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哪个指标看糖尿病(体检哪个指标看尿酸)
如何通过体检报告发现糖尿病风险?看这3项有无升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这个话题,说起来总是让人有点头疼。
一提到它,很多人可能会条件反射地想到“血糖高”三个字,觉得自己没事就不用操心了。
其实吧,糖尿病可不像等红绿灯那么简单,它的风险信号往往悄悄藏在体检报告里,等到真冒出来了,你才拍大腿可就晚了。
今天咱就说说,看体检报告的时候,盯紧哪些指标,能早早察觉糖尿病的苗头。
先说重点,糖尿病风险一般在三项指标里特别爱露头: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还有甘油三酯。是不是听着有点绕?别急,咱慢慢展开。
先从空腹血糖聊起。这个指标啊,很多人听名字就能猜个七七八八,顾名思义就是早晨空着肚子测的血糖水平。
看似简单,其实它是糖尿病筛查的“前哨兵”,往往是第一道亮起的小红灯。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该在3.9到6.1毫摩尔每升之间(mmol/L)。
如果这个数字上了6.1,还没到7,那就是糖尿病前期,也叫“糖耐量异常”,意思就是你的血糖调节系统已经有点喘不上气了,开始罢工的前奏。
如果空腹血糖超过了7,恭喜你,可能已经迈入糖尿病的门槛了。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空腹血糖会升高?
有些人觉得是吃糖吃多了,这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更大的原因是胰岛素开始“懈怠”了。
胰岛素是个管血糖的高手,它就像公交车司机,负责把血液里的糖送进细胞里“烧掉”或者储存起来。
但如果细胞不听话,拒绝“开门”,糖就只能赖在血液里不走,导致血糖慢慢升高。这种情况常见于肥胖人群。
你看,那些肚子圆滚滚的,十有八九都有血糖问题。脂肪堆得多了,胰岛素工作起来就特别费劲,这事儿还真不是光靠少吃糖就能解决的。
说完空腹血糖,咱接着聊糖化血红蛋白。
此项指标,乍一听其名颇具高大上之感,然实则为极为实在之物。简单来说,血糖高不高,不是看一顿饭后的表现,而是要看长期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就是用来衡量过去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的。它的原理很有意思,血液里的糖和血红蛋白是一对“欢喜冤家”,糖粘到血红蛋白上不容易分开,时间越久,糖化的比例就越高。
所以测糖化血红蛋白,就像看一本账簿,清楚明白地告诉你最近几个月有没有放纵吃喝。
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应该在4%到6%之间,超过6.5%就得小心糖尿病了。
有趣的是,糖化血红蛋白可助力医生判别患者是否为“老糖友”。那些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的人,这个指标往往居高不下。
根据2019年发布的一项统计数据,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水平在8.1%,说明大多数人都没管好自己的血糖。
你说可不可惜?这就像考试不及格,明明有方法复习却不好好用。
接下来是甘油三酯,这个名字听起来跟糖尿病不沾边,但其实关系密切。甘油三酯是血脂的一种,说白了就是血液里的脂肪。
它高了,说明你的血液里脂肪颗粒多得像堵车一样,这会让胰岛素的工作难上加难。举个例子,你想象一下,胰岛素好比快递员,送血糖的路上全是脂肪堵着,它还能不生气罢工?
甘油三酯升高,不仅会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还与高血压、脂肪肝等一系列问题紧密勾连。
《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表明,中国成年人甘油三酯异常率竟高达31.5%。也就是说,每三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人的血液脂肪高得离谱。
高脂肪血液让血管变得粘稠,运输能力下降,胰岛素调控血糖的难度就直线上升。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甘油三酯超标的原因。
说到这,可能有人问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都跟吃东西有关,那是不是只要不乱吃就行?
没那么简单。糖尿病可不只是吃多了糖的问题,它还和基因、年龄、生活习惯、压力等多个因素挂钩。
以压力大的人为例,其身体会分泌更多应激激素,这些激素反过来会干扰胰岛素工作,长此以往便容易诱发糖尿病。
再说点冷门的。你知道睡眠不足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吗?
很多人熬夜刷剧,觉得没啥大事,但实际上,长期睡眠不足会扰乱体内的生物钟,影响胰岛素分泌和血糖调节。
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者,患糖尿病的风险较睡眠达7 - 8小时者高出33%。
这听着是不是很夸张?其实一点都不夸张,睡眠是个很“省心”的降糖工具,但很多人偏偏喜欢熬夜跟它作对。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叫做“隐性高血糖”。
很多人平时没啥明显症状,血糖也不高,但在饭后两个小时血糖却飙升。这种人很容易被漏诊,等到真的出现问题,糖尿病已经潜伏了好几年。
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35岁以上的人群应该每年做一次饭后两小时血糖检查,特别是有家族史的,更得盯紧了。
聊到这里,再补充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事儿:喝酒。
酒精会直接影响肝脏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经常喝酒的人胰岛素敏感性会降低,导致血糖飙升。尤其是啤酒,那糖分简直比甜饮料还高,喝得多了,简直就是给糖尿病递刀子。
那有人可能又问了,戒了酒、多睡觉、饮食清淡,是不是就万无一失了?
也不一定。运动不足也是个大问题。长期不锻炼之人,其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会趋于迟钝,这将直接致使血糖调节能力降低。
你看,那些天天宅家的人,肚子上“游泳圈”一圈一圈地长,糖尿病风险能不高?
说来说去,糖尿病风险其实挺狡猾的,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也得多管齐下。
体检报告上那几项指标,不是单独看一项就能得出结论的,得综合分析。今天盯着空腹血糖,明天看看甘油三酯,后天再加上糖化血红蛋白,才有可能抓住“糖尿病风险”这条尾巴。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贾征.如何识别和应对糖尿病的早期症状?[J].家庭生活指南,2024,40(05):100-101.
糖尿病人如果体检,应该查哪些项目呢?
昨天一位糖友和我说,他停服降糖药已经满3个月了,打算到医院体检一下,他是想问我到了医院该体检些什么项目。所以,今天我就这个话题给糖友们普及一下糖尿病人应该做的一些常规检查,希望看了本文后,大家到了医院体检能够更顺畅一些。
一、临床科室常规
内科检查应包含血压、心电图、心肺听诊等,如果担心糖尿病自主神经性变时,也可以加做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等;外科检查应包括身高、体重、甲状腺触诊等;眼科检查包含视力、眼底检查等;五官科和口腔科的常规检查也最好做一下,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涉及器官实在太多,耳朵、口腔之类的都会被糖尿病“照顾”到的。
如果是女性糖友,妇科的一些常规检查也要做,因为女性糖友更容易合并生殖道的感染。
二、化验室
(1)血的化验: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脂系列、糖化血红蛋白、血细胞分析是最基础的检查;糖尿病常合并甲状腺疾病,因而甲功五项最好也查一下;合并高血压的糖友,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查也是必要的;如果长期吃二甲双胍,最好查一下维生素B12水平;如果要了解自己的胰岛功能,那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也是要做的。此外,糖尿病人患上肿瘤的风险也高于常人,因而糖尿病人可选择性查一些肿瘤标志物。
(2)尿的化验:尿液常规分析、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尿肌酐比值等,通过这些项目的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3)大便检查:很多人不重视大便的检查,或者是不好意思,实际上大便检查也是常规,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可以发现潜在的胃肠道病变风险。
三、彩超
糖尿病人做彩超的目的重点是筛查血管的并发症,因而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是必须的检查。此外,甲状腺彩超、腹部彩超最好也常规做了。
男性糖友前列腺彩超应该做,女性糖友乳腺彩超、妇科彩超也应该做一下。这几个部位的彩超虽然和糖尿病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如果是体检的话,做一下都是有好处的,万一有问题,可以提前发现并治疗。
四、放射科
胸部检查是必须的,推荐低剂量的胸部CT检查。普通胸片的意义已经变小,一些肺部的小病变往往通过胸部CT才能发现,只拍胸片很容易漏诊。
五、骨密度
糖尿病人容易合并骨质疏松,特别是老年糖友,每年查一次骨密度也是应该的。如果有明确的骨质疏松症,那就要相应的治疗,千万不可马虎。
六、动态血糖
有条件的糖友还可以定期佩戴动态血糖,可以了解一下血糖的全貌。动态血糖可以监测到餐后血糖的上升趋势,也可以发现平时不易察觉的高血糖和低血糖。
另外,糖友们如果是做常规体检,最好能连胃肠镜也一起做了。
总结:糖尿病人体检应该全面、细致,目的就是筛查糖尿病并发症,如有问题,可以早期治疗。
糖尿病患者必检项目更新!这 4 项指标异常预示肾脏已受损 5
01
我父亲是糖尿病患者,最近他感觉身体有些不适,我们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我们关注肾功能指标。昨天检查结果出来了,肌酐和尿素氮都有升高,医生说他肾脏已经受损了50%,需要立即开始治疗。幸好我们及时做了检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02
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肾功能确实很重要,尤其是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和肾小球滤过率这四项指标。如果发现异常,说明肾脏已经受到损害,需要及时干预治疗。平时也要注意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低盐低蛋白饮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保护好肾脏功能。
03
只要按时检查,控制好血糖,问题就不大。有并发症,肾脏受损,治疗起来麻烦还费钱。早发现早干预,比拖着强。
04
要是早发现这些指标异常,还能及时干预治疗,避免发展到肾衰竭。现在很多人都不重视定期体检,等到有症状了再去医院,往往已经晚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要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我们单位每年都有体检,但很多人嫌麻烦不去,真是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
05
昨天去体检,医生说我血糖偏高,建议我查一下肾功能。结果出来一看,肌酐和尿素氮都超标了,尿蛋白也有加号。医生说我的肾脏已经受损50%了,让我赶紧住院治疗。现在躺在病床上打针,心里特别后悔没有早点重视,大家一定要按时体检,别像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