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4个加号严重吗(糖尿病4个加号要住院吗)
糖尿病患者注意了,一旦出现这4种异常,可能是病情加重了
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可以说血糖控制得好不好,直接决定着患者预期寿命的长短。
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没有测量血糖的习惯,所以无法知晓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情况,从而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早期高血糖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异常症状,因此很容易被忽视,等到发现病情恶化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
曾医生友情提示,一旦糖尿病患者出现这4种症状,可能是病情加重了,赶紧干预和治疗。
一、预防糖尿病,这三大误区,千万不能踩
误区一:胖子才会得糖尿病
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概率的确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但这并不代表只有胖人才会得糖尿病。
如果瘦人危险因素较多也会患糖尿病,其实得糖尿病的瘦人不在少数,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
误区二:糖尿病一定有“三多一少”
很多人刚被确诊为糖尿病时,觉得是医生误诊了,因为自己没有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的症状。
实际上,这些症状只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并不是必要症状。临床上几乎有九成的患者,只是表现出疲劳乏力、伤口久治不愈等不典型症状。
因此,无论你年纪多大,定期去医院测一次血糖,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血糖是否升高了。
误区三:少吃糖就不得糖尿病
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会得,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
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可以有效利用,血糖就不会升高。反之,若胰岛功能不好,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得糖尿病。
二、如果出现这4个异常,可能是病情加重了
呼气有烂苹果味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等。酮症酸中毒的病人由于胰岛素缺乏,机体不能利用葡萄糖供能,转而通过分解脂肪获能。
脂肪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酮体,大量酮体在体内积聚,导致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意识障碍等症状,呼出的气体带有烂苹果味。
因此,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精神萎靡不振、呼气带有烂苹果味,往往提示血糖明显升高,可能是发生了酮症酸中毒。
下肢麻木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末梢神经,导致糖尿病足,脚上若出现这些信号,说明患者血糖升高了:
双脚总是冰凉,摸不到足背动脉搏动,这意味着脚部血液循环不畅。脚部刺痛、麻木,走路如踩云朵,冷热感知异常,意味着脚部神经已经受损。
肢体麻木是血糖升高的重要信号,常表现出下肢麻木、无法感知疼痛或温度变化等。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经常检查四肢,特别是下肢痛温觉。
视物模糊
视物模糊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一般是由体内血糖水平过高引起的。常表现为视力变差,视野模糊,看东西有重影,视野里有光斑或漂浮物等症状。
如果血糖长期过高,会加速视网膜血管的老化和损伤,导致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失明。所以,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应该及早就医治疗,以避免病情进展加重。
出现泡沫尿
如果尿液当中出现蛋白尿类的泡沫,就代表离糖尿病肾病很近了,糖尿病肾病就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如果早上起来上厕所,发现尿液当中有泡沫,并且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消散,建议尽快到医院检查肾功能。
三、及早做好这三点,不吃药也能降血糖
1、适当运动
临床指南建议,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应有15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建议以快走、游泳、慢跑等运动为主。
运动不仅可以减少胰岛素抵抗,还能降低血压血脂,无论是控制血糖还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2、合理饮食
饮食是控制血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要把每日三餐吃对了,血糖就好控制多了。及早养成低盐、低糖、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适量蛋白质的饮食模式。
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每餐遵循这样的搭配:主食 蔬菜 肉蛋类,早餐或加餐的时候,可以安排一杯牛奶或豆浆。三餐按时定量,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才吃主食,吃饭的速度要放慢。
3、控制体重
对于超重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减肥是控制血糖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肥胖是导致血糖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具体来说,减肥可以提高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建议患者体重指数控制在21-24之间。
糖尿病的症状知多少:4个典型+7个不典型!
一提起糖尿病,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多一少”,这也是大家公认的“糖友”典型症状。
但不知道的是,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还有部分患者只会出现不典型症状,可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难以发现!
多食
由于大量尿糖丢失,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患者易产生饥饿感。
多食是1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部分患者食量每餐可高达500 ~ 1000g,每天进食可达5餐以上,此时的患者查空腹血糖可以获得确诊。
值得重视的是,如果多食一段时间忽然转为少食,常是病情严重及出现合并症或伴随症的标志。
多饮
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血糖不能有效地被利用,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回吸收水分减少,尿量增多。从而导致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
多尿
高血糖状态使肾脏肾曲小管葡萄糖溶质浓度增高,形成高渗性利尿,造成尿量增多。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可达3000~5000毫升,重症患者24小时总尿量可达4 ~ 6L。
消瘦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而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导致体重下降。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病程越长,消瘦越明显,尤其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消瘦症状会更加明显。
1、餐前低血糖,多见于2型糖尿病;
2、脖颈、咯吱窝发黑,也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表现;
3、突然出现视物模糊,可能是血糖高的表现;
4、异常出汗,排除环境因素多汗;
5、卫生工作到位的情况下,总是感觉皮肤瘙痒;
6、双手双脚感觉到麻木、疼痛、灼热、感觉减退或消失。
7、小伤口也不宜愈合,大伤口愈合比常人慢很多。
所以说,定时体检的习惯需要有,很多疾病都需要在体检中才能发现,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预后。
这3个血糖值,是糖尿病并发症的“警戒线”!一旦超出,请尽快就医
对于糖尿病病友来说,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当血糖值超过某些特定水平时,就可能预示着并发症的发生。
一般来说,成人2型糖尿病病友的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能大大减少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除此之外,还有3个血糖值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警戒线”,却被很多糖友忽略。
血糖波动:4.4mmol/L
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为严重。
血糖波动越大,并发症来的越快,死亡风险越高。
日间血糖波动:一天中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当日最高值﹣最低值),不要超过4.4mmol/L。
如果你的日间血糖波动经常超过4.4mmol/L,建议尽快就医,遵医嘱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另外,还可以看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其正常参考值应<2.2mmol/L。
餐后血糖波动幅度=[(A-a) (B-b) (C-c)]/3
一日三餐的餐后2小时血糖值分别为A、B、C,相应的餐前血糖值为a、b、c。
下面这3类糖友,容易出现血糖波动过大:
1.胰岛功能差的糖友。
2.年龄大、病程长的糖友。
3.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的糖友。
低血糖:3.9mmol/L
对糖尿病病友来说,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
不管餐前还是餐后,糖尿病病友只要血糖<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
下面这4类糖友,更容易出现低血糖:
1.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美脲、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醇等)的糖友。
2.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糖友。
3.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友。
4.血糖控制目标过严的糖友。
低血糖常见表现:
· 心悸、焦虑、出汗、头晕、手抖、饥饿感等。
· 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昏迷等。
· 老年糖尿病病友可出现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有些糖友可能无明显症状或出现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平时控制空腹血糖不低于4.4mmol/L ,能大大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容易出现低血糖的糖友,一定要随身携带糖类食品,如果发现自己的血糖值<3.9mmol/L,马上吃15~20克糖类食品,并于15分钟后再测血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13.9mmol/L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标志性特征是“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如果治疗不及时,有死亡风险。
不管餐前还是餐后,只要血糖超过13.9mmol/L,就要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了。
注意,使用SGLT-2i(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名字中带“列净”的降糖药)的糖友,血糖值超过11.1mmol/L,就要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下面这些情况,容易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急性感染、胰岛素不适当减量或突然中断治疗、饮食不当、心肌梗死、创伤、手术、妊娠、分娩、精神刺激等因素,都有可能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这些情况时要积极处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见表现:
· 发病前:部分病友有明显的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症状。
· 失代偿阶段: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常伴头痛、烦躁、嗜睡等症状,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进一步严重脱水,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干燥、眼球下陷,脉搏跳动的快而弱,血压下降、四肢发冷。
· 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最终昏迷。
大约10%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在正常血糖或接近正常血糖的情况下,所以怀疑自己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也要及时就医。
糖尿病病友一旦发现血糖值超过上述“警戒线”,应尽快就医,积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