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尿毒症合并糖尿病(尿毒症合并糖尿病可以用呋塞米和格列本脲吗)

郑州人民医院 0
文章目录:

52岁男子糖尿病合并尿毒症,胰肾联合移植术后“重获新生”

52岁的李大哥(化名)是内蒙人

从事畜牧生意

一家人在他的辛劳下

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他平日里工作忙碌

生活也不规律

很少有时间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

饮食上也不节制

无肉不欢、顿顿有肉

还爱抽烟

喝饮料吃甜食

看见桌上有糖就一直吃

2008年

他在当地医院体检发现

患有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不理想

后改胰岛素控制血糖

糖尿病初期身体没什么感觉

由于当地医疗水平有限

加上忙于经营生意

李大哥对糖尿病的危害不够重视

2011年

李大哥感觉自己的双眼逐渐模糊

到后来居然看不清路牌

去医院检查发现

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

他出现了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双眼眼底出血”

他这才体会到糖尿病的危害

由于自己是家里的支柱

必须积极治疗

他先后进行了

三次眼底手术

视力仍然不理想

谁知屋漏又逢连夜雨

2015年

李大哥又发现自己的身体浮肿

去医院检查

查肾功能血肌酐131umol/L

(正常范围在40-110μmol/L)

尿蛋白2

被诊断为

“糖尿病肾病”、“尿毒症”

他这才对糖尿病重视起来

认真控制血糖

但肾功能损伤已经形成

并且逐渐发展

2022年

李大哥不得不接受血液透析

但在透析过程中经常出现抽筋、

血压骤降、心悸等并发症

透析后更不敢喝水、饮茶

这让李大哥感到非常痛苦

由于他身体不好

整个家庭都陷入“泥潭”

多方寻求治疗

在病友的介绍下

他了解到器官移植

能够帮助他和家庭摆脱困境

“我是糖尿病引起的尿毒症,听病友说,只做肾移植,糖尿病仍然会影响新的肾脏。肾移植只有跟胰腺移植一起做效果更好,术后不用长期再打胰岛素,不用担心对肾脏影响,术后恢复效果也好,一举两得。那个病友和我同样的病,做完胰肾联合移植效果很好,所以我也下定决心,来做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李大哥说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

在郑州人民医院

李大哥等到了匹配的胰腺和肾脏

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

名誉主任陈新国组织下

副主任关兆杰带领

胰腺移植团队、肾移植团队

在手术室、麻醉科、输血科医生等

多科室积极配合下

历经7个小时

顺利完成了胰肾联合移植手术

术后重症监护室、护理团队共同努力配合

经过精心治疗

患者身体慢慢恢复

一家人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陈新国主任告诉小编:“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糖尿病并发症。手术难度极高、风险大,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术前检查、移植手术、术后管理及出院后随访,每个环节必须认真处理,才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移植器官的长期存活率。这需要强大的团队协作才能获得成功,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器官移植中心有资质和技术能力开展该项目。”

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介绍

郑州人民医院拥有心脏、肝脏、肾脏、小肠、胰腺移植资质,是郑州市人体器官移植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立于2002年6月,设五个独立单元,分别为器官移植内科病区、器官移植外科病区、器官移植ICU、血液净化中心和器官移植实验室。主要开展肾脏移植、肝脏移植、心脏移植、胰腺移植、小肠移植、大器官联合移植等。现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河南省器官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床位202张,拥有血液透析机82台,连续性床旁血液滤过机21台,人工肝1台。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又称“糖肾”,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

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约25%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会在6-8年进入尿毒症,最终只能依靠血液透析治疗或进行移植手术,来维持生命。

糖尿病肾病移植与普通移植有什么不同?

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进行单纯的肾脏移植来治疗终末期肾病,虽然恢复了肾脏功能,但糖尿病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而且,肾移植术后需服用的抗排斥药也会对血糖产生不利影响,使血糖比移植前更难控制,糖尿病所导致的血管病变等继发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移植肾的长期存活时间。

糖尿病就是胰岛素缺乏或者胰岛素抵抗所致,而胰岛素是胰腺产生的。患者自身胰腺功能不足,可以通过联合胰腺移植治愈。

哪些人可以做胰肾联合移植呢?

糖尿病所致尿毒症,或者尿毒症合并严重的糖尿病,均是胰肾联合移植的适应症。I型糖尿病是胰腺移植的经典适应症,近年研究表明,II型糖尿病接收胰腺移植,效果也和I型同样好。

当然,不是所有糖尿病都需要移植胰腺。如果糖尿病程度不严重,血糖较易控制,且没有低血糖发生,无明显糖尿病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可以只做肾移植。术后通过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

胰肾联合移植后

能使糖友完全摆脱透析和胰岛素依赖吗?

如果同期将胰腺和肾脏联合移植,纠正了糖尿病引起的尿毒症,摆脱了血液透析,而且不再需要注射胰岛素,不必像糖尿病患者那样控制饮食。同时可逆转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一般移植后3-6个月后,患者可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和正常人没什么差别。所以,胰肾联合移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和尿毒症两个问题。

深圳首例胰肾联合移植成功 尿毒症与糖尿病有望同时治愈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鸿飞 通讯员深三院

近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移植一科团队成功为40岁的胡女士(化名)进行了深圳首台胰肾联合移植手术。胡女士是一位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患者,胰肾联合移植为她同时治愈了糖尿病和尿毒症。

该院肾移植一科主任付迎欣介绍,目前,约有40%的尿毒症患者是糖尿病导致,胰肾联合移植成为这类患者更好的治疗方式。

查出糖尿病后,她又被确诊肾病

2015年,31岁的胡女士意外受了外伤。奇怪的是本不严重的伤口却久久不能愈合,在前往医院就诊后,胡女士被确诊了糖尿病。医生跟她解释,血糖过高会影响伤口的愈合。此后,胡女士开始注射胰岛素控制糖尿病。

然而天不遂人愿,尽管一直在努力控制血糖,胡女士的糖尿病还是进展了:2020年,胡女士因为一直水肿被查出肾功能异常;2023年初,她的肾病进展到了需要透析的地步。

透析需要规律地一周3次,透析期间饮食也需要严格控制。胡女士是全职妈妈,孩子还在上学,每次到了要透析的日子,她都只能提前很久把孩子送到学校,然后马不停蹄赶到医院透析;一旦多吃了一点食物,第二天她就不敢再吃东西,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透析的医院里,胡女士第一次听医生说起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可以治疗她的病,经朋友介绍后,她来到了深圳市三医院排队登记,等待移植。

深圳市三医院肾移植一科主任付迎欣介绍,我国是糖尿病大国,目前约有1.3亿的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这一全身性疾病同时会累及肾脏导致糖尿病肾病。

“如果只做普通的肾移植手术,相当于只解决了肾病,糖尿病还是会在之后继续影响移植肾,患者无法脱离胰岛素生活,而且术后服用的药物可能会导致血糖更难控制。”付迎欣说。

填补深圳空白,术后95%患者可脱离胰岛素生活

2023年11月15日,深圳市三医院取得了胰腺移植资质,填补了深圳此前在这一领域的空白。2024年5月30日,在排队登记一年多以后,胡女士等到了合适的供体,深圳首例胰肾联合移植就此开始。

胰肾联合移植因其血管吻合、胰腺外分泌引流方式等因素,手术难度极大,是实体器官移植中最困难的手术之一。据悉,目前国内有约200家器官移植中心,其中40余家拥有胰腺移植资质,但常规开展胰肾联合移植的移植中心只有10余家,目前我国全年完成胰腺移植约100余例,数量远远少于其他实体器官移植。

付迎欣介绍,这个现状是胰肾联合移植供受体评估严格和外科手术的复杂过程导致的。付迎欣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长期从事胰腺移植工作的外科医生之一,曾有主刀80余例、参与400余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经验。

在经历了超过8小时的手术后,胡女士顺利“换”上了新的肾和胰腺,目前,她已完全脱离胰岛素及降糖药物治疗,移植肾及移植胰腺功能恢复正常,可以下床自主活动并开始恢复饮食。付迎欣表示,术后通过规律的随访和有效防控并发症,约95%的患者可以脱离胰岛素生活,70%以上可以达到移植肾和移植胰腺长期存活。

深圳市三医院院长卢洪洲表示,该院目前已形成了感染医学、器官移植和肿瘤生物治疗“三驾马车”引领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综合学科群支撑着医院在器官移植领域的发展。

深圳市三医院党委书记徐勇表示,自2017年取得肝、肾移植资质,2023年取得肺、胰腺移植资质以来,该院已经在大器官移植领域步入了新的阶段,器官移植学科群已初步建立,正在筹建器官移植研究院,八万多平米的器官移植大楼年内也将投入使用。

糖尿病无非就血糖高点,怎么还引起尿毒症?警惕:莫让无知害了你

大家好,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肾内科医师,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与各种肾脏病患者打交道。给大家说个你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像我们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血透加腹透总共的数百名尿毒症患者中,是因为糖尿病导致做透析的病人可以占到总透析人数的1/3还要多。在平常人眼中,觉得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我人又没有什么不舒服,该吃能吃,该睡能睡,吃嘛嘛香。这其实是极其危险的想法,糖尿病它就是一个沉默中的杀手,防不胜防,为什么我要把“糖尿病”说得这么坏?看完本文大家即可明白。

糖尿病!你知道多少?

我们常讲三高三高,这其中一高就是“高血糖”,其主体便是“糖尿病”。它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病之一,已经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并没有因为医疗水平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放缓脚步,反而是患病率、发病率急剧上升。预计到204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总人数将达到6.42亿之多,这是什么概念,全球也才70来亿人口。

糖尿病与肾脏病的关联

●不少人的观点说“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一些”,这是极其片面的看法。我们在临床上最要担心的就是糖尿病所带来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拿急性并发症来讲,当血糖高到一定程度时可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再往上就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注意,这是可以致命的。再拿慢性并发症来讲,全身多个脏器均可累及,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感染以及今天要给大家分析的“糖尿病肾病”。

●由于篇幅有限,对于糖尿病的其它并发症在这我就不过多讲解,下面直接切入主题,给大家理清糖尿病与肾脏病的管理那。对于肾脏的理解,很多人会误认为它是“性能力强弱”的代表脏器,其实不然!在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来,它就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一个代谢器官。我们所用的需经过肾脏代谢的药物、人体的肌酐、尿素氮、微球蛋白等毒素的代谢以及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都需要依靠我们的肾脏来完成。

●正是基于肾脏的这些功能,所以它的血供是极其丰富的,它就是要依靠这种高灌注状态来完成各种废物、毒素的代谢,从而清除出体外。所以除了肾动脉、肾静脉外,肾脏中的数百万个肾小球它就是由各种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等构成。话分两头,我们再看看肾脏的损害是怎么跟高血糖搭上边的。

肾小球

●注意,我们人体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它将破坏我们动脉的内皮系统,引起动脉的粥样硬化,这就是病变的基础。上面给大家讲到,我们肾脏中发挥滤过作用的肾小球它是由众多的细小动脉构成的,而这些小动脉在高血糖状态下 也可发生病变,最终引起各个肾小球的硬化。肾小球硬化代表着什么呢?即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肾功能减退,尿液中可出现本不该出现的蛋白,肌酐、尿素氮等毒素清除不出去,所以化验血时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会升高,这就是糖尿病引起肾脏病的根本原因。

●那么肾脏病它又急慢性之分,糖尿病作为一个慢性疾病,故对于肾脏的损害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达质变的过程。那么慢性肾脏病根据 肾小球滤过率的高低又可分为1期、2期、3期、4期、5期。这个第5期我们在临床上称之为终末期肾脏病,也就是大家常讲的“尿毒症”。在尿毒症状态下肾脏的数百万个肾小球几乎已经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所以此时的病人有肾脏也等同于没有肾脏,因为他的肾脏已经没有功能了。解决办法无非就两种,要么选择肾移植,要么选择透析,别无他法。

我有糖尿病,该怎么避免患上尿毒症?

●这其实就讲到了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办法,在这我告诉大家,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30%-40%的患者将发展成为糖尿病肾病。尤其是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如没有及时的临床干预,每年的尿蛋白增长速度可达10%-20%,10-15年后进入显性肾病,而且还是不可逆的。我可以告诉大家,当你出现尿微量蛋白时,完全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普通的尿常规尿蛋白这个项目还有可能提示阴性。等发展到糖尿病肾病4期、5期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全身水肿、高血压、急性心衰时一查发现已经是疾病晚期。

●所以对于慢性病治疗,我的心得就是重在预防,重在平时的疾病管理,这不仅仅只是靠医生,更重要的还是得靠患者自己。所以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解决办法,我的临床经验就是三级防治措施,并且在不同的病期、不同的治疗对象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一级预防,防止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病,微量白蛋白尿是重要的危险信号。由于很多罹患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罹患有高血压,所以这一级上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这两样事做好,我告诉大家,问题不大。

●对于二级预防,就是防止早期的糖尿病肾病发作为显性的糖尿病肾病,即从微量蛋白尿期发展为大量蛋白尿期。具体所做的事情还是一样,严控血糖、血压,选择具有肾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某某普利、某沙坦类的。在三级预防上,就是防止或者说尽最大的可能延缓显性糖尿病肾病发作为终末期肾脏病。在这一、二、三级的预防中,原则就是以上讲到的几点,具体的临床诊疗措施根据病人具体的疾病情况、临床特点综合决定。

目标上血糖的控制目标建议空腹血糖5.0-7.2mmol/l,餐后血糖<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建议控制130/80mmhg以下,如果尿蛋白的排泄率>1g/24h,,血压更严格,需要在125/75mmhg以下;血脂上总胆固醇要控制在<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mmol/l,甘油三酯<1.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mmol/l,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才是正解。

作者寄语:本回答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本文不加入专栏,无偿、免费地让大家阅读。愿对那些受到谣言误导、没有医学知识、没有健康保健观念的群体有所帮助。头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如有不同观点可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觉得学到了有帮助,不要吝啬,献个爱心,点个赞,转发一下帮助更多人,感谢支持。#人人关注肾健康##关注她健康#@南方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