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血糖值高于(糖尿病血糖值高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血糖超过正常值就是糖尿病?不超这个数,无需用药!

体检时偶尔会发现

咦,怎么空腹血糖超标了

是不是得了糖尿病?

等等,别慌给自己“扣帽子”

血糖超过正常值

可不能直接与糖尿病划等号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

我们特邀37度里健康部落驻群专家 肖方喜(武汉第一医院 内分泌副主任医师)

用专业知识提升糖友们的幸福指数

血糖略高?您可能处于“糖尿病前期”

汉口68岁的徐女士平时买菜时喜欢在街边的药店歇歇脚,让店员帮着免费量量血压、测个血糖。上周早上7点不到,她还没吃早餐就出门买菜了,在熟悉的药店测了血糖,竟达6.5mmol/L,超过了6.1mmol/L的空腹血糖正常参考范围上限。这让她很是心慌,第二天就上医院询问是否得了糖尿病。

血糖高于正常值就是得了糖尿病吗?

我们知道血糖正常范围包括空腹血糖正常范围及餐后血糖正常范围,其中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为3.9-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

而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是指:

典型糖尿病症状:口干,多饮、多尿,体重减轻

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

或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

或加上糖耐量试验的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或加上糖化血红蛋白≥6.5%

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

人们的血糖存在波动,在无糖尿病典型症状时,一次检查血糖高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

事实上,血糖升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饮食:短期内摄入大量高糖食物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

应激状态:如发热、手术、急性感染等应激状态下,血糖也可能升高。

药物: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那么,若空腹血糖居于6.1-7.0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也在7.8-11.1mmol/L之间,属于什么情况呢?

我们叫做糖调节受损,也叫做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是具有糖尿病危险性的状态。

糖调节受损并不是糖尿病,而是提示血糖正在向糖尿病方向发展。这是一个预警信号!

糖尿病哪些情况可以缓解?

实际上,在糖尿病前期的这一阶段,身体已经开始出现胰岛素抵抗或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的迹象。虽然血糖偏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可不必用药,如果积极进行生活干预,是可以避开糖尿病的。

甚至部分2型糖尿病,尤其是确诊后的前5年,都是“逆转”的黄金期,越早干预越好。

1型糖尿病、病程较长、并发症较重、胰岛功能较差的2型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皮质醇增多症、生长激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等),一般不可逆转外,以下2型糖尿病的3种情况,如积极干预,可实现逆转。

部分2型糖尿病

①病程短,尤其是刚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刚确诊时,高血糖毒性作用的时间不长,及时去除毒性后,现有的胰岛细胞功能完全可能恢复正常。

病程5年之内且符合超重或肥胖、C肽水平高、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及其他胰岛相关抗体阴性这3个条件的糖友,也有极大的缓解机会。

②超重或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抵抗是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通过减轻体重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血糖的良好控制。

因此,超重或肥胖患者通过减重有可能达到糖尿病缓解。

③胰岛功能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需要保留一定程度的胰岛功能才有可能实现糖尿病缓解,如果胰岛功能严重受损,一般就不太可能实现糖尿病缓解。

实现糖尿病缓解,怎么做?

1.体重管理

《柳叶刀》一项研究显示,减重10-15kg并维持有助于实现糖尿病缓解,特别是减少腹部脂肪。

2.饮食营养治疗

对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戒烟、限酒,限能量平衡饮食配合运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极低热量膳食、间歇性断食、生酮饮食等,均可促进早期2型糖尿病缓解。

3.运动干预

运动是控制体重的最佳手段之一,也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可使胰岛素抵抗得到持续性的改善。

糖尿病患者可以结合身体基本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一般建议3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选择慢走,60岁以下可以选择快走,年轻人可以适当选择打球、跑步等运动。

4.药物治疗

9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只有极少数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平稳控制血糖,因此,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5.血糖监测和医疗咨询

患者可以使用便携式血糖仪或佩戴动态血糖监测设备在家中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并与医生紧密合作,调整治疗方案以优化血糖控制。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糖尿病血糖失控病情加重的8个表现,有一个就得及时上医院

糖尿病,这一看似“无声”的疾病,实则潜藏着巨大的健康威胁。许多患者在疾病初期往往掉以轻心,认为没有明显症状就不必在意。然而,正是这种忽视,让糖尿病有机会从早期悄然发展到中期,甚至晚期,给身体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当糖尿病从早期步入中期时,身体会出现的八大异常表现,以及为何这些表现绝不容忽视。

一、血糖指标的反复波动与居高不下

糖尿病最直接的体现便是血糖水平的异常。空腹血糖值大于8.54mmol/L、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但不超过8%)、空腹胰岛素及餐后两小时胰岛素的异常升高,这些都是糖尿病病情加剧的信号。血糖的反复波动不仅加剧了胰岛的负担,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控制糖尿病进展的关键。

二、四肢的微妙变化

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患者的四肢往往最先感受到“警报”。手指和脚趾可能会出现发麻、疼痛、灼烧感,甚至触觉过敏,如感到异常的发冷。这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的神经末梢受损所致。更为严重的是,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可能引发足部疼痛、溃疡,甚至肢端坏疽,最终可能需要截肢。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四肢,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三、眼部的“求救信号”

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眼部易流泪、酸胀、干涩疼痛,视力急剧下降,看东西变形等,都可能是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前兆。糖尿病可引起眼底黄斑病变、视网膜病变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眼部问题。

四、口腔健康的“红灯”

口腔问题也是糖尿病的一个“窗口”。口腔黏膜病变、口腔溃疡、牙龈炎、牙周炎、牙齿松动脱落等,都可能是糖尿病在作祟。高血糖环境下,口腔细菌易于滋生,导致口腔感染频发。因此,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检查口腔健康,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五、腹部的“内忧外患”

糖尿病患者的腹部也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尿液泡沫多、颜色发红,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引发的肾炎症状。肾小球炎症或肾小管炎症反应,不仅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还可能进一步损害肾脏功能。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关注腹部症状,定期进行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六、腺体的“微循环障碍”

胰腺炎、前列腺炎、扁桃体炎等腺体炎症,也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这些炎症往往与微循环障碍导致的腺体供糖不足,或代谢产物堆积引发的病菌感染有关。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腺体感染的风险。

七、生殖器的“难言之隐”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还可能引发生殖器部位的皮肤病菌感染、尿道感染、生殖感染疾病,同时伴有性功能障碍等表现。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保持个人卫生,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或男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生殖器问题。

八、全身神经障碍的“连锁反应”

糖尿病还可能引发全身其他神经障碍症状,如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温度觉、针刺痛觉异常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糖尿病已经影响到脑部微小血管,导致脑血流量减少,脑神经元受损。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肌力下降、老年痴呆等严重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并干预神经并发症。

从早期到中期的“过渡期”

糖尿病的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无论是数据指标还是身体表现,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中度至重度糖尿病时,皮肤水肿、视力下降、四肢麻木加重、记忆力下降等症状长期困扰着患者,导致精神萎靡加重。因此,一旦身体出现上述任何一种异常表现,都应视为从早期过渡到中期的“警钟”,及时就诊,切勿拖延。

长期危害: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并发症

长期高血糖、高血脂不仅加剧血管内皮的毒性作用,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从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血管的阻塞,不仅影响小动脉、中动脉,还可能波及大动脉,引发严重的慢性或急性血管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心脏病、中风、视网膜脱落、肾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提醒 :及时就诊,切勿拖延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控制的慢性疾病。一旦确诊,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遵循医嘱,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相关检查。当身体出现上述异常表现时,更应视为及时就诊的“信号灯”,切勿因忽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记住,只要符合一个异常表现,就应及时就医,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联合国糖尿病日|血糖偏高但还没到糖尿病?这个“逆转”黄金期要把握住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该节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共同发起,旨在引起全球对糖尿病防治的重视。

糖尿病作为一种长期的全身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糖尿病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外周神经疾病、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于大众来说,提升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做到科学预防尤为重要。

然而,“糖尿病前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和临床表现,因此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尤其是年龄超过40岁者、肥胖或超重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等高危人群,做到早知道、早预防、早治疗,才能远离“甜蜜”的危害。

每年约5%~10%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是在体检时发现出现了血糖水平升高,但又不足以诊断为糖尿病的情况。这种血糖高于正常值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状态,被统称为糖尿病前期,即空腹血糖≥6.1mmol/L但7.8mmol/L但

根据《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数据,中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1.48亿人)。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持续升高,患病人群数量庞大,主要原因包括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生活方式改变、超重或肥胖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增加等。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虽然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距离糖尿病可能只有“一步之遥”,应提高警惕。数据显示,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此外,长期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有研究表明,高血糖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已经发生,并与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风险增高相关。

积极干预糖尿病前期,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

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减少其进展为糖尿病的可能性,这也是所谓的高血糖的“黄金逆转期”。

生活方式干预作为预防糖尿病的基石,应贯穿于糖尿病前期干预的始终。生活方式干预即通过控制热量摄入、平衡营养、适量运动、限盐、控烟、限酒、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等达到改善血糖的目的。

糖尿病前期人群容易合并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糖尿病患病风险进一步增加。因此对于这些人群,还要通过适当的干预方法,以达到控制体重、控制血压、改善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的目的。

在药物干预方面,一项“津力达对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的干预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津力达组的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了41%。同时,与安慰剂组相比,津力达组多项代谢异常指标,如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指数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该研究日前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表,为糖尿病前期患者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

专家建议,低风险人群在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后未达到预期目标可考虑启动药物干预,高风险人群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启动药物干预,不过药物干预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最好的防御武器。值此联合国糖尿病日之际,大众应以此为契机,提高警惕,从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开始,让糖尿病远离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