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型糖尿病遗传概率(二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多大)

健康知识分享家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真的会「传」给下一代吗?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多数为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的孩子年龄大概在二三十岁,经常有家属问我们,我爸或我妈有糖尿病,我会不会也遗传上?我们会确定的告诉他们,是的,糖尿病确实可能遗传。

如果爸妈有一方得2型糖尿病,你得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倍;

如果爸妈都有,概率直接翻倍到6倍!

但你们可千万别慌——基因不是“死刑判决书”!就像你继承了一颗“可能发芽的种子”,但要不要浇水让它长大,关键看你自己了。

但是看看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正在疯狂给糖尿病基因“浇水”:

熬夜打游戏/加班:连续3天熬夜,身体处理血糖的能力直接下降;

奶茶饮料当水喝:每天一杯全糖奶茶或一瓶高糖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

不喜欢家常便饭,顿顿吃外卖:先不说卫生干不干净,高油高盐,各种添加剂,增加身体负担。

久坐不动:每天坐8小时以上,肌肉吸收葡萄糖的能力降低!

年轻人,这些你以为的快乐日常,其实是基因的“激活开关”。

那有没有办法可以改变呢,延缓发病年龄或是让糖尿病远离我们,4招教你“逆天改命”

学会交换:把1碗白米饭换成杂粮饭、1杯奶茶换成无糖茶、1包薯片换成一把坚果,果汁换成新鲜水果,糖尿病风险就能降!

每周运动150分钟:快走、跳绳、跳操都行,一周凑够150分钟(每天22分钟),风险直接砍半!

别再熬夜了,睡够7小时:手机设置「强制锁屏」,熬夜减少1小时,胰岛素工作效率提升17%。

每年做1次体检:重点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抽血就能测),男生腰围别超90cm,女生别超85cm(量肚脐眼一圈)。

糖尿病会遗传,但生活习惯更会遗传。一家人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是非常接近的。

父母给的基因是张考试卷,但答题笔握在你自己手里——少喝一杯奶茶、多走一层楼梯、早睡1小时,都是在给自己的健康加分。

别让未来的你,为现在的生活买单!

加油吧,年轻人!

糖尿病是否会遗传?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来看看医生怎么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隐形杀手”。

很多人觉得自己离糖尿病还远着呢,可等到真正被诊断时,才发现早已是“糖尿病候选人”。更有不少人认为,得糖尿病是“天命”,觉得“我这家族就这样,早晚得”。

然而,糖尿病真的注定吗?到底是家族遗传的锅,还是生活习惯的错?

有很多人担心糖尿病会遗传给他们,特别是当父母或亲戚都得过糖尿病时,他们不禁开始怀疑:我是不是也难逃这一劫?糖尿病真的会传染吗?还是说,有一些人群注定容易得糖尿病呢?

别着急,糖尿病到底是否遗传,什么人群容易得糖尿病,其实背后有很多有趣的“科学秘密”呢。

糖尿病会遗传吗?是注定的吗?

先来聊聊糖尿病和遗传的关系。其实,糖尿病这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绝对”。得糖尿病的确和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但它不是一个“注定”的结果。

说白了,遗传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它会在你选择的生活方式下慢慢爆发。很多人家里有糖尿病史,心里不免有点紧张,觉得自己也迟早要“加入战队”。但遗传只是一个因素,并非必然的结局。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遗传的可能性大约在4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家里有糖尿病的亲戚,得糖尿病的几率会比别人高。

但这个数字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得糖尿病。遗传和生活方式是互相作用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可能拥有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但如果你一辈子都按着健康的方式生活——不吃垃圾食品、坚持运动,体重保持在健康范围,那么你也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光临”。

如果你天生有糖尿病的“基因”,还要加上不良饮食和缺乏运动,那么糖尿病基本上就会悄悄“向你走来”。

科学家们早就发现,糖尿病是一种“互动型”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遗传让你更容易得糖尿病,而生活习惯决定了你能否走到糖尿病的那一步。

所以,家里有糖尿病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得糖尿病,它只是让你处在一个“高危位置”,但最终能不能得,还是得看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

什么样的人群容易得糖尿病?

你以为糖尿病只是随便得得的?错!它不仅和你的基因有关,还和你平时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咱们来看看哪些人群,糖尿病的风险大得吓人。

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跟糖尿病的关系就像是“孪生兄弟”。

你以为肥胖只是让你穿衣服不好看,别那么天真。肥胖是糖尿病的“助推器”,特别是肚子上的脂肪堆积,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影响身体内部的糖代谢。

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简单来说,就是胰岛素不好使了,糖分无法顺利进入细胞,血糖升高,就容易得糖尿病。

根据一些研究,体重过重的人得糖尿病的概率要高出一大截。特别是腰围比较大的人,糖尿病的风险更是翻倍。

你想,平时吃得油腻、高热量的食物不运动,肚子一天天越来越大,胰岛素自然就被“搞得心烦意乱”,糖尿病也就顺其自然找上门了。

坐得久不动,或者运动量极少,糖尿病真的和这种生活方式“分不开”。

你可能觉得自己不胖,活动量少,也没事吧?错!缺乏运动本身就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久坐的生活方式,会让你身体的糖代谢系统处于一种“休眠状态”。

也就是说,身体不动的时候,很多调节血糖的机制也在“打瞌睡”。这样下去,糖尿病离你越来越近。

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过着“久坐”的生活,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结果就是血糖无法得到有效调节,糖尿病有可能就悄悄入驻。所以,不管你有没有超重,保持一定的运动量绝对是防糖尿病的“护身符”。

糖尿病不仅和体重、运动有关,还和高血压、高血脂的存在息息相关。

血压过高,或者血脂过多,都会让血管内壁受损,导致糖分难以顺畅进入细胞。这时候,身体就会强迫胰岛素更“卖力”地工作来处理这些糖,最终很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得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高三倍!高血脂更是糖尿病的“加速器”。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吃快餐、油腻食品、零食,糖尿病会找上门的可能性大得吓人。现代生活节奏快,外卖和方便面成为很多人日常饮食的主力军。

高糖食物会直接让胰岛素分泌增加,长期下去,胰岛素就会变得“不听话”,糖尿病就容易找上你。

尤其是甜食,甜美的背后可不是只有快乐,它还有“甜蜜的陷阱”。糖分摄入过多,不仅让人发胖,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无法正常控制。

想吃甜食没关系,但你得记得控制分量,否则糖尿病就会“甜甜地”走进你的生活。

随着年纪的增长,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升高。5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弱,胰岛素分泌的效率也降低,血糖就更难维持在正常范围了。

如果再加上不良的饮食和缺乏运动,糖尿病就会成倍增加。可以说,年纪大了,不注意身体的管理,糖尿病可能“敲门”不久。

糖尿病的发生确实与遗传有关,但它并不是注定的。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疾病,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生活习惯因素。

你可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运动、健康饮食、控制体重等手段,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几率。毕竟,很多情况下,糖尿病是生活方式决定的,而遗传仅仅是一个“小助推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贾征.如何识别和应对糖尿病的早期症状?[J].家庭生活指南,2024,40(05):100-101.

家族有糖尿病史就一定会中招?真相是这样的!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很多人都担心它会遗传给下一代。那么,糖尿病究竟会不会遗传呢?答案是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非百分百遗传。

从医学研究来看,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遗传的特点有所不同。1型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度在50%左右。如果父母一方患有1型糖尿病,孩子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5% - 10% ;要是父母双方都患病,那孩子患病风险会更高。它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比如某些病毒感染可能诱发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更高,达到70% - 80%。也就是说,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遗传因素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如果家族中有多位亲属患有2型糖尿病,那其他家族成员患糖尿病的几率会显著增加。不过,即便有遗传基因,环境因素也很关键。高热量饮食、运动量不足、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大大增加患病风险。

妊娠糖尿病一般不会直接遗传给孩子,但孕妇患妊娠糖尿病后,将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而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患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几率也相对较高。

虽然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但大家也不必过于焦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能有效降低患病几率。即使有糖尿病家族史,通过积极预防,也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发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