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型糖尿病的诱因(二型糖尿病的诱因有哪些)

蔡医生健康杂谈 0
文章目录: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开始了解还不晚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可怕,似乎是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吃得不健康有很大关系的疾病。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糖尿病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突然就出现?

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最终表现为血糖控制失调,让身体的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那么,糖尿病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错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你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三分治,七分养。”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跟我们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长时间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身体难以即时有效处理过剩的糖和脂肪,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我曾接诊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其身高一米七五,体重约九十公斤,他素喜油腻食物,诸如炸鸡、汉堡与薯条之类。

对于他来说,一天的开始就从一杯加糖的咖啡和一份高热量的早餐开始,午餐和晚餐也离不开重口味的快餐。

由于工作繁忙,他经常会加班到很晚,晚上也不运动,久而久之,体重开始一路上涨,直到他体检时发现,自己的空腹血糖已经高得离谱。

医生建议他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可他依然觉得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觉得自己还挺健康。

直至某日,他发觉自己口渴难耐,频繁如厕,腿部浮肿,这才意识到事态严重,经检查,他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从这位患者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糖尿病往往是由日常饮食习惯不良、久坐不动以及忽视健康信号的积累引起的。

长期过量摄入精制糖分且缺乏运动的话,胰岛素分泌功能会逐步减弱,血糖控制亦会愈发困难。

更为可怖的是,糖尿病初期症状往往不甚明显,诸多患者直至病情恶化方才察觉问题所在,从而错失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胰岛的抗议

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你吃得多或者动得少,背后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胰岛的“抗议”。

在我们身体里,胰岛真的是个超级重要的家伙,它的主要工作就是生产胰岛素,帮我们把血里的糖分变成能量,让我们有力气干活、玩耍。

然而,当胰岛长期面临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时,它会出现功能衰退,甚至最终失去正常的分泌能力。

有一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长期以来患有高血糖症状,但她从来没有接受过规范的治疗。

她曾告诉我:“我也知道糖尿病可怕,但总觉得没什么症状,不想吃药,生活也不想改变。”

这位患者平时饮食习惯也不算特别差,每天三餐都按时吃,蔬菜和水果也不少,但她长期摄入高脂肪的食物,并且,她钟情于重口味零食,过多的糖分与脂肪使胰岛长期超负荷运转,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匮乏,血糖亦逐渐失控。

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正在把胰岛逼到“崩溃”的边缘,直到一次偶然的体检,她才意识到,自己的血糖已经处于高位,甚至开始出现了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

实际上,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是胰岛“疲劳”后的必然结果,长期摄入过量的糖分和脂肪会让胰岛的工作负担过重,逐渐降低其功能,最终导致无法正常调节血糖。

这种状况的发生,往往是渐进的,并且没有明显的预兆,因此我们常常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的交织

除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糖尿病的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虽然环境因素和不良习惯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但如果你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你的发病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遗传与生活习惯相互作用,致使糖尿病成为一种具有“家庭遗传”特征的疾病。

我曾遇到过一位年轻的男性患者,他的母亲、父亲都有糖尿病,自己也一直知道自己的发病风险很大。

然而,年轻的他并没有因此改变任何生活习惯,依然吃得很油腻、运动极少,觉得“反正已经有遗传,改变了也没用”。

但是,直到他30岁的时候,他的血糖终于开始不稳定,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认是2型糖尿病。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仅是单一因素的结果,遗传因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加成效应”,让患病风险大大提高。

所以,即便我们有糖尿病家族史,也不能因此放任自己的生活方式,毕竟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对于防控糖尿病至关重要。

精细化管理和早期预防

糖尿病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症状和体征通常是缓慢积累的,很多人在早期并没有足够的警觉。

因此,早期预防和精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除了饮食和运动,定期的体检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常常建议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者已经有一些糖尿病高风险因素的人,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且早期干预。

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避免高糖食物的摄入,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而且,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进入了更加精细化的阶段,早期的发现和干预能够有效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紧密相关,包括我们的饮食、生活习惯、遗传背景等。

正如那位患者所说:“我早知道有糖尿病家族史,但没想到我的生活方式会让我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这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糖尿病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引发的,而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趁早改变那些可能导致疾病的坏习惯,才是我们远离糖尿病的最佳选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母东生,蔡梦杰,王桂娟,等.基于生活习惯的糖尿病预测与可视分析[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21

线粒体才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Science论文揭开2型糖尿病根本原因

原创 生物世界 生物世界

2025年02月17日 16:17 上海

线粒体(Mitochondria)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有着细胞的“能量工厂”之称,其产生的能量为细胞的各种活动提供燃料并帮助细胞发挥功能。

之前的多项研究显示,线粒体缺陷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糖尿病患者产生胰岛素的胰岛 β 细胞的线粒体出现异常,无法正常产生能量。然而,目前还不清楚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β 细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线粒体异常。

2025 年 2 月 6 日,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Retrograde mitochondrial signaling governs the identity and maturity of metabolic tissu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功能失调的线粒体会触发应激反应,影响胰岛 β 细胞的成熟和功能,而阻断这种应激反应,能够让胰岛 β 细胞恢复控制小鼠血糖水平的能力。这表明了逆转线粒体损伤可能有助于治愈糖尿病。

这项研究提示我们,线粒体质量控制在维持代谢组织的细胞特性和成熟度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这可能对 2 型糖尿病以及其他代谢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这一发现为治疗或预防代谢紊乱指明了新方向。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想确定哪些途径对于维持正常的线粒体功能至关重要。他们在小鼠细胞中分别破环了线粒体功能必不可少的三个组成部分:线粒体 DNA、受损线粒体的清除途径,以及细胞内健康线粒体库的维持途径。

研究团队发现,在破坏上述三种线粒体途径后,会启动完全相同的应激反应,导致 β 细胞变得不成熟,停止产生足够的胰岛素,也就是说,这导致了 β 细胞不再是 β 细胞。这一发现表明,线粒体能够向细胞核发送信号并改变细胞命运。

接下来,研究团队在人类胰岛细胞中证实了这一发现。

这些发现促使研究团队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在糖尿病中受到影响的其他细胞。糖尿病是一种多系统疾病,患者除了高血糖以外,还通常伴随着体重增加,肝脏产生过多的糖,肌肉也会受到影响。研究团队在肝脏细胞和脂肪储存细胞中重复了在小鼠中进行的实验,结果发现,同样的应激反应被激活,破坏线粒体功能会导致这两种细胞无法正常成熟,无法执行正常功能。

研究团队还发现,无论在何种细胞中,线粒体损伤都没有导致细胞死亡,而是导致了细胞代谢功能紊乱。这一观察结果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如果能够逆转线粒体损伤,细胞就会恢复正常功能。

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药物——ISRIB(Integrated Stress Response Inhibitor B)——来阻断应激反应。结果显示,四周后,β 细胞恢复了控制小鼠血糖水平的能力。这表明了逆转线粒体损伤可能有助于治愈糖尿病。

研究团队表示,β 细胞丢失是患 2 型糖尿病的最直接途径,而这项新研究可能揭示了这背后的根本原因,从而为干预和治疗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f2034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医生提醒:这5大常见诱因,看看你中招没?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听起来像是一个远离我们生活的名字,但事实上,它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周围可能有很多人已经被糖尿病困扰,而糖尿病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身体逐渐被这些潜在的诱因慢慢侵蚀。

那么,为什么人会得糖尿病?它的“幕后黑手”到底是什么呢?

作为一名医生,我每天接诊的患者中,糖尿病的病例并不少,且其背后的原因往往出乎我的意料。

有时候,生活中的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习惯,却可能是糖尿病的“引子”。

腹部脂肪堆积严重

有很多人会认为,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

但是,我曾经治疗过一位中年男性,他虽然并不胖,甚至在体重上保持着标准体重,但却一直抱怨自己没什么力气,容易感到疲劳。

最后他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血糖已经超标,检测出他已处于糖尿病前期,这让我意识到,单纯的体重并不能完全反映身体的健康状态,腹部的“内脏脂肪”才是糖尿病的危险信号。

内脏脂肪是积聚在腹部器官周围的脂肪,它的代谢方式与皮下脂肪完全不同。

内脏脂肪在身体内的作用是分泌各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不仅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还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

有些人看着不胖,但要是肚子上脂肪堆得厉害,那得糖尿病的几率也会高不少

长期忽视情绪问题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年约六十岁的中年女性,原本她身体健康,活动量也不小,吃饭也很规律

但在她的生活中,最近一年发生了些变化——她的丈夫因病去世,这让她深陷在一种无尽的抑郁状态中。

渐渐地,她开始吃不下饭,失眠多梦,几个月后,她发现自己不仅体重增加了不少,而且经常出现口渴、尿频等症状,到医院一检查,竟然已经是糖尿病前期。

原来,长期的情绪低落和抑郁,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她的身体,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

其实,抑郁症和糖尿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长期的心理压力和抑郁情绪,可能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使得胰岛素的代谢效率降低,从而引发高血糖,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对于那些生活中情绪不稳定或者心理负担较重的人来说,抑郁情绪可能成为糖尿病的隐形杀手。

药物滥用

我们知道,药物可以帮助缓解症状、治愈某些疾病,但它们也有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甚至在不经意间诱发糖尿病。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患者,他已经服用了多年降压药,血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直到某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变得特别口渴,检查血糖后,医生诊断他为糖尿病。

事实上,许多常见的药物,特别是类固醇类药物、某些利尿剂、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都有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干扰糖代谢,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如果长期不加注意,这些药物就有可能逐步引发糖尿病,尤其是在身体已经存在糖尿病前期的情况下。

因此,我总是提醒我的患者,药物的使用应当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任何药物都不应随意滥用,尤其是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

肠道健康失衡

很多人可能从未想到,肠道健康与糖尿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我曾接诊过一位常年便秘的男性患者,他的饮食相对健康,但总是觉得肠胃不适,消化慢。

经过详细检查,我们发现他体内的肠道菌群严重失衡,益生菌数量明显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他对糖分的吸收和代谢。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肠胃和调整饮食,他的血糖慢慢就恢复正常了。

所以呀,要想预防糖尿病,就得好好照顾肠道健康,多吃点膳食纤维,让肠道菌群平衡起来,这可太重要了。

不规律作息

再比如,我曾遇到过一位年轻的患者,他常常因工作繁忙而加班熬夜,吃饭时间不固定,作息极不规律。

尽管他平时体型偏瘦,表面看起来一切正常,但他总是抱怨自己体力不支,晚上睡得很晚,早上起得也很困难。

有一次,他突然感到极度口渴,连续几天尿频、尿量增多,并且体重无缘无故地增加了,检查后,他的血糖水平已经偏高,初步诊断为糖尿病前期

事实上,长期不规律的作息可能会扰乱我们的生物钟,而生物钟的紊乱,已经被证实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并且会增加身体对食物摄入的渴望,特别是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多项研究表明,长期熬夜或作息不规律的人,体内的代谢系统会出现紊乱,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最终导致血糖升高,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的诱因远远不止我们常见的肥胖、缺乏运动这些因素,情绪压力、药物滥用、作息不规律等,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离糖尿病越来越近。

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对健康的忽视,使得糖尿病的风险越来越高。

作为医生,我希望大家了解到糖尿病的真正“元凶”,并在生活中多加注意,尽量避免这些常见的诱因。

如果你正好遇到这些问题,建议尽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调整生活方式,控制糖尿病的风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患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