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高就是糖尿病(有什么高糖的食物)
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超过这个值才算!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前期人数最多的国家,按照ADA2018年标准,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大约有3.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糖尿病患病率为12.4%,达1.41亿,也是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很多人分不清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今天一次解释清楚。
Part1
什么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 有糖尿病前期史;
2. 年龄≥35岁;
3. 超重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4. 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5. 缺乏体力活动者;
6. 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
7.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
8. 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9.血脂异常;
10.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
11.有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者;
12.有胰腺炎病史;
13.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14.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Part2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人群?
糖尿病前期指由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此阶段患者血糖值比血糖正常者高,但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两者的混合状态(IFG IGT)。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
- 空腹血糖受损(IFG):即空腹血糖≥6.1mmol/L,<7.0mmol/L;同时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
- 糖耐量异常(IGT):即空腹血糖<7.0mmol/L;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11.1mmol/L 。
- 两者的混合状态:空腹血糖受损 糖耐量异常(IFG IGT)。
2 型糖尿病(T2DM)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增高。
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
Part3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会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进而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以对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等组织器官造成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损害,即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能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也就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Part4
应对措施
01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该怎么办?
要充分认识糖尿病危害,并掌握糖尿病前期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改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1.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食物的选择也应注意多样化,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每周至少有5天,每天半小时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可以进行走路、游泳、太极拳和广场舞等运动。
2.控制体重,定期检查:控制体重,吃动平衡,把身体质量指数( BMI)降到正常范围内(18.6~23.9kg/m2)。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应该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查,结果正常者,3年内也需至少复查一次。
02糖尿病前期人群应该怎么办?
糖尿病前期防治的目标是通过适当的干预方法使其血糖逆转为正常,从而预防或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
1.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使糖尿病前期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前期并掌握糖尿病前期的自我管理能力,控制饮食,适当远动,戒烟限盐限酒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同样重要。
2.糖尿病前期的药物治疗:经过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后未达到预期干预目标,具有以下一种情况者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启动药物干预,仍然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或同时为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异常(IGT);或高血糖进展;或无法严格遵守生活方式干预;或具有健康需求、有经济和医疗条件者。
3.定期监测与随访:糖尿病前期患者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及时发现为正常血糖、糖尿病前期或者已经进入糖尿病状态;已进行药物干预者,每次随访时需检测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G);定期监测体重及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
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转的,多项研究证实了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逆转糖尿病前期,包括饮食调整、规律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
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进行风险分层,对于极高风险人群(HbA1c>6%)、高风险人群(IFG IGT)、或者单纯IFG或IGT合并1种及以上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考虑联合药物治疗有利于糖尿病前期的逆转。
糖尿病前期个体每年约有5%-10% 进展为糖尿病,若不进行任何干预,64.5% 的 IFG IGT个体、33.0% 的 IFG个体及 33.8% 的IGT个体将会在6年内转变为糖尿病。
大庆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IGT人群未来30年进展为糖尿病的累计发生风险下降39%,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03 得了糖尿病应该怎么办?
1.加强健康教育,正确认识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以掌握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有研究表明,接受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的患者,血糖控制优于未接受教育的患者,拥有更积极的态度、更丰富的糖尿病知识和较好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更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认识到糖尿病目前不可以根治,但可以控制糖尿病,防治并发症。
2.生活方式干预,积极病情监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积极加强运动锻炼、禁烟限酒,注意自我监测,定期检查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检查及下肢血管检查,明确血糖的控制情况及并发症的情况。
3.早期合理治疗,实现全面达标:早诊断、早治疗与合理治疗非常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实现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全面达标,有助于早期达标,实现糖尿病的缓解,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来源:糖尿病之友
声明:本条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血糖高,不一定就是糖尿病,真正的糖尿病是这10个样子!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糖尿病前期的管理与干预》——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你体检报告上的血糖值“超标”了?
别慌!这不一定意味着你就得了糖尿病。血糖高只是个信号,不是判刑。
有的人饭后血糖飙升,是因为前一天吃火锅太猛;有的人空腹血糖偏高,可能是昨晚熬夜追剧导致激素紊乱。
真正的糖尿病可不是“血糖高”这么简单,它有自己的一套“标配”,如果你中了以下10个特征,那才真得警惕了!
正常人喝水,一杯下去能熬个一小时,糖尿病患者呢?仿佛嘴里塞了一把沙漠里的细沙,水喝再多,嘴还是干的。为什么?因为血糖太高,身体想把多余的糖通过尿液排出去,结果水分也被带走了。
这种渴,不是普通的“嗓子干”,而是一种“细胞都在喊救命”的极端缺水感。
2.尿频到怀疑自己是不是肾不好如果你发现自己夜里频繁起床上厕所,或者白天去卫生间的次数明显比同龄人多,警惕一下。
糖尿病的高血糖会让肾脏超负荷工作,试图通过尿液排糖,但糖带走的不只是水分,还有你的精力。
吃得多,瘦得快,这种“幸福”可不是正常的。高血糖会让身体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于是它只能分解脂肪和肌肉来供能,结果就是——瘦得快,瘦得不健康。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瘦了好几斤,但并没有刻意节食或运动,那就要小心了。
4.伤口愈合慢到让人抓狂正常人被蚊子咬一口,几天就好了,糖尿病患者呢?可能一个小伤口拖上好几个星期都不见好。
血糖高会影响血管,让血液循环变差,修复能力下降,甚至轻微的伤口都可能感染。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皮肤总是痒,尤其是腿、脚、手这些地方,甚至没有明显的过敏源,那可能是糖尿病的“暗号”。
高血糖会让皮肤干燥,同时也会影响神经,让你在夜里特别难受。
6.手脚麻木,像踩在棉花上有些人感觉脚底像踩在棉花上,或者半夜手脚麻到像被电了一样,这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信号。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神经,导致手脚麻木、刺痛,甚至严重时会失去痛觉,对温度变化不敏感。
高血糖会让细胞“吃不饱”,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于是你会感觉整个人没劲,爬楼梯喘得像跑了800米,甚至坐着不动都觉得疲惫。
这种“累”,不是熬夜后的那种困,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疲惫感。
8.视力突然下降,眼睛像蒙了一层雾有些糖尿病患者的第一症状不是口渴、尿频,而是视力模糊,尤其是突然性地下降,看东西总觉得像隔着一层雾。
这是因为高血糖会影响眼底血管,导致眼球内液体渗透压变化,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终可能失明。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特别容易生病,比如感冒拖很久不见好,或者反复出现尿路感染、皮肤感染,那就要小心了。
高血糖会削弱免疫系统,让细菌、病毒更容易入侵。
高血糖影响身体,还会影响情绪。有些人发现自己最近特别容易烦躁,甚至一点小事就能让自己爆炸。
这是因为血糖不稳定会影响大脑,导致情绪波动,甚至有些人会有类似抑郁的表现。
1.盯紧你的腰围,而不是体重
很多人认为自己不胖就不会得糖尿病,但真正的危险不是体重,而是腰围!腹部脂肪堆积会让胰岛素抵抗加剧,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男人腰围超过90cm,女人超过85cm,就该警惕了。
2.让肌肉“吃掉”你的血糖
光靠节食控制血糖远远不够,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加肌肉。
肌肉是糖的“消耗大户”,不需要你猛练健身房,但至少要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活动量,比如快走、爬楼梯、提重物,哪怕是做家务都比坐着不动强。
3.控制压力,睡好觉
长期压力大、睡眠不足,会让血糖控制变得更困难。压力会让身体分泌更多的应激激素,比如皮质醇,它会让血糖飙升。
学会放松,比单纯控制饮食更重要。
4.吃饭顺序调整一下,血糖稳得像山
吃饭的顺序也很关键,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碳水化合物(米饭、面条等)。
这样可以减少血糖的波动,让胰岛素更好地工作,比单纯少吃主食更有效。
血糖高≠糖尿病,但如果你中了以上10个症状,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忽视,等到真正出现并发症,后悔就来不及了。不要等到“血糖报警”才开始行动,现在就调整生活方式,让自己远离糖尿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超过这个值才算!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前期人数最多的国家,按照ADA2018年标准,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大约有3.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糖尿病患病率为12.4%,达1.41亿,也是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很多人分不清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今天一次解释清楚。
Part1
什么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 有糖尿病前期史;
2. 年龄≥35岁;
3. 超重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4. 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5. 缺乏体力活动者;
6. 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
7.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
8. 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9.血脂异常;
10.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
11.有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者;
12.有胰腺炎病史;
13.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14.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Part2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人群?
糖尿病前期指由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此阶段患者血糖值比血糖正常者高,但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两者的混合状态(IFG IGT)。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
- 空腹血糖受损(IFG):即空腹血糖≥6.1mmol/L,<7.0mmol/L;同时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
- 糖耐量异常(IGT):即空腹血糖<7.0mmol/L;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11.1mmol/L 。
- 两者的混合状态:空腹血糖受损 糖耐量异常(IFG IGT)。
2 型糖尿病(T2DM)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增高。
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
Part3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会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进而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以对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等组织器官造成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损害,即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能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也就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Part4
应对措施
01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该怎么办?
要充分认识糖尿病危害,并掌握糖尿病前期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改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1.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食物的选择也应注意多样化,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每周至少有5天,每天半小时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可以进行走路、游泳、太极拳和广场舞等运动。
2.控制体重,定期检查:控制体重,吃动平衡,把身体质量指数( BMI)降到正常范围内(18.6~23.9kg/m2)。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应该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查,结果正常者,3年内也需至少复查一次。
02糖尿病前期人群应该怎么办?
糖尿病前期防治的目标是通过适当的干预方法使其血糖逆转为正常,从而预防或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
1.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使糖尿病前期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前期并掌握糖尿病前期的自我管理能力,控制饮食,适当远动,戒烟限盐限酒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同样重要。
2.糖尿病前期的药物治疗:经过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后未达到预期干预目标,具有以下一种情况者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启动药物干预,仍然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或同时为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异常(IGT);或高血糖进展;或无法严格遵守生活方式干预;或具有健康需求、有经济和医疗条件者。
3.定期监测与随访:糖尿病前期患者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及时发现为正常血糖、糖尿病前期或者已经进入糖尿病状态;已进行药物干预者,每次随访时需检测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G);定期监测体重及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
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转的,多项研究证实了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逆转糖尿病前期,包括饮食调整、规律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
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进行风险分层,对于极高风险人群(HbA1c>6%)、高风险人群(IFG IGT)、或者单纯IFG或IGT合并1种及以上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考虑联合药物治疗有利于糖尿病前期的逆转。
糖尿病前期个体每年约有5%-10% 进展为糖尿病,若不进行任何干预,64.5% 的 IFG IGT个体、33.0% 的 IFG个体及 33.8% 的IGT个体将会在6年内转变为糖尿病。
大庆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IGT人群未来30年进展为糖尿病的累计发生风险下降39%,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03 得了糖尿病应该怎么办?
1.加强健康教育,正确认识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以掌握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有研究表明,接受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的患者,血糖控制优于未接受教育的患者,拥有更积极的态度、更丰富的糖尿病知识和较好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更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认识到糖尿病目前不可以根治,但可以控制糖尿病,防治并发症。
2.生活方式干预,积极病情监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积极加强运动锻炼、禁烟限酒,注意自我监测,定期检查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检查及下肢血管检查,明确血糖的控制情况及并发症的情况。
3.早期合理治疗,实现全面达标:早诊断、早治疗与合理治疗非常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实现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全面达标,有助于早期达标,实现糖尿病的缓解,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梅高财 主任医师,谢维维 副主任医师,常朝晖 主治医师
单位: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怀化市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
怀化市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
参考文献:
[1]《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
[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3]《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