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饿了降血糖(糖尿病饿了血糖反而高)
糖尿病是“饿”不好的,在降糖治疗中,不要过度节食
有位糖尿病患者跟华子说,最近一段时间总是便秘,身体也不舒服,晚上睡觉还失眠,但是他的血糖控制得一直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在交流过程中,华子发现他的问题出在“吃”上。
他说自己怕血糖高,每天只吃很少的主食;怕胆固醇高,也不敢吃肉、奶、蛋。每天就是吃一点饭菜,再加一点水果。华子告诉他,他的问题,就是营养摄入太少,身体营养不足,当然就会不舒服了,而且吃得那么少,胃肠缺乏正常的刺激,蠕动也会变慢,就会出现便秘。
华子对他说,为什么不多吃一些呢?他说,怕吃多了血糖升高啊。华子说,可以用降糖药控制血糖。他又说,药用多了对肝肾有影响怎么办?
其实这位患者代表的是多数糖尿病人都有的“两个担心”,一个担心,是怕高血糖对身体造成伤害;另一个担心,是怕用药太多出现副作用。在这两个担心下,很多的糖尿病人会选择尽量减少饮食摄入量,并且增加运动量。
糖尿病人需要饮食控制,但不是让自己饥饿,因为饥饿是治不好糖尿病的。糖尿病是血糖代谢异常的疾病,因为组织细胞无法利用血糖,才会造成血糖升高。在高血糖的时候,身体的组织细胞实际上是处于“饥饿”状态。
我们需要想办法让血糖被组织细胞利用,而不是单纯地减少饮食摄入量。依靠减少饮食量来降低血糖,只会让病情雪上加霜。所以说,降糖治疗需要饮食控制,但需要在保证营养均衡、充足的前提下,控制摄入饮食的总热量。
糖尿病的发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第二个原因是身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出现胰岛素抵抗。而导致这两个原因的因素,人类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所以一旦出现糖尿病,我们只能使用药物控制症状,很难逆转、治愈糖尿病。
使用降糖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必要选择。不要因为使用药物而担心,现在的药物都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在确保安全性之后才会上市。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正常用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要小于买彩票中奖。
降糖药物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单纯降低血糖,而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所以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康。降糖治疗的基础,是在营养摄入足够的前提下,用药物去调节血糖值,而不是让自己饿肚子。
运动对糖尿病患者也特别重要,运动时,骨骼肌会消耗大量的血糖,运动也会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状态,可以减缓糖尿病的进展。但是过量运动时,就可能会造成低血糖,而运动不足时,血糖又会升高。所以糖尿病人,需要在药物、饮食与运动三个因素中,找到平衡点。其中饮食最为重要,是用药和运动的基础。
总结一下,糖尿病在降糖治疗中,要掌握好“度”,靠饿肚子治不好糖尿病。过于严苛的控制饮食,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还会出现营养不良和身体不适。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在内分泌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药物、饮食与运动的平衡关系,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疾病的发生。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上海交大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每周饿1天,其效果堪比药物作用?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各种新奇说法层出不穷。这不,最近 “每周饿一天” 的论调悄然兴起,不少人脑袋里瞬间闪过念头:“啥?光靠饿就能收获神奇效果,这简直就是不花钱的健康秘籍啊!” 先别急着兴奋得手舞足蹈,准备马上开启断食之旅。今天,咱们就借上海交大的最新研究,好好唠唠这 “每周饿一天” 到底靠不靠谱,值不值得大家效仿。
每周饿一天,真能降血糖?
糖尿病患者要是听到 “饿一天能降糖” 这话,第一反应估计是:“那我天天饿,糖尿病岂不是能直接治好?” 先别忙着偷乐,喝口水,让激动的心情平复下,事情可没想象中那么简单。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研究,确实揭示了一个有趣现象:每周饿一天,专业点说叫 “间歇性断食”,对控制血糖、抵抗炎症以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着显著效果。部分实验结果显示,其成效堪比吃药,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胜一筹。这听起来是不是像天上突然掉馅饼,可别急,咱们接着往深了探究。
“饿一天” 的秘密:身体内部的奇妙变化
你可能满心疑惑:“我饿一天,除了肚子叫得欢,身体还能发生啥大变化?” 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
肝脏减负:轻松上阵更高效
咱们的肝脏,平日里就像个不知疲倦的 “全天候快递员”,忙着分解糖分、储存能量。要是你天天胡吃海塞,肝脏就得超负荷运转,时间一长,它累得 “罢工”,血糖自然就失控了。而间歇性断食,比如每周饿一天,就好比给肝脏放了个假,让它能喘口气。肝脏得到休息,血糖水平也能相对稳定下来。想象一下,肝脏原本像个被重物压得直不起腰的人,现在终于能卸下重担,舒展身体,工作效率自然提升,血糖也跟着平稳了。
胰岛素敏感性 up:糖分利用更顺畅
糖尿病的一大难题,就是胰岛素 “掉链子”。胰岛素本应是开启血糖进入细胞大门的 “钥匙”,结果却像把坏了齿的锯子,怎么用都不顺。断食期间,身体会启动一套 “应急方案”,让胰岛素重新变得灵敏,能更高效地帮助身体利用血糖。简单来讲,饿一天就如同给胰岛素修复了故障,让它重新发挥作用,顺利把血糖 “领进” 细胞,为身体供能。
激活 “自噬”:细胞开启大扫除
听说过 “自噬” 这个词吗?别害怕,它可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是细胞自我修复的过程。断食时,细胞就像勤劳的清洁工,开始清理那些受损的 “零件”。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减轻炎症,延缓衰老。就好像一间杂乱的屋子,经过打扫变得整洁有序,细胞经过 “自噬”,功能也得到优化,身体自然更健康。
这么看来,饿一天不光让肚子空了,身体内部还悄悄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 “大扫除”,这就是它对血糖有帮助的原因。
“饿一天” 的正确打开方式:科学断食有讲究
听到这儿,你可能已经迫不及待:“太好了,我明天就开始饿!” 先别急,朋友,科学断食可不是瞎来,得讲究方法,不然饿出问题可就麻烦了。
断食≠滴水不沾,巧妙安排热量摄入
断食可不是让你一整天啥都不吃,而是合理减少热量摄入。比如一天只吃 500 - 600 大卡的清淡食物,像煮得软烂的蔬菜汤、少量粗粮等,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剧烈运动。这样既能让身体进入 “断食状态”,又不会让自己饿晕。想象一下,你是在给身体做一次温和的调整,而不是进行残酷的 “禁食惩罚”。
挑对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断食最好选在你不太忙碌、不需要高强度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日子。比如周末在家,不用四处奔波,即便饿着也不会太过难受。要是工作日断食,又要忙工作,又要应对生活琐事,很容易因为饥饿而情绪崩溃,还可能影响工作效率。
循序渐进,逐步适应断食节奏
要是你平时是个 “无饭不欢” 的人,突然饿一天,估计整个人都不好了。所以,可以先从 12 小时、16 小时断食开始尝试,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再慢慢过渡到 “每周饿一天” 的模式。就像学走路,得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不然容易摔倒。
特殊人群需谨慎,健康第一
孕妇、哺乳期妈妈、低血糖患者以及消化系统有问题的人,可别盲目跟风断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断食可能会对这些特殊人群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记住,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断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
断食真的能代替药物吗?
这里要重点提醒大家:断食可不能等同于治病!上海交大的研究虽然令人眼前一亮,但科学家也明确指出,断食只是糖尿病治疗的 “辅助帮手”,绝不是药物的替代品。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病,其成因涉及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断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血糖,但如果你依旧不控制饮食、不运动、不遵循医嘱,光靠 “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糖尿病患者该吃的药还得按时吃,该打的胰岛素也不能停,断食只是为健康生活增添的一抹亮色,而非救命稻草。
吃对了比 “饿” 更重要
既然说到健康饮食,咱们就再聊聊实际的。与其一门心思纠结每周饿一天,不如先从管住嘴、迈开腿开始,调整生活习惯。
控糖饮食:远离高 GI 食物
糖尿病患者最要避开的,就是高 GI(升糖指数)食物,像精米白面、甜点、奶茶等。这些食物一吃下去,血糖就像坐火箭一样蹭蹭往上升。平时多选择低 GI 食物,比如粗粮、绿叶菜、豆类等,它们能让血糖稳稳当当的,不会大起大落。
每天动一动,血糖更平稳
运动堪称血糖的 “天然调节器”。每天花 30 分钟散散步,或是跳跳广场舞,再不然做点轻量力量训练,都能助力更好地控制血糖。运动时,身体对血糖的利用更充分,就像给血糖找到了更多 “出路”,自然能保持在稳定水平。
控制体重:给血糖 “减负”
别小瞧体重秤上的数字,多余的脂肪会让胰岛素 “消极怠工”,血糖也会跟着失控。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努力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把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为血糖稳定创造良好条件。"
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医生提醒:做到4点,远离饥饿,血糖平稳
有些患了糖尿病的人经常喊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和血糖的控制有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饮食方面入手。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医生的看法,希望糖友朋友们重视起来。医生提醒:做到4点,远离饥饿,血糖平稳。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过程中,由于要限制饮食摄入,不能像得病之前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总会感到饿,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饥饿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好,会出现饥饿症状,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进入组织细胞供应能量需求,人体缺乏能量供应,大脑就会发出饥饿信号,从而就会产生饥饿感。可是进食并不能改善饥饿感,再次摄食获取的葡萄糖由于胰岛素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饥饿感并不能得到改善。
糖尿病患者要应对高血糖导致的饥饿,需要控制血糖,如通过药物、运动、合理饮食等多种方法来控制血糖,病情得到改善,饥饿感也会随之减轻。
糖尿病患者要限制能量摄入
得了糖尿病,需要限制每日能量摄入,因为能量摄入超标会导致血糖升高,加重病情。一些糖友由于以前吃得过多,现在需要限制能量摄入,从而会感到饥饿,但糖友需要明白,限制饮食是为了将病情控制好,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而且糖友慢慢的能够适应这种饮食改变。但能量限制并不是越低越好,每位糖友要根据自身情况计算出自己每日所需的能量。每个人每日所需总热量是不同的,要根据个人的劳动强度和体型肥胖来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每日每千克标准体重所需热量(千卡/千克)*标准体重(千克)。
采取具体饮食措施
1、选择低能量高容积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需要限制的是能量摄入,那么可以在总的能量限制下,多选择能量密度低的食物,那么就可以增加可以吃的食物数量,从而缓解饥饿。如能量较低的蔬菜有西红柿、黄瓜、白菜、豆芽等。
2、少食多餐
糖尿病患者通过少食多餐,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如减少血糖波动,预防低血糖,减少饥饿感。当糖尿病患者感到饥饿,或者血糖较低的时候,通过适当进食,可以缓解饥饿,并能有效预防低血糖。少食多餐是将正餐匀出一定量作为加餐,这样正餐的能量摄入会减少,便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按照膳食平衡原则,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为:早餐占1/5,午餐占2/5,晚餐占2/5;或者早中晚三餐各占1/3。如果要分餐的话,可以每日吃5~6顿,从三餐中分出25~50克主食,放在上午10点、下午3点左右以及睡前作为加餐。
3、粗细粮混吃
粗粮比细粮更抗饿,是因为粗粮富含膳食纤维,高膳食纤维食物具有能量密度低、胃排空慢的特点,容易产生饱腹感。
4、细嚼慢咽
有研究发现,吃饭细嚼慢咽可以帮助改善饥饿感,而且饱腹感出现的时间更长,不容易饥饿。细嚼慢咽会减少一餐中的能量摄入,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建议每口饭咀嚼30次。
以上给朋友们讲了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的原因,原来是血糖控制不好导致的结果,因此糖友们限制能量摄入是很关键的。而且具体的措施有“少食多餐、选择低能量高容积的食物、粗细糖混吃、细嚼慢咽”,医生提醒那些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只有做到这4点,才会让您远离饥饿,血糖平稳就容易做到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