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0岁二型糖尿病(20岁二型糖尿病能治好吗)

医者科普记录 0
文章目录:

我患2型糖尿病20年,无明显糖尿病并发症,5个控糖经验分享给大家

何先生今年55岁,患糖尿病已经20年了。

最近,他来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何先生依旧没有任何明显的糖尿病并发症,不仅何先生自己,就连他的主治医生也惊呆了!

自己从医这么久,还是第一次看到有病人的糖尿病能控制得这么好!

医生问何先生,他到底是怎么做到这样的?想让他把他的经验分享一下,自己以后可以把他当模板,跟别的病人介绍,增加他们的信心。

何先生听完医生的话,赶忙答应,表示自己其实也没有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就是听医生的话,医生说可以做的他就会去做,医生说不可以做的,他绝对不会做

医生根据何先生的话,整理了几个控糖经验,想借今天这个机会,分享给大家,总结就是以下5点。

一、正确地对待糖尿病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刚确诊糖尿病时,心情都会非常的丧,觉得自己得了糖尿病就要完了,马上就要去世了,做什么都提不起劲,甚至自暴自弃。

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对的,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失调导致的,按目前的医疗水平来说,患者一旦确诊糖尿病,基本是不可能治愈的,但我们可以控制好血糖水平,只要血糖控制好了,糖尿病患者也可以跟正常人一样生活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正确地对待糖尿病,不能拒绝治疗,也不能拒绝服用药物。如果血糖持续升高,很有可能会导致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

同时,还要积极地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比如说何先生得的是2型糖尿病,他从医生的口中和查询到的数据中表示,2型糖尿病多半都是肥胖型患者,肥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影响非常大,于是他日常生活中都努力地控制好体重,让自己的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不能过胖。

另外,何先生还报了一些心理辅导班,每当自己坚持不下去时,就会去辅导班听听课,然后从中获取能量,帮助自己能更好地面对糖尿病。

二、注意饮食

注意饮食对于很多人来说,注意饮食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对于何先生来说,这四个字就是他日常生活中的方向。

在确诊糖尿病之前,何先生特别喜欢吃烧烤、火锅那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平时只要有时间,就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吃吃喝喝,但确诊糖尿病之后,何先生基本没有再碰过火锅、烧烤,就算迫不得已要吃,何先生也会先用白开水涮一下再吃。

除此之外,何先生还坚持做到:

1.少油少盐:

何先生患病之后,他家里人做饭也坚持少油少盐,基本上不会做太多脂肪高的食物,都是清淡饮食。还有甜品、蛋糕、糖这些比较甜的食物,何先生都戒掉了,哪怕是吃饼干,也会先看看成分表,再看看是不是甜的,自己能不能吃。

2.少食多餐:

以前的何先生,一日三餐都吃得特别饱,为了不浪费粮食,就算吃不下了,也会努力往肚子里再塞一点。确诊糖尿病之后,何先生基本每餐只要有一点点饱腹感,就不会再吃了,每餐定时定量,既能解决他吃撑的毛病,又能不浪费粮食。

3.不抽烟不喝酒:

何先生本身就没有抽烟的习惯,所以他只需要戒酒就可以了,这么多年来,何先生基本没有再喝过酒,就算迫不得已,也只会少量地喝一些啤酒,任凭别人怎么劝,都不会再喝了。

4.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多吃蔬菜水果,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生活中很少人能做到,何先生为了自己能摄入足量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提前一周就会把食谱制定好,保证每一餐都会有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摄入。在选择水果时,也会尽量选择一些热量和糖分比较低的水果。除此之外,何先生还会规定自己的每日饮水量,会坚持多喝一些水,提高整体代谢能力。

5.一定要吃早餐

俗话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对于人体开启一天的工作、学习非常的重要,要是在以前,只要不上班,何先生一定会睡到自然醒,睡到中午就直接吃午饭了,睡到下午就早中晚三餐一起吃,特别不规律,但是为了能控制好自己的血糖,何先生坚持早睡早起,从来都不熬夜,每天早上准时准点起来吃早餐。

三、坚持运动

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运动可以增强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增强免疫力,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含量

何先生平时上班都比较忙,基本没什么时间能去锻炼,但是为了增强身体免疫力,何先生硬是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运动。

何先生的家到公司大概有3-4公里左右,之前何先生都是开车上下班,后面都统一改成了步行,每天早起半小时走路去公司,下班之后也是坚持走路回家。

等何先生的身体稍微适应了一点运动强度之后,他开始每天跑步上下班,晚上有时间也会约上三五好友去打球,或者是去游泳,基本每天都有坚持在运动。

甚至为了运动,何先生还买了很多运动器材在家,遇到雷雨天气不能外出时,基本就在家锻炼。刚开始是真的很辛苦,但时间久了以后,何先生慢慢喜欢上了健身,一天不动就瘆得慌。

因为坚持锻炼的缘故,何先生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跟以前不一样了,平时爬个楼梯就喘得不行,现在徒步走几公里都轻轻松松,身体素质也比以前好了很多,甚至因为长时间的锻炼,何先生还有了一点腹肌。

四、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真的很重要!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懒,到了复查的时间也不去,但何先生不一样。医生给何先生规定好的检查时间,何先生基本每次都去,该做的项目一个不会少,有的时候还会因为自己担心,而选择加做几个项目。

平时生活中何先生遇到了什么问题,都会拿本子记录好,等到了复查那一天,就会把本子拿出来,然后再让医生帮忙解答。何先生还会把医生的回答记录下来,慢慢整理到自己的笔记本上。这么多年来,何先生的笔记本都堆得跟小山一样高,自己也差不多成为了半个“糖尿病专家”,在病友群里看到别人有不懂的问题,也能帮忙解答一些。

同时医生建议,血糖平稳的患者,需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检;已经有并发症的患者,可以每半年,或者每3个月复查一次;并发症严重的患者,需要每隔一个月就复查一次。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告诉患者具体的复查时间,到了复查时间,患者一定要去,千万不要怕麻烦,就不去做检查了,不然一旦发生并发症,就不可逆了。

五、坚持服药

除了定期复查之外,还要坚持服药。何先生服用的是二甲双胍,这类药物主要就是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何先生刚开始服用时,还没什么效果,血糖值依旧很高,后面复查时,他去问医生,医生给他又增加了一些剂量,于是才起了效果。

虽然一开始是加了剂量,何先生的血糖才会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的,但是何先生从来没有擅自加药过,何先生很清楚,想要治疗糖尿病,急是急不来的,只能慢慢来,因此,何先生都是根据医生的指示吃药,有什么问题也是先咨询医生,医生肯定可以之后何先生才会去做。

因为吃药,何先生还给自己买了几个药盒,每天要吃的药都放在药盒里面,还在药盒表面上标注好了日期和每次需要吃的量,也给自己调了吃药的闹钟,每次闹钟一响就吃药。时间久了,身边的人也习惯了何先生吃药的时间,甚至还会主动提醒何先生,到点了该吃药了。

作为一个糖尿病患者,其实何先生所做的这5个控糖方法,都是很多医生会跟患者说的,但是跟何先生一样每一点都能做到的患者,基本很少,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着想,医生的嘱咐,大家一定要听,并且认真努力的做到。

糖尿病并不可怕,希望何先生的经历能帮助到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同时也希望大家都能跟何先生学习,努力控制好饮食、体重,坚持复查,能把血糖稳定地控制在标准范围内,预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4, 30(008):893-942.

[2]孙胜男.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3):5.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

现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如何预防早知道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为“家庭与糖尿病”,研究发现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加,如果青少年及家人拥有防治糖尿病的意识和技巧,就可以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或许还有逆转的可能。

糖尿病的年轻化

2018年12月2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1990-2016年全球各国各地区终生卒中风险的统计研究表明,90后已成中风高发人群,其根源是2型糖尿病的年轻化。

2019年9月17日,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发表的一项英国研究显示,自2000年以来,被诊断患有2型糖尿病的年轻人的比例从9.5%上升到12.5%。在中国,十几岁被诊断出患有2型糖尿病的年轻人也逐年增加,甚至20几岁就出现了严重糖尿病并发症。

所以广大青少年和家长应该了解什么是糖尿病、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以及如何预防糖尿病,以便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疲乏无力及视物模糊等。血糖是诊断的唯一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需要综合管理,包括: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血糖监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等。若控制不佳,可导致失明、截肢、中风、心梗、肾衰等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哪些青少年容易得糖尿病?

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是指:青少年中,超重(BMI>相应年龄值、性别的第85百分位)或肥胖(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95百分位)且合并下列任何一个危险因素者:

a.遗传因素: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b.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肥胖、黑棘皮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

c.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几岁开始筛查?

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该从10岁开始,但青春期提前的个体则推荐从青春期开始。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

如何知道是否得了糖尿病?

糖尿病筛查的方法:空腹血糖检查是简单易行的糖尿病筛查方法,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mmol/L。但是,空腹血糖有漏诊的可能性,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抽血测血糖,正常人<7.8mmol/L。

如何预防糖尿病?

青少年“糖人”少部分是自身遗传、免疫缺陷等先天因素所导致的,更大一部分是后天不良的生活习惯诱发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预防2型糖尿病。具体目标是:

1.改善饮食习惯,定时规律进餐,多摄取蔬菜、水果、豆类、全谷物食品;尽量不吃加工甜食,不喝碳酸甜饮料,以全麦来代替白面包和面食;选择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钠和添加糖较少的食物,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

2.保持运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150分钟/周。

3.保持健康的体重,使超重或肥胖者BMI达到或接近24千克/平方米,或体重至少减少5%~10%。

4.早睡早起,保障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5.学会解压,降低压力,学会在需要时寻求情感支持。

6.不要吸烟并避免二手烟。

7.定期体检。

作者:段洪刚 聊城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20岁患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反复住院,才发现是这种“罕见病”

文 | 健康求知所

编辑 |健康求知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朋友们,今天咱们聊点刺激的——20岁,风华正茂的年纪,结果血糖高得像“坐过山车”,反复住院,最后竟然查出是一种“罕见病”?!这到底是啥情况?糖尿病不都是中老年人才容易得的吗?难道是奶茶自由惹的祸?别急,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把这事儿讲清楚!

20岁小伙血糖失控,医生一查:不对劲!

故事的主人公小李(化名),20岁,大学生,平时也算“养生派”——不怎么吃甜食,偶尔熬个夜,饮食也算正常。可最近,他总觉得口渴得要命,一天能干掉五六瓶矿泉水,尿频得像水龙头漏水,人还越来越瘦,体重直接掉了十几斤!

家里人一看不对劲,赶紧带他去医院,结果一查——血糖高得离谱,直接飙到20mmol/L(正常人空腹血糖应该在3.9-6.1mmol/L之间)!医生当场就让他住院,说这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年轻人也得糖尿病?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中老年专属”,但其实,年轻人得糖尿病的也不少,尤其是现在奶茶、炸鸡、熬夜三件套,真是“糖尿病培养皿”

不过,小李的情况有点特殊。他既不是胖子,也没有糖尿病家族史,更别说啥暴饮暴食了,那为啥血糖还能飙这么高?医生一看病例,觉得哪里不对劲,赶紧安排了一系列检查。

结果出来后,大家都惊了——这不是普通的2型糖尿病,而是“1.5型糖尿病”!

啥是“1.5型糖尿病”?比1型、2型还“神秘”!

你可能听过1型糖尿病(胰岛素完全缺乏,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常见于肥胖、年纪大的成人),但1.5型糖尿病(LADA,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估计听都没听过吧?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披着2型糖尿病外衣的1型糖尿病”。刚开始看着像2型,能靠口服降糖药控制,但随着时间推移,胰岛功能被自身免疫系统悄悄摧毁,最终变成必须依赖胰岛素的“真·糖尿病”

所以,1.5型糖尿病=“潜伏期更长的1型糖尿病”,一般在30-50岁才被发现,但小李20岁就中招了,算是比较“倒霉”的例子。

误把1.5型当2型?治疗方式完全错了!

因为1.5型糖尿病前期和2型很像,很多医生可能会先给患者开口服降糖药,但这其实是个坑!因为1.5型的本质是“胰岛功能逐渐衰竭”,如果不早点用胰岛素保护胰岛,等到完全衰竭就晚了!

所以,1.5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吃口服药,可能会导致血糖越来越难控制,最终不得不住院!这也是小李反复住院的原因——他一开始被误诊为2型,吃了降糖药,但血糖根本压不住,最后才发现是1.5型。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1.5型糖尿病?

如果你或者身边有人年纪轻轻就得了糖尿病,体型偏瘦,家里没有糖尿病史,血糖总是控制不好,那就要警惕是不是1.5型了!

医生一般会做这些检查来确诊:

  1. C肽检测(看胰岛功能)
  2. GAD抗体检测(看是不是自身免疫攻击胰岛)
  3. 其他自身免疫标志物(比如IA-2A抗体)

如果这些指标异常,那十有八九就是1.5型糖尿病了!

确诊了1.5型糖尿病,该咋办?

别慌!虽然1.5型糖尿病“隐藏”得很深,但只要早发现、早干预,还是可以“稳住血糖,不让它狂飙”的!

1.尽早使用胰岛素

关键!关键!关键!(重要的事情说三遍)1.5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功能逐渐衰退,早点用胰岛素,可以减轻胰岛负担,延缓衰竭速度

2.合理饮食,稳定血糖

少吃高GI食物(比如白米饭、白面包、含糖饮料),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全谷物、蔬菜),这样血糖不会突然飙升。

3.规律运动,别过度

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过度运动可能让血糖忽上忽下,所以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安排运动计划

4.定期监测血糖和胰岛功能

别等到血糖飙升才慌张!定期测血糖、C肽水平,看看胰岛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别让“伪糖尿病”把你骗了!

很多年轻人得了1.5型糖尿病,刚开始以为是2型,结果吃错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等到血糖彻底失控才发现问题。所以,如果你年轻、瘦、血糖飙升又控制不住,一定要警惕是不是1.5型!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误诊 拖延!早点确诊,科学管理,咱们照样能活得潇洒自在!

参考文献:

周伟等. (2023).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与管理》. 中华糖尿病杂志, 15(2), 89-95.

医学科普网. (2024). 《1.5型糖尿病:你真的了解吗?》. 在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