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与糖尿病(心脏病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容易引发心脏病,哪些信号必须警惕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据估算,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超9700万,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此外,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大约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血脂异常,对心血管系统危害极大,引发各类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由于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漏诊,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警惕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四种表现体位性低血压
患者由卧位到站立时,收缩压(上压)下降幅度超过 30mmHg、舒张压(下压)下降超过 20mmHg,这种情况称为“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使其交感神经发生病变,控制血管收缩的能力下降,引发血压出现一过性下降。因此患者经常会有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眼前发黑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厥。
静息心率加快
患者常出现心悸、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在静息状态下心率一般较快,大于90次/分。是由于糖尿病累及迷走神经,而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所以心率常有增快倾向。这种心率增快比较固定,不易受各种条件反射所影响,有时心率可达130次/分,是迷走神经损伤的重要提示。
无痛性心梗
一般情况下,当人心肌缺血缺氧时,会产生剧烈的心绞痛。而糖尿病患者的感觉神经普遍比较迟钝,使疼痛症状变得不典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情况时,往往有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现为心律不齐、血压骤降,有些甚至仅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等症状,不一定有明显的心前区疼痛,因此常常不自知,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甚至猝死。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多,且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更容易发生再次梗死,容易发生心搏骤停,必须提高警惕。
发病年龄早
一般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人群心血管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非糖尿病人群提前5-10年,近年来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的患者。由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以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策:降糖降压兼降脂降糖
糖尿病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是长时间的累积而成的。早期发现糖尿病,积极控制患者的血糖,尽可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尤其重要。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等。对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的药物选择,更偏向于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这两类,因为这两类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心脏。另外,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不可忽视的手段。一般情况下,对于口服药物效果欠佳时,应联合胰岛素共同治疗。
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危险性会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增加而增加。因此,患者需要尽可能保证HbA1c< 7.0%。值得注意的是,在降糖的同时需要避免发生低血糖,因低血糖容易加重患者的心脑供血不足状态,诱发脑血管意外。
降压
研究证实,收缩压< 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可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几率明显减少。因此,糖尿病患者血压应尽可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而对于伴有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还要进一步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常用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普利”为后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以“沙坦”为后缀)、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一般主张选用长效降压药,因为短效降压药可致血压波动,而血压波动是导致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
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糖尿病患者早期建议使用“普利”或“沙坦”类药物降压,对心脑血管有一保护作用。
调脂
糖尿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高。国内外指南都认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首要治疗目标。降脂目标:TG< 1.7mmol/L,HDL-C男性>1.2mmol/L,女性>1.4mmol/L,LDL-C<2.6mmol/L,对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LDL-C需进一步降低至1.8mmol/L以内。
除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通常使用降脂药物来调节患者的血脂,包括他汀类和贝特类。其中,他汀类可抑制胆固醇合成,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LDL-C、TG,升高HDL-C;贝特类主要降低血清TG。与此同时,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患者具有心脏保护作用,一般推荐用量为75-150mg/日。日常少吃动物脂肪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另外,患者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配餐,控制总热量摄入,少食多餐、戒烟戒酒、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还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做心电图检查,测量血压,检测血脂、血糖和HbA1c等指标。如果突然出现明显心律不齐、血压骤降、恶心呕吐、疲乏和其他不能解释的症状和体征,都应引起警惕,尽快就诊,以避免漏诊和误诊。#联合国糖尿病日,关注糖尿病人#
糖尿病合并心脏病风险更高?小心被糖尿病伤了心
我们都知道血糖高危害多
但您知道
糖尿病还容易引发心脏病吗?
警惕心脏病找上门
别让血糖伤了心脏!
糖尿病易引发心脏病
先来看看糖尿病患者血管是什么样的。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也被称为弥漫性多支病变。这样的血管,一旦出现动脉狭窄等问题,较难通过放置支架的方法解决。
糖尿病合并心脏病风险更高
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脏病风险更高,到底有多高呢?
糖尿病患者的心梗死亡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6倍;
糖尿病患者再次发生心梗的概率为40%;
糖尿病患者心衰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
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心梗,寿命会减少20%-30%;
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
既然糖尿病易引发心脏病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呢?
下面的四个生活中易操作的测试
帮您通过心率判断心梗风险
测试一
体位性低血压测试
测试方法:患者平躺休息15-30分钟后测量血压,而后在不拿掉血压计的情况下立刻站起来再次测量血压,记录两次测量的压差。
判断标准:差值可以表明血管的弹性情况。越健康的人,差值越小。收缩压下降大于30mmHg,舒张压下降大于20mmHg,表明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存在问题。
【温馨提示】
要警惕表现为眼前发黑、头晕和头痛的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患者在改变体位时,如从蹲着到站起来,动作宜缓。
测试二
静息测试
测试方法:利用仪器测试平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心跳速度。
判断标准:大部分人的心跳速度在每分钟60-70次之间,睡眠状况下约在50次左右。如果平静状态下心跳速度超过每分钟90次,就表明患上糖尿病性心脏病的风险较大。
测试三
运动后心率测试
测试方法:测试运动后的心率,并计算与静息心率的差值。
判断标准:运动后心率与静息心率几乎无变化,需警惕糖尿病性心脏病。另外,相同运动量下,心率越快的人,心脏功能越差。
测试四
心电图测试
心电图是较简单、方便,同时又能保证准确、无创的检查方式。
【专家提醒】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低血糖!
除了心电图,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平板试验、CT和造影等检查了解心脏情况。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
除了监测心率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下面这些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
健康生活方式
快快记好
一规律:一日生活规律化,用餐规律,作息规律,勿过度劳累,劳逸结合,不开夜车。
二戒除:即不抽烟、不酗酒。
三搭配和三平衡:三搭配,即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主副食搭配;三平衡,即酸性、碱性饮食平衡,营养平衡,热量平衡。
饮食要近“四黑”远“四白”:即常吃黑米、黑豆、黑木耳、黑芝麻,少吃白糖、白盐、白肥肉、白味精。
五大疗法结合进行:要进行文娱疗法、体育疗法、药物疗法、精神疗法、新知识疗法。
防“六淫”:即中医的观点,生活中预防急骤的气候变化,防止过度的“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避“七情”: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强烈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精神刺激所导致的疾病,保持心态平和。
八项检查:贯彻执行“早防、早诊、早治”,每半年至一年要做全面体检,如:体重、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
综合:CCTV健康之路、糖尿病之友杂志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警惕糖尿病遇上心脏病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龙华 通讯员 雷薇 实习生 王蓓
专家名片
饶丹,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糖尿病治疗中心主任,擅长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术前调整、手术时机及适应症把握、术后恢复、围术期糖尿病的管理等。
糖尿病、心血管病经常相伴相行,是一对“协同作案的帮凶”,医生给糖尿病合并的心血管疾病起了个名字叫“糖心病”。
近日,“楚天名医大讲堂”携手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饶丹主任,走进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街郭玲社区,为居民们介绍如何防范“糖心”。
糖心病,指的是糖尿病患者并发或伴发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等。饶丹说:“糖心病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它正式击倒你之前,我们是有机会战胜它的。”
饶丹介绍,防治糖心病有两类方法:一是安全地遏制高血糖,让血糖达标,还要通过合理用药来避免低血糖。因为低血糖会导致血管收缩、心脏缺氧、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心梗。第二种方法是拿糖尿病的源头———肥胖“开刀”,严格控制体重。2型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通过控制饮食、合理运动,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就容易得到控制,心脏的负担减轻了,自然就安全了。有些降糖药可能会增加体重,应该通过剂量调整、联合用药等方式来规避风险。一些年轻、病程不长、严重肥胖的糖友,可以选择减重手术来控制血糖、保护心脏。
对于已合并心脏病的糖友,饶丹表示,治疗上同样须强调两点:一是安全降糖,二是盯住体重。“控制肥胖者的体重跟控制血糖的地位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