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酸中毒指标(糖尿病酮酸中毒怎么引起来的)
教你看懂糖尿病主要检测指标
来源:【华声在线】
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主要是血糖,典型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以及消瘦,即“三多一少”,但也有部分患者没有“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血糖过高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截肢、失明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展开疾病检测意义重大。那么,如何看懂糖尿病的一些主要检测指标呢?
血糖
血糖是指患者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可通过扎手指或抽静脉血方式完成检测,但扎手指测得的血糖一般只用于糖尿病患者日常血糖监测,而不能作为糖尿病诊断依据。
什么时候检测最好呢?如患者血糖控制较好,可于每周选取1~2天完成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的测定;如果血糖控制不太理想,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调整测血糖的频率和时间。测空腹血糖应保证空腹时间超过8小时,于早上6~8点完成采血。空腹血糖可反映无应激因素条件下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可以充分体现降糖药的远期疗效。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4.4~6.6毫摩尔/升为最佳,低于7.0毫摩尔/升尚可,如果超过7.0毫摩尔/升,则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餐后血糖需要在早餐、中餐或晚餐后2小时测定,它可以反映患者的饮食是否合理,以及药物的疗效。如患者胰岛分泌功能损伤,餐后容易出现高血糖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般来说,餐后2小时血糖以4.4~8.0毫摩尔/升为最佳,低于10毫摩尔/升尚可,如多次超过10毫摩尔/升,需要积极处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药物及饮食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血糖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它可以反映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且不受运动、饮食、血糖波动的影响,无需空腹或特定时间采血,检测结果可作为血糖管理或治疗的指导。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内,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相关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牙龈病变等。在血糖控制稳定的前提下,糖化血红蛋白可3个月测一次。
尿常规
尿常规中的不同指标,所代表的意义有所不同。尿酮体常用来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微量白蛋白辅助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糖可以辅助诊断糖尿病。需要提醒的是,有些糖尿病人肾功能受损比较严重,肾小球滤过受损,即使血糖比较高,但尿糖也可能是阴性的。除了上述重点检测项目外,还有糖耐量检测、糖化血清蛋白、胰岛素、C肽、相关抗体等检测,也可供糖友们按需选择。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陈庆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收藏了,给你介绍8 个糖尿病常用检验指标
血糖「BS」
血糖是指血浆(或血清)中的葡萄糖含量,单位 mmol/L 或 mg/dL。毛细血管末梢血糖通常用于监测患者空腹,餐前及餐后血糖波动情况,是快速监测指标,但不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静脉血浆血糖稳定可靠,可作为诊断依据。
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检测结果。
在分析血糖测定结果时,还需要注意的是 —— 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
尿糖「U-GLU」
正常肾小管对葡萄糖具有很强的重吸收能力,但肾脏的这种重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其最大限度即为肾的葡萄糖阈值,当血糖浓度超过这一极限值时,一般就会出现糖尿。
正常人肾小管可将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几乎 100% 重吸收回血液,所以正常人尿糖检测是阴性的。
肾糖阈正常「8.9 ~ 10.0 mmol/L」的情况下,尿糖阳性可间接反映血糖水平。
肾糖阈正常,尿糖阳性对应的血糖水平
肾糖阈上升,即血糖高于 10 mmol/L 时,还不出现糖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糖阈下降,即血糖正常,尿糖阳性,可见于肾性糖尿。
特别注意:尿糖结果阴性并不能区分低血糖、正常血糖及轻度高血糖。用尿糖来准确评估血糖控制情况也不是真实的。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血红蛋白 A 组分的某些特殊分子部位与葡萄糖经过缓慢而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结合而形成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可以反映近 8 ~ 12 周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
标准检测方法检测的正常参考值:4% ~ 6%。
治疗初期建议每 3 月一次,治疗达标后可每 6 月一次。
特别注意:HbA1c 不能反应血糖波动,糖化正常不代表血糖没问题,且贫血、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等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糖化白蛋白「GA」
由血浆白蛋白与葡萄糖发生糖化反应而形成。
反映检测前 2 ~ 3 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在评估短期内血糖控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也可用于糖尿病筛查及辅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
正常参考值 11% ~ 17%。
特别注意: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疾病会影响白蛋白更新速度,这类患者糖化白蛋白的检测结果不可靠
尿酮体
重症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及糖利用障碍,造成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酮体并在血中堆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若无法检测血清酮体,可检测尿酮体。
尿酮体阳性(2 以上)为 DKA 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
特别注意:尿酮体检查是筛查试验,准确性不高,因为尿酮体阳性也可能是由于不能进食或呕吐造成的,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酮症。
胰岛自身抗体
常用胰岛素自身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人胰岛细胞抗原 2 抗体(IA-2Ab)、锌转运体 8 抗体(ZnT8A)。
单一的自身抗体的检测缺乏最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多项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对 T1DM 的诊断准确性更高。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通过检测机体对所摄入葡萄糖的调节能力,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糖调节异常」,临床主要用于「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诊断。
嘱患者隔夜空腹 8 ~ 10 小时,在早晨 8 点之前抽取静脉血后,将无水葡萄糖粉 75 g(或者含 1 分子结晶水的葡萄糖 82.5 g)溶于 250 ~ 300 mL 温水,于 3 ~ 5 min 内喝下,从喝第一口开始计时,于服糖前、服糖后 30 min、60 min、2 h 及 3 h 时静脉取血送检,分别测定上述 5 个时间点的血糖值。
胰岛功能测定
通过测定空腹及服糖后 30 分钟、60 分钟、120 分钟、180 分钟的胰岛素 / C 肽水平,来了解胰岛 β 细胞的分泌功能,是判断糖尿病分型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标准。
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后,随血糖的上升,血浆胰岛素 / C 肽水平也迅速上升。
正常人基础血浆胰岛素为 5~20 mU/L,口服葡萄糖 30~60 min 上升至峰值「可为基础值的 5~10 倍,多数为 50~100 mU/L」, 然后逐渐下降,3 小时后胰岛素降至基础水平。
空腹血浆 C 肽为 0.3 ~ 1.3 nmol/L,口服葡萄糖后 0.5 ~ 1.0 h 分泌达到高峰,峰值约为空腹值的 5 ~ 6 倍,2 ~ 3 h 逐渐恢复到空腹水平。
特别注意:在使用外源性胰岛素的情况下,血浆胰岛素测定受到外源性胰岛素影响,需测定 C 肽来反映内源性胰岛素的水平。
糖尿病人记住5组数值,并发症远离你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这句话道出了多少糖友心声。
控糖路上怎么远离并发症,关键在这7组数值。
13.9、16.7与33.3
当血糖>13.9mmol/L时,身体组织对血糖的利用变差,会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补充能量,从而产生大量酮体、乳酸等代谢废物,有酮症酸中毒风险。
当血糖在16.7~33.3时,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常伴头痛、烦躁、嗜睡等症状,口中有烂苹果味,进一步发展可能昏迷。
当血糖继续升高,>33.3时,易大量脱水发生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6.1与7.0、7.8与11.1
有研究表明,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餐后血糖在7.8-11.1之间,也就是血糖只要超出正常范围,,对人体组织的损伤已经开始,由于程度轻微感觉不到任何症状。
当空腹血糖>7,餐后血糖>11.1,对血管和神经组织损伤明显,一些人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等表现。
任其发展,通常8-10年甚至3-5年之内,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导致失明、心梗脑梗、尿毒症、截肢等。
血糖值越高,病程越长,并发症发展更快更严重。
7.0%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一般以<7%为基准,年龄较轻、病程较短可采取6.5%,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适当放宽HbA1c目标 。
建议每3个月查一次HbA1c,血糖达标的糖友半年检查一次。
2.2与4.4
人体的血糖是24小时波动的,如果血糖波动过大就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大血管、微血管并发风险,建议三餐前后血糖之差平均值<2.2。
日间血糖波动,一天中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差<4.4。
3.9
糖友血糖≤3.9即可诊断低血糖,低血糖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严重的低血糖急救不及时,会直接危及生命。
并发症早期信号
眼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眼前有黑影、看东西变形;
肾脏:小便泡沫多,泡沫细密、经久不散;
神经:手脚麻木、刺痛,感觉迟钝;
皮肤:干燥、瘙痒,脱屑,出汗异常;
足部:足部皮肤颜色变深、水肿、溃疡,伤口难愈;
心脏:休息状态下心跳加快,活动时心慌、胸闷、气短,动辄头晕目眩、眼前发黑甚至晕厥。
来源:2型糖尿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