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为什么会有儿童糖尿病(为什么会有儿童自闭症)

初夏听语 0
文章目录:

杭州4岁女童确诊糖尿病,为什么小孩也会得这种病?

最近,杭州一名4岁的小女孩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新闻让很多家长揪心:“糖尿病不是大人才会得的吗?孩子这么小,怎么会生病?”其实,糖尿病早已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儿童糖尿病背后有复杂的原因,有些甚至从出生就埋下了隐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孩子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来自网络

糖尿病是分类型的,小孩得病原因大不同。糖尿病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儿童患病主要分三种情况,每种背后的“罪魁祸首”都不一样。

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认错人”,这是小孩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90%以上)。 免疫系统“破坏”:孩子的免疫系统本应攻击病毒细菌,却莫名其妙地“误伤”了制造胰岛素的胰岛细胞。胰岛素就像打开细胞吸收血糖的“钥匙”,钥匙没了,血糖就会失控飙升。

来自网络

可能和这些有关,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人得过1型糖尿病,孩子患病风险会略高。环境触发,某些病毒感染(比如肠道病毒)、过早接触牛奶蛋白等,可能让免疫系统“出错”。

2型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甜蜜负担”,过去2型糖尿病几乎只在成年人中出现,但现在越来越多孩子中招,甚至有些10岁以下的儿童确诊。

来自网络

肥胖是最大推手,炸鸡、奶茶、薯片等高糖高脂食物吃多了,加上久坐不动,导致孩子体重超标。脂肪堆积会让胰岛素“干活效率”变低,最终累到“罢工”(胰岛素抵抗)。

遗传 环境双重打击,如果父母有2型糖尿病,孩子患病风险更高,若再加上不良生活习惯,相当于“火上浇油”。

来自网络

其他特殊类型,藏在基因里的问题。新生儿糖尿病,有些宝宝出生6个月内就发病,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遗传综合征,如唐氏综合征、Wolfram综合征等疾病,可能合并糖尿病。

这些细节可能是孩子的求救信号,小孩糖尿病症状容易被忽视,家长要警惕:突然变成“小水牛”,频繁口渴、一天喝好几壶水还是喊渴。 尿多、尿床,明明已经学会上厕所,却频繁尿裤子或突然开始尿床。

来自网络

越吃越瘦,饭量变大,体重却不增反降。身上有怪味,呼吸或尿液有烂苹果味(可能是酮症酸中毒,非常危险!)。

比如,有的孩子发病前几个月总喊累,家长以为是挑食;有的孩子脖子后面发黑(黑棘皮症),家长误以为是没洗干净等等这些细节一旦忽略,可能延误治疗。

来自网络

虽然1型糖尿病暂时无法预防,但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生活习惯干预。别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孕期妈妈控制体重,避免胎儿过大。

少喝含糖饮料(1瓶可乐=10块方糖),零食换成坚果、水果。每天户外运动1小时,减少玩手机、iPad的时间。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每年查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来自网络

特别提醒

如果孩子确诊糖尿病,家长不必过度焦虑。1型糖尿病虽然需要终身打胰岛素,但通过科学管理,孩子完全可以正常上学、运动;2型糖尿病早期甚至可以通过减重、饮食控制逆转。

儿童糖尿病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照顾不周。早发现、早治疗,每个“小糖人”都能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世界糖尿病基金会(WDF)儿童糖尿病防治指南

点赞关注手留余香,友好评论口绽芬芳。

[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孩子突然爱喝水了?小心儿童糖尿病

近日,一名4岁女孩确诊糖尿病的新闻引起全网热议。儿童糖尿病有哪些症状,是否可以预防?健康微课邀请西南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育林为您开课。

儿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王育林介绍,儿童糖尿病更多的还是以Ⅰ型糖尿病为主,它的典型症状是口干、多饮、多尿以及多食。很多儿童在早期会出现大量饮水、体重下降的症状,也因为高糖还会出现精神萎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到后期发展为酮症酸中毒的话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以及呼气有烂苹果味的情况。有些儿童在体育课上出现创面的时候,还会出现创面难以愈合,包括四肢麻木等症状。

儿童糖尿病的高发年龄是几岁? 儿童糖尿病的高发年龄段在学龄前期以及青春期,也就是4~6岁和10~14岁这个阶段。对于一些Ⅱ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其发病年龄可能会提前。(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来源: 上游新闻

无法根治!东莞一6岁男童确诊糖尿病!这些习惯可能让孩子血糖飙升

谁说糖尿病是“成人专利”?

那些吨吨吨的“快乐水”

咔咔炫的甜食

可能正把糖尿病这个“甜蜜刺客”

悄悄送进儿童圈!

当娃出现

喝得多、尿得多、经常“电量不足”

诸如此类隐藏技能

可别当成“长身体buff”

小心是患上了无法根治的糖尿病

近日

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

(东莞市人民医院)

接诊的一名6岁男孩

就被确诊了“糖尿病”

⚡被忽视的“甜蜜信号

东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接诊的6岁男孩名叫汤汤(化名),在春节期间,他每天饮用含糖饮料,过量摄入巧克力等甜食,逐渐出现多饮多尿等症状。家长起初误以为是假期贪玩熬夜正常表现,但开学后很快就出现咳嗽,像蔫了的花一样,越发无精打采,家长才紧急送医。

经急诊化验,汤汤的随机指尖血糖高达28mmol/L(正常值<11.1mmol/L),完善检查后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收入内分泌科住院。经住院期间制定个体化的控糖方案、胰岛素注射治疗、饮食运动管理指导等措施,汤汤的病情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这个案例警示我们

糖尿病并非成年人的专利

儿童也可能得

而且其急性期的并发症可能致命

家长需提高警惕!

儿童和糖尿病

这两者看似毫不相干

但事实上

儿童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

儿童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类

01 1型糖尿病

占儿童糖尿病90%以上,病因与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相关,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注射胰岛素。

02 2型糖尿病

多与肥胖不良饮食遗传相关,常见于青春期儿童,以胰岛素抵抗为主。

诱发儿童糖尿病的常见因素

01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糖尿病史,孩子患病风险增高。

02 环境因素

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

03 感染触发

如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感染等急症,可能诱发1型糖尿病或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症。

01 发病特点

儿童以1型为主,起病急骤,不易早期发现,易并发酮症酸中毒;成人多为2型,起病隐匿。

02 治疗差异

儿童需长期依赖胰岛素治疗,剂量需随年龄、体重动态调整。 饮食管理强调“计划饮食”,需保障营养均衡。

成人治疗初期可通过口服降糖药后期可能需联合胰岛。饮食侧重低糖、低脂,辅以热量控制,无需额外增加营养供给。

03 并发症风险

儿童糖尿病若控制不佳,对比成人容易提前出现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并发症。此外,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出现发育迟缓智力下降等问题。

众所周知

“ 三多一少 ”

(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下降)

是成人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相比之下

儿童糖尿病症状往往不太典型

若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

需及时就医排查

  1. 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不增反降。

  1. 异常疲惫:

    精神萎靡、嗜睡、活动量明显减少。


  2. 呼吸异常:

    呼吸深快(类似叹气),呼气有烂苹果味。


  3. 反复感染:

    如皮肤疖肿、尿路感染、口腔溃疡等,且不易痊愈。

💡特别提醒:婴幼儿表达能力有限,若出现尿布频繁浸湿、夜间哭闹需频繁喂水,应引起重视!

与成人糖尿病相比儿童糖尿病无论是症状表现还是临床治疗均有所不同所以诊治“小糖人” 不能照搬成人模式

儿童糖尿病虽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患儿完全可以正常成长。家长需摒弃“长大就好了”的侥幸心理,与医生紧密配合,为孩子筑起健康屏障:

01 专业诊治是核心

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规范监测孩子的血糖。定期随诊预防并发症。

02 日常生活管理要点

01 科学饮食

患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需进行计划饮食而非限制饮食:每天保证患儿饮食可供给的能量,早午晚餐的能量比为1:2:2,能量来源于15%~20%的蛋白质、50%~55%的碳水化合物和30%的脂肪。

此外,患儿及家长在日常生活里也要学会食物交换份、碳水化物系数、胰岛素敏感系数等相关概念;了解食物、血糖与胰岛素剂量之间的调节、转化关系。合理的饮食计划及家长的监督十分重要。

02 规律运动

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一些适量强度的运动也必不可少。根据不同患儿的年龄,制定适当的运动方案和运动时间也成了保障血糖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需注意避免空腹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随身携带糖果以防低血糖。

03 心理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与糖尿病患儿并肩作战,做好患儿的家庭生活管理,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疾病,鼓励参与自我管理(如学龄儿童学习注射胰岛素、佩戴动态血糖仪)。

守护糖尿病患儿

从每一口饮食

每一次血糖监测开始!

总的来说

儿童糖尿病管理需五大支柱:

药物是武器

饮食是基础

监测是保障

运动是手段

教育是核心

最终

血糖达标是关键

缺乏任一环节

都有可能使糖尿病的

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家长们

甜食管控

要像防孩子偷看电视一样严格

症状预警得比查作业更敏锐~

毕竟

儿童健康这场游戏

咱们可输不起"血糖值"这个关键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