心血管,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胰岛素。比如:

  • 坚果(每天一小把,别贪嘴);
  • 鱼类(三文鱼、沙丁鱼);
  • 橄榄油(炒菜时少量使用)。

坏脂肪则是反式脂肪,它们藏在奶茶里的奶精、薯片里的油炸工艺中,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让血糖更难控制。所以,奶茶党们,想要血糖稳定,真的该考虑和奶茶“分手”了。

原则四:分餐制——别让你的胰岛素“加班”

假设你是个上班族,每天工作8小时已经很累了,但突然老板要求你早上8点到晚上12点无休加班,你会怎么样?崩溃呗!而胰岛素的感受也是如此。

如果你一顿饭吃得过多过快,胰岛素就得“超负荷运转”,最后可能直接罢工。所以,与其一顿吃到撑,不如少量多餐。每天分成4-6顿,每顿吃个七分饱,不仅让胰岛素轻松点,还能避免血糖大起大落。

小技巧

  • 随身备点健康零食:比如一小包无糖坚果或一根黄瓜;
  • 定时吃饭:别等饿到前胸贴后背才想起吃饭,否则容易暴饮暴食。
原则五:水是“血糖的好朋友”,饮料是“背后捅刀的人”

糖尿病患者必须明白一个铁律:水是最好的饮料! 血糖高时,身体为了排掉多余的糖分,会让你频繁上厕所。如果你喝水不足,血液会变得更浓稠,血糖水平更难控制。

那含糖饮料呢?

它们不仅是“糖尿病制造机”,还会直接让血糖飙升。别看一瓶奶茶、可乐喝得爽,那可是给身体“灌糖炸弹”。就算是打着“无糖”旗号的饮料,也可能含有人工甜味剂,对胰岛素敏感性有负面影响。

水喝多少合适?
一个简单的公式:体重(kg)× 30ml,比如你60公斤,建议每天喝1.8升水。当然,运动多或出汗多时可以适当增加。

小结:糖尿病饮食其实没那么难!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不是“吃草”式的苦行僧生活,而是科学饮食的艺术。掌握了这5个原则,你的血糖不仅会听话,还能让身体更健康。回顾一下:

  1. 控糖不等于禁糖,选择低GI食物;
  2. 搭配黄金三角,让碳水别孤单;
  3. 拥抱好脂肪,远离坏脂肪;
  4. 少量多餐,别让胰岛素加班;
  5. 多喝水,远离含糖饮料

最后记住,糖尿病的饮食管理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与其每天焦虑,不如学会和它“和平共处”。当然,控制饮食只是第一步,定期监测血糖、适量运动、按时服药,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 《糖尿病全球报告》.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多位专家倡议采取多方面措施预防控制糖尿病

新华社合肥11月14日电(记者徐海涛、白斌)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记者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获悉,我国多位糖尿病防治领域专家在安徽合肥联合发起倡议,希望通过科学普及、早诊早治、科技创新等多方面措施,早日实现糖尿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安徽医科大学校长翁建平教授表示,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要合理膳食,吃少吃好;规律运动,建议每星期运动4次以上,每次约40分钟;充足睡眠,每天最好能睡7小时或以上;降低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近40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饮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肥胖、老龄化等是造成糖尿病流行的主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呼吁,人们应该把改善生活方式作为预防糖尿病的基本手段。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说,针对糖尿病防治存在的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等问题,呼吁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大众认知,糖尿病高危人群重视筛查,规范治疗和管理,鼓励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共计约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近一半患者即大约2.12亿人对自己的病情缺乏认知。这一机构预测,到2045年全球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数量将达到约7.8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