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糖尿病比例(中国糖尿病人占比)
中国糖尿病患者超1.4亿,CGM技术如何助力院内外血糖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林昀肖 实习生张雅琼 北京报道
“随着便携式血糖监测的普及,使得餐前、餐后、睡前等时间的血糖监测变得十分可及,这能更加惠及糖尿病患者并帮助指导临床工作、调整治疗方案。”近日,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主任医师、院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陈莉明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
据统计,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4亿,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据将增加到1.74亿。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母义明指出,临床医生和患者通常会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来进行血糖管理,它能更清楚地监测血糖的整体状况。陈莉明也介绍,持续葡萄糖监测够捕捉到患者数天的平均血糖变化,使医生能够掌握其血糖趋势,在第一时间知道患者血糖问题,通过观察血糖变化趋势指导患者,帮助医生进行个体化的精细血糖管理。
CGM技术虽然在便捷性等方面存在优势,但也有行业观点指出,当前,CGM等组织间液监测只能代表一种趋势,其对血糖监测值的准确率不如指尖血监测。对此,陈莉明表示,二者数据略微有差异,是由于血糖进入皮下组织达到平稳状态往往需要5-10分钟时间,当前,CGM的血糖数据还不能完全替代静脉血浆葡萄糖数据,在临床应用时,部分CGM设备需要校准。此外,CGM的使用仍存在诸多误区,需要专业医护人员指导患者使用,基层医生使用CGM时面对诸多问题也需要指南和共识的指导。
在血糖监测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技术也在持续进步。陈莉明介绍,通过远程血糖监测的“三一照护”管理模式不断普及,目前已有27个城市采用该模式,约覆盖15万人群。同时,人工智能也糖尿病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可以在糖尿病辅助诊断、筛选处方和治疗方案等方面,助力基层医疗机构糖尿病管理。
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重要补充
作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中国已将糖尿病防治纳入健康中国专项行动中,突显了糖尿病管理和防治的重要性。在糖尿病管理中血糖检测至关重要,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造成失明、肾脏衰竭、心脑血管意外、截肢、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从血糖监测的种类看,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A)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等,其中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及在医院内进行的即时检测(POCT),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是反映既往2-3个月血糖水平的公认指标。近年来CGM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重要补充,并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和推广。
对于传统的血糖监测方法,陈莉明指出,传统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总需要扎手指末梢进行采血,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而医院的POCT床旁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很便捷,但儿童等疼痛敏感的人使用起来会比较痛苦,此外,医生也无法获知患者就诊前的血糖情况。
“而相比之下,CGM监测的是组织间液当中葡萄糖的数字反映血糖值,可以避免经常扎手指的痛苦,且能够将24小时的血糖变化以图谱形式反映出来,让患者直观地看到血糖变化。例如在吃完糖油混合物后,餐后血糖数值异常变高,会提醒患者进行合理饮食。”陈莉明分析称。
母义明也表示,临床医生和患者通常会使用CGM进行血糖管理,可以更清楚地监测血糖的整体状况。CGM能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并告知该异常持续时间,还能观察降糖治疗和日常生活习惯对血糖水平的影响,从而帮助更好管理糖尿病。
关于CGM技术,陈莉明进一步介绍,CGM可以通俗理解为血糖holter,有多种分类,按获取数据方式划分,可分为回顾式CGM、即时式CGM和扫描式CGM;而在数据准确性方面,集成式持续葡萄糖监测(iCGM)对准确度的要求更高,能够极大程度降低患者血糖监测偏差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根据华安证券研报数据,全球CGM系统市场规模2015年以来稳步提升,2015年CGM系统市场规模占全部血糖监测市场比例约在9.5%,2020年提升到21.4%,预计2030年提升到49.4%。而从CGM在糖尿病患者人群中的渗透率看,中国持续血糖监测系统的渗透率还非常低,中国庞大的糖尿病患者人群中渗透率最高的1型糖尿病也仅有6.9%使用CGM。随着更多物美价廉的CGM产品上市,以及患者人群对更有效降糖质量的追求,CGM渗透率也会逐渐向发达国家看齐。
华安证券预计中国CGM市场的市场规模2025年超过6亿美元,2030年有望达到26亿美元,2020-2030年保持复合增速约34%,增速快于美国市场和欧盟市场。当前,全球主要的CGM厂家有德康、雅培和美敦力,其三家合计的市场份额超过95%。国内市场则相对分散,主要包括进口厂家雅培、美敦力,2020年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约90%,而随着国内厂家如三诺生物、微泰医疗、硅基传感、鱼跃医疗等产品上市,国内厂家的市场份额也在提升。
能否代替指尖采血?
CGM技术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也有行业观点指出,在临床中,部分医院仍建议以指尖血监测为准,组织间液测试只能代表一种趋势,当前,其对血糖监测值的准确率不如指尖血监测。
对此,陈莉明指出,所有医疗器械只有准确度要达标才能够获批上市,CGM监测的是组织间液葡萄糖,和直接抽血获得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数据略微有差异。这是由于血糖进入皮下组织达到平稳状态需要时间,往往在15分钟左右。因此,如果CGM血糖数据与刚抽出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数据存在略微差异,医生应该和患者解释清楚。
“CGM的血糖数据不能完全替代静脉血浆葡萄糖数据,CGM是看血糖的变化趋势,通过其指导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非常直观。在临床应用时,有些CGM设备需要校准,通过末梢血糖与监测数字在一天当中的早晨、上午、中午、夜间尽量分开校准。而有些设备已经能够实现出厂校准,可以免去指尖血校准的环节,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给临床仪器带来便捷性的提升。”陈莉明强调。
与此同时,陈莉明也坦言,虽然CGM的使用十分便捷,但仍存在诸多误区,实时数据的传导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频繁观察自身血糖,从而产生数字焦虑,对血糖高低形成负面影响。因此,一些血糖报警和带箭头的血糖趋势,需要有专业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同时,一些基层医生使用CGM时,在CGM适用于哪些患者、哪些部位适合戴CGM等问题中需要指南和共识的指导。基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病学分会的十余位专家正在共同参与《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撰写。
在CGM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中也出现很多智能穿戴设备,声称可以在无创情况下进行血糖检测,而这类设备也引发了“噱头”、“智商税”的质疑。此前,在2024年2月,美国FDA曾警告称,任何声称在不刺穿皮肤的情况下就能测量血糖水平的用于医疗目的的智能手表和手环都是危险的,应避免使用,不论什么品牌。
对于上述所谓无创血糖监测方法,陈莉明表示:“可以从产品临床试验数据看其精准性,如果能够达到静脉血浆葡萄糖检测的准确度,还是可取的。但有些方法的稳定性还需要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临床研究才能真正走到临床应用。相比于目前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无创的血糖检测可能更吸眼球,或者患者接受度更强,但无论何种产品都需要经过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的观察,足够精准才能上市,而不是能测出血糖就代表准确。”
技术进步赋能糖尿病管理模式
在CGM技术的普及方面,陈莉明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由于使用方便,当前CGM在内分泌科、以及需要血糖尽量快速达标的手术科室接受度非常高,例如儿童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Ⅰ型糖尿病中高低血糖变化非常大的患者等,都愿意佩戴CGM来监测、管理血糖。同时,在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也愿意采用CGM来观测药物是否能够降低高血糖和低血糖时间、提高血糖达标时间的占比。“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们建议Ⅰ型糖尿病、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该佩戴CRM。”
在血糖监测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技术也在持续进步,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从2016年开始在摸索、应用的远程血糖监测方法——“三一照护”糖尿病管理模式也正在逐步普及。陈莉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远程血糖监测成为可能,患者在家中进行末梢血糖监测,医生在医院也能看到其血糖变化。所谓“三一照护”是指三个一体化,即院内院外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及三甲社区一体化。
具体而言,院内院外一体化,是指从早8点到晚10点,医生都能捕捉到患者血糖异常,并第一时间连线指导,可以打破院内院外的壁垒;线上线下一体化,是部分问题可以在线上进行回答和指导,例如饮食、运动等,从而避免患者舟车劳顿往返医院;三甲社区一体化,即社区医院也采用上述模式管理糖尿病。陈莉明介绍,当前全国有27个城市采用“三一照护”模式,大概覆盖15万人群,其中部分城市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在70%以上,部分一级医院、二级医院的达标率能够提升到60%,其控糖效果显而易见。
“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三一照护’模式在医疗资源上的消耗要远远低于常规治疗。因为及时的血糖监测和快速的医生反馈,能够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减少胰岛素、降糖药的使用。”陈莉明强调。
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除远程监测外,人工智能也糖尿病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陈莉明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糖尿病,数字医疗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许多可能性。
“人工智能可以辅助诊断,赋能基层医院的糖尿病管理,例如对那些需要加强血糖、血压、血脂等管控的高危人群,人工智能可以督促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此外,人工智能也可能在增强基层医院医师力量中发挥作用,比例如使用人工智能筛选处方,通过智能分析,判断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提示纠偏。目前有医院正在研发可以帮助基层医生筛选合适治疗方案的人工智能软件,这些都是数字医疗给我们带来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可能。”陈莉明分析称。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猛涨,诱因被查明?不是不吃糖,而是重视4方面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近些年,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攀升,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据统计,现在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甚至有些地方,这个数字还远远超过了这个比例。
糖尿病属慢性疾病,不但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还引发诸多健康问题,然而,大家是否仍陷于一个误区,以为糖尿病是“吃糖过多”所致呢?
在我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接触过大量糖尿病患者,许多患者常常困惑于糖尿病的成因,他们认为只要少吃糖就能避免得病,却往往忽视了其他更为重要的因素。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它的根源往往不仅仅是在饮食上,事实上,很多患者是因为忽视了生活中的其他关键因素,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那么,糖尿病患者到底应该重视哪些方面呢?
很多人可能从未想过,睡眠对糖尿病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你可能会觉得,自己虽然有点熬夜,工作压力也大,但睡个觉总能恢复过来。
问题是,长期睡眠质量差,尤其是睡眠不足,可能会改变你体内的激素水平,从而影响血糖的调节,特别是,如果你晚上睡得不好,体内的皮质醇、胰岛素等激素就会失衡,导致你的血糖很难得到正常控制。
记得有一个患者,他每天加班到很晚,经常忙到深夜才睡觉,休息时间非常短,刚开始,他自己也没察觉到什么问题,直到血糖逐渐升高,体重也开始增加。
经检查后发现,尽管他饮食和运动并无明显问题,但因为长期睡眠不足,导致了他的胰岛素抵抗。
睡眠不足不仅会直接影响你的胰岛素水平,还会增加体内的糖类物质无法有效利用,进而导致血糖偏高,更糟糕的是,睡眠不足还会刺激食欲,让你想吃更多不健康的食物,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对于糖尿病的预防,良好的睡眠质量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成年人每晚保持7到9小时的睡眠时间,有助于保持胰岛素的敏感性,防止血糖升高。
其实,糖尿病的控制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睡眠质量差,血糖自然难以稳定,如果你有熬夜习惯,尽量调整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这不仅能让你恢复精力,也能从根本上减少糖尿病的风险。
压力,这个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几乎都无法避免的因素,可能是导致糖尿病加重的另一个隐形杀手,长期的心理压力会通过影响激素分泌,进一步干扰血糖水平。
高压力状态下,身体会分泌更多的应激激素——皮质醇,这些激素会刺激肝脏释放更多的葡萄糖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升高。
更严重的是,持续高水平的皮质醇,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形成胰岛素抵抗,最终引发糖尿病。
有一位患者,年轻时生活压力较小,身体也健康,但在进入职场后,压力逐渐加大,每天的工作负担让他几乎无法喘息。
最初,他只是偶尔感觉疲惫和焦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出现了暴饮暴食的习惯,尤其是在压力较大的时候,食欲变得格外强烈,血糖水平也因此逐渐升高。
后来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他的糖尿病与长期的高压环境密切相关,虽然他工作很努力,但并未意识到,心理上的压力已经悄悄侵蚀了他的健康,导致他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无法控制。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压力对糖尿病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短期内,长期的压力管理不当,会逐步提高患糖尿病的风险,所以,缓解压力同样重要。
通过冥想、深呼吸、规律的运动以及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减轻压力,能够显著改善血糖控制水平,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的发生与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相对于低体力活动,高强度的运动能够帮助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控制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不仅是辅助治疗的手段,更是帮助维持血糖稳定的“神器”。
我曾治疗过一位6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他的血糖一度处于高位,虽然严格控制饮食,但是效果始终不理想。
于是我建议他开始增加运动量,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开始时,他有些抵触,觉得自己已经年纪大了,不适合运动。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他的血糖逐渐稳定,体重也有所下降,血脂水平得到了改善,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他的身体状况,也改变了他对于运动的看法。
研究表明,适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血糖波动,同时还能减少体脂肪,控制体重,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或许你从未想过,肠道菌群也可能在糖尿病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内的细菌群落对糖尿病的发展和控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帮助调节胰岛素的敏感性,而肠道菌群失衡则可能导致血糖异常,甚至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曾有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因为工作忙碌和饮食不规律,长期依赖快餐和外卖,肠道菌群失衡的情况非常严重。
他并未感觉到特别不适,但检查时发现,尽管他的饮食看似不太含糖,但他的血糖依然偏高,进一步的肠道菌群检查显示,他的肠道内有大量的“坏”菌群,而“好”菌群的数量严重不足。
医生分析认为,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导致了血糖代谢的紊乱,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益生菌的摄入,患者的血糖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个病例让我深刻认识到,肠道健康不仅与消化系统相关,甚至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有着直接的联系。
研究显示,保持肠道菌群的健康,对于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尤其是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发酵食品等,能够有效改善肠道环境,促进健康菌群的生长,从而帮助保持血糖的稳定。
所以,糖尿病的预防,不仅仅是控制糖分的摄入,肠道健康同样需要关注。
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导致糖尿病问题愈发严重,但我们不能只关注饮食控制,忽视了睡眠、压力、运动和体重管理等多个方面,只有从这些方面全面入手,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并不是“少吃糖”就可以解决问题,而是要在生活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做到全面管理,才能真正实现血糖的长期稳定,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王雪飞.人性化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5
全球四分之一糖尿病在我国?医生:除了补充蛋白质,这5点更重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昨天是大雪节气,寒冷的空气扑面而来,街头的雪花轻盈飘落,空气湿润刺骨,市集里的人们包裹得严严实实。
赵大爷一大早便戴上围巾,穿上厚厚的棉衣,打算去菜市场买点羊肉,回家炖汤,暖暖身子。
赵大爷,年过五十,退休前在一个小工厂当了大半辈子的焊工,体力一直不错,虽然年纪大了,
但他从不懈怠,依旧坚持锻炼,饭菜吃得也很有讲究,几乎每天都会吃点蔬菜,肉类也偏向于羊肉、牛肉等优质蛋白。
这天早晨,赵大爷照常来到市场,买了些羊肉和蔬菜,准备回家炖一锅羊肉汤。
可是,刚拿起肉块准备付款时,他突然感觉一阵头晕,眼前发黑,几乎站不住脚。
赵大爷摇了摇头,拍了拍脑袋,想自己可能是站久了,头有些晕。他努力忍住不适,走向菜市场出口,准备赶紧回家休息。
然而,越走越觉得身体不适,双腿有些发软,步伐也不稳当。赵大爷的心里越来越不安,最后决定直接去社区医院检查一下。
到了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赵大爷被告知血糖偏高,已经处于糖尿病的前期状态。
医生的提醒让赵大爷一愣:“你一直挺注意健康的,怎么会有这种问题?”
赵大爷很纳闷,自己的饮食一向规律,尤其注重蔬菜、蛋白质的摄入,怎么会得糖尿病呢?医生向他解释,糖尿病的成因往往不仅仅是饮食,还有许多潜在的因素。
赵大爷的情况并不特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患上糖尿病。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占全球四分之一,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增加。
可是很多人往往都忽视了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直到病情加重才去就医,这就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医生的详细解说下,赵大爷才明白,糖尿病的发生,并非单纯的饮食问题。
其实,除了适量的蛋白质补充,还有一些习惯和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甚至是糖尿病的发生。
医生总结出了五个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提醒赵大爷要特别注意。赵大爷心想:“这些问题看似与我没有关系,结果却影响了我的健康。看来,这些道理还真得好好听听。”
赵大爷平时虽然很喜欢吃蔬菜、牛肉和羊肉,觉得这些是健康的食物,但在面食和米饭的摄入上,赵大爷可不怎么节制。
尤其是早上,他常常吃上一大碗白米粥和包子,下午又吃面条或者米饭,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些食物中富含大量的精制糖分和碳水化合物。
精制糖和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白米、白面包)会迅速转化为血糖,从而加剧胰岛的负担,长期过量摄入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糖尿病。
事实上,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当体内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被转化为血糖时,胰岛素需要“努力”来调节这些糖分进入细胞。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胰岛素的作用逐渐减弱,糖分在血液中堆积,最终导致血糖异常。这也是赵大爷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医生建议他减少精制糖和精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转而选择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豆类等,这样既能保持血糖的稳定,又能避免过度负担胰岛。
赵大爷退休后,生活变得越来越规律,早晨坚持慢跑,午后常去公园散步,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大爷的运动量逐渐减少。
尤其是冬天,他觉得天气寒冷,晨跑变得懒得去做,而散步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了。实际上,运动量的减少对血糖控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缺乏运动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运动能促进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血糖能更加有效地被吸收和利用。
相反,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胰岛素作用不良,糖分堆积在血液中。
因此,医生建议赵大爷,不仅要保持每天的散步,还要适当增加锻炼的强度和频率,如增加快走的时间,甚至考虑做一些低强度的力量训练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赵大爷的工作生涯相当忙碌,退休后,他也保持着较高的生活节奏。平时与邻里朋友聚会,照顾儿孙的生活,偶尔还做一些小手工,这让他看起来精力充沛。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大爷不自觉地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健康的担忧和家庭事务的处理,让他越来越感到紧张。
长期处于紧张的情绪中,身体的应激反应会导致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增加,进而影响到血糖水平。
研究发现,压力过大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包括使胰岛素的效果变差,或者促使人产生对糖分的需求。
赵大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医生建议他应尽量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心态,适当的冥想、呼吸训练以及深度休息,都会对改善血糖控制有所帮助。
赵大爷一直认为,自己即便睡得晚一点,第二天也能“补回来”,并没有过于关注睡眠的质量和规律性。
然而,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会显著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尤其是对血糖的调节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导致血糖水平波动,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长期如此,会显著提高糖尿病的发生率。
对于赵大爷来说,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并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对于改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医生建议他,晚上的睡眠最好控制在7到8小时之间,尽量保证深度睡眠的时间,避免因为失眠或睡眠质量差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影响血糖水平。
赵大爷年过五十,虽然身体状况不错,但他并没有意识到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潜在危险,直到这次检查才发现血糖已经异常。
许多人到了中年之后,往往会因为忙碌的工作或生活而忽视定期体检。
事实上,糖尿病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只有通过定期体检才能发现潜在的风险。早期筛查有助于及时干预,避免病情恶化。
赵大爷的医生提醒他,定期检查血糖、血脂和血压等指标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早期筛查,才能在糖尿病的初期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1]胡峻豪,刘明军.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0(09):1049-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