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会引起腰酸吗(腰疼和血糖高有关系吗)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腰酸背痛、变矮、驼背,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在作祟

腰酸背疼、腰弯驼背、身高变矮、稍遇外力即易发生骨折,这不属于自然衰老,这是骨质疏松惹得祸。

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髋部骨折、腕部骨折及无明显症状的脊椎骨折,绝大多数是由于骨质疏松所致,身高缩短、O型或X型腿、驼背也较常见。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躯体骨骼长期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那么,糖尿病和骨质疏松有什么联系?应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狼狈为奸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从多方面影响骨骼健康,是引起和加重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我们人体骨骼组织由两部分组成:胶原等蛋白质形成的骨基质,和以钙、磷化合物为主的骨盐。骨盐沉积在骨基质上构成骨骼。牢固坚硬的骨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直保持着“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

但是,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可能会出现各种类型的骨病。例如,当“骨形成”的速度跟不上“骨吸收”时,骨骼中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就会引起骨质疏松症,使得骨脆性和骨折风险大大增加。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存在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紊乱,也会引起钙质流失和骨代谢的异常。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尿,而大量的钙、磷矿物质就会随着尿液排除体外,如果此时缺乏必要的钙剂补充,就会造成患者的“钙负平衡”,继而引发一系列的激素水平变化,促使溶骨作用增强,最终导致骨质脱钙、骨质疏松。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活性维生素D水平往往偏低,这会影响钙、磷等矿物质在肠道的吸收;2型糖尿病所特有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对于骨骼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它会影响蛋白质的正常代谢,使骨基质合成减少;糖尿病患者由于饮食控制,常规食谱中的钙、镁、锌含量明显不足;一些降糖药物也可能对骨代谢产生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最终导致糖尿病患者骨基质减少,骨小梁破坏,骨密度降低,成为骨质疏松症发作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

糖尿病骨质疏松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凡糖尿病患者伴有腰背疼痛、乏力,驼背、身材变矮甚至骨折等临床症状,同时伴有尿钙升高(大于200mg/24h)时,均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骨质疏松。骨密度仪检查发现骨量减少可确诊。

骨密度仪检查国际判定标准

  • T值≧-1.0为正常,-2.5
  • 骨密度降低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预防骨质疏松的方法

调整生活方式:加强营养、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8~1.0克/千克体重,并每天摄入牛奶300毫升或相当的奶制品;充足日照,上午11:00至下午3:00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分钟;规律运动,推荐规律的负重及肌肉练习,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

严格控制好血糖:避免糖尿病骨病的第一步是控制糖尿病,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通过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延缓各类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选择治疗药物时应该注意避免使用影响钙吸收和排泄的降糖药物,及可能会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的降糖药。

补充骨健康补充剂: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毫克(元素钙),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毫克,应尽可能通过饮食摄入钙,如食用牛奶及乳制品、大豆及豆制品、虾皮虾酱、油菜、小白菜、空心菜等,不足时可通过钙剂补充;

补充维生素D:成人推荐维生素D每天摄入量为400国际单位(10微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推荐摄入量为600国际单位(15微克)/天。对于有肝肾功能损害并发症的患者及老年人,在给予足量钙剂的基础上可给予活性维生素D——骨化三醇。

骨质疏松治疗方法

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需结合病人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除了补钙、补充维生D外,在控制糖尿病的同时,可参照原发性骨质疏松相关指南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骨量减少并具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应使用药物治疗。

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骨形成促进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

抑制骨吸收又促进骨形成的药物:维生素K2类、锶盐;

中成药骨碎补总黄酮制剂、淫羊藿苷类制剂、人工虎粉制剂等。

康复疗法: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及康复工程等;疼痛严重的适当给予止痛药物治疗。

作者: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陈泉峰

这3种维生素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降糖有大帮助,你补够了吗?

糖尿病是一种挺“烦人”的疾病,因为现在人类还没有找到能够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方法,除了用药物帮助控制血糖外,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都要小心谨慎,避免吃错了什么导致血糖波动过大、病情加重。

但也有一些病人由于过于“小心翼翼”地关注饮食与血糖之间的关系问题,忽略了维生素的补充,不仅可能会导致身体产生一些其他的不适,还有可能增加控制血糖的难度。医生提醒,有3种维生素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大有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格外关注这些维生素的补充问题。

过于注重饮食,导致缺乏维生素?

李大伯今年63岁,去年确诊了糖尿病,医生叮嘱李大伯一定要按时服药,并且注意饮食,少吃那些升糖快的食物。

李大伯回家后就开始调整食谱,他听说糖尿病患者应该保持饮食清淡,于是他基本上顿顿吃素,偶尔太馋了才吃一点肉。一段时间下来,李大伯的血糖虽然控制得不错,但是他经常觉得头晕、看不清楚东西,偶尔还会感到手脚发麻

这让李大伯感到十分奇怪,他觉得自己的血糖已经控制得不错了,怎么还会出现这么多不适呢?于是他赶紧前往医院检查,想找到问题的所在。

听完李大伯描述的症状后,医生给李大伯查了一下维生素水平,最终发现李大伯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12才会导致上述症状

医生表示,一方面,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肉类、动物内脏和蛋黄中,而李大伯因为担心胆固醇和脂肪摄入过多,日常饮食基本吃素,导致摄入的维生素B12减少;另外一方面,李大伯现在在服用二甲双胍类药物进行降糖,而这种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导致人体内维生素B12减少。

两个因素叠加,就导致李大伯缺乏维生素B12,并产生了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

医生告诉李大伯,糖尿病患者虽然要注意饮食健康,但是也要关注维生素的问题,尤其是有3种维生素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着较大的帮助,平时一定要注意补充维生素。

第一种维生素B族:改善血糖和血管

第一种需要注意补充的维生素就是维生素B族。医生表示,维生素B族包括多种维生素,他们在糖代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像李大伯所缺乏的维生素B12,它可以保护神经髓鞘,防止周围神经因为血糖长期升高而导致的周围神经炎,避免出现手脚发麻,甚至感觉身体里有“蚂蚁在爬”等不适的感觉。所以,李大伯应该在控制血糖稳定的基础上,多吃一些鱼蛋肉,补充维生素B12,以避免再次出现不适症状。

此外,维生素B的“大家族”中还有不少其他“成员”也对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有着积极作用。

例如维生素B3——即烟酸——在体内代谢后会形成烟酰胺,它在脂类、糖分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项研究发现,烟酰胺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另外一项随机双盲临床实验则发现,对于一些较为肥胖的中老年妇女而言,烟酰胺能够提高她们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她们降低血糖。

不过,如果患者盲目补充维生素B3,导致体内维生素B3含量过多,反而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因而补充维生素B3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过量。

例如维生素B6,它在人体内会形成一种糖代谢所必需的辅酶,如果缺乏维生素B6可能会影响胰岛素发挥作用,因而补充维生素B6实际上有助于患者控制血糖。

还有一些维生素B族会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方面起到比较大的作用。像维生素B1,研究发现,缺乏维生素B1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产生多种血管问题,而糖尿病患者会通过尿液大量丢失维生素B1,这有可能导致糖尿病足的进程加剧。

这些维生素B族几乎都在肉类中存在,有一些像是烟酸、维生素B6等还存在于蔬菜中,因而如果糖尿病患者想要补充维生素B族,可以首先从改变饮食习惯、合理增加肉类食品的摄入开始。

只不过,糖尿病患者首先还是要保障血糖控制平稳,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相应的维生素B族补充剂来增加营养,千万不要自己盲目进补,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第二种维生素D:改善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患者需要补充的第二种维生素就是维生素D。大多数人都知道,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有利于维持骨骼的健康,但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维生素D对于糖尿病患者同样意义重大。

有一项研究发现,有60%-70%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了维生素D水平下降的情况,研究人员认为,这意味着维生素D的水平与糖尿病有着一定的关系。

据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即如果将糖尿病看作是体内的一种“炎症反应”,那么维生素D就能够通过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来改善胰岛素抵抗。

所谓胰岛素抵抗,是指人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现代医学认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特征。

这一结论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研究人员在对缺乏维生素D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后,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此外,维生素D含量不足还可能会导致罹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有一项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以帮助进行糖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并改善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此前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糖尿病合并多种并发症住院治疗,在进行了胰岛素强化治疗和维生素D3肌肉注射治疗后,患者不仅血糖控制平稳,腰酸背痛的症状也得到了改善,而且,她的抵抗力也得到了增强,过去三天两头感冒的情况不再出现。更重要的是,这位患者出院后胰岛素的用量还较之前降低了,可见,维生素D对于糖尿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医生告诉李大伯,除此之外,随着他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可能会还会合并骨质疏松等症状,及时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这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补充维生素D相对更加容易,只要多晒晒太阳,人体就能够合成维生素D。医生提醒,一般而言,在裸露脸部、胳膊的情况下,晒太阳半个小时,人体就可以合成足够一天用的维生素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隔着玻璃窗晒太阳,其实是一种“无效”晒太阳的行为,是无法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因此在晒太阳时最好直接去户外进行活动。当然,在晒太阳时也要注意避免强烈阳光长时间直射,以免晒伤皮肤。

此外,多喝牛奶、多吃鸡蛋、三文鱼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也能够增强摄入,补充维生素D。

当然,如果通过晒太阳和改变饮食后还发现缺乏维生素,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额外补充维生素D。医生表示,如果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正常,可以直接补充普通维生素D,否则就应该补充活性维生素D。

第三种维生素C: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第三种需要注意补充的维生素就是维生素C。维生素C是我们比较了解的一种维生素,不过,我们对它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预防感冒”上,实际上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发现,较高的维生素C摄入量有利于降低糖尿病的相对风险。

有研究人员指出,维生素C缺乏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患者胰岛素缺乏、血糖升高,又会影响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加重维生素C缺乏的状况,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假如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C,就可能产生动脉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为此,研究人员给给糖尿病患者注射了维生素C,结果发现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尿糖也减少了;而给健康人注射同样剂量的维生素C后,其血糖却没有明显变化,因而,研究人员认为大剂量的维生素C能够降低血糖,并改善糖类、脂类的代谢,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可以适当增加维生素C疗法,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医生提醒,其实我国有大约65%的人存在着维生素C摄入不足的情况,而糖尿病患者所需的维生素C比普通人更多,因而糖尿病患者更应注重补充维生素C。

而且,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C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吃维生素片,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糖分却没有那么高的水果。

医生提醒李大伯,多吃水果的前提是要控制好血糖,而且也不能盲目补充维生素C,因为摄入过量的维生素C反而会导致血液中的维生素C减少,可能产生暂时性维生素C缺乏的症状,还有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的维生素B,造成维生素B缺乏,引起各种不适。

总的来说,主要就是记住一条,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不适之后,一定要尽早到医院检查,如果是因为缺乏维生素导致的,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补充,千万不能自己盲目补充维生素,反而弄巧成拙。

李大伯听了之后,连连表示没想到补充维生素还有这么多门道,看来光吃蔬菜也不行,还是得搭配均衡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详解腰椎间盘突出为何导致腰疼

济南股骨头医院的专家指出实践证明,不进行平时的锻炼没经常保持一个姿势,使腰部受到损伤,就很容易患上腰椎间盘突出。下面讲述腰椎间盘突出为何导致腰疼。

1、腰肌劳损、韧带扭伤、痉挛

腰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腰肌的损伤或韧带的拉伤。在搬运重物时姿势不当,肥胖,剧烈运动等都可以导致肌肉韧带的损伤。经常背着较重的背包和长期不恰当的睡姿也可引发腰痛。腰部位置特殊,活动度大,特别容易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损伤,引起疼痛。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治疗及时,这些腰痛是可以治愈的。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及时治疗,一旦转变成慢性的腰痛,肌肉将长期处于一种痉挛状态,这是人体避免进一步损伤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同时也因痉挛带来了长期的慢性疼痛。一般而言,因肌肉和韧带损伤导致的腰痛往往在比较年轻的人群的发生,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们处于人生的生命比较活跃的阶段。

2、骨关节炎

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特别是年过半百的中老年,有时候腰痛常与脊柱的关节炎有关。除了四肢那些我们可以在体表触及的大小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等,脊柱也有许多我们无法在体表看到的关节,临床医生习惯称之为“小关节”。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腰椎间盘退变导致其高度的降低,椎骨与椎骨之间的软垫质量下降,脊柱后方的这些小关节长期处于一种非生理的负荷状态,类似于膝关节缺少了半月板的衬垫。关节的骨面直接接触,过度受压,逐渐出现了增生,肥大等形态的变化,严重者关节畸形,临床表现为背部僵硬,疼痛。有时甚至出现错位的情况,会导致非常尖锐的疼痛,患者感觉到“腰像断了一样,无法支撑体重”。这种退变,也会导致人体的代偿,像椎体的肥大,骨刺的出现等,都是一种“自稳定”的结果。这一类疼痛,50~60多岁的人最多,等到新的稳定建立,如大量的骨刺生长,这类疼痛往往会缓解,这也是为什么70~80多岁的人群很少有这一类疼痛的原因。相对而言,肥胖的人群出现这些这些疼痛较早,也比较顽固。

3、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

椎间盘突出是我们听到的与腰痛最密切的一个名词,还常常与坐骨神经痛有关。确实,椎间盘突出症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正常的椎间盘像一个充气的轮胎,周围是一圈非常坚韧的像橡胶样的纤维环,被其包裹在中间的被称为髓核的东西是一团非常柔然的物质,含有大量的水分,起到的作用像轮胎里的空气一样,维持着椎间盘的张力,避免轮胎橡胶――纤维环不受磨损。年龄、外伤等因素导致的老化使得椎间盘脱水,逐渐像瘪了气的轮胎,最后橡胶圈(纤维环)破损,髓核由于“爆胎”而突出。突出的髓核会压迫坐骨神经和支配腰部的神经,导致下肢的疼痛,麻木和腰痛。与骨关节炎一样,这其实也是人生衰老、退变的一种形式,只不过表现得比较急剧一点,而且常常与激烈运动或是搬动重物有关。涉及的人群也往往在生命更为活跃的30~40岁左右的阶段。

骨质疏松的危害是近几年才被我们认识到的。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骨钙的总量在减少,尤其是绝经期后的妇女,变化更为明显。这使得全身的骨胳不仅仅是椎骨,都变得更为脆弱,甚至可以因为轻微的外伤而出现骨折。对于骨质疏松的椎骨而言,严重者椎骨可以像一个空的蛋壳一样,受到轻微的外力就出现压缩性骨折,最后导致腰背部的疼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七、八十岁的驼背老人,就是因为长期、反复、多节椎骨的压缩性骨折,导致了越来越“罗锅”的外形。

5、纤维肌痛症

纤维肌痛症是一种引起慢性腰痛的疾病,表现为肌肉的容易疲劳和多发性的痛点。这些痛点位置广发,典型的纤维肌痛症的诊断需要两个症状: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广泛性腰背部肌肉疼痛;有明确的至少11个以上那个的压痛点。

引起腰痛的其它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肿瘤、强直性脊柱炎、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糖尿病也可以引起慢性腰痛,妇科疾病如盆腔炎和肾绞痛也容易和腰痛混淆。心理疾病也越来越成为腰痛的一个诱因。

6、腰部脊椎管狭窄症

脊骨里有脊髓神经通过的隧道“脊柱管”。如果脊柱管变得很狭窄,就会压迫神经,走路的时候会感觉下肢疼痛,麻痹,无力感,从而导致走路困难。稍稍休息一下的话症状就会缓解,能够继续走,但是,不一会相同的症状又会发生,走路就会变得很困难。根据压迫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很多类型,严重的话有时也会出现排尿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从脊骨发生变形和椎间板的问题来看,发展成脊椎骨狭窄症的情况很多,所以相对来说这种病多见于年轻人。

7、脊椎分离症—脱落症

脊椎分离症又名脱落症,常见于第四、第五腰椎。构成腰部(腰椎)的一部分被分离的状态就是分离症。如果构造变得不稳定的话,分离部分的骨头,前面有时会脱落,把这个就叫做脱落症。通过脱落症刺激到神经的话,有时也能看到下肢麻痹和疼痛等等的症状。脊椎分离症有时能用X光摄影技术确认。分离症多见于做激烈运动的小孩,但没有症状的时候也很多。

背骨是由24个椎骨重叠组成,从它下面数到第五个为止是腰椎。它们之间有减少冲击作用的椎间板。变形性脊椎病,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背骨的关节和椎骨里繁殖着像骨刺一样的刺,椎间板的状态也越来越严重。据说骨刺在50岁左右的人当中占80%。这样也不能够断定是腰痛,但是,继续发展的话会出现刺激神经,下肢麻痹,无力感之类的症状。

9、内脏疾病

因为有可能出现与内脏疾病有关的腰痛,需要紧急接受治疗的腰痛,所以要注意腰痛以外的症状。另外,由于跌倒痛击臀部和腰或事故引起的腰痛时也应该及时去医院。如有下面的症状一定要引起注意。①即使一动不动的躺着腰也会疼。②发热,发冷,出汗。③与动作没关系,但腰也会疼。④晚上腰疼。⑤无力感,麻痹感。⑥能看见排尿和排便时有异常。⑦腰痛每天都在恶化。⑧不管做什么样的姿势疼痛依然不减,什么缓和的策略也没有。另外,伴随着腰痛和背部疼痛,有可能会发生胃肠,胰脏,肾脏,膀胱等等的疾病和子宫内膜症,子宫癌,血管闭塞等的病症。

看来腰椎间盘突突出的危害还挺大,导致腰疼,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如有其他问题可搜索关注“sdjnggtyy”公众号及时获取骨科健康咨询或拨打0531-87189799了解详情。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