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吃什么能吃饱(糖尿病吃什么能补充营养)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刚确诊糖尿病,有什么食物可以吃饱又不升高血糖的?

首先,我们是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通过饥饿的方法来把血糖“饿”好的,我们还是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来控制血糖,否则,血糖虽然控制好了,但是营养不良了、抵抗力下降了,并发症还是会提早到来的。

所以,我们要在营养均衡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饱腹感。我给大家几点增加饱腹感的建议:

1、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豆腐、腐竹、豆腐干、鸡胸、虾等。

研究表明,食物中每增加1%的蛋白质,热效应会增加0.6%左右,同时高蛋白质食物还能产生更长时间的饱腹感,这种饱腹感最长可以持续24小时,所以增加膳食中的蛋白质比例是有助于增加饱腹感的。

2、膳食中增加菌藻类食物:香菇、木耳、蘑菇、海带、紫菜、裙带菜等。

菌藻类食物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饱腹感非常强。

3、主食中增加坚果或者杂粮:大杏仁、小杏仁、榛子、燕麦、红豆等。

坚果的膳食纤维含量很高,特别是大杏仁、小杏仁、榛子等坚果,饱腹感很强,在吃饭的时候吃些坚果,并不会额外增加一餐之中的总能量。相反,有研究证明,如果把大杏仁纳入到一餐当中,配合淀粉类食物一起食用,可以让餐后的饱腹感持续更长时间,甚至到了下一餐仍然会发挥作用,把饱腹效果持续一整天。

红豆、燕麦等杂粮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容易产生饱腹感、同时能够减慢食物在胃的排空速度而保持更长久的饱腹感。

4、细嚼慢咽:细嚼慢咽不仅可以减少进食量,增强饱腹感,还能在降低肠胃负担的同时,提高食物营养的吸收率,也有助于保护牙床。

5、合理进餐顺序:先吃体积大的,后吃体积小的;先吃液体的、再吃固体的;先吃低热量的、再吃高热量的。蔬菜属于体积大、热量低的食物,应该放在前面吃;汤类容易产生饱腹感,可放在餐前喝;肉类的热量偏高,可以放在后面吃。通过调整进餐顺序,可以在摄入较少能量的前提下获得较强的饱腹感。

6、少吃脂肪和甜味剂含量高的食物:同样体积比较,食物中添加脂肪和糖都降低饱感,同时还会促进食欲。

希望如上六点能让糖友在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具有饱腹感,同时也能控制好血糖。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人不能一味拒绝主食,但要食之有方!不仅能吃饱,还能控糖

本来享受美食是一件让人感觉很幸福的事,可邻居张阿姨去年体检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之后,享受美食对她来说,不仅没有多少愉悦感,还增加了不少心理负担。看着白糯糯的米饭,以前总能吃上一大碗,现在只能望梅止渴。

后来和张阿姨的聊天中发现张阿姨还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也坚持按时服药,血糖波动也不大,但就是人要受很多条条框框约束,饮食上很少吃主食,稍微糖分多一点的食物张阿姨也不会碰,血糖的确控制住了,但却总感觉身体乏力,经常提不起精气神。

像张阿姨这样的情况,多是因为饮食不均衡,导致身体营养不良,很多营养需求没有达标,身体也会慢慢变虚弱。像张阿姨这样的控糖方式,从长久来看,多是弊大于利的,还可能会因为身体能量不足反过来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糖尿病人主食该怎么吃?

我们平时吃的主食多是以大米白面为主,而大米白面这些细粮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它们进入体内被身体消化吸收后,就会产生大量的糖分,影响血糖波动。但同时这些主食又是身体能量的来源,是人们进行日常生活的有效保证,一味地拒绝主食,很容易出现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的症状。因此,即使是糖尿病患者也不能离开主食的供养。

1.主食加入谷物、豆类、薯类等

为了防止血糖值飙升,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还需要格外控制才行,特别是在主食选择上,要学会合理搭配。比如细粮的碳水含量很高,可以适当减少它们的饮食占比,增加一些粗粮类谷物、豆类、薯类食物,像这些粗粮还含有很多其他的营养,像膳食纤维等等,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有很大的帮助。就拿燕麦来说,营养也很多,还富含膳食纤维,给身体带来饱腹感的同时还能促进肠胃消化,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做燕麦粥来辅助降糖。

2.主食摄入量需把关

都知道主食吃多,摄入过多碳水会变胖,血糖也会升高。但如果主食吃太少或者不吃,则也会不利于健康。柳叶刀的研究发现不吃主食会缩短寿命。主食毕竟是人体能量来源之一,更是大脑的能量来源。因此主食的量一定要控制好,如果是女性糖友,每天主食的摄入量控制在150—200克,男性糖友控制在150—250克是比较适中的。当然,如果是经常要进行体力活的糖友,可在这个基础上适量增加。但

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吃主食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拳头做一个简单的衡量,大概每餐的主食量控制在一个拳头大小,一天的主食量控制在2—3个拳头大小即可。同时,粗粮的食用量每天最好不超过100克,不能贪多。

3. 食用速度不贪快,最好先吃菜,后吃主食

健康的饮食习惯最好是细嚼慢咽,吃的慢要比吃的快更有利控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吃的太快容易身体加速消化,从而破使血糖快速上升。如果你选择慢慢吃,给肠胃多一点消化吸收的时间,也会减缓血糖升高的速度。在吃主食的同时,还要搭配蔬菜一起使用,像一些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还有助于调节血糖。另外,不要先吃主食,因为主食的升糖速度较快,可以选择先吃蔬菜,或者先吃肉也可以,把主食放在最后吃。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饮食方案要遵循以上3个原则。马上过年了,糖友饮食也要格外注意,这几种主食尽量不要吃。

1、糯米制品

过年了,很多地方会用糯米做糯米饼,或者做一些糕点。糯米本身升糖指数就高,还不好消化,并且糯米制品普遍会放比较多的糖,比如糖糕。这东西吃了血糖会飙升。

2、糕点

过年期间的一些糕点,比如开酥、沙琪玛。虽然很多人会把它们当成零食吃,其实这些东西应该算是主食。这些属于典型的高糖、高热量、没营养的食物,糖友最好不吃。如果血糖控制的还不错,可以吃一口两口解馋。如果血糖不稳定,就一口别吃。

3、豆沙包

糖友过年可以选择吃一些素菜馅的包子,肉包也可少量摄入,但尽量不要吃豆沙包,糖分含量比较高。

提醒:过年期间别忘了按时吃药 测量血糖

过年很多糖友由于要忙家里的事情,可能会忘记吃药,也会忽视血糖的测量。但要知道,无论多忙,这两件事都不能懈怠。尤其是年假期间很多人的饮食管控不是很严格,这很容易让血糖钻空子。可以设置手机提醒,以免自己忘记。

总之,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不少盲目控制饮食,而是要学会合理搭配,主食也是每天能量重要来源,不能丢。过年期间也要注意合理饮食,把血糖稳定住。

参考资料

[1] 《糖尿病人学会正确吃饭》.人民网-生命时报.2017-02-10 09:31

[2] 《10招搞定餐后血糖 每天1斤瓜果、小口吃主食》.环球网-生命时报.2015-02-08 06:50

馒头升糖快,糖友不能吃?掌握4个花样吃饭方法,吃得饱、升糖慢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大多需要保证餐后血糖不会骤然升高,维持血糖的稳定。而在吃饭的时候,升糖比较快的往往是主食。因为其中的淀粉会在消化后转化出糖分,从而升高餐后血糖。为此很多人都不敢吃一些升糖指数比较高的主食,比如馒头、面条等。

馒头升糖快,糖尿病患者不能吃?

馒头确实含有较高的碳水比例,在进食后可能导致人体内的血糖波动比较大。相比于其他的主食,馒头中的水分是比较少的,热量更高。同样是100克的馒头,产生的热量大约是米饭、面条的2倍,米粥的5倍左右。这样看来,馒头好像真的不适合糖友吃。

但你知道嘛?如果你能学会科学的方法,爱吃馒头的人也能放心吃。

掌握4个花样吃饭方法,吃得饱,升糖还慢

方法一:全麦面粉代替精细面粉

用馒头举例,如果你吃的是普通的白面馒头,选用的是精细面粉,里面可能还要添加一定量的泡打粉、糖分等,食用后更容易升高血糖。当你用全麦面粉代替精细面粉后,能够因为全麦面粉中丰富的膳食纤维胚芽等起到减缓血糖升高的作用,餐后血糖也能上升的慢一些。

方法二:先吃菜,后吃主食

糖尿病患者的进食顺序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应该先吃汤、菜、肉这些食物,将主食放在最后吃。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肠胃先消化升糖比较慢的食物。将主食放在最后,也能较好的延缓餐后血糖升高。并且,在吃完这些蔬菜后,再吃主食也对控制食量有不小的帮助。

方法三:定时定量进餐

按照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不同、运动量不同、身体需要的能量供给也是不同的。吗,每位糖友每天进食的主食分量大约在250克左右为宜。早晨控制在一两左右,而中午和晚餐各2两。

方法四:吃硬不吃软

相比于比较软烂的馒头、面条,煎饼、窝窝头等口感比较干、硬的主食消化的难度会更高一些。越是容易被人体消化的食物,餐后升糖的速度越快。在煮饭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采用粗粮细粮混合的模式,并且缩短烹饪的时间,煮熟就好,不要煮到特别软烂的程度。微微放凉后,还能产生一定的抗性淀粉,对抵抗血糖升高更有帮助。

假如你平时真的非常喜欢吃馒头,但是碍于糖尿病的稳定不敢吃,不妨试试这4个方法,或许也能帮你又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不会很快的升高血糖。吃馒头的时候,多选择全麦馒头、粗粮馒头;先吃菜后吃主食,控制好主食的分量并且尽量避开过于软烂、容易消化的主食。这几点都做到了,血糖不容易噌噌往上涨。

很多人都表示,得了糖尿病后,什么食物不能吃,什么食物升糖快。但是在了解后能发现,并不存在什么不能吃的食物,只是你有没有用对方法去吃。比如馒头升糖指数虽然比较高,但是当你选择全麦馒头,搭配蔬菜等一起吃、控制好进食的分量后,一样能吃饱肚子,还不会升高血糖。所以,没什么是完全不能吃的,而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参考资料:

1、馒头升糖快,糖尿病人不能吃?和面时有1个小窍门,让老人放心吃·光明网·2020-2-28

2、先汤菜后主食,三餐后适量活动!中国老年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循环杂志·2022-1-17

3、中德学者研究称,国人糖尿病流行,吃细粮多难逃其责·中国循环杂志·20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