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癣是糖尿病足(足癣是糖尿病并发症吗)

中国糖尿病同伴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易患“脚气”?掌握这几点正确治疗

脚气,这是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糖尿病患者是高危人群。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脚气,血糖水平越高,真菌感染的风险就越严重,治疗起来就越困难。脚气是皮肤癣菌导致的,潮湿高温环境下正适合癣菌滋生,进而诱发或加重脚气。糖尿病患者脚气没有正确处理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足,甚至最终只能面临着截肢,所以应正确治疗脚气。

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治疗脚气?

1保持血糖稳定  严格按照医生嘱咐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把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这样能提高皮肤屏障作用,降低癣菌感染风险。

2不能用手抓挠  不少患者因为瘙痒而不自觉的用手抓挠,若指甲中正好携带真菌,就会传染到身体某部位,从而导致体癣、股癣、手癣和灰指甲等,甚至引发顽固皮肤病。也有部分患者可并发细菌感染,进而造成丹毒、淋巴结炎以及淋巴管炎,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从而威胁生命。

3不能擅自涂抹药物  大部分抗真菌药能治疗脚气,不过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和免疫力弱,治疗脚气时谨慎选择含激素成分的药膏或激素类药膏,激素非但无法杀灭细菌,反而促进真菌繁殖。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选择抗生素,能更好的杀灭真菌。有些洗剂用完后可能会导致足部脱皮,所以糖尿病患者应慎用。

4穿宽松透气性好的鞋袜  首先宽松、舒适又透气性较好的鞋子,袜子选择纯棉质地的,鞋子大小合适,不能穿高跟鞋和尖头鞋;注意脚部卫生,每天睡觉前仔细观察双脚,看看有没有出现溃疡和伤口;一旦出现足癣感染迹象,还需及早就医。

对于一般人来说,患有脚气后可自行购买药膏缓解。不过糖尿病患者应谨慎,因为他们常常伴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脚皮肤的小破损或癣病可能会发展成慢性溃疡,严重时可造成坏疽,最终只能面临着截肢,所以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坚持每天用温水洗脚,保持脚清洁和卫生,洗脚水温控制在37℃左右,以免水温太高而烫伤肌肤;每次洗完脚后及时用柔软的毛巾擦干,不能用太粗糙的粗布用力摩擦,不然会导致皮肤擦伤。检查每天检查脚跟、脚底和脚趾缝,看看有没有裂口、擦伤和溃破,只要有任何异常应及时处理。

医生教你怎么治理香港脚(脚气、足癣)

说起夏天,我们就会有潮湿闷热的不快感。但是,对于真菌来说,在这个季节,它可以尽情繁殖,生生不息。真菌最喜欢的部位就是脚底,每到夏天,脱鞋的时候总有一股“芬芳”不期而至,如果旁边有人,“足”不尴尬,尴尬的就是我们自己。

那你可知道,为什么真菌最喜欢把足底当成它的摇篮呢?

1. 足底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真菌的脂肪酸,不能很好的形成酸的环境,不能有效抑制真菌。

2. 足底的皮肤汗腺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

3. 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为真菌提供丰富营养物质。

4. 足部最容易接触真菌病源体,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和鞋袜的情况,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滋生场所。

因此,我们俗称的“香港脚”才会“臭”名远扬

你的足癣(“香港脚”、脚气)长啥样?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案也不同!

它的临床表现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会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

具体分以下几种类型:

1. 水疱型 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泡液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

脚气。特写镜头之间的脚气感染患者的脚趾。皮肤干燥,开裂和剥落该地区可能会发痒或刺痛

2. 糜烂型 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导致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第3、4、5趾缝间,常见于多汗者。

运动员的脚(癣)Athlete's Foot (tinea Pedis)

3. 鳞屑角化型 症状是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

高跟鞋上裂开的皮肤。Cracked skin on heels.

哪些人群容易长足癣(香港脚)?看看你在不在这些人群里呢?

1. 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癣。

2. 足部多汗的或者长期穿雨靴的人群,足汗液浸渍,潮湿的环境易患足癣。

3. 糖尿病患者,由于皮肤含糖量增加,为真菌提高良好的营养,所以更易患足癣。

4. 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皮肤正常菌群失调,也会增加足癣的易感性。

5. 足癣的发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和鞋袜的情况,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当你怀疑自己得了香港脚,应该怎么办呢?

建议不要自行涂药!涂药了会影响诊断!足癣可以表现为水疱、浸渍糜烂、脱屑角化等表现这与足部湿疹、汗疱疹等临床表现很相似!而两者的治疗方案不同!

如果乱用药会影响真菌镜检的检出率所以当你怀疑自己得香港脚,建议到医院做一个真菌镜检,看看是否有真菌在作怪!再给进行治疗!

为什么你的香港脚反复治不好呢?治疗的关键点在哪里呢?

关于足癣的治疗关键是要坚持用药、并按照分型进行连贯正规的治疗

足癣是一种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彻底去除。因此,足癣的症状缓解后,仍需坚持用药,一般用药时间要坚持四周以上。

如果停药后反复,仍坚持以上原则。切勿自行盲目治疗,常常使病情延误和加重。

分型治疗如下:

1. 糜烂型:由于足趾间表面浸渍糜烂,这种情况通常伴有细菌的继发感染,而发出恶臭。这种情况下不可以外用刺激性强的药,可以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硼酸溶液湿敷,目前比较推荐臭氧水疗治疗待皮疹收干后,后续外用药,同水疱鳞屑型。

2. 角化过度型:皮肤角化增厚,抗真菌药物很难渗透吸收,可先用复方苯甲酸软膏等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外用抗真菌药,同水疱鳞屑型。

3. 水疱鳞屑型:可以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咪康唑乳膏、舍他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

对于病程慢长顽固的足癣,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给予口服药进行系统治疗。如特比萘芬片、伊曲康唑胶囊等。请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再次强调:足癣的症状缓解后,仍需坚持用药,一般用药时间要坚持四周以上

如何规避足癣(香港脚)反复发生的因素?

足癣的预防关键在于注意个人、家庭及集体卫生,如不及时治疗,蔓延扩大,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甲癣、体癣、丹毒、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癣菌疹、橡皮肿等,故应防患于未然,控制在早期。

具体需你去规避发病因素如下:

1. 重视个人卫生,保持足部干燥,不与他人共用鞋袜、拖鞋、毛巾和浴盆日常生活物品,在公共卫生场所中应自备拖鞋、避免共用。

2. 洗脚后应及时擦干跖间,穿透气性好的鞋袜,有条件时应勤换洗鞋袜(特别是多汗的),充分保持鞋袜、足部清洁干燥;

3. 尽量不要裸足行走,特别是南方爱穿凉鞋的朋友也要注意,很容易接触病源。

4. 治疗过程中要服从医嘱,足量、足疗程治疗(外用四周以上),同时还要积极治疗自身其他部位的癣病(特别是跖甲真菌病)

5. 家人及宠物的癣病也需得到及时充分治疗,减少相互传播。

6. 平时泡脚时可以适当加几勺食用白醋,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癣菌的生长。

“灰指甲”是一种“顽疾”吗?

宗丽娜,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皮肤科

医学科普中心 刘燕/崔彦 编辑

很多患者将“灰指甲”当成一种顽疾,其实“灰指甲”并没那么可怕,规律和规范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我们通常俗称的“灰指甲”是指甲癣,即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而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简称其他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床所致的疾病,皮肤癣菌是甲真菌病最主要的病原菌,因此甲真菌病中大多数为甲癣。甲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约占所有甲疾病的50%。

甲真菌病有传染性吗?

甲真菌病具有传染性。

甲真菌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来自患者自身,甲癣多由患者本人所患手足癣传播而来。存在皮肤癣菌感染的患者可以作为传染源,直接或间接(污染的家庭内部或公共区域环境)传播给密切接触者。

甲真菌病有哪些表现类型?

甲真菌病累及甲板和甲床时,可以出现甲增厚、甲下碎屑、甲分离及甲纵行条带等;病变累及甲母质时,可以出现近端甲变色、甲生长缓慢等,具体表现分以下类型。

(1)浅表白斑型甲真菌病:真菌从甲板表面直接侵入,甲板出现白色、边缘清楚的斑或横沟,质地较松脆易碎。

(2)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此型临床最常见,甲远端和/或侧缘临近皮肤感染的真菌,逐渐蔓延至甲。出现甲增厚,甲分离,甲板污浊,脆性增加,极易破损或呈虫蛀状。

(3)近端甲下型甲真菌病:甲板近端白斑起始于甲半月及周围,随甲板生长可逐渐向远端推移扩大,受累甲板多数无增厚。

(4)甲板内型甲真菌病:损害仅局限在甲板,不侵犯甲下。甲板呈白色或灰白色,无明显增厚或萎缩。

(5)全甲毁损型甲真菌病:上述各类型继续加重累及全甲,全甲板受到侵蚀、破坏、脱落,甲床异常增厚。

(6)念珠菌性甲真菌病:表现为甲增厚、变色、变形,常伴有甲沟炎及甲小皮缺失。

甲真菌病为什么发病率高且难治疗?

甲对来自外界的破坏因素具有一定防御能力,可以通过近端甲皱襞以及远端甲板与甲床的紧密连接形成机械屏障防止微生物侵入。但甲缺乏细胞免疫功能,对真菌易感,甲板适宜真菌长期生存。

皮肤癣菌嗜角蛋白,可侵犯人或动物的皮肤、毛发和甲板,在侵入甲板过程中释放各种酶,包括蛋白水解酶和酯酶。皮肤癣菌感染甲时也可以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中的真菌往往毒力更强,而且对治疗抵抗,会增加治疗周期和治疗难度,且治疗周期长,患者难以坚持导致治疗失败。

甲真菌病有什么发病特点?

甲真菌病的发病与年龄、性别及部位均有关。老年人发病率更高,60岁以上的趾甲真菌病患病率是60岁以下的4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趾甲发病多于指甲,足拇趾甲发病率高于其他甲。手足癣、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肥胖、吸烟、足部潮湿多汗等患者更易患甲真菌病。

甲真菌病如何治疗?

甲真菌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口服药物治愈率高于外用药物。外用药物不良反应少,与其他药物无相互作用。口服药物首选为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氟康唑为二线药物。确诊甲真菌病,无口服药物应用禁忌症均可采用口服药物治疗,但均需规律规范治疗,否则容易导致治疗失败或复发。

(1)口服药物

(i)连续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特比萘芬成人剂量250 mg,一天1次;疗程一般指甲真菌病为6~8周,趾甲真菌病为12~16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食物不影响其吸收,口服12周停药后,药物在甲板中仍可存留6~9个月。

(ii)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伊曲康唑成人剂量每次200 mg,一天2次,连续服用1周后停药3周为1个疗程,总疗程一般手指甲2~3个疗程,足趾甲3~4个疗程。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脂餐后即服或随餐服用,须整个吞服。定期复查功能。停药后药物在甲中可保留6~9个月。

(iii)氟康唑:每周1次,剂量为每次150~300 mg,疗程12~48周。口服吸收良好,不受食物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停药治疗后药物可在指甲甲板中存在4个月,在趾甲中存在6个月。

(2)外用治疗药物:外用治疗药物有5%阿莫罗芬搽剂,该药每周应用1~2次,疗程48周,不良反应少。

(3)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拔甲、封包联合修甲、激光或光动力治疗等。一般不单独应用,可根据病情需要,与口服药物或外用药物联合使用。

甲真菌病如何预防?

(1)积极治疗手足癣、体股癣,避免自身传播。

(2)注意个人卫生,减少与手足癣、体股癣、甲癣和头癣患者的直接接触。

(3)避免共用拖鞋、浴巾、寝具等物品,防止间接传播。

(4)平时穿鞋不要过紧,保持手足清洁、干燥;避免甲外伤。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