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三棱对糖尿病(三棱糖尿病人可以吃吗)

广东中医药 0
文章目录:

【以案说医】童光东:清热解毒 健脾益气活血法治疗积聚案

童光东 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深圳市首届“十大杏林名医”,深圳市首届卫生健康十大杰出贡献奖,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政府津贴专家。国家区域(华南)中医肝病诊疗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肝病华南区域联盟理事长,广东省中医重点肝病专科协作组组长,国家重点中医肝病专科(卫生部)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胆病重点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医肝病研究所所长。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陈某,女性,1952年出生。2020年5月13日初诊。

患者20余年前查体时发现HBsAg阳性,当时肝功能正常,无不适,未予治疗。2003年7月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右胁疼痛、乏力、纳差,于深圳东湖医院查B超示:肝硬化,胆囊壁毛糙,诊断为“肝硬化”,当时因经济原因,拒绝住院治疗,服用肝得健、西利宾胺后症状缓解。此后右胁疼痛间作。2005年1月、2月患者2次因右胁疼痛、肝功能中度异常于深圳东湖医院住院治疗,经谷胱甘肽、甘草酸二铵治疗后好转出院。2005年4月因右胁疼痛、肝功能中度异常,于我院住院治疗,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代偿期”,予甘草酸二铵、谷胱甘肽治疗后好转出院。

此后右胁疼痛间作,多次在我科住院,未出现出血、腹水、肝昏迷等并发症。患者2006年4月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2007年1月改用阿德福韦酯(代丁)抗病毒治疗。2013年3月及5月患者因右胁疼痛明显再次在我科住院治疗,经护肝降酶治疗后好转出院。2014年4月患者右胁疼痛伴肝功能异常在我科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查胃镜:食管静脉曲张(轻度),浅表性胃炎(Ⅱ级),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胃体息肉(已摘除,参考病理)。胃息肉病理:粘膜慢性炎症(轻度),伴息肉样增生。上腹部CT:考虑肝左叶血管瘤可能性大,建议随诊复查或进一步MR增强扫描。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肝右叶小囊肿,左肾囊肿,经治疗后好转出院。

2014年5月患者为减少耐药及肾功能损害风险,改用恩替卡韦口服以抗病毒治疗至今。后多次因右胁疼痛加重至我科住院。2015年7月患者发现原发性肝癌,当年7月及9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经治疗后好转出院。2016年4月至2020年1月多次在我科住院治疗,复查上腹部增强MR未见肝癌复发。3天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右胁疼痛伴乏力,休息后无明显缓解,今为求系统治疗,由门诊拟“积聚,乙肝肝硬化”收入我院住院治疗。

首诊证候

主诉:HbsAg阳性20年余,右胁疼痛间作17年,加重3天。

症见:神疲乏力、右胁疼痛间作、隐痛为主,入夜为甚,间有腰酸、右侧腹部及胃脘不适,口干口苦、纳眠欠佳、小便黄、大便调。无胸闷心悸等。

既往史: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病史,胸椎骨质增生,主动脉硬化病史7年,间有服用抑酸护胃及利胆药物治疗。肝血管瘤及肾囊肿病史5年。2016年8月诊断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2椎体许莫氏结节。2019年1月发现乳腺增生。2020年1月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病史。否认其他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过敏史:硫普罗宁、肝安注射液及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过敏史。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1/84mmHg。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颜面及胸背未见明显毛细血管扩张,无蜘蛛痣,可见肝掌,无腹壁静脉显露,腹部平坦,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莫非氏征阴性,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浊音界正常,肝区叩击痛阳性,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轻度浮肿,计算力及定向力正常,扑翼样震颤阴性。

辅助检查:凝血5项:[D-Dimer] 0.91mg/L,[PT] 13.1s,肝癌三项(中心实验室):甲胎蛋白(AFP) 1.8ng/ml,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 <0.5%,异常凝血酶原(PIVKA II) 7mAU/ml,生化:[TB] 27.0μmol/L,[DB] 8.9μmol/L,[ALB] 36.4g/L,[GGT] 45.0U/L,[AST] 26.1U/L,[ALT] 14.9U/L,[TBA] 92.0μmol/L,[CysC] 1.16mg/L,空腹血糖:5.61mmol/L,[IgG] 18.25g/L,余肝肾心功能及风湿免疫等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低剂量扫描(体检)诊断意见:①右肺上叶磨玻璃结节(大致同前),建议定期复查。②右肺中叶及双肺下叶多发小结节,考虑增殖性病灶(大致同前),建议随诊复查。③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少许陈旧性病灶。④主动脉硬化,左房稍增大。⑤肝硬化;肝左叶小圆形低密度影,建议随诊复查或进一步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十五导联)诊断意见:①窦性心律;②大致正常心电图。彩超:①肝硬化声像图改变,请结合临床。②胆囊壁稍毛糙。③脾未见明显异常。

辨证论治

诊断:1、肝癌;2、积聚。

证候诊断:湿热蕴结挟淤。

辨证分析:

肝癌是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气、血、湿、热、瘀、毒互结为标,蕴结于肝,渐成积症,肝失疏泄为基本病机,以右胁疼痛,消瘦,食欲不振,乏力,或有黄疸等主要表现,该患者症见口干口苦及小便等,结合患者存在舌质红,苔黄腻及脉弦滑等,存在湿热蕴结情况,右胁疼痛,夜间为主,但以隐痛为主,故挟有淤血,结合患者病程长久,故仍以本虚为主要矛盾。

西医诊断:1、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2、乙肝肝硬化代偿期。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活血。

处方:

叶下珠30g、黄芪30g、山慈菇10g、三棱10g、莪术10g、半枝莲15g、柴胡10g、姜半夏15g、厚朴10g、白花蛇舌草15g、虎杖15g、肉桂5g(后下)。日1剂,分2次服。7剂。

随诊过程

二诊:

患者服用上方后右胁疼痛等较前好转,口干苦减轻,间有胃脘不适,大便软,每日2次,纳眠亦改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处方:

叶下珠30g、黄芪30g、山慈菇10g、三棱10g、莪术10g、半枝莲15g、柴胡10g、姜半夏15g、厚朴10g、白花蛇舌草15g、虎杖15g、肉桂5g(后下)、黄连5g。日1剂,分2次服。7剂。

三诊:

上方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连,配合姜半夏及清热消痞散结,患者服用上方后右胁疼痛等较前进一步缓解,胃脘不适亦基本缓解。

处方:

效不更方,患者病情好转,与上方7剂,带出院,继续服用,嘱患者继续予恩替卡韦口服以抗病毒治疗。

四诊:

患者服用上方3周后症状明显好转,劳累后间有腰痛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处方:黄芪30g、叶下珠20g、山慈菇10g、三棱10g、莪术10g、半枝莲15g、牛膝15g、姜半夏15g、鸡内金15g、白花蛇舌草15g、黄精15g、肉桂5g(后下)、黄连5g。日1剂,分2次服。7剂。

五诊:

患者服用中药调理1个月后,偶感腹胀及腰酸,余无特殊,依从慢病缓图的原则,从提高患者依从性出发,予复方叶下珠加减,以制成膏剂。

处方:

黄芪30g、叶下珠15g、山慈菇10g、三棱10g、莪术10g、半枝莲15g、牛膝15g、姜半夏15g、鸡内金15g、白花蛇舌草15g、黄精15g、桂枝10g、鳖甲20g。10剂,制成膏方,服用2~3个月。

六诊:

患者出院后一直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间断服用中药及中药丸剂,每年服用中药时间大于半年,自2015年9月射频消融术后至今,定期复查上腹部增强MR及彩超等未见肿瘤复发,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目前病情尚稳定。

【按语】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发于东南沿海地区。我国肝癌病人的中位年龄为40~50岁,男性比女性多见。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多与病毒性肝炎相关,随着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肝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总体疗效有所提高。但肝癌即使获得根治性切除,5年内仍有60%~70%的病人出现转移复发,对于乙肝引起的肝硬化及肝癌,通过抗病毒治疗是可以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癌发生率,但对于已进展到肝硬化的患者,通过抗病毒治疗,虽可以阻止甚至逆转部分肝硬化,但对于肝癌的发生,似乎起到的作用有限,故对于出现肝癌的患者,除了现代医院的干预外,联合中药治疗是必要的。该患者早期发现小肝癌,予射频消融治疗,有研究显示,对于小肝癌,射频消融疗效与手术切除疗效相当,但对于肝癌复发,以前有使用干扰素联合日达仙,在配合中药治疗的成功病例,但毕竟需要肌肉或皮下注射以及高昂的费用,该患者从发现肝癌后,在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一直用服用中药治疗,且随访至今近5年,未见复发,显示出以抗病毒治疗为基础,加用中药复方叶下珠治疗,是可以降低肝癌复发的,关于复方叶下珠抗肿瘤治疗,前面已经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前期的动物及分子机制研究亦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原发性肝癌之所以难治及预后差,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不论手术还是综合治疗,效果均较前,所以在临床当中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检查,及早发现非常重要,复方叶下珠虽然只有五味主药,但切中肝癌的主要病机,以扶正为主,佐以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对小肝癌术后的患者效果良好,而且能够诱导人肝癌细胞珠向正常方向分化,具有预防原发性肝癌发生的作用。目前已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希望能在机理上解释复方叶下珠抗肿瘤的相关机理。

关于以复方叶下珠为基础方的加减方,我们一般在早期,主要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辩证减轻,如存在胃脘不适等,一般加入姜半夏及黄连,存在大便不通等,加入莱菔子等以行气通便,若湿热较重,会加入虎杖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等,在调理后期,会加入温阳补肾及软坚散结之品,最后以患者最近一次服用的汤剂进行微调,做成丸剂或者膏剂,以便患者长期服用,同时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关于后期剂型是选择汤剂、丸剂还是膏剂,谨遵古人之法:“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再次出现较明显的症状,哪怕在服用膏剂或丸剂后,都会嘱患者暂停,予汤剂快速去除相关症状,若无特殊,继续服用之前的丸剂或者膏剂,若不适宜,会及时调整膏剂或者丸剂的组成,对于丸剂及膏剂的选择,在结合患者意愿的基础上,一般春夏季节选择丸剂,秋冬季节选用膏剂。

以前有学者提出对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的患者不宜使用活血化瘀之品,以免影响疗效,况且肝癌很多靶向治疗都是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对于上述观点,不能完全赞同,在栓塞的早期,确实尽量避免使用强的活血化瘀药物,但到了1个月后,应根据患者的四诊情况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不用太拘泥于西医相关观点。■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深圳市中医院,作者:童光东 主任中医师】

糖尿病不用怕,降糖绝配的七对药

一、黄连、干姜

来源:《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应用: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干姜大辛大热,辛温散寒、温中回阳。干姜可制黄连苦寒伤胃,二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功。此配伍取“辛开苦降”之意,为降血糖之经验药对。

心得:该药对应用关键在于黄连、干姜配伍比例:若胃热重,黄连干姜之比为 6:1;若胃热不甚,可调整为3:1;若胃寒明显,二者剂量可为1:1;若中焦气机郁滞较重,血糖控制尚可,治疗时以开郁为主、降糖为辅,黄连、干姜之比可为1:3。

临床应用时,干姜偏于温中,生姜功善止呕,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胃轻瘫见呕吐的患者。临床上大剂量应用黄连(15~30克),确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即使虚寒体质,为达降糖目的,仍可用黄连15~30克,防止伤胃的关键在于配伍干姜(6~9克),辛热之干姜可完全佐制黄连之苦寒。

二、黄连、乌梅

来源:《伤寒论》乌梅丸,《温病条辨》连梅汤。

应用:黄连苦寒清热,乌梅生津止渴、酸涩敛阴。二药合用,取“苦酸制甜”之意,是具有较好疗效的降糖药对。

心得:在治疗糖尿病时,苦味药确有显著的降糖效果。此配伍多用于热盛津伤的糖尿病患者,且配合使用甘味药,如人参、甘草,有酸甘化阴之意,共奏清热、生津、降糖之效。

三、知母、黄柏

来源:《兰室秘藏》通关丸,又名滋肾丸、滋肾通关丸,知柏地黄丸。

应用: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泻肾火,清下焦湿热;知母甘寒,滋肾润燥,上润肺燥、泻肺火,中清胃火、除烦渴,下滋肾阴、润肾燥而退骨蒸。二者相须为用,为清泻肾火之良剂,有降糖之功效。

心得:该药对可视为知柏地黄丸之浓缩方,治疗由下焦肾火引起的小便不利者,疗效显著。

若下焦湿热明显,可加用苦参。

四、黄柏、苍术

来源:《丹溪心法》二妙散。

应用:苍术辛烈温燥,可升可降,功擅祛风胜湿、健脾止泻;黄柏苦寒沉降,善清下焦湿热。二药参合,一温一寒,相互制约,并走于下,清热燥湿之力增强。

心得:尤适用于湿热并重、舌苔厚腻者,可大剂量使用苍术(15~30克),既可清热燥湿,又有降糖之功效。临床若以湿为重,热不显者,应以祛湿为主。若化湿则用佩兰、荷叶、藿香,渗湿当用云苓、薏苡仁,利水即用车前草、竹叶。

五、石膏、知母

来源:《伤寒论》白虎汤。

应用:石膏甘辛而淡、体重而降,气浮又升,性大寒,善清肺胃之热,又偏走气分,以清气分湿热。知母甘苦寒、质润多液,既升又降,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相火。二药配伍,增强清泻气分大热之效。

心得:知母有降糖作用,配伍石膏,适用于阳明经热盛,或温热病气分热盛,燥热津伤的糖尿病患者。临床应用白虎汤,治疗热盛始伤阴液的患者,用浮小麦代替粳米,取浮小麦安神、止汗之功效;且遵《伤寒论》之旨,煎煮时不先煎石膏。若兼壮火食气伤津,用白虎加人参汤,配石斛、天花粉以生津。

六、海藻、昆布

来源:《证治准绳》二海丸。

应用:海藻软坚散结,消痰利水;昆布消痰软坚,利水退肿。二药同为咸寒之品,相须为用,消痰软坚之功增强。

心得:治疗痰瘀互结的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配合使用三棱、莪术等药物。现代研究显示,昆布亦有降脂、降糖作用。

七、柴胡、黄芩

来源:《伤寒论》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

应用:柴胡气味轻清,善宣透,能疏解少阳郁滞,助少阳之气外达;黄芩苦寒,能清胸腹蕴热,使少阳之火清于里。二者相伍,一开一阖,一升一降,促少阳之枢运转,共奏开郁清胃之功。

心得:二药伍用清肝热,适用于肝郁胃热型的肥胖糖尿病患者。若肝热重,以柴胡为主药,大剂量应用(30克)。若肝火亢盛,则可加用夏枯草、龙胆草,增强降火清热之效。

END

糖尿病不用怕,降糖绝配的七对中药

以糖尿病为例,大多数患者在住院期间血糖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满心欢喜的回家,按照出院时制定的降糖方案每天坚持打针或者吃药。

然而,段时过间血糖反而又上升了,又回到当初十几、二十几的血糖水平,再次出现并发症了又来找大夫,大夫一问啥原因啊,回答说哎呀最近大鱼大肉吃的可好了,吃完饭又比较困,倒头就睡了,出院后也很少监测血糖。这回答该让大夫多发愁啊。

这个问题,表面上只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血糖控制不佳,实际上则反映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和流行趋势的不相适应,不能积极参与到糖尿病的预防控制中。

有研究表明通过回访能有效促进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再入院次数。

下面开始我们今天的第一次患教:《糖尿病不用怕,降糖绝配的七对中药》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只限于糖尿病患者降糖的辅助治疗自己不可随意应用,如需使用,请先咨询王主任及刘大夫,由医生为您制定合理方案。

第一对药——黄连、干姜

良药苦口数黄连,绿花淡放正月间。

糖尿九克刚起步,短期大量速降糖。

调理脾胃施小量,辛开苦降厚胃肠。

仝小林院士这样评价黄连。

提及黄连,“苦”字便如影随形。俗语有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其“苦”由此可见一斑。众所周知,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因其主要成分小檗碱降糖功效显著,故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糖尿病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郁、热、虚、损4个阶段,宜根据各阶段主要症状决定黄连之用量。

糖尿病早、中期多处于郁热阶段,以肝胃郁热、胃肠实热、痰热互结、三焦火毒等火热炽盛为主要表现,黄连既可以清火泄热,又能降糖,此时剂量宜大,一般用9~30克;对于血糖极高,甚至出现糖尿病酮症者,急需清泄火毒,用量可达60~120克,1~2剂即可迅速降糖。

随着病情进展,火热之势渐消,虚象渐显,表现以气虚、津亏、阴虚等虚证为主,病至晚期,甚至可见一派阳虚内寒之象。因此,糖尿病后期,黄连剂量不宜过大,一般用9~15克左右。

血糖控制达标后,痰热、火毒等病理基础基本已清除,可以小剂量黄连长期缓慢调理。此时,一般改汤剂为丸剂、散剂、膏剂或丹剂等,黄连平均每日用量约1~3克即可,意在长期维持治疗,非取其迅速降糖之功。

有人可能会说黄连这么苦寒,天天吃会不会伤胃啊。其实大家的顾虑呀我们的老祖宗早已经想到了,并且有很好的对策呢。那就是加上另外一个药——干姜

干姜大辛大热,辛温散寒、温中回阳。干姜可制黄连苦寒伤胃,二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功。此配伍取“辛开苦降”之意,为降血糖之经验药对。

黄连、干姜一寒一热,相互制约,防止黄连伤胃的关键在于干姜的用量。在应用时根据患者病情轻重调整配伍比例:

  • 若胃热重,黄连干姜之比为 6:1
  • 若胃热不甚,可调整为3:1
  • 若胃寒明显,二者剂量可为1:1
  • 若中焦气机郁滞较重,血糖控制尚可,治疗时以开郁为主、降糖为辅,黄连、干姜之比可为1:3

这便是今天讲的第一个降糖对药。所以有了干姜的辛热之性,大家就不用担心黄连苦寒伤胃了,而且二者配合还会达到良好的降糖目的,具体应用别忘了咨询医生哦。

第二对药——黄连、乌梅

黄连苦寒清热,乌梅生津止渴、酸涩敛阴。二药合用,取“苦酸制甜”之意,是具有较好疗效的降糖药对。在治疗糖尿病时,苦味药确有显著的降糖效果。此配伍多用于热盛津伤的糖尿病患者,此类患者往往口渴引饮,五心烦热,舌红少津,配合使用甘味药,如人参、甘草,有酸甘化阴之意,共奏清热、生津、降糖之效。

第三对药——知母、黄柏

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泻肾火,清下焦湿热;知母甘寒,滋肾润燥,上润肺燥、泻肺火,中清胃火、除烦渴,下滋肾阴、润肾燥而退骨蒸。二者相须为用,为清泻肾火之良剂,有降糖之功效。

该药对可视为知柏地黄丸之浓缩方,治疗由下焦肾火引起的小便不利者,疗效显著。

第四对药——黄柏、苍术

苍术辛烈温燥,可升可降,功擅祛风胜湿、健脾止泻;黄柏苦寒沉降,善清下焦湿热。二药参合,一温一寒,相互制约,并走于下,清热燥湿之力增强。

尤适用于湿热并重、舌苔厚腻者,可大剂量使用苍术(15~30克),既可清热燥湿,又有降糖之功效。临床若以湿为重,热不显者,应以祛湿为主。若化湿则用佩兰、荷叶、藿香,渗湿当用云苓、薏苡仁,利水即用车前草、竹叶。

第五对药——石膏、知母

石膏甘辛而淡、体重而降,气浮又升,性大寒,善清肺胃之热,又偏走气分,以清气分湿热。知母甘苦寒、质润多液,既升又降,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相火。二药配伍,增强清泻气分大热之效。

知母有降糖作用,配伍石膏,适用于阳明经热盛,或温热病气分热盛,燥热津伤的糖尿病患者。适合应用这一对药的患者往往大热大渴,不怕冷,怕热,食欲旺盛,心烦躁乱。应用时常配伍石斛、天花粉以生津。

第六对药——海藻、昆布

海藻软坚散结,消痰利水;昆布消痰软坚,利水退肿。二药同为咸寒之品,相须为用,消痰软坚之功增强。

这一对药常用来治疗甲状腺疾病,但其实也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容易出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血管动脉硬化,形成斑块甚至血管闭塞,此类患者易配合使用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物。现代研究显示,昆布亦有降脂、降糖作用。

第七对药——柴胡、黄芩

柴胡气味轻清,善宣透,能疏解少阳郁滞,助少阳之气外达;黄芩苦寒,能清胸腹蕴热,使少阳之火清于里。二者相伍,一开一阖,一升一降,促少阳之枢运转,共奏开郁清胃之功

二药伍用清肝热,适用于肝郁胃热型的肥胖糖尿病患者。若肝热重,以柴胡为主药,大剂量应用(30克)。若肝火亢盛,则可加用夏枯草、龙胆草,增强降火清热之效。

讲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讲完了,可能上面一些药物在西医药理研究中并没有降糖的作用,而在中医眼里也没有血糖、血压的概念,中医看病,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患者病情辨证论治,适当配伍,从而调整人体阴阳,阴阳平衡,症状自然消失,这时大家会发现血糖竟然下降了,血压也正常了。这便是中医1 1>2的效应。

最后的最后,希望大家血糖达标,血压达标,身体健康。

#大家健康超能团# #健康养生排位赛#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