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血栓(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血管堵塞疼痛怎么办)

内分泌医生张加兴 0
文章目录:

【健康科普】糖尿病足引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及干预方法

这篇文章我们来探讨糖尿病足引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以及科学的干预方法。让我们一同来了解这一重要健康问题。

糖尿病足与下肢静脉血栓: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它涉及神经和血管损害,使足部容易发生血液循环问题。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血液凝块形成在下肢静脉中的情况,可能导致血栓栓塞并引发严重问题。

糖尿病引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

  1. 血管病变: 糖尿病足患者的血管常常受到损害,血流变得不畅通,容易形成血栓。
  2. 炎症和感染: 糖尿病足通常伴随着炎症和感染,这些因素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3. 缺乏运动: 由于足部疼痛或感觉丧失,糖尿病足患者常减少活动,这也增加了静脉血栓的风险。

科学的干预方法: 为预防和管理糖尿病足引发下肢静脉血栓,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方法:

  1. 血糖控制: 保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
  2. 足部护理: 定期检查足部,保持干燥和清洁,预防感染。
  1. 药物治疗: 医生可能会开具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2. 压力袜: 医生可能会建议穿着压力袜,促进下肢血流。
  3. 定期运动: 尽量保持适度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风险。

糖尿病足引发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但通过预防和管理措施,我们可以降低风险。定期就医,与医生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以守护足部和整体健康。

体内有血栓,手脚先知!提醒:出现这4种表现,血管可能堵住了

广州62岁的陈阿姨,正在家中进餐时,突然感觉右下肢发生麻木和失去知觉,随后遭受强烈的疼痛折磨,她发现自己的大腿变得异常冰凉。

紧急情况下,陈阿姨的女儿迅速将她送往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医生们发现陈阿姨的右下肢血管已被血栓完全堵塞,且血栓长度长达近90公分。医生警告称,若不能及时取出血栓,陈阿姨可能会面临截肢等极大风险。

经过右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医生成功取出了血栓。在住院治疗一段时间之后,陈阿姨已经恢复了正常行走能力。

据医生介绍,陈阿姨患有高血压、房颤病,但一直没有使用抗凝药物,导致血液中不断沉积凝结成分,最终形成了血栓。

手脚出现4个症状,或是血栓信号

手脚是人体四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一旦出现异常症状,我们必须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1. 手脚麻木

手脚麻木是指感觉神经受损或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一种症状。这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缺乏维生素或其他营养物质、长期保持同一姿势、紧张情绪、糖尿病、甲状腺问题等原因引起的。

如果手脚麻木频繁发生或伴随其他症状,如肌肉无力、胸闷、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

2. 手脚水肿

手脚水肿是指手脚或脚踝部位发生肿胀的症状。这通常是由于身体内部水分潴留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心脏病、肾病、淋巴系统问题等引起的。

手脚水肿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如皮肤瘙痒、感染等。如果手脚水肿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3. 手脚发紫

手脚发紫是指手脚表皮或黏膜出现暗红色或蓝色斑点的症状。这通常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或氧供应不足引起的。

手脚发紫也可能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贫血、冷热交替等原因引起的。如果手脚发紫伴随其他症状,如皮肤坏死、疼痛等,应及时就医。

4. 手脚冰凉

手脚冰凉是指手脚表面温度明显低于正常范围的症状。这通常是由于血管收缩、循环不畅或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

手脚冰凉也可能是由于慢性肾衰竭、心衰等疾病引起的。如果手脚冰凉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症状,如头痛、心悸等,应及时就医。

溶解血栓,最好的食物是什么?

目前来说,能够完全溶解血栓的食物并不存在,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食物对于辅助溶解血栓具有帮助。比如西红柿中含有一种胶状物,呈黄色,对于血小板聚集有抵抗作用,从而对血栓形成起到预防的效果。

洋葱含有前列腺素A和槲皮酮,可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进而有助于溶解血栓。

此外,还有黑木耳、胡萝卜、山核桃等食物都能够对溶解血栓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即便这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对溶解血栓有帮助,通过饮食获得的效果仍然非常有限。

目前,药物(例如阿司匹林等药物)和手术取栓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防血栓,牢记这5点

1. 积极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等。如果工作久坐,应该多站起来走动、伸展身体,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2. 合理饮食

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摄入,同时也能够帮助预防血栓。应该注意控制脂肪、盐分和糖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3. 放松心情

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焦虑和压力会使得机体内分泌失调,影响血液循环。应该放松心情,多进行一些愉悦的活动,如听音乐、阅读等。此外,睡眠质量也很重要,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

4. 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化学物质会影响血管壁,并且促进血小板凝聚,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戒烟是预防血栓的重要措施。同时,过量饮酒也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易于形成血栓。

5.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体内的异常情况,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特别是对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患者,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并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综上所述,预防血栓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积极运动、合理饮食、放松心情、戒烟限酒和定期检查。只有长期坚持这些健康管理行为,才能够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保持身体健康。

糖友的血管有炎症,正在长血栓;抗炎比降糖更重要

糖尿病就是血管病

糖尿病的并发症基本上都属于血管病变,而糖尿病人最怕的是并发症;发病率最高、最严重、最痛苦,危害最大的心、脑、肾、眼、足、神经系统病变等并发症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血管病变。比如脑血管病、心脏病、下肢血管病变都属于大血管病变;而眼病、肾病、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足属于微血管病变。不管是微血管病变还是大血管病变,都属于血管病变。所以说,糖尿病就是血管病。

血管病变是一种慢性炎症

1、炎症是造成血管内壁损伤的一个主因。血管发生内皮损伤,才会出现斑块;而内皮之所以损伤就是炎症引起的。它破坏了血管内皮的完整,导致低密度脂蛋白穿过破损的血管内皮,进入内皮下面之后被巨噬细胞吞噬才能形成斑块。

2、炎症也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破裂的核心因素。因为炎症会导致斑块的纤维帽变薄,变成一个又薄又脆、馅大皮薄的饺子一样,所以特别容易破裂。斑块一旦破裂就会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发生心梗和脑梗。

所以说,炎症贯穿整个血管病变的全程,从最早血管内皮的损伤,到斑块形成,以及到斑块破裂脱落,炎症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炎症是血管病变的核心,要想保护血管、稳定斑块,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就必须控制炎症。

造成血管炎症的原因

1、跟糖、脂、压这些指标的异常有关系,比如高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高血压、高尿酸、肥胖;这些指标归根结底都是炎性指标,它都会引起血管炎症,损伤血管。

2、吸烟最伤血管,也是导致血管炎症,破坏血管内皮的一个重要因素。

3、口腔炎症,肠道菌群失调以及不良情绪都是导致血管炎症的重要因素。

指标异常,加上吸烟等坏习惯就会导致血管炎症,引起血管病变。所以说,必须把这些指标控制好,这是控制炎症的最首要的手段。

如何发现炎症水平是高是低?

可以通过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或者叫高敏C反应蛋白,如果这个值超过了3,就说明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了,也就意味着体内存在着慢性的低烈度的炎症,血管内皮正在受损,血管病变正在发生和发展。

控制血管炎症的方法

一、先控制住指标

1、空腹血糖小于7,餐后血糖小于10;

2、血压低于140/90,最好是低于130/80;

3、低密度脂蛋白低于2.6,有心脑血管病的要低于1.8;

4、没发生过痛风,尿酸要低于360,发生过痛风应该低于300;

5、体重BMI值要小于24。

二、吃药控制炎症

1、首选是他汀药,他汀不仅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还能够抗炎、稳定斑块;心脑血管风险比较低或者是低密度脂蛋白不太高的糖友还可以用红曲,它是天然他汀,也能够达到抗炎、稳定斑块的目的

2、PCSK9抑制剂,它对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幅度更强,也能抑制血管炎症,保护心脑血管。

3、用小剂量的秋水仙碱,比如每天用0.5毫克。小剂量秋水仙碱能降低血管的炎症,大幅降低心脑血管意外风险,现在欧美国家已经广泛推荐。

4、用高纯度ω3脂肪酸,能降低甘油三酯,降低血管炎症。

5、白介素受体拮抗剂,包括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和白介素-6受体拮抗剂。

三、调整饮食

1、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油,如鱼油、亚麻籽油等,有助于降低血管炎症;

2、远离炎性食物,比如甜食、油炸食品;

3、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或者抗氧化的食物,比如富含花青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的食物,都有抗氧化作用。

四、改变不良习惯

1、有牙周炎的一定要积极治疗,控制口腔炎症;

2、吸烟的一定要戒烟;

3、糖尿病人还应该补充益生菌,有助于调整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

4、有不良情绪的一定要注意调整好情绪。

以上这些措施都能很好地控制或者降低血管炎症,保护血管,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