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不是糖引发的(糖尿病并不是血糖高)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罪魁祸首不仅仅是糖,还有3种因素,很多人都自动忽略了

糖尿病在过去被称为“富贵病”,在现在被称为“夫妻病”。也就是说,一个家庭中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剩下的人也会大大增加患病概率。

而人们对这种慢性病的印象都是吃糖太多引起的,虽然不能否认,在机体吃糖过多,尤其是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糖,如蔗糖等,就容易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内分泌紊乱,升高血糖。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对现代人来说,糖尿病以及诱发血糖升高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糖,还有几种因素,只是很多人都自动忽略了。

首先是饮食方式的问题,正所谓全家人的身体健康主要依靠于日常烹饪的那个人,饭菜咸淡、饭菜整体上营养等,都和身体需求有关。还有有孩子的家庭,也会因为父母的做饭做菜方式深受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的饮食方式,长期是高油脂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主食,尤其是现代人都喜欢吃的精白米面,就容易增加餐后血糖上升,食用血糖生成指数高的精致主食后,大脑皮层收到信号,饭后还容易犯困。

另外,在近几年的研究上发现,经常食用精致主食的人和每餐都少量吃粗粮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罹患二型糖尿病。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饮食方式的影响,主食一半为粗粮、清淡饮食、食物多样性才是好做法。

其次,据研究显示,人长期缺乏运动,不仅新陈代谢容易受到影响,还容易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同时,这种生活方式还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比较懒惰,那么其他人也会受其影响。

在控制血糖上,每天只是吃不消耗,即便是食用降糖药,也会对病情不利,是可以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最后,睡眠也是一个方面,可能很多人把熬夜当做是习以为常的一件事,但实际上熬夜的危害有很多。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熬夜列为是1A类致癌因素,可以和经常食用油炸食物的危险相媲美。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经常熬夜导致生物钟不规律,会影响体内内分泌系统,导致内分泌紊乱,增加血糖升高的危险。

同时大家也不要妄想熬夜可以通过补觉补回来,如果生物钟紊乱,即便是白天补觉,人也只会越睡越累,身体早晚会被拖垮,所以大家不要忽视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到底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不要总怪遗传、怪糖,2个原因值得深思

现在的“糖人”越来越多,相信对于很多糖友来说,当确诊糖的那一刻,都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逐渐接受了事实之后,对于平时爱吃糖的人来说,可能觉得这是原因,而若并不爱吃甜的,可能会把原因归咎于遗传。该病到底是怎么来的?提醒大家不要总怪遗传和糖吃多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原因,也别忽视了,下面就和大家讲一讲,建议学会避开。

对于有家人得糖尿病的人来说,自己中招的几率的确要比他人高一点,但这并不是很主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家族史,但自己却中招了。

除了这个因素,大家想到的更多的一个可能就是跟吃太多糖有关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等的,虽然它名字中有糖,但实际上它是代谢异常引起的问题,是体内的胰岛功能出现异常了,并非单纯吃糖吃出来的。不过,虽不是对等的,但长期摄入太多高糖分,是不利于胰岛健康的,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增加风险。

对于嗜甜的人来说,多注意点不是一件坏事,管住嘴,少吃点,此外,也要少吃点盐分高、油脂高、蛋白过高的食物,有助于降低风险。另外,也有助于降低对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降低肾病、骨骼、口腔疾病风险。

以下2个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也提醒大家要加以重视:

1. 炎症

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只是小毛病,甚至不需要干预也能慢慢好,但如果它是慢性的,提醒大家重视,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并不少,该病就是其中一种。

《自然医学》上指出,人体内持续的炎症,对于该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有研究发现,对于2型糖友来说,他们体内的有炎症水平易升高。这会影响到胰岛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到血糖水平,它不仅容易增加发病风险,也是促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因素,若忽视,并发症找来的速度或会更快。

所以,学会预防,降低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或就可以降低风险,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建议:

平时不要乱吃药,也不要乱吃一些保养品,如果身体不舒服,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服用相关药物,而不是自行服用,尤其是抗生素和消炎药这两种常会被大家当成是一种药,更要注意。在日常饮食上要少吃容易引起炎症的食物,比如重盐重油重糖的,而是应该常吃些有助于抵抗炎症的食物,比如新鲜果蔬,也要多饮水。

2. 肥胖

这既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同时也会加重体内炎症,增加风险。

对于不少糖友来说,体重都超重了(当然这并不代表瘦人就不会得),与四肢比较胖的人相比,腰腹部胖的人,发病风险相对更高。肥胖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很多这样的人平时的运动量往往也比较少。

对于这个因素来说,控制好体重则有利于降低风险,其实没什么捷径,管住嘴、迈开腿仍然是关键。大家更要注意的是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避免陷入误区,另外不要过度减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可,体重太低也不是件好事,尤其对于老人来说。

综上所述,虽然该病和遗传和饮食有关,但不光只有这些,关于饮食,也并不是单纯的因为糖吃太多,以上两个因素提醒大家要重视,把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于炎症要积极看待并及时干预,给身体消炎,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具体怎么做,文中给出的建议不妨参考下。

参考资料:

[1]吃糖吃多了容易得糖尿病?答案在这里.北青网.2021.05.06

[2]炎症竟是糖尿病的重要帮凶!伤血管,损肝脏,促感染......危害无穷.北京卫视养生堂.2018.03.15

[3]国际公认:炎症是造成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疾病关键,尽早防治.潇湘名医.2019.12.06

[4]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吃出来的吗?这两个因素可能比吃危害更大!.丁香医生.2017.04.22

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这些误区你需要了解一下

原标题:【新华网独家连线】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这些误区快来了解一下

近年来,糖逐渐成为了“甜蜜的烦恼”,因摄糖过多导致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许多人担心甜食吃多了会得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更是“闻糖”色变,甜食吃多了会不会得糖尿病?控制血糖的密码到底是什么?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新华网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带来权威解答。

年轻人很流行“抗糖” 到底抗的是什么“糖”?

郭晓蕙:对于市面上的“抗糖”产品是否有效,尚无科学依据,绝大部分“抗糖”产品并未经过系统化专业验证,所以不能过分地依赖这些东西,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

“零糖”产品关键看零蔗糖还是零卡路里,如果说吃起来还挺甜,用的是玉米淀粉、果糖等替代蔗糖,实际上热量也是很高的,所以大家一定要仔细地去看配料表。

一克糖产生4千卡的热量,而一克脂肪产生9千卡热量,10克油约为一汤勺左右,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脂肪就过量了,建议尽可能地少吃油炸的食品。预防糖尿病要做到管好嘴、迈开腿,做到吃、动要平衡。

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

郭晓蕙:不仅仅是糖,还应该考虑热量,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也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不吃糖但经常吃一些热量比较高、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也会让人越来越胖,还会因为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就会到来。想要预防糖尿病,也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调整饮食结构,注意饮食多样化,防止营养过剩。

为什么糖尿病趋于年轻化?

郭晓蕙:生活方式改变是一个重要原因,不爱运动的人更多了。以前孩子们的娱乐方式是跳绳、踢毽子、跳格子等,现在他们在计算机游戏的格子里面跳,只动动手指,身体消耗少了,特别早就开始发生肥胖。糖尿病和肥胖是分不开的,不爱运动的胖孩子很容易就成了糖尿病危险人群的后备军。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郭晓蕙: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人体内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身体为什么会糖代谢不好,那就是胰岛素抵抗,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很多人可能很早就开始胰岛素抵抗了,这时血糖还能维持正常,因为胰岛素分泌得多,仔细检查会发现餐后血糖高,这时已经到了糖尿病前期阶段了。当我们的胰岛功能长期超负荷运转,胰岛功能下降,胰岛素没有那么多了,这时候空腹血糖也升高,就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了。

怎样才能预防糖尿病?

郭晓蕙:父母我们不能挑选,年龄我们也不能改变,但是能改变的是生活方式,摄入热量增加相应的运动量也要增大。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培养孩子爱动爱跑爱跳这样的习惯,让他们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特点的运动形式,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及并发症检查等,是有效控制疾病的重点。

有遗传史的人一定会得糖尿病吗?

郭晓蕙:遗传不是一定会导致糖尿病,糖尿病高危人群只要从小爱运动,将体重维持在合理范围,定期监测自己的血糖,通过有效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糖尿病不吃药可以逆转吗?

郭晓蕙:很多患者因为害怕终生服药而选择不吃药、不治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错误的做法,越早治疗越有可能脱离治疗,越往后拖,最后胰岛功能全坏了,到那个时候想治,想回到从前,是回不去的。

怎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郭晓蕙:对于并发症也是早发现早治疗,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还可以选择进行药物有效干预,早治疗让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现在有一个共同照护的管理模式,患者在医院里我们给他教育,指导和监测。回家以后患者可以上传血糖和饮食情况,在线上和管理师交流,慢慢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所以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大家努力。

记者:李由 袁晗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