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食谱卫健委(糖尿病健康餐)

李捷中国注册营养师 0
文章目录:

国家卫健委发布2023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不同地区食谱示范)

#健康2023#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发展传统食养服务,预防和控制我国人群慢性病发生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组织编制了《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等四个指南。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及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居民健康,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居民营养 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 糖尿病患病率为 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 35.2%,其中 2 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50 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

糖尿病发生趋低龄化、长病程、并发症多、健康危害严重和医疗支出费用高等特点。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 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而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减少食物总热量摄入,科学均衡营养,少吃高糖高脂食物,必须配合积极运动,一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由于文件都比较大,五六十页,而且普通老百姓可能不容易抓重点和归纳总结,我解析一些关键内容和食谱,把重点归纳起来。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这么多菜谱,其实并不需要完全照搬,那样太复杂了,学会归纳总结归类,因地制宜根据你家的实际情况,你也可以做到均衡膳食,合理营养搭配。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根据病因学证据,201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 病分类更新为 6 种类型,即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混合 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未分类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食养原则和建议:


根据营养科学理论、中医理论和目前膳食相关慢性病科 学研究文献证据,在专家组共同讨论、建立共识的基础上,


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养提出 8 条原则和建议。包括:

1.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

2.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3.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4.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5.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6.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

7.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

8.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可以消耗能量,抗阻运动有助于增加肌肉量,运动还可以增加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数量,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骨骼肌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平稳血糖。

目前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身体活动不足可导致体重过度增加,多进行身体活动不仅有利于维持 健康体重,调节心情愉悦,还能降低肥胖、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疾病发生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


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 5 天,每次 30~45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 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骑车、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如无禁忌,最好一周 2 次抗阻运动,如哑铃、俯卧撑、 器械类运动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将日常活动和运动融 入生活计划中。

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


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到身体活动是一个改善健康的机会, 而不是浪费时间;糖尿病患者应该寻找和培养自己有兴趣的运动方式,将运动列入每天的时间安排,培养运动意识和习惯,有计划地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和达到目标运动量。

适量运动是良医,科学膳食是良药!

六公里跑步完成✅打卡,配速623,心率136,每小时9.5公里。属于高强度运动。

每小时五到七公里属于中等强度运动,八公里时以上是高强度运动。


国家卫健委发布防治高血压运动指南,糖尿病运动指南,高脂血症运动指南,都比普通人的运动指南要强度大,时间长。


预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 5 天,每次 30~45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 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那种强度不够的散步,不能逆转胰岛素抵抗,也不能强健心肺功能。
运动可以改善血压水平。建议非高血压人群(为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或高血压患者(为降低血压),除日常活动外,应有每周 4~7 天、每天累计 30~60 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高脂血症人群,除部分不宜进行运动人群外,无论是否肥胖,建议每周 5~7 次体育锻炼或身体活动,每次 30 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运动,包括快走、跑步、游泳、爬山和球类运动等, 每天锻炼至少消耗 200kcal。对于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 血管疾病患者应先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充分评估其安全性后, 再进行身体活动。运动强度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运动后第 2 天感觉精力充沛、无不适感为宜。
限制总脂肪、饱和脂肪、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体重是反映一段时间内膳食状况和人体健康状况评价 的客观指标,也是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膳食能量是体重管理也是血糖控制的核心。能量的需要 量与年龄、性别、体重和身体活动量等有关,具体可查询 DRI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需要量表;也可根据体重估算,例如一 个 60kg 轻体力活动的成年女性,其每天能量需要量在 1500~ 1800kcal 之间。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 15%~20%、碳水化合物 45%~60%、脂 肪 20%~35%。膳食能量来自于谷物、油脂、肉类、蛋类、奶类、坚果、水果、蔬菜等食物。糖尿病患者能量需求水平因人因血糖调节而异,应咨询营养指导人员来帮助确定全天的 能量摄入量和运动量,制定个性化的膳食管理、血糖和体重 控制方案。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重保持体重在理想范围,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发展风险。我国成人健康体重的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 18.5~23.9kg/m2 之间。从年龄和降 低死亡风险考虑,65 岁以上老年人可适当增加体重。(BMI20到26.9都属于正常)


肥胖患者减重后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控制。超重和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减重 3%~5%,即能产生有临床意义的健康获益。建议超重肥胖患者按照每个月减少 1~2kg 的速度,3~6 个月减少体重 5%~10%。

减肥是循序渐进,一辈子的事。快速减肥特别损害健康!

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 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不能充分发挥促进糖原、蛋白质和脂肪合成、抑制其分解的作用,血糖控制不佳的同时也容易出现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过多,体重下降,甚至出现消瘦。

合并消瘦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在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增加膳食能量、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老龄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肌肉衰减,要营养均衡,做增肌训练,并保持健康体重。

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

这些内容大家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专业版》更加翔实。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 少油、少盐、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


食物多样是实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种类多样的膳食应由五大类食物组成:。

第一类为谷薯类,包括谷类(含 全谷物)、薯类与杂豆;

第二类为蔬菜和水果;

第三类为动物 性食物,包括畜、禽、鱼、蛋、奶;

j第四类为大豆类和坚果;

第五类为烹调油和盐。

糖尿病患者同样应该保持食物多样, 膳食丰富多彩,保证营养素摄入全面和充足,少油少盐限糖。限酒。合理膳食是指在平衡膳食基础上,以控制血糖为目标,

调整优化食物种类和重量,满足自身健康需要。主食要定量, 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以全谷物、各种豆类、蔬菜等为好。

水果的抗氧化成分丰富,有利于健康,但水果不能不吃,也不能吃太多要限量。每天吃水果根据不同品种,不同G I和热量,吃100到200克。

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 500g,其中深色蔬菜 占一半以上;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吃蛋和适量吃去脂肪的瘦红肉(猪牛羊等),这些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 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控制盐、糖和油的使用量。少吃饱和脂肪酸。

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习选择主食类食物和计量。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相对指标,选择低GI 食 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在选择主食或谷物类食物时,可参考我国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表。

但低GI的食物也不能多吃,再健康的食物都不能多吃。也要做到量化。比如燕麦,黑米都是低GI,你一下子吃三碗也不行,血糖也飙升,也长胖,也胰岛素抵抗。最多就吃一小碗。

低 GI 的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 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简单说就是引起的餐后血糖波动比较小,有助于血糖控制。


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 GI 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 GI 食物,应占主食的 1/3到1/2 以上。

建议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比例为 45%~60%, 略低于一般健康人(普通人是50%到65%);碳水化合物不仅仅存在于主食,里面。不要一看50%的碳水化合物就以为这一顿要吃一半的主食,并不是这样!因为蔬菜,水果,坚果,豆制品,豆类,薯类,奶制品的乳糖,甚至某些肉类里都有碳水化合物。

以成年人(1800~2000kcal)为例,相 当于一天碳水化合物的总量为 200~300g。但是当初诊或血 糖控制不佳时,建议咨询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给予个性化指 导,调整膳食中碳水化合物量,以降低血糖水平或降糖药物的使用。


血糖水平是碳水化合物、运动量、膳食结构、空腹时间等综合反映,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过低,并不能得到更好的长久健康效益。

应经常监测血糖来确定机体对膳食,特别是主食类食物的反应,并及时规划调整。对零食中的谷类食物、 水果、坚果等,也应该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并计入全天摄入量。

调整进餐顺序对控制血糖有利,养成先吃菜,再吃优质蛋白质,最后吃主食的习惯。


建议记录膳食、运动和血糖水平,提高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的科学规划水平。

全谷物、杂豆类、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GI 较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B1、维生素 B2 以及钾、镁等矿物质,更耐饥饿,可有效减缓餐后血糖波动。

胃肠功能弱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选 择上,要注意烹饪方法和用量,降低消化道负担。


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影响餐后血糖最重要的营养因素。学习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和互换,规律进餐,是糖尿病患者认识和掌握食物、药物和血糖反应关系的关键措施,是整体膳食合理规划和调整的重点。
普通人如果运动量不是特别大,每餐的主食加起来占比不超过你的一个拳头即可。

比如传统的牛肉拉面,那么大一大碗面条,几片薄薄的牛肉,几根蔬菜,很明显,碳水化合物超标太多。都转化成脂肪涨肥肉了。

李捷注册营养师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糖尿病食养指南做的配餐,控血糖,糖尿病前期,减肥,高血糖,糖尿病人,普通人都可以吃。碳水化合物45%到60%,蛋白质15%到20%,脂肪20%到35%,脂肪可不是大肥肉啊,是优质的脂肪酸。比如说鱼里面的欧米伽3脂肪酸,坚果,橄榄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这样的好的脂肪。奶制品最好喝脱指奶,喝低脂奶,降低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这份配餐在四五百千卡左右。

配餐视频实拍

这种包子最多吃一个:

建议自己做红豆紫薯卷。

杂粮薯类饭,最多吃一小碗。

主食必须定量,量化!

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

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

不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减少餐次。不论在家或在外就餐,根据个人的生理条件和身体活动量, 应该饮食有节、科学配置,进行标准化、定量的营养配餐, 合理计划餐次和能量分配来安排全天膳食,吃饭宜细嚼慢咽, 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是否需要加餐、什么时间加餐,以及选择何种零食,应根据患者具体血糖波动的特点来决定。

对于病程长、血糖控 制不佳、注射胰岛素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和 1 型糖尿病患者, 应进行血糖监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餐,以预防低血糖 的发生。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可适当安排加餐或零食,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保持合理的体重。

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预防和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重点是强化生活方式的 改变。首先要控制油、盐、糖,不饮酒,控制血糖、血脂、 血压在理想水平。

所有人都应该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用量,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烹调油或肥肉摄入过多,会导致膳食总能量过高,从而引起超重及肥胖,对血糖、血脂、 血压等代谢指标的控制均不利。

研究证据表明,食盐摄入过 多可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饮酒会扰乱糖尿病患者的正常膳食和用药,导致血糖波动,如可能会使患 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尤其是在服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 泌剂时。

此外,患者在饮酒时往往伴随大量食物摄入,导致 总能量摄入过多,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过量酒精摄入还可损害人体胰腺,引起肝损伤,也是痛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 25g 以内, 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预防血脂异常。 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 5g。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 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 足量饮用白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喝含糖饮料。

糖尿病患者应当在医师和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维持血糖稳定,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糖尿病患者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 监测作为基本技能。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 GI 值,学习食物交换份的使用,把自我行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应建立与临床经验丰富的营养师等营养指导人员、医师团队的咨询和随访服务关系,主动进行定期的咨询,接受个性化营养教育、膳食指导,以促进技能获取和营养治疗方案 有效实施,并改善自我健康状况和临床结局。

有关食物交换份数的配餐我之前很详细写过,在这个链接:

男性1.76米80公斤,糖尿病食谱设计。

食物交换份数进行均衡营养配餐

同类食物可以互换。便于配餐。

不同地区食谱示例

按照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的基本原则,根据各地食物资源和人群膳食特点,推荐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糖尿病患者适用的全天膳食食谱。

以下食谱由有经验的临床营养指导人员设计,并经过营 养成分计算和评估。食谱适合轻体力活动的成人糖尿病患者, 一天食谱的能量在 1600~2000kcal 范围,使用者可结合自 身活动量及其他因素合理调整能量。食谱设计保持食物多样, 尽量选择低 GI 食物、食药物质和中医食养方。整体食谱符合能量适宜、搭配合理、主食定量、蔬菜肉类适量等原则。当 体重过重或过轻,可以按照 25~30kcal/(kg·d)适当增减 食材用量调整。另外,以下食谱的食物重量均为其可食部的 生重。


不同烹调方法对血糖的影响也不同,淀粉含量高的谷薯 类,避免过度烹调,否则容易升高其血糖生成指数;避免沾 粉或勾芡的烹调方式;避免使用在制作过程中易加淀粉的碎 肉半成品,如香肠、丸子等;为减少脂肪的摄入,在食用禽类时去皮去脂肪;烹调油的品种应多样,保障脂肪酸之间的平衡。全天限量烹调油 小于25g,盐 小于5g。合并高血压的小于3克盐。

食谱比较多,我摘录一部分。大家注意食物的多样性,只有多样食物才能达到营养均衡和平衡膳食。这些食谱是有克重的。比如一个鸡蛋是50克,里面用的猪肉和牛肉一般就是20克到50克,其实也就半个多鸡蛋的量,真的很少。不像有的人胡吃海塞,一下子吃一碗红烧肉,肯定热量超太多了。鱼类,虾类,禽肉会多一点点,40到100克。也就是说鱼虾水产,禽肉,豆制品适当多吃一点,红肉少吃。一小碗杂粮饭原材料100克,成品也就一小碗,真的不多。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华北地区:

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

西南地区:

华南地区:

其实现在物流这么发达,无论你在我们国家哪个地方,想吃什么,想买什么都能买得到。大家都可以尝试这些食物的组合,因为有了食物交换份数,你都可以进行组合搭配。

比如说你在东北,你吃一份肠粉做主食也是没问题的。你在广东,你吃一个酸菜炖排骨也可以。

蔬菜和蔬菜互换,主食和主食互换,优质蛋白质之间互换,这都可以。

保证每一餐的总热量不要超标。主食,优质蛋白质,蔬菜水果,这些按比例搭配好就可以了。

卫健委推荐的糖尿病秋季食谱,各地区可照着吃不用担心每天吃啥了

国家出手了!卫健委发布的糖友饮食教程抓紧收藏~

民以食为天,对于糖友来说,不必做苦行僧,只要掌握科学饮食法就可以既吃得好,血糖也平稳。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2023年《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告诉您该怎么吃。

@图片来源 摄图网

1.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吃多种多样的食物才能保证平衡膳食,摄入充足的营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平均每天吃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25种以上,即可做到食物多样化。

| /

糖友这样吃

1)种类多样

不同种类的食物营养价值不同,谷薯杂豆类、蔬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食物都要有才能营养充足。

2)谷类为主

相比普通人,糖友每日碳水化合物占能量比稍低一些(45%-60%),但仍要坚持谷物为主。此外,各种杂豆类、淀粉类蔬菜也是碳水化合物的来源,糖友要适当选择。

3)粗细搭配

全谷、杂豆类占主食量1/3。

2.控制能量摄入

我国成人健康体重的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kg/m^2之间,糖友太胖太瘦都不好。

| /

糖友这样做

1)超重和肥胖的糖友需要减重,控制饮食的同时要加强运动,只要把体重减少3%-5%,对健康就会有一些帮助。

一些降糖药物除了降糖作用外,也有助于控制体重,比如新型降糖药GLP-1受体激动剂,能抑制食欲,有助于降低糖友体重。

2)减肥要循序渐进,按照每个月减少1-2千克的速度,在3-6个月减少体重的5%-10%为佳。

3)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体重偏轻不利于抵抗疾病,可适当增加体重,一定要保证每日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力运动,来预防肌肉衰减综合征。

3.主食要吃,质和量都要保证

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关乎餐后血糖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但糖友不能不吃主食,把握好量和质是关键。

| /

糖友这样吃

1)数量

糖友每天摄入5-6两主食即可(这是轻体力劳动的成年糖友的摄入情况,如果体力劳动高则需要加量)。

2)质量

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GI指数低的食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慢,对血糖影响小。

常见主食GI知多少?

主食

GI(%)

白米饭

90

糯米饭

87

黑米饭

55

燕麦饭

42

白馒头

85

荞麦面馒头

67

白面条

55

意大利面

49

烙饼

80

油条

75

3)主食最后吃

进餐时先吃菜,最后吃主食,有利于血糖控制。

4.水果适量,选择低GI

常吃新鲜水果可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死亡风险以及发生微血管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和大血管并发症(比如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糖友常吃富含类黄酮的水果还能降低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

糖尿病人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为保护心血管,除了加强饮食管理,定期进行高危因素筛查外,伴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糖友,应优先选择有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比如GLP-1受体激动剂。

| /

糖友这样吃

1)选择低GI水果:

低GI水果升糖慢,有助于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常见水果GI值

水果

GI分类

GI(%)

樱桃

低GI

22

李子

低GI

24

柚子

低GI

25

低GI

28

低GI

36

苹果

低GI

36

草莓

低GI

40

低GI

42

葡萄

低GI

43

柑橘

低GI

43

火龙果

低GI

43

猕猴桃

低GI

52

香蕉

低GI

52

芒果

中GI

55

中GI

57

木瓜

中GI

59

菠萝

中GI

66

西瓜

高GI

72

2)限量食用

水果也含糖,过多食用会导致血糖升高,糖友每天食用1个交换份的水果即可(注:1个交换份的水果含90千卡能量,需要替换25克大米的能量)

常见水果交换份表

水果种类

每份重量(克)

鲜枣

72

香蕉

97

猕猴桃

148

苹果

170

176

樱桃

196

葡萄

200

菠萝

205

柑橘

205

214

柚子

214

237

李子

237

芒果

257

哈密瓜

265

草莓

281

西瓜

290

木瓜

310

3)两餐中间食用

正餐吃的主食已经含碳水化合物了,如果吃完饭就吃水果,增加当餐糖负荷,血糖易超标。吃水果最好放在两餐之间或运动前后。

5.多吃蔬菜,合理选择

蔬菜能量密度低,膳食纤维含量高,矿物质含量丰富,多吃蔬菜可以降低整餐的血糖生成指数,有助于平稳血糖。

蔬菜中丰富的抗氧化物质(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 /

糖友这样吃

1)深色蔬菜一半以上

深色蔬菜指绿、红、橙、紫等非白色浅色的蔬菜,包括油菜、菠菜、茼蒿、油麦菜、西兰花、西红柿、紫甘蓝、红菜苔等,它们含有更多的抗氧化物质。

2)多吃菌类和叶类蔬菜

如香菇、平菇、苋菜、芹菜、油菜等,这两类蔬菜膳食纤维含量高,能调节血糖、血脂,增加饱腹感。

3)淀粉类蔬菜计入主食

大多数根茎类和鲜豆类蔬菜富含淀粉,过多食用易导致血糖升高,食用后需相应减少主食量。

常见淀粉类蔬菜换算表

(按100克可食部计)

名称

替换主食(克)

玉米粒

31

豌豆

31

蚕豆

31

土豆

23

红薯

17

芋头

16

山药

16

莲藕

13

胡萝卜(黄)

13

南瓜

10

6.清淡饮食,科学饮水

我国居民高油、高盐饮食情况非常普遍,这是我国肥胖和高血压等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相比普通人群来说,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更高,因此糖友更要控油和限盐。

| /

糖友这样吃

1)食盐用量每日不超过5克,可以使用定量盐勺。除了食盐之外,很多调味料都是高盐食品,比如蚝油、酱油、腐乳等,要注意控制总量。

2)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不用动物油脂,采用植物油烹饪,选择蒸、煮、炖、焖、水滑、熘、拌等烹饪方式控制烹饪用油。

3)保证每日饮水量,女性每天1500ml,男性每天1700ml。建议选择白水、淡茶水或淡咖啡,限制饮酒,不喝含糖饮料,无糖饮料也尽量少喝。

7.规律进餐,合理加餐

研究表明,血糖剧烈波动比高血糖对血管的危害更大,会促进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因此,糖友要定时定量进餐,规律饮食,有助于预防并发症。

| /

糖友这样做

1)一定要吃早餐

如果不吃早餐,长时间空腹容易导致午餐前低血糖,午餐时因为饥饿进食过多,从而导致餐后高血糖,造成血糖明显波动。

2)加餐不加量

糖友在三餐基础上可以安排加餐,加餐的量要从三次正餐中扣减出来,保证全天总能量不变。

把正餐主食分小部分加餐食用,可降低正餐糖负荷,餐后血糖更平稳。

3)减少在外就餐

自己烹饪食物,有助于落实低盐低油,多采用葱、姜、蒜、花椒、柠檬等天然食材给菜肴增鲜。

4)晚餐早点吃

吃晚餐的最佳进食时间为晚上5-7点,晚餐不要吃得太晚,两餐间隔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餐前游离脂肪酸升高,伴胰岛素浓度降低,从而增加胰岛素抵抗,对控糖不利。

糖尿病饮食其实也可以很简单,只要坚持做好以上7点,血糖也可以稳稳的。

有用的健康知识,赶快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

“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和用药请基于医生处方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

作者:营养师莓子

来源:糖尿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