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专用药(二型糖尿病用什么药最好最安全的用药)
循证为纲,启航新征程 | 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大盘点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降糖药物恰似乐章中的不同乐器,各展其独特魅力,携手奏响治疗的主旋律。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降糖药物的不断推陈出新,糖尿病治疗领域实现了跨越式进步。紧跟《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的最新步伐,本文对胰岛素之外的降糖药物进行了全面盘点,希望能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扬帆起航,驶向2025年的控糖新征程。
一、双胍类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
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
药物特性
➤降糖效力: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为HbA1c下降1.0%~1.5% 。
➤心肾效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UKPDS)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能减少肥胖T2DM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在我国伴冠心病的T2DM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显著下降相关。
➤低血糖风险: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一般无低血糖风险。
➤体重影响:二甲双胍对体重的影响为中性或轻度降低。
起始/联用
➤在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其高危风险、心力衰竭(HF)及慢性肾脏病(CKD)的情况下,二甲双胍可作为T2DM患者控制高血糖的单药治疗首选及联合治疗中的基础用药;
➤伴ASCVD或其高危风险、HF及CKD的患者,使用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或)SGLT2i治疗时,二甲双胍可作为联合治疗方案的降糖药物。
用药注意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胀、腹泻和腹部不适引起的胃肠道不耐受,可通过剂量滴定和(或)使用缓释制剂减轻。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与维生素B12缺乏及糖尿病神经病变恶化可能有关,建议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测维生素B12水平,如缺乏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12。
➤二甲双胍通过肾脏滤过清除,过量使用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导致循环浓度过高时有导致乳酸性酸中毒发生风险。
➤双胍类禁用于严重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1.73m^2的患者,二甲双胍可以安全使用。
➤造影检查如使用碘化对比剂时,检查当日停用二甲双胍,在检查完至少48 h且复查肾功能无变化后可继续用药。
磺脲类
代表药物
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和格列本脲。
作用机制
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内源性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药物特性
➤磺脲类药物可使HbA1c降低1.0%~1.5%。
➤前瞻性、随机分组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下降相关。
➤一项心血管结局试验(CVOT)结果显示,格列美脲组与利格列汀组的MACE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格列美脲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利格列汀组。
用药注意
➤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
➤磺脲类药物还可导致体重增加;
➤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如使用磺脲类药物,宜选择格列喹酮。
格列奈类
代表药物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药物特性
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也有一定的降空腹血糖作用。可使HbA1c降低0.5%~1.5%。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
用药注意
➤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噻唑烷二酮类(TZD)
代表药物
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作用机制
TZD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药物特性
➤在我国T2DM患者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TZD可使HbA1c下降0.7%~1.0%。
➤吡格列酮可降低血糖异常患者卒中再发风险;卒中后胰岛素抵抗干预(IRIS)研究随访4.8年的结果显示,吡格列酮治疗可使有卒中病史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卒中再发风险显著降低24% ,事后分析显示,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卒中再发风险显著降低36% 。一项关于吡格列酮与心血管疾病(CVD)二级预防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吡格列酮可显著降低卒中再发风险19%。
用药注意
➤TZD单独使用时一般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体重增加和水肿是TZD的不良反应。
➤TZD的使用可能与骨折和HF风险增加相关。
➤有HF[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活动性肝病或血清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严重骨质疏松和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应禁用本类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及桑枝总生物碱。
作用机制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的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药物特性
➤在包括中国人在内的T2DM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使HbA1c降低0.50%。
➤在冠心病伴IGT的人群中进行的研究显示,阿卡波糖不增加受试者主要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风险,但能减少IGT向糖尿病转变的风险 。
➤单独服用此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
用药注意
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等)。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
代表药物
日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阿格列汀、瑞格列汀和双周制剂考格列汀。
作用机制
DPP-4i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Ⅳ而减少胰高糖素样肽-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水平升高并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
药物特性
➤DPP-4i的降糖疗效为降低HbA1c 0.4%~0.9% 。多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治疗方案或不同的人群中,5种DPP-4i日制剂降低血糖的疗效相似;考格列汀降糖疗效与日制剂相当。
➤单独使用DPP-4i不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DPP-4i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
用药注意
➤在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维格列汀时,应注意按照药物说明书来减少药物剂量。
➤在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利格列汀不需要调整剂量,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考格列汀时无需剂量调整。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代表药物
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艾托格列净、恒格列净和加格列净。
作用机制
SGLT2i是一类近年受到高度重视的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可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肾糖阈,从而促进尿糖的排出。
药物特性
➤SGLT2i单药治疗能降低HbA1c 0.5%~1.2%,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治疗可进一步降低HbA1c 0.4%~0.8%。
➤SGLT2i还有减轻体重和一定的降压作用,SGLT2i可使体重下降0.6~3.0 kg。
➤SGLT2i可单用或联合其他降糖药物治疗成人T2DM,目前在1型糖尿病(T1DM)、青少年及儿童中无适应证。
➤SGLT2i单药治疗不增加低血糖风险,SGLT2i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用时,应下调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的剂量。
➤SGLT2i在一系列大型CVOT及肾脏结局的研究中显示出了心血管及肾脏获益。
用药注意
➤SGLT2i在轻、中度肝功能受损(Child-Pugh A、B级)患者中使用无需调整剂量,在重度肝功能受损(Child-Phgh C级)患者中不推荐使用。
➤SGLT2i适用于eGFR≥20 ml/min/1.73m^2的患者;eGFR<45 ml/min/1.73m^2的患者,降糖效应降低,但起到肾脏保护作用。
➤SGLT2i的常见不良反应为生殖系统感染及与血容量不足相关的不良反应,罕见不良反应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DKA可发生在血糖轻度升高或正常时,多存在DKA诱发因素或属于DKA高危人群。如有DKA,应停止使用SGLT2i,并对患者进行评估,立即进行治疗。此外,用药过程中还应警惕急性肾损伤 。
葡萄糖激酶激动剂(GKA)
代表药物
多格列艾汀。
作用机制
GKA通过激活葡萄糖激酶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稳态。葡萄糖激酶在人体血糖调节通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血糖偏高或偏低时,它可以感知这种变化并改变自身活性,协调一致促进血糖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药物特性
➤在我国T2DM患者中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多格列艾汀可使HbA1c降低0.57%,餐后2h血糖(2hPG)降低2.33 mmol/L。多格列艾汀与二甲双胍联用可使HbA1c下降达0.81%。
➤多格列艾汀对体重无显著影响。
用药注意
➤单药治疗低血糖发生率为0.3%,无严重低血糖事件报告。
➤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T2DM患者(尚未进行透析)服用该药物时无需调整剂量。
➤轻度肝功能损害(Child-Pugh A级)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中度和重度肝功能损害(Child-Pugh B级和C级,如中度及以上肝硬化)患者中不推荐使用。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泛激动剂
代表药物
西格列他钠。
作用机制
PPAR泛激动剂是新型非TZD结构的PPAR α、β、γ泛激动剂,具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的作用。
药物特性
在我国T2DM患者中开展的CMAP研究显示,西格列他钠32mg和48mg分别降低HbA1c 0.87%和1.05%。
用药注意
➤西格列他钠单用一般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其常见不良反应是贫血、体重增加和水肿。
➤临床试验中未观察到HF事件,但在使用时仍需关注HF的症状、体征和骨折风险。
肠促胰素类降糖药——GLP-1RA、GIP/GLP-1RA
代表药物
肠促胰素类降糖药包括GLP-1RA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GIP/GLP-1RA)等。
➤短效GLP-1RA:贝那鲁肽、艾塞那肽、利司那肽;
➤长效GLP-1RA:利拉鲁肽、艾塞那肽周制剂、司美格鲁肽(注射及口服)、度拉糖肽、洛塞那肽;
➤GIP/GLP-1RA:替尔泊肽。
作用机制
GLP-1RA及GIP/GLP-1RA能有效降低血糖及体重,改善血脂谱及降低血压。
➤GLP-1RA:通过激活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升高环磷酸腺苷水平从而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增加肌肉和脂肪组织葡萄糖摄取,降低肝脏葡萄糖的生成,并可抑制胃排空及食欲。有些肠促胰素类药物在信号通路上更偏向环磷酸腺苷的产生,称为环磷酸腺苷偏向型GLP-1RA。
➤GIP/GLP-1RA:除激活GLP-1受体外还激活GIP受体,GIP受体主要分布在胰岛细胞、胃肠道、脑、脂肪组织。GIP受体激活后可与GLP-1共同介导肠促胰素效应,并促进脂肪组织储存脂肪,减少异位脂肪沉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此外,GIP还可抑制食欲,并缓解GLP-1RA引起的恶心和呕吐。胰高糖素/GLP-1双受体激动剂除激活GLP-1受体外还激活胰高糖素受体,也具有降糖、减重等作用。
药物特性
➤降糖:GLP-1RA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GLP-1RA及GIP/GLP-1RA具有较强和非常强的降糖作用。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安慰剂,大部分GLP-1RA的HbA1c降幅为1.0%~1.5%;GIP/GLP-1RA替尔泊肽的HbA1c降幅达到2.1%。PIONEER系列研究显示,口服司美格鲁肽片7 mg或14 mg降低HbA1c幅度为1.5%~1.6%。
➤心肾获益:全球56004例患者的7项大型临床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GLP-1RA降低3P MACE,即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复合事件12%,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12%,减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16%,减少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9%,降低全因死亡风险12%,减少因HF住院9%。利拉鲁肽的心血管结局评估(LEADER)研究结果显示,在伴ASCVD或ASCVD高风险的T2DM患者,利拉鲁肽可以减少3P MACE,降低CVD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度拉糖肽对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REWIND)研究结果显示,在伴ASCVD或ASCVD高风险的T2DM患者,度拉糖肽可以减少3P MACE,降低非致死性卒中风险。司美格鲁肽对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SUSTAIN 6)研究结果显示,在ASCVD或ASCVD高风险的T2DM患者中,司美格鲁肽可以降低3P MACE及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风险。FLOW研究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1.0 mg可显著降低主要肾脏复合终点事件[包括eGFR持续降低>50%、持续性eGFR<15 ml/min/1.73m^2、起始长期肾脏替代治疗、因肾脏疾病或者CVD死亡]风险达24%。因此,GLP-1RA适合ASCVD或ASCVD高风险及合并CKD的T2DM患者。
用药注意
GLP-1RA及GIP/GLP-1RA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轻至中度的胃肠道反应,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这些不良反应多见于治疗初期,尤其在剂量滴定阶段,随着使用时间延长,不良反应逐渐减轻。
固定复方口服药制剂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是T2DM的常用经典药物,目前固定复方口服药制剂主要为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FDC制剂。主要包括:
➤二甲双胍联合TZD类: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和二甲双胍马来酸罗格列酮片;
➤二甲双胍联合DPP-4i: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维格列汀二甲双胍片、沙格列汀二甲双胍片缓释片和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片;
➤二甲双胍联合SGLT2i:恩格列净二甲双胍片、达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和恒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等。
药物特性
二甲双胍与TZD类药物的FDC制剂可协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吡格列酮二甲双胍FDC制剂降低HbA1c幅度为1.58%。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中,吡格列酮(30 mg)/二甲双胍(1700 mg)FDC与格列美脲(2 mg)联合二甲双胍(1 700 mg)降低HbA1c幅度相当(分别为0.8%和1.0%),但吡格列酮/二甲双胍FDC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两组体重均增加0.7 kg。二甲双胍与TZD类药物的FDC制剂使用注意事项同单药治疗。
二甲双胍与DPP-4i的FDC制剂可针对T2DM不同的病理生理学缺陷,发挥机制互补、协同增效的降糖作用。在既往未使用过降糖药物的T2DM患者中,西格列汀/二甲双胍FDC组HbA1c较二甲双胍组下降更为显著(分别为2.4%和1.8%)。既往单药治疗的T2DM患者,使用维格列汀/二甲双胍FDC制剂治疗6个月后,HbA1c下降0.9%,与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相似。未经过降糖药物治疗的T2DM患者,使用沙格列汀/二甲双胍FDC制剂治疗后,HbA1c下降2.30%,优于沙格列汀单药组的1.55%和二甲双胍单药组的1.79%。对于既往使用二甲双胍和DPP-4i自由联合的T2DM患者转换为DPP-4i/二甲双胍FDC制剂后,HbA1c可进一步下降0.3%。DPP-4i/二甲双胍FDC制剂相对单药一般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及体重,但腹泻和腹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
用药注意
二甲双胍与SGLT2i作用机制互补,两者的FDC制剂可协同降糖,减轻体重、降低血压,保护心肾功能,不额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不影响各自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可降低HbA1c 1.9%~2.1%。二甲双胍与SGLT2i的FDC制剂服用时同样要注意生殖系统感染风险;血容量不足、血压偏低、体重指数(BMI)<18.5 kg/m^2者禁用。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二甲双胍“出局”了吗?2型糖尿病首选药物,应该用什么?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二甲双胍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内分泌研究所
《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身边有人患有2型糖尿病,那么你肯定听过“二甲双胍”这个名字。
这个药物几乎是医生开处方时的“自动选择”,价格便宜、效果稳定,让它稳坐2型糖尿病首选用药的宝座。
但最近几年,一些新型降糖药崛起,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贵风头正劲,而二甲双胍的“老将”身份似乎受到了挑战,甚至有传言说它要“出局”了。
二甲双胍真的要被淘汰了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到底该怎么选?
今天,我们不光要聊二甲双胍,还要拆解目前最主流的降糖药,看看谁才是2型糖尿病患者真正的“最佳拍档”。
1.它怎么降糖?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很简单:减少肝脏制造葡萄糖,提高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胰岛素抵抗。简单来说,它让身体更高效地利用葡萄糖,而不是让血糖乱窜。
2.为什么它能当“首选”?
安全性高:不会像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那样容易引起低血糖。
价格实惠:在一大堆昂贵的新药面前,二甲双胍像个“实在人”,便宜又好用。
额外好处:研究显示,二甲双胍降糖,还有辅助减重、改善血脂、降低心血管风险的作用。
3.它也有短板
虽然二甲双胍优点多,但它并不完美:
胃肠不适:很多人吃了二甲双胍会拉肚子、腹胀、恶心,尤其是刚开始服用的时候。
乳酸酸中毒风险:虽然风险极低,但肾功能不佳的患者用二甲双胍可能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降糖幅度有限:对于血糖特别高的患者,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可能不够强,需要配合其他药物。
医学的进步让降糖药的选择变得更加丰富,近年来两类新型降糖药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备受关注。
1.SGLT-2抑制剂:让糖“从尿里排出去”
代表药物:达格列净、恩格列净
SGLT-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很直接:它让肾脏把血糖直接排出去,通过尿液排糖来降低血糖水平。
✔不依赖胰岛素,降糖更稳定
✔减重效果明显,对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特别友好
✔降低心衰和肾病风险,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受益更大
缺点:✖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增加,因为尿糖高,细菌容易繁殖
✖价格较贵,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长期承担
2.GLP-1受体激动剂:让胰岛素“更聪明”
代表药物: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
GLP-1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方式很巧妙,它模拟人体的GLP-1激素,这种激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同时还能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
优点:✔强效降糖,还能帮助减肥
✔保护心血管,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不会引起低血糖
缺点:✖需要注射,不像二甲双胍那样是口服药
✖价格昂贵,长期使用的经济压力大
✖部分患者会有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1.你的血糖控制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是刚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血糖不是特别高,二甲双胍仍然是首选。
如果你的血糖控制不佳,或者合并心血管疾病,那么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2.你有没有其他健康问题?
有心血管疾病?
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更适合,它们能降低心血管风险。
有慢性肾病?
SGLT-2抑制剂能保护肾脏,适合这类患者。
体重超标,想减肥?
GLP-1受体激动剂效果最好,它能让你吃得少、瘦得快。
3.经济因素也是关键
二甲双胍的价格亲民,而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的费用都不低。如果经济压力大,二甲双胍 生活方式调整仍然是最实用的方案。
结论:二甲双胍不会出局,但“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二甲双胍依然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基石,但它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新型降糖药在心血管保护、减重、稳定血糖方面表现更优秀,尤其适合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未来的糖尿病治疗趋势是“个性化”用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降糖方案,而不是“一刀切”地给所有人都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不会被淘汰,但它的“单打独斗”时代,确实已经过去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几块钱一瓶的维生素B2,却是糖尿病的“克星”?来看看您知道吗?
在生活的药房货架上,有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 “小伙伴”,它就是维生素 B2。几元钱就能买到一瓶,价格相当亲民。然而,谁能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维生素,竟有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得力帮手呢?近年来,医学领域的研究聚焦于此,发现维生素 B2 对糖代谢有着独特的调节功效,瞬间让这位我们平日里熟悉的营养素,以全新的姿态闯入大众视野。
维生素 B2:身体里的能量 “小助手”
维生素 B2,学名核黄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水溶性维生素家族中的一员。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是一座复杂而忙碌的工厂,而维生素 B2 就像是工厂里的关键 “零部件”。它深度参与到体内的能量代谢进程中,是多种重要辅酶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些辅酶在葡萄糖代谢这场 “大戏” 里,可是挑大梁的角色,也正因如此,维生素 B2 与血糖调节紧密相连,关系匪浅。
当身体里缺少维生素 B2 时,那些重要的辅酶功能就会大打折扣。这就好比工厂里的机器少了关键零件,运转起来磕磕绊绊。糖代谢过程受到影响,血糖控制也就变得不那么稳定了。在临床观察中,医生们发现,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体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维生素 B2 缺乏情况。这可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和糖尿病本身的复杂病理生理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糖尿病与维生素 B2 的 “微妙关系”
在糖尿病患者体内,高血糖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 “小恶魔”,改变了身体的正常代谢节奏。一方面,人体对维生素 B2 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就像工厂订单增多,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另一方面,尿液排泄也加快了,使得维生素 B2 的储备不断减少。这种 “需求增加而储备减少” 的尴尬局面,在那些血糖控制不太理想的患者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维生素 B2 的降糖 “实力” 展现
不过,维生素 B2 可不会轻易向糖尿病 “低头”。在一项针对 400 名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患者们规律地补充维生素 B2 后,效果显著。他们的空腹血糖平均下降了 0.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降低了 0.6 个百分点。虽然和常规降糖药物相比,这个效果不算特别突出,但维生素 B2 和降糖药之间能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更厉害的是,它还有望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而这恰恰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从作用机制来看,维生素 B2 发挥 “糖尿病克星” 作用的方式多样且精妙。它作为黄素单核苷酸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的前体,直接投身到糖代谢的多个关键环节中,比如葡萄糖的有氧氧化以及能量转化过程。不仅如此,维生素 B2 还能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激活葡萄糖转运蛋白,帮助葡萄糖顺利地从血液进入细胞,从而让血糖水平降下来。
对糖尿病并发症的 “守护”
维生素 B2 的厉害之处还不止于此,它对糖尿病并发症也有出色的保护作用。这主要得益于它强大的抗氧化能力。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着氧化应激增强的难题,就像身体里有一场 “氧化风暴” 在肆虐。而维生素 B2 就像一位英勇的战士,能够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特别是对神经、血管和眼睛等容易受到糖尿病侵害的组织,保护效果十分明显。在一项为期两年的随访研究中,坚持补充维生素 B2 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进展率比对照组降低了 23%,这一数据充分展现了维生素 B2 的保护实力。
合理补充维生素 B2
在实际补充维生素 B2 时,可不能盲目行事。一般来说,正常人每天的推荐摄入量在 1.3 - 1.6mg 左右。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剂量可以适当提高到 2 - 5mg / 天。但要注意,超过这个范围并不会带来更多好处,反而可能会给身体增加不必要的代谢负担。
获取维生素 B2 的途径有很多。除了直接服用药片,从日常饮食中摄取也是个好办法。牛奶、蛋类、瘦肉、动物肝脏、全谷物等食物里,都富含维生素 B2。不过,维生素 B2 有个 “小脾气”,它对光线特别敏感,在阳光照射下会迅速分解失活。所以在储存和烹饪含有维生素 B2 的食物时,一定要注意避光,可别让阳光 “破坏” 了它的功效。
维生素 B2 与糖尿病治疗
虽然维生素 B2 对糖尿病有积极作用,但它绝对不能取代常规的降糖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维生素 B2 更适合作为常规治疗的补充手段。尤其是对于那些伴有维生素 B2 缺乏、氧化应激严重,或者已经出现早期并发症的患者来说,将维生素 B2 与标准降糖方案结合起来,往往能产生 “1 1> 2” 的奇妙效果。
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维生素 B2 的应用策略也有所不同。对于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早补充维生素 B2,有助于为身体建立良好的代谢基础;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维生素 B2 则更侧重于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而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虽然维生素 B2 不能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但可以通过改善胰岛素的使用效率,间接地优化血糖控制。
特别要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物的同时补充维生素 B2,要避开一些常见误区。一是别指望短期内就能看到明显效果,维生素 B2 的作用比较温和,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慢慢显现出来;二是千万不能盲目减少或停用常规降糖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三是要留意维生素 B2 与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比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疟疾药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维生素 B2 的代谢。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加入对维生素 B2 的评估和干预。这一趋势反映出,现代医学对营养素在代谢性疾病中所起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多项大型临床试验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明确维生素 B2 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准确地位。
这个几块钱一瓶的普通维生素,正从普通的营养素,逐渐转变为具有特定治疗价值的辅助手段。在对抗糖尿病这个全球性健康挑战的征程中,维生素 B2 凭借其安全、经济、多效的特点,为综合防治策略增添了新的活力。糖尿病患者们,不妨多关注一下维生素 B2,下次去医院复诊时,和医生聊聊,看看自己是否需要评估和调整体内维生素 B2 的水平。说不定,这个小小的维生素,会给你的糖尿病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你平时有留意过自己的维生素 B2 摄入情况吗?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吧!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