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饼干妊娠糖尿病(孕妇吃的无糖饼干有哪些牌子)
吃了“无糖饼干”却还是血糖飙升
武汉晚报讯(通讯员许海燕 杨京 记者李丽)平时都很注意饮食,却因为吃了几盒“无糖饼干”,一位年轻“糖友”血糖值飙升入院治疗。医生提醒说,有些号称“无糖”的食品也不能“岔倒吃”,有的甚至只是广告宣传的噱头,广大“糖友”需要谨慎甄别。
31岁的小刘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他平时一直严格地自我监测血糖,不仅坚持药物治疗,饮食方面也比较注意,病情控制得还不错,生活工作都很正常。
11月25日,小刘下班回家后感觉肚子有些饿,想找点东西“垫一垫”。正好母亲刚从外面买回一些“无糖饼干”,号称糖尿病人也可以吃,他便放心地在饭前吃了几小盒。没想到饭后测血糖时,小刘发现血糖仪显示血糖值偏高。他不敢大意,赶紧前往武汉市第四医院就诊。
该院内分泌科的李玉凯医生接诊后发现,小刘的静脉血糖达到34.2mmol/L,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明显表现。为了降低血糖,医护人员对小刘进行了静脉胰岛素注射,并在血糖下降后改为皮下胰岛素泵,继续强化降糖。好在因为就医及时且处置得当,小刘的空腹和餐后血糖很快恢复正常,顺利出院。
李玉凯医生表示,如今市面上有不少声称“无糖”的食品和饮料,有的甚至宣称“糖尿病人专用”。但实际上,这类食物中,有很多也是不能“岔吃”的,更不可能替代药物起降糖控糖的作用。李医生解释说,诸如糕点、饼干之类的食物本身含有大量精制碳水,进入体内后会被快速消化分解成糖分,即使不额外添加糖,过量食用也会导致血糖上升。
同时,有的“无糖食品”并非绝对无糖。相关规定中,每100克或100毫升食物中含糖量不高于0.5克,就可以标注为“无糖”。还有的虽然不添加蔗糖,却为了保持口感风味,用果糖、葡萄糖或者其他甜味添加成分加以替代,也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食用。糖友在选购食品时,需要密切关注成分表,并按照医生的要求控制饮食。
来源: 武汉晚报
想控糖,无糖食品莫乱尝
时下,高糖摄入的危害日益引发关注,无糖食品成为食品界新宠。然而,在商家宣传之下,大众对无糖食品的认知存在误区。
无糖食品,食界新宠
在位于重庆渝北区金开大道的一家超市内,一组货架上整齐摆放着无糖饼干、无糖燕麦片、无糖芝麻糊等食品,货架旁的指示牌清楚标明 “无糖食品专区”。
工作人员指着食品包装上的“无糖”“0糖”“不含糖”字样向记者强调:“无糖食品,就是没有添加任何糖分的食品。”
“没查过,无糖应该是完全不含糖吧。”汪先生从今年3月开始减肥,每晚只吃无糖燕麦片,目前体重还没有明显变化,但他依然坚持购买无糖食品。
记者随机走访6家大型综合超市,这些超市都设有无糖食品专区。其中,销量最高的无糖可乐甚至独自成区,“无糖,畅享美味”的广告语远远就能望见。
“这是给家里患糖尿病的老人买的,糖尿病人要控制血糖,我们只能选无糖食品了。”正在超市挑选无糖饼干的戴小姐说,家中老人每3到5天就能吃完一包无糖饼干,因为“无糖”,子女也就放心让老人食用。
无糖食品,当真“无糖”?
无糖并非“零含糖”。记者查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现,只要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就可以标注为无糖食品。这意味着,希望严格控制糖分摄入的无糖食品消费者,吃这类食品如果缺乏节制,或许事与愿违。
业内人士指出,无糖食品长期食用同样会增加能量摄入,反而容易引起肥胖。值得注意的是,无糖食品尤其无糖饮料中往往不缺咖啡因,容易让人“上瘾”。
“我越来越喜欢吃甜的,别人觉得很甜的食物在我嘴里就是刚刚好的甜度。”食用代糖食品一年多的贾女士说。
“无蔗糖”不等于无糖。记者拿了一袋无蔗糖沙琪玛询问超市的销售人员,该销售人员认为,无蔗糖就是无糖的意思,二者没有区别。
但稍一查看配料表便明白,这种沙琪玛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浆,麦芽糖也属于糖类。“无蔗糖”仅意味着不添加蔗糖,但完全可以添加葡萄糖、麦芽糖等糖类,不能等同于“无糖”。
无糖可能有代糖。在几款无糖酸奶的配料表中,记者虽未发现糖类,却发现了木糖醇、三聚蔗糖等代糖的名字。专业人士解释,无糖食品虽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但必须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剂。须引起注意的是,代糖不易吸收,摄入过多易引发腹痛、腹泻。
无糖食品,谨慎食用
该如何食用无糖食品?专家概括了一句话——只能少量食用聊以满足口感,食用的同时应相应减少主食。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营养科医师朱文艺认为,眼下不少商家宣传“无糖食品”简单夸张,这种不良倾向要尽快纠正,消费者也应对无糖食品常识有所了解,免遭误导。
“我喝粥时会食用无糖食品,一般一周两次,一次25克左右。”蒋女士修读过食品安全与健康课程,知道无糖食品中含有少量糖分,会精确计算其中的糖分含量,绝不多吃。
业内人士建议,在挑选无糖食品时,认真查看食物成分表,优先选择含有低聚糖和糖醇的产品,尽量少选择含有“阿斯巴甜”“甜蜜素”“安塞蜜”等甜味剂的产品。
“不能盲目追求无糖食品,要了解其中的原理。”蒋女士说,如一些无糖饼干虽不含糖,但淀粉含量大得惊人,淀粉进入胃肠道后很快分解为葡萄糖,会提升血糖。
朱文艺表示,近年来号称可以“控糖减脂”的食品层出不穷,但控糖没有捷径:“糖尿病患者和减肥人士应该控制总的食物摄入量,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少吃水果,不喝饮料,适当运动,才是最有效控糖的方法。”
来源: 半月谈
配料表有葡萄糖浆,还敢宣传自己是“0卡0糖”?背后原因不简单
很多中老年人食用的营养品标签上,都会标注自己是“0糖食品”、“0蔗糖食品”。当人们看到这些字眼时,就会默认为,糖尿病也能吃,因为它没有糖。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仔细看看产品的配料表,上面赫然写着“葡萄糖浆”、“麦芽糊精”,这难道不是虚假宣传吗?
“0糖”和“0蔗糖”是两个概念,要分清
蔗糖主要包括白砂糖、冰糖、赤砂糖等食用糖,有甜味会产生能量。大约每1g的砂糖能够产生17千焦的热量,人体想要代谢摄入的糖分,需要协调肠胃、肝脏以及肌肉促进代谢,存储能量。“0蔗糖”食物中不能含有这些糖分,只能使用代糖。
既然提到了代糖,就要说一说“0糖”。一些人吃东西的时候会发现,虽然标注着“0糖”,但是喝起来还是有甜味。这或许就和其中的代糖有关。代糖可以分为营养性的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的甜味剂,前者和蔗糖一样,会产生少量的热量,后者不会产生热量。
营养性的甜味剂包括山梨醇、木糖醇、甘露醇等,甜味和蔗糖相近,但是每公斤产生的热量比蔗糖低。而非营养性的甜味剂中也可以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种,不产生热量。比较安全的是天然的甜菊糖、罗汉果甜苷等。而人工合成的有安赛蜜、甜蜜素、阿斯巴甜等。
看到这里,其实就已经能够解答很多人的疑惑了。为什么有些食品写着“0糖0卡”,但是配料表中还有“糖”的存在。
第一个原因,虚假宣传。混淆“0糖”和“0蔗糖”的概念,虽然没有用蔗糖,但还是用了其他的糖分,比如木糖醇、山梨醇等。这就不能算是真正的“0卡0糖”了。
第二个原因,用的糖不同。根据国家规定,无糖的食物中,需要每100ml/g中含有的糖分在0.5克以下,能够符合这个标准,就可以称自己是“无糖”食品。这就让一些用了非营养型甜味剂的食物,能够跻身“0糖0卡”食品的行列。
你在购买食物的时候,会刻意找那些“0糖0卡”或者“0蔗糖”的食物吗?
小周表示,自己自从查出妊娠血糖高之后,就特别关注这件事,严格控制自己摄入的糖分,生怕血糖继续升高。为了稳定血糖,又能一饱口福,她去超市买东西都会挑“0糖0卡”的饮品,食物也尽可能选择“无糖”、“无蔗糖”的,以便于控制糖分摄入。
但一段时间后再去复查的时候,医生却表示血糖还是比较高,一问才知道,原来小周这段时间吃的食物,不少都会升高血糖。
比如无糖饼干,虽然其中确实只添加了一些代糖,但是因为食物本身的特点,含有较高的碳水含量,这样的“无糖”食品,如果肆无忌惮的食用,摄入的热量也不低。要知道能够影响人体血糖的,可不仅是食物中的“添加糖”,还包括食物中原本就含有的淀粉、脂肪等,也可能在人体内转化为糖分,升高血糖。
为了减肥、控制血糖,保护血管,而选择“0卡0糖”的食物,不一定就是安全的。甚至有一个概念需要被澄清,“0糖”不等于健康。
有的人觉得自己买来的0糖食品不管怎么说,肯定要比添加了蔗糖、代糖之类的游离糖的食物要健康吧?不见得。
一些“0糖”食品中添加的代糖是人工合成的甜味剂。这些甜味剂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热量,食用后也可能对减肥不利。其次,人们在长期摄入这些甜味剂后,能够刺激大脑产生愉悦的感觉,但是身体却没有摄取到糖分,很可能因为这种反差,让人出现更强的进食的欲望。
而且很多人觉得0糖食品比较健康,完全采用这样的食物来代替日常饮用水或者食物,这也可能造成人体摄入的营养不均,并且可能因为食品中其他的物质而给健康带来威胁。比如0糖可乐中糖分虽然少了,但是碳酸饮料对人体的伤害还是不会减少的。
与其盲目的相信“0糖0卡”食物就是健康食物,不如在日常饮食中多下功夫,擦亮眼睛选择真正“0糖”的食物,适当进食,也能对健康更有好处。尤其是存在糖尿病、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多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