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关于糖尿病的论文课题(关于糖尿病方面的资料)

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 0
文章目录:

我国糖尿病患者超1.4亿!武汉大学最新成果可促进伤口愈合,登上国际期刊

糖尿病是全球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超过1.4亿,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正在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近日,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药学院、中南医院药学研究院田间课题组在光热材料治疗细菌感染方面的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Self-Assembled Corrole/Chitosan Photothermal Nanoparticles for Accelerating Infected Diabetic Wound Healing”(《自组装咔咯/壳聚糖光热纳米颗粒加速糖尿病感染伤口愈合》)。该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壳聚糖和咔咯光敏剂的超分子自组装纳米材料,实现了有效的细菌捕获以及光热协同抗菌,显著促进了糖尿病感染伤口的愈合。

细菌感染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所引起的微血管功能障碍导致糖尿病伤口愈合缓慢,显著增加了创伤愈合过程中细菌感染的风险。目前在临床治疗中,抗生素是应对细菌感染最常用的药物。然而,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导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多药耐药菌株的出现,严重抑制了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因此,开发无耐药性抗菌药物和策略对糖尿病患者的感染创面管理至关重要。

鉴于此,田间课题组以咔咯光敏剂和壳聚糖为单体,通过壳聚糖模板诱导咔咯分子以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自组装形成新型超分子光热纳米颗粒(MCC/CS NPs)用于治疗细菌伤口感染,促进慢性病伤口的愈合。在该核壳型超分子纳米体系中,核心的咔咯分子以高聚集态存在可以显著猝灭分子荧光发射,在660 nm激光照射下产生优异的光热性能,实现高达66.4%的光热转换效率,而质子化的壳聚糖壳层具有内在的抗菌效果。此外,该纳米粒子表面带正电荷可以通过静电相互作用选择性地靶向带负电的细菌,在激光照射下对大肠杆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强大的光热抗菌和固有的抗菌协同作用。

该团队在细菌感染的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中进一步证实了超分子光热纳米粒子能有效杀死耐药细菌,加速伤口愈合和血管生成,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显示出作为广谱光热抗菌纳米平台的巨大潜力。此外,该超分子纳米系统组成简单,易于制备,具有进一步临床转化研究的前景。

武汉大学药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于运浩为论文第一作者,武汉大学田间和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杨英威为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基金的资助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研究中心后补助项目的支持。

田间,武汉大学药学院药物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新型药用功能材料与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总计发表SCI论文40余篇。受邀担任 Chinese Chemical Letter青年编委, Nat. Comm.、Chem. Soc. Rev.等十余种SCI期刊审稿人。有关胰岛素口服递送的最新研究成果被科技部网站和《湖北日报》专题推荐。(数据截至2022年6月)

药学是连接健康科学和化学科学的医疗保健行业,它承担着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的职责,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田间教授所在的武汉大学药学院实力强劲,是学校进步最快的学院之一,拥有药学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内含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药事管理学、临床药学等二级学科。药学和生物制药两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此外,武大药学院拥有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剂三级实验室、湖北省有机氟类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药物及药用材料研发推广中心等科研平台,是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单位之一,参与了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并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和“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武汉大学药学人将继续上下求学、砥砺前行,为国家经济和人民健康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源于武汉大学药学院官微、官网,生命时报

糖尿病“冷知识”:司马相如为史载患病第一人,胰岛素挽救无数人

胰岛素大大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不仅能延长患者生命,而且能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能够让糖尿病患者过着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胰岛素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作者:左永波

司马相如患消渴症

史载得糖尿病第一人

最早关于糖尿病的文字记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人文献记载着一种多饮多尿的疾病。古印度人发现如果谁的小便会招来蜂拥而上的蚂蚁,谁就肯定患上了这种疾病。希腊医生亚的阿勒特奥斯把这种主要症状为“排泄多且甜的尿液”的疾病命名为糖尿病。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黄帝内经》记载: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古代中医把以多食易饥、口干多饮、小便频数、身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症。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辨治论述宏富。东汉名医张机就在《金匮要略》中对糖尿病症状写下诸多描述;医圣张仲景留下了不少简单实用的方剂,由于疗效突出,流传至今,现在临床仍广为使用,其中,白虎人参汤和肾气丸就是其中的代表处方。东汉张仲景、唐朝孙思邈、隋末唐初的《古今录验方》对糖尿病也有记录。此外,金朝李东垣、清朝叶天士等在治疗消渴症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才子佳人千古韵事家喻户晓,一曲《凤求凰》传颂至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了“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这说明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症。司马相如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确认为得了糖尿病的人。

历史上还有位皇帝也有糖尿病。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每天“口干舌燥,要饮水数升,排尿数升,渐渐形枯骨立,于是下旨诏太医诊治,结果一个个有去无回,都被隋炀帝斩了。”隋炀帝的种种迹象都与糖尿病症状无二,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的症状。

胰岛素上市

挽救无数患者生命

糖尿病与胰脏的关联关系在19世纪末才得到确认。

1888年,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对狗的瘘管手术研究了食物与消化液之间的关系,研究并确认了胰脏分泌物的消化功能。

此后,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开始了新课题:胰岛所分泌的激素究竟是什么?又将如何提取这种神秘的激素?

1920年10月30日,加拿大医生班廷在一所医学院备课的时候读到一份病例报告说,一个病人的胰脏导管被结石堵塞之后,分泌消化酶的消化腺萎缩了,可是胰岛细胞却依然存活良好。这次偶然的阅读给班廷带来了启发:模仿结石阻塞的状况,把狗的胰脏导管用手术结扎,等消化腺萎缩之后,再提取神秘激素。

班廷找到多伦多大学的糖尿病权威麦克劳德教授。在麦克劳德教授支持下,班廷艰苦的试验取得了进展,提取出了神秘激素。这种神秘激素注射到狗身上,使狗的血糖降到了正常水平。班廷将这种神秘物质取名为“岛素”,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胰岛素”。这种动物身上提取出来的胰岛素能否用在人的身上呢?班廷和助手贝斯特两人在自己身上注射了牛胰岛素,完成了人体实验,确定牛胰岛素应用在人体是安全的。

1922年2月8日,班廷医学院的一位同学利斯特患上了糖尿病,并迅速恶化,生命垂危之际,利斯特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班廷的实验室,请求在自己身体上试用仍在试验阶段的牛胰岛素。贝斯特为他注射了牛胰岛素,奇迹发生了,仅几分钟的工夫,他表示说自己感觉好多了;又过一会儿,乔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觉得自己的脑子如此清醒,两腿也不再沉重了……

麦克劳德教授闻讯调动自己的全部资源,投入了胰岛素实验的后续工作。

为了解决量产与杂质的问题,他们与美国的药厂合作,成功地从屠宰场取得的动物胰脏中,分离出足以提供全球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胰岛素。

1923年胰岛素作为商品上市,当年有近8000名医师对25000多名糖尿病患者使用了该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胰岛素已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使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美国一位著名的糖尿病学家说:“1897年,1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10岁男孩的平均生存期是1.3年,30岁和50岁的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分别是4.1年和8年。而到了1945年,10岁、30岁和50岁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却可继续生活45年、30.5年和15.9年。”

值得一说的是,班廷和麦克劳德将胰岛素的专利以一元钱的价格转交给了多伦多大学,用最伟大的“奉献”精神给自己的功绩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现年61岁,他已经与糖尿病斗争了20多年。

胰岛素不断发展

四次与诺奖“结缘”

胰岛素的发现过程中四次与诺贝尔奖“结缘”: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研究并确认了胰脏分泌物的消化功能,获得1904年诺贝尔奖;加拿大医生班廷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人取得成功,获得1923年诺贝尔奖;阿根廷医学家豪赛发现脑垂体对胰腺分泌胰岛素有重要影响,获得1947年诺贝尔奖;英国化学家桑格确定胰岛素分子结构,使胰岛素成为第一种被人类弄清楚化学结构的蛋白质,并有可能人工合成胰岛素,他获得1958年诺贝尔奖。

在班廷发明胰岛素的制备方法作为一项新技术被制药公司引进后,第一代动物胰岛素开始了工业化生产之路。

但工业化的路并不平坦,1000克动物胰腺仅仅可以提纯出100-200毫克的胰岛素,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1955年,英国科学家桑格解析了牛胰岛素的结构,开辟了人类认识蛋白质分子化学架构的道路。这无疑为人工合成胰岛素指明了方向。

1958年12月,中国科学家选择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高难课题。最终,历时6年9个月的曲折努力,终于在1965年9月17日人工全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11月,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以简报发布。1966年4月《结晶胰岛素的全合成》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第6卷第2期全文发表。1966年4月,中国科学家在华沙欧洲生化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科技工作者人工化学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就轰动了全世界,因为它标志着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的来临。

1978年,美国的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携带人胰岛素基因的质粒导入酵母菌,生产出了和人胰岛素的序列完全相同的胰岛素产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人胰岛素的出现意味着动物胰岛素产品的时代已然过去。相比动物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低血糖发生次数减少,血糖控制达标时间缩短,胰岛素日均使用量减少。

胰岛素发明近100年来,给药的方式一直是注射,口服和吸入胰岛素成为当代科学家研究的一个目标。吸入剂型是把胰岛素制备成非常细的粉末,再利用特殊装置吸到肺中,2006年曾经在美国短暂上市使用,但由于接受程度低以及罹患肺部疾病的风险,于2008年退出了市场。口服胰岛素最大的挑战是口服胰岛素的利用度仅仅是注射方式的1%,换言之,如果口服,就要使用注射胰岛素剂量的100倍,口服胰岛素也做不到像注射胰岛素那样的精细调节。

有此一说

杜甫患了糖尿病吗?

唐代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从开始的抒写个人的情感到反映人民的疾苦,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被世代中国人所铭记。然而,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自身也颠沛流离,罹患糖尿病以致在59岁便英年早逝。

杜甫现存的1400余首诗作中,140多处都记载了杜甫患病的疾苦。诗歌从症状、治疗和并发症都有记载。

公元766年,他在54岁时写下《同元使君春陵行》,“我多长卿病,肺枯竭太甚”,此处的长卿是指西汉的司马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杜甫的诗中还记载了自己的症状,如“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病身虚俊味,何幸饫儿童”“病渴身何在,春生力更无” “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履”“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等,这些都具体描写了他的症状,包括口渴,多饮,食欲不佳,乏力疲惫乃至糖尿病的晚期小血管病变对视力,听力的影响。这些症状给杜甫身心带来莫大痛苦,“多病沉年苦无健,王生怪我颜色恶”正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登高》中悲鸣“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关于疾病描述的诗作还有很多,如《驱竖子摘苍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苍耳具有发汗止痛,祛风除湿的效用,杜甫让儿子采摘,用于祛除疾患。而诗人吟咏最多、最详细,给他带来最多痛苦的疾病是消渴症,他描写自己患病的诗句,如严重口渴,多饮消瘦,疲乏无力,视力听力障碍,这些都是糖尿病引起的症状和远期并发症。

前沿新知

智能手机远程治疗糖尿病

中国与瑞士科学家开发了一种集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智能诊疗新系统,通过动物实验首次实现用智能手机超远程调控治疗糖尿病。

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负责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海峰介绍,他们首先人工设计合成一种定制化细胞,能在远红光照射下分泌降血糖药物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样肽;然后,结合合成生物学与光遗传学多种技术,设计开发了由血糖仪、智能控制器和智能手机三部分组成的诊疗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具体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小鼠的血糖值由血糖仪读取获得后,通过蓝牙等方式传送至智能手机进行分析,当血糖值高于预先设定安全血糖阈值时,智能手机将给类似智能家居设备的智能控制器发送命令,后者将通过电磁场作用打开预先移植在小鼠体内含有定制化细胞的水凝胶LED(发光二极管),定制化细胞在远红光照射下产生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样肽,从而达到维持血糖稳定的目的。该治疗方法降血糖见效非常快,糖尿病小鼠只需要远红光照射1至2小时,血糖值就能恢复到正常范围。

美国怀俄明大学教授马克·戈梅利斯基在同期杂志配发的评论中说,这项工作“让我们兴奋地一瞥未来基于智能细胞的治疗”,届时我们也许将看到大街上的人戴着时尚LED腕带,这些腕带能在智能手机的控制下照射植入人体的细胞,从而释放治疗药物。

数据调查

全球患者4.25亿

2017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通过在各国纪念性建筑上点亮蓝色灯光,唤起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新华社资料图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出版的糖尿病地图集第8版估计,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14亿,相当于全世界超过1/4的糖尿病患者(全球共4.25亿)来自中国。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10年里增长迅速。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以归咎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营养变化、肥胖症流行和体力活动少。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8岁以上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高达11.6%和50.1%,且仍呈上升趋势,我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并发症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已居于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2017年,全球约400万人死于糖尿病,占全球死因的10.7%;而这一年,中国有超过84万患者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其中33.8%的年龄小于60岁。为了应对糖尿病,全球每年投入超过8270亿美元。中国政府每年投入近250亿美元用于糖尿病管理,占医疗总支出的13%。

大开眼界

人工合成胰岛素纪念邮票发行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全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该纪念邮票1套1枚,面值为1.2元。邮票整体设计体现出科学的严谨性,主体图案为显微镜下的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结晶,背景为胰岛素分子的一级结构图、实验用具和发表的论文首页。画面简洁朴素,直观地展现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王宏伟

糖尿病患数,我国居世界第一!西安交大连出重大科研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2021年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糖尿病会严重损害身体各主要器官,如眼睛、肾脏、心脏、神经等,造成无法逆转的功能损害和器官衰竭,防治工作迫在眉睫。作为我国最早兴办、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安交通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糖尿病防治方面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 在2型糖尿病的线粒体表观遗传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加,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尽管细胞核DNA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参与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已有大量研究,但线粒体DNA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参与机制鲜有报导。今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所刘健康教授冯智辉教授团队、医学院臧伟进教授团队以及空军军医大学高峰教授团队等密切合作,从线粒体DNA甲基化调控线粒体稳态入手,在线粒体表观遗传学参与胰岛素抵抗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从线粒体表观遗传学的新角度揭示了线粒体稳态失衡参与胰岛素抵抗形成的分子机制,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和防治策略。

论文评委认为“这一发现是线粒体基因调控和代谢疾病领域的一个里程碑”。该研究成果以“Hypermethylation of Hepatic Mitochondrial ND6 Provokes Systemic Insulin Resistance”为题,被Advanced Science接收发表。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曹可副教授、博士生吕伟强王雪强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健康教授冯智辉教授为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龙建纲教授杨铁林教授董珊珊副教授许洁助理研究员,贵州航天医院马庆庆主任、林牧医师,交大二附院邹璇副研究员、交大医学院臧伟进教授以及空军军医大学高峰教授等为文章的共同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所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单位。

  • 在糖尿病慢性伤口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糖尿病慢性伤口辅料研究已成为糖尿病临床治疗领域一项久攻不克的难题。传统伤口敷料因缺少相应的生物功能且难以更换,无法有效保护伤口,易使伤口产生局部的氧化应激状态、血管损伤及继发感染,导致迁延不愈。因此,研制具有与皮肤组织相似的力学功能和多重生物功能的新型伤口敷料迫在眉睫。今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成一龙课题组与口腔医院李昂教授课题组合作,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水凝胶伤口敷料,该敷料基于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与苯硼酸络合物构建,通过将EGCG与3-丙烯酰胺基苯硼酸(APBA)形成的动态交联剂与丙烯酰胺进行自由基共聚,实现高效安全治疗糖尿病慢性伤口,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该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以“Green Tea Derivative Driven Smart Hydrogels with Desired Functions for Chronic Diabetic Wound Treatment”为题,发表在国际材料领域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响因子16.8)上。口腔医院博士生赵晓丹、口腔医院副研究员裴丹丹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成一龙与口腔医院李昂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和唯一通讯作者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陕西省颅颌面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的支持。论文的表征及测试得到西安交通大学分析测试共享中心的大力支持。

  • 研究发现吸烟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增长了近10倍。在中国,目前每10个成人中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虽然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中国的其他研究显示,体重及肥胖率的增加仅能解释中国近几十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增长的50%。这提示其他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包括吸烟)也可能导致糖尿病风险的增加。近几十年来,中国男性的吸烟大幅度增长,目前大约三分之二的男性吸烟,消耗了全球约40%的烟草总量。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英国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于2018年发表的一项在中国进行的研究显示,吸烟显著升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在这项研究中,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年教师刘鑫博士与牛津大学、北京大学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吸烟和戒烟与糖尿病风险的关联。研究对象为从中国10个地区(城市与农村地区各5个)招募的、基线调查时无糖尿病病史的约50万余名成年人,并通过常规死亡报告系统及住院记录追踪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在9年的随访中,一共观察到新发二型糖尿病13500例。研究人员发现,在同时调整年龄、社会经济地位、饮酒、体力活动与体质指数后,长期吸烟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比不吸烟者高15-30%。研究还显示,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与吸烟量和更早的开始吸烟年龄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该研究共同第一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年教师刘鑫博士。

  • 主编《糖尿病足全程管理与护理》一书

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银院长和换药中心阮瑞霞副主任护理师主编、内分泌科施秉银教授研究生团队、换药中心护理团队主力操刀、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马现仓院长助理团队协助编写的《糖尿病足全程管理与护理》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发行。

作为全国顶尖内分泌专家的施秉银院长见过太多因为糖尿病足而致残的患者,他将为患者保肢、让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损失最小作为自己——一个医者的使命。在得知换药中心阮瑞霞老师处理糖尿病足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后,施秉银院长迅速组织本书编著团队,从2008年开始筹备,利用九年时间厚积薄发,终将本书编写完成。在此期间,施秉银院长多次组织编写团队研讨会,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诊治理念融入到本书中。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马现仓院长助理团队负责组织协调,严格把关,联合多学科专家进行参与整个编写工作,阮瑞霞老师也将多年的糖尿病足护理经验通过案例呈现给读者。整个编写过程突出“全程管理”,目的是让更多的专业人员和患者理解、掌握并受益。

  • ……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糖尿病相关领域的疾病诊治、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接下来,交大人将继续创新探索、开阔视野,深入思考、凝心聚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同时,学校将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以及《西安交通大学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二十条》文件精神,切实做好糖尿病病人的管理及健康宣教工作,提高教职员工对糖尿病的认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