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是先天病吗(糖尿病一型能治好吗)
医学新成果守护1型女性“糖友”健康孕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讯员 桂运安 方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翁建平教授团队在1型糖尿病妊娠期疾病综合管理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将1型糖尿病不同孕期疾病管理的关键点整合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孕产管理流程中,通过孕前-孕中-围产-产后全流程覆盖,使1型糖尿病女性严重不良妊娠结局(母婴健康)率从既往25%降至6.0%,其中子代畸形率从8%降至0%;剖宫产、巨大胎发生率等也降低至与非糖尿病孕妇相当。
这是全球首次在糖尿病领域将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妊娠结局提升到接近正常孕妇水平,研究受到国际关注。来自英国、美国、瑞典的科研人员参与了研究项目。
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也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该病起病较急,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终身接受以胰岛素治疗为核心的综合管理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妊娠是女性人生中重要的特殊时期,但妊娠可能导致1型糖尿病并发症,1型糖尿病也是重要的高危妊娠因素。未得到有效孕期疾病管理的1型糖尿病女性子代巨大胎儿、胎儿先天畸形、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早产、新生儿死亡等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较正常人高4~10倍。妊娠期血糖控制不良和缺乏计划妊娠是其糖尿病进展、妊娠不良结局明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
相关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1型糖尿病女性的先天畸形、死产、流产等不良妊娠风险较一般人群高出7倍,其严重不良妊娠率高达25%,其中,子代畸形率约为8%。由于较高的不良妊娠率,女性患者陷入了“不敢谈恋爱,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的“三不敢”生活困境。
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郑雪瑛介绍,在缺乏充足的社会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情况下,如何最大程度地守护1型糖尿病孕产妇、减少不良妊娠、保证母婴健康,从“三不敢”生活困境到实现“拥有健康孩子,拥有完整人生,拥有幸福生活”的“三拥有”,不仅是医学课题,更是任重道远的社会责任。
2015年开始,翁建平教授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开展了通过实施孕产全程管理方案以改善中国1型糖尿病女性妊娠结局的“康乃馨”研究项目。
在翁建平看来,“康乃馨研究”有两大特色:一是采取“双管齐下”策略,一方面研究并抓住糖尿病产检管理的关键节点,实行1型糖尿病患者全流程覆盖干预;另一方面按照内分泌科与产科相结合,血糖评估与产前评估相结合,动态检测与常规检查相结合的“三结合”思路,将糖尿病产检相关管理手段整合进国家通用孕产妇保健体系中,在没有增加患者负担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证母婴安康。
他认为,“康乃馨研究”不是传统意义上针对某些基因、某个靶点、某种技术手段的生物医学创新或是诊断治疗方式创新,而是用系统性、整体性的视角,融合医患沟通、健康干预、健康促进与医学人文关怀的诊治照护体系创新。
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发表于内分泌与代谢类权威学术期刊《糖尿病护理》。审稿人认为,该项目研究设计很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国家级1型糖尿病妊娠疾病管理计划,能使1型糖尿病女性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显著改善,对其他类似地区具有实用的指导意义。
翁建平指出,相关临床研究成果的发表,标志着我国1型糖尿病孕前-孕期全程管理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不仅对我国制订符合现实国情的糖尿病诊疗相关临床指南产生重要影响,也将为其他国家开展糖尿病妊娠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在我国,有上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却不自知
放假期间,小康妹儿约上了三五好友一起出去玩,全队“力气担当”小涛当然也在其中。但是小涛一路上的行为,引起了眼尖的小康妹儿的注意!
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2小时的路程,小涛愣是跑了5趟厕所,没有错过服务区的任何一个WC。上完厕所,小涛就开始嚷嚷着口渴,每次拿的都是可乐,理由简单粗暴:口渴,喝可乐过瘾。于是乎,整个行程,变成了喝可乐,找厕所,口渴,喝可乐的无限循环~
经验丰富的小康妹儿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呐!这不就是以前采访内分泌科室时,医生强调的“糖尿病前期”典型症状吗?!此时的小涛正在咕嘟咕嘟大口吞着可乐,天真的ta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着的是什么……出于关心,小康妹儿建议小涛抽个空去医院检查一下血糖状况,小涛一开始并没有重视这个情况,不过还是半信半疑地去了一趟医院。这不,近日检查结果出来了——小涛患上了2型糖尿病前期。
01 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年轻化20出头的小涛绝对不是个例。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马红艳副教授介绍:“以前20岁以下的人群发病绝大部分为1型糖尿病,现在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简单来讲,1型和2型糖尿病均和遗传有关,但1型糖尿病更多是自身免疫缺陷等先天因素导致的,2型糖尿病则多是生活习惯等后天因素造成的~)
马医生近日的门诊上遇到一位年仅23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 体重90 kg,家族并无糖尿病病史,问诊中发现他几乎天天喝含糖饮料、蔬菜水果偶尔吃一点,运动量也很少,并且经常熬夜。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Michael Yafi也曾报告:一例仅有3岁半的西班牙裔女孩,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小女孩父母都无糖尿病病史,但其家庭饮食习惯较差,未控制热量及脂肪摄入。
同时,马医生强调,在诸多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肥胖是主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在标准体重的基础上,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危险将至少增加5%。
所以,月半们,要运动起来了!
02 很多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却不自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导致耽搁最佳干预时机,马红艳医生建议:
“
出现了'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就要向上文的小涛学习——及时到正规医院做检查。
即:喝得多、小便多、吃得多,体重还减少了。
”
但同时马红艳医生也介绍到,根据我国3次大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典型症状。
因此:
● 如果出现原因未知的低血糖反应(心慌手抖出汗饥饿等)、视物模糊、感到疲乏、易出汗、手脚麻木、伤口愈合缓慢、皮肤瘙痒干燥、反复真菌感染(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牙龈反复感染、肢端溃烂坏疽等症状,也需怀疑是否是糖尿病。
03 糖尿病前期有机会逆转吗?俗话说的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健康人到糖尿病患者,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决定疾病走向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逆转糖尿病的黄金时期。 ▷ 中国的大庆研究证实:在“糖尿病前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率减少60%。但如果不加以注意,每年约10%~20%患者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如何逆转呢?
马红艳医生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多学习。糖尿病前期人群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应尽可能多地学习、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知识,积极进行疾病预防。
● 管住嘴。不仅要控糖,同时还要限制淀粉类主食的数量。米、面为主的主食虽然没有明显的甜味,但升高血糖的速度却非常快。 ● 迈开腿。年轻人尽量选择有氧运动,老年人则需选择散步、太极拳等强度较小的运动。 ● 放轻松。心情差、压力大,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这也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勤监测。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如果长期高血糖,就相当于我们的器官被“泡在糖水里”,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但是,具体如何服药控制,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哈!!04 长期放任不管截肢、失明都可能找上门来糖尿病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会累及全身器官,如果病情控制不好,将会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 1、各种急性感染,高血糖高渗状态,酮症酸中毒。● 2、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危险会上升2-3倍。
● 3、足部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患者足部溃疡、感染以及最终需要截肢的风险。●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主要病因,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的症状。● 5、糖尿病位居肾衰竭主要病因之列。
因此,马红艳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当每年进行一次系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今日互动#你身边的朋友有小涛这样的症状吗?记得提醒ta去医院检查一下噢~
本文为「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原创,未经授权禁止全文或部分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028) 8129 1833
文/编辑:热心小离
糖尿病有没有机会逆转?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你需要知道这些
对于咱们中老年朋友来说,糖尿病是非常棘手的一种疾病,体内的血糖值过高,意味着我们需要警惕各种并发症,一旦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轻则生活受到影响,重则有生命危险。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一个问题,就是糖尿病究竟有没有机会逆转?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如果你是一型糖尿病的话,就意味着天生的胰岛素绝对缺乏,而且没有逆转的机会,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不过,我国九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是二型的,而它的致病因素,一般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这类患者经常会出现以下几个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消瘦。
二型糖尿病患者有机会逆转吗?说实话,有一定的机会,但是有条件的。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在糖尿病前期,病情并不严重,而且个人身体素质较好的话,通过一段时间的干预调理,确实有可能恢复正常,甚至是做到终身不发病,长期不用药,那么这种情况,也可以被称为逆转了。
再次强调,糖尿病前期是很关键的一个时期,这个时候处于一个“摇摇欲坠”的时期,在糖尿病前期的人,血糖会比正常人群高一点,但干预好,远离糖尿病是有可能的,干预不好,那注定会变成糖尿病。这时候你有绝对的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很多新发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不长,身体素质较好,在清淡饮食,减肥降脂之后,糖尿病的病情也会随之消失,并且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健康状态。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患者还是少数,大多数患者,还是要做好与糖尿病长期相伴的准备,而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调理血糖,同样不能忘记。
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你需要知道这些专业人士倡导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分别针对潜在人群、糖尿病患者,以及伴随并发症的人,但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有共通性,接下来就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防治建议。
首先,通过运动来控制BMI指数。BMI指数是我们判断一个人肥胖与否的金标准,体重/(身高*身高),如果算出来在18.5到23.9以内,就代表体重正常,如果超出标准,甚至突破28,就意味着肥胖,需要通过运动减肥。
运动减肥的方式有很多,像中老年人比较推荐慢跑,快走、打羽毛球,打太极,八段锦这些比较舒缓的运动。每天运动时间半小时左右,能够微微出热出汗就够了。此外,如果是第一次尝试运动的话,建议循序渐进,运动量慢慢往上叠加。
其次,控制饮食清淡。糖尿病患者不仅要限制高糖饮食,把那些甜品,巧克力,含糖饮料什么的拉入黑名单,还要减少油脂的摄入。脂肪摄入过多,不仅会引起肥胖,还可能诱发脂肪肝,引起胰岛素抵抗,对血糖控制不利。
建议每天摄入足够的果蔬,至少250g水果和350克蔬菜,搭配谷薯杂粮,鱼虾瘦肉更好。
然后,糖尿病患者也要调整好作息,劳逸结合,才能维持内分泌稳定。同时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多出去走走,多交流,让身体多分泌好的激素。
最后,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重另外两个指标的控制——血压和血脂。一般来说,收缩压控制目标140 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维持在2.6 mmol/L以下。
还有一件事也不能忘,就是定期去医院检查两样东西
一个是血糖,另一个是并发症情况。
我们的家用血糖仪只能测出来血糖指标,但是糖化血红蛋白才更值得关注,能够反映过去两三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是我们控糖成果的见证。
并发症的筛查也同样重要,包括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足部情况检查,心脏超声等,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筛查项目。毕竟比起单纯的血糖升高,最可怕的往往是并发症。
总的来说,糖尿病虽然普遍,但是大众对糖尿病的知晓率还是有点低的,所以希望大家看完本文,可以对糖尿病多一点了解,健康生活,远离糖尿病。
参考资料
[1]《糖尿病可以逆转吗》.人民网.2021-11-05
[2]《糖尿病:重视治疗和预防》.人民网.2020-06-26
[3]《老年≠社会弃子!糖尿病特殊群体应得到关注》.健康界.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