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糖尿病怎么治(老人糖尿病怎么饮食)
世界糖尿病日: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60岁的糖尿病病人,包括60岁以前诊断和60岁以后诊断的糖尿病,我国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20%左右。
一、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1、老年糖尿病的主要类型是2型糖尿病。
2、老年糖尿病患病年龄、病程、身体状况、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并发症与合并症、合并用药情况、经济状况及医疗支持、对治疗的预期以及其预期生存期均不同。
3、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糖尿病人的听力、视力、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活动耐力下降。应关注运动治疗的风险以及重复用药或遗漏用药的可能。
4、进入老年期之前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诊断糖尿病时一般已存在多种并发症,且比较严重。因此,老年糖尿病一经诊断,应该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并发症筛查。
5、老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同时与其它疾病伴发,易误诊或漏诊。
6、老年糖尿病病人对低血糖耐受性差,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反复低血糖发生会加重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认知障碍,甚至诱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7、老年糖尿病病人可伴有多种代谢异常,部分同时罹患肿瘤或其它伴随疾病。
二、老年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高,死亡率明显高于一般成人
1、高血糖高渗综合征多发生于老年人,半数以上没有糖尿病病史。
2、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于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等。
3、乳酸酸中毒,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心肺功能异常等易发生乳酸酸中毒,需用双胍类降糖药者,应使用二甲双胍,避免使用苯乙双胍。
4、低血糖,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危害巨大,甚至致命,反复发作低血糖,伴有其他并发症如自主神经病变或服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 易诱发无症状低血糖,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认知功能的损害也使患者无法自我判断低血糖的发生,应选择低血糖风险低的降糖药物,简单的治疗方案。
三、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1、老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变。老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病变广泛、严重、临床症状轻的特点,心、脑血管并发症是老年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2、老年糖尿病肾病,可能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肌酐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在部分病人不能确切反映肾脏情况。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多与糖尿病肾病共同存在。
4、老年糖尿病神经系统损害,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和结构改变,认知功能减退,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均随增龄而增加。
5、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青光眼、耳聋、运动受限、跌倒或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胰岛β细胞功能与年龄相关,糖尿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增龄效应,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保持愉悦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维持合理的体重、纠正其他代谢异常、以及定期筛查对预防糖尿病有益。
四、老年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1、在不出现低血糖的前提下制定个体化控制目标,HbA1c控制目标适度放宽。
2、生活方式干预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依据病人情况推荐个体化的方案。
3、需关注药物间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减退造成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的增加。
4、在进行降糖治疗时要注意血压、血脂、凝血机制等异常(文/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护理中心 王欣然)
老年人发现糖尿病,直接吃药还是有别的方法?医生告诉您“高招”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深入,老年糖尿病逐渐成为困扰长寿族群的一大健康挑战。
老年糖尿病并非简单的年龄标签,而是一个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复杂医学谜团。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深入剖析老年糖尿病,了解其定义、分类、预防和治疗方法,为读者揭开老年糖尿病的神秘面纱。
老年糖尿病,简言之,是指65岁及以上年龄段被诊断出的糖尿病。这其中,以2型糖尿病(T2DM)最为常见,而1型糖尿病(T1DM)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也偶有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将老年糖尿病划分为T1DM、T2DM以及特殊类型,例如单基因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品引起的糖尿病。
@康复Therapy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不同寻常,缺乏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相反,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或伴发病,甚至以此为首发表现。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与多种恶性肿瘤存在关联,特别是在胰腺癌患者中,高达68%存在血糖升高的情况。因此,建议对初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肿瘤筛查,以排除潜在的并发症。
运动治疗:老年糖尿病的健康支柱运动被证明是预防和治疗老年糖尿病的有效手段。然而,老年患者由于伴随多种慢性疾病,如骨关节病变、脑血管病变等,开始运动治疗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运动风险评估。通过心肺耐力、身体成分、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柔韧性以及平衡能力等多项测试,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老年患者的运动能力,为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健身舞、韵律操等。对于运动能力较差者,低强度有氧运动是安全的选择。每周5~7天,每天最好都进行运动,尤其是在餐后1小时内进行约20分钟的运动效果最佳。运动强度可通过主观疲劳感来评价,一般为心跳加快、微微出汗、轻微疲劳感,这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适宜的运动状态。
运动中的细节把控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中,我们需特别关注药物的使用。由于老年患者常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为避免运动相关低血糖、低血压等不良事件,需要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药物时间的间隔。此外,加强对运动前、后和运动中的血糖监测,以及对低血糖症状的观察,是确保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运动的重要措施。
抗阻训练同样适用于老年人群,通过哑铃、弹力带等器械进行抗阻训练,或采用自身重量练习如俯卧撑,可以有效预防老年性肌少症。为了增强平衡能力,柔韧性与平衡能力的训练不可忽视。交替性单脚站立、走直线以及瑜伽、太极拳等练习都是增强平衡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协调性。
结语老年糖尿病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医学问题,但通过科学的分类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们能够更好地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走向健康老龄化之路。关注运动、科学用药、定期体检,是预防和管理老年糖尿病的重要环节。让我们一同助力老年群体拥抱健康、活力的晚年生活。
@头条健康#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如何管理?专家给您最权威解读
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重点人群。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达30.2%,远高于全球老年糖尿病患病率的19.3%。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发展,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需求也越来越大。老年糖尿病在血糖管理手段和目标制定、药物选择原则等方面有其特殊性,也有别于一般的糖尿病人群。
2021年11月12日,在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宋光耀教授在由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的“健康中国,赋能县域”—全科医师系列培训课程第七期课上,以《老年糖尿病规范化诊疗策略与用药选择》为主题,就老年糖尿病的特点、评估、治疗原则、用药选择及中医药治疗进行了详细解读。
老年糖尿病应综合评估分级,个体化管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差异很大,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复杂的基础疾病。”宋光耀教授介绍,老年糖尿病具有以下几点特殊性:(1)低血糖风险高,感知低血糖能力差;(2)认知功能差,自我管理能力差;(3)营养不良风险高,更易伴有衰弱(如肌少症等);(4)心血管、肾脏疾病等并发症和高血脂、高血压等伴发症多;(5)餐后血糖升高;(6)普遍存在多重用药,影响降糖疗效,增加低血糖风险。因此,对于老年糖尿病这个特殊的人群,在治疗前一定要依托多学科团队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评估。
宋光耀教授指出,根据评估结果,把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态分级,制定个体化的综合管理策略,可提升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水平。在最新公布的《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版)》中,将老年糖尿病患者分为“良好”“中等”“差”三个等级。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版)》指出,应根据老年健康状态综合评估结果与患者是否应用低血糖风险较高药物两项指标,制定糖化血红蛋白、空腹或餐前血糖及睡前血糖的目标值。宋教授特别强调,针对健康状态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其自身情况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
血糖每天都有波动,宋光耀教授介绍,一些反应血糖波动的指标如葡萄糖目标范围时间(TIR)、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与血糖变异系数(CV)等均可作为血糖控制的补充指标。
对于老年糖尿病的治疗策略,宋光耀教授介绍,首先,要进行综合评估;第二,坚持“四早”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第三,关注起点,平衡靶点;第四,重视基础治疗(生活方式干预)。
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如何选择?
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不达标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很高,临床上应尽早进行药物治疗。宋光耀教授介绍,药物治疗的总则为:(1)优先选择低血糖风险较低的药物;(2)选择简便、依从性高的药物,降低多重用药风险;(3)权衡获益风险比,避免过度治疗;(4)关注肝肾功能、心脏功能、并发症及伴发病等因素。
宋光耀教授指出,对于健康状态为“良好”和“中等”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依照图1的推荐路径选择生活方式联合非胰岛素单药治疗,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可联合不同机制的非胰岛素药物进行治疗。经过规范的老年患者非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仍未达标的患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参照图2。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版)》首次提出了“去强化”治疗理念,即对于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尽量简化胰岛素方案以减少低血糖风险。宋教授指出,老年糖尿病出现的严重高血糖状态,可采用短期胰岛素治疗,高糖状态解除时需再次评估并优化治疗策略,参照图3。
对于健康状态为“差”的老年2型糖尿病,宋教授介绍,应基于患者重要脏器功能、药物治疗反应、低血糖风险等,制定相对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并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意愿,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而年龄、吸烟、肥胖和超重、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均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主动筛查ASCVD及其危险因素极为重要。老年糖尿病患者ASCVD危险因素的管理目标,详见下表。
从防到治,2型糖尿病的全程干预
中医中药对糖尿病的治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哪些优势?宋光耀教授介绍,第一,中医药强调系统论、整体观以及辨证论治;第二,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作用,可缓解症状;第三,长期用药副作用少;第四,中老年人更信任中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也写入了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从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糖尿病与中医药”到2020年版指南中“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章节名称的改变显示出了对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中作用的肯定。宋教授指出,中医药在糖尿病一、二、三级预防中均具有明确疗效。
在干预糖尿病前期方面,宋光耀教授介绍,杨叔禹教授牵头开展的津力达颗粒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研究显示,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能够显著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提高逆转为正常血糖的转化率,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另一项津力达颗粒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也显示,津力达颗粒可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升高β细胞功能指数。
宋教授谈到,津力达颗粒在干预2型糖尿病方面疗效显著。其中,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牵头开展的一项研究,共纳入192例二甲双胍稳定剂量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可进一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0.92%,显著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降低空腹和餐后2h血糖,改善症状,减轻体重。该研究的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对于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津力达颗粒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更为显著。
在降低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宋光耀教授介绍,一项津力达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加用津力达颗粒可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从而降低肾损伤,保护大血管。另一项,津力达颗粒对老年冠心病伴糖耐量减低者预后影响的研究显示,基础治疗加用津力达颗粒可显著减少伴糖耐量减低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宋教授介绍,基础研究显示,津力达颗粒可以作用于胰岛α细胞、胰岛β细胞,以及肝脏、肾脏、骨骼肌和脂肪细胞等等,它对糖尿病的治疗是多途径、多靶点,效果也是多样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津力达颗粒可以全程干预2型糖尿病。
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比率急剧上升。老年糖尿病人群如何选择治疗方案和用药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重视我国老年糖尿病防治,尽早识别与治疗,对于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中国,赋能县域”项目作为行业内提升基层卫生人员和县域及城市社区全科医生诊疗水平的全国性公益项目,致力于对医务专业人员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基层诊疗水平。本期《老年糖尿病规范化诊疗策略与用药选择》课程吸引了全国近万名医生齐聚线上。项目负责人表示,“赋能县域”第一阶段课程主要聚焦在基层患病人数较多的慢病领域,期待贴近基层的培训内容可为广大基层人才提供更多帮助,也欢迎广大听众在线互动交流,群力群策,为健康中国发展助力加油。
来源: 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