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胃会不好卖(糖尿病胃不好吃什么水果)
得了糖尿病,肠胃功能常好不了!根源在这里,3招解决之法,牢记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好血糖是第一要事。
但为什么要控血糖呢?根本原因在于控好血糖是为了预防后续一系列并发症。
换句话说,控好血糖不是目的,预防可致死、致残的糖尿病并发症才是根本。
例如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等。
不过,有一种病变被广大糖友们忽视,但却经常被它所带来的恶果所困扰:糖尿病性胃轻瘫。
这是糖友最常见的消化道并发症,发病率高达60%以上。
其根本病因,源于糖尿病损伤肠胃神经,引起肠胃运动功能障碍,导致胃排空功能受损。
该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影响口服药的吸收,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极大困扰。
下面,“问上医”就跟大家讲讲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病因和防治。
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损伤植物神经惹的祸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而使依赖植物神经的肠胃缺乏动力,胃排空延迟。
对于正常人而言,进餐后3小时,基本排空胃内容。
但当胃轻瘫时,进餐后3小时只能排出约60%~70%的胃内容物。
出现2种典型症状,糖尿病性胃轻瘫已来临
糖尿病患者餐后出现呕吐、腹胀腹痛、反酸、嗳气、打嗝、食欲不佳和吃一点就饱可初步诊断为胃轻瘫。
尤其是以下2种典型症状。
(1)呕吐
呕吐是胃轻瘫的主要表现,呕吐物主要是之前吃进去的食物,不包括胆汁。与此同时,患者的上腹也会出现又涨又痛的症状。
故只要患者呕吐出4~6小时前摄入的食物,就能说明患者出现了胃排空延迟的症状。
(2)腹痛腹胀
腹痛主要表现为钝痛、绞痛和烧灼痛。呕吐后,疼痛会稍有缓解。
上腹部肿胀,中上腹按压会疼痛并伴有水声。
得了糖尿病性胃轻瘫应该如何治疗?牢记以下3种方法
(1)恢复身体水分、补充电解质和液体营养素
以低脂、低纤维、少渣、流质为主,少量多餐,餐后需进行适当运动1~2小时,有助于胃排空。
食物应为小颗粒或小块儿状。研究证明,食用颗粒或是小块儿食物的患者,腹胀腹痛的症状明显减轻。
(2)药物治疗
营养神经的药物、止吐的药物以及促进肠胃蠕动的药物都可以缓解病情,如甲氧氯普胺。
糖尿病性胃轻瘫病情急,患者痛苦,但经药物治疗后,症状能大大得到改善。
(3)手术治疗
胃轻瘫严重者通常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植入胃肠起搏器增加胃肠动力。幽门成形术、空肠造瘘术、胃窦切除术、胃造瘘术等。也可帮助解决胃轻瘫。
生活中,该如何预防糖尿病性胃轻瘫?5种措施是法宝
积极预防糖尿病性胃轻瘫,生活上应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1)血糖控制是基础
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基础。
糖友的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6.1mmoI/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
(2)饮食治疗是关键
饮食上,要尽可能减少肠胃负担,加快胃排空。
- 低脂饮食、不吃油炸食品;
- 不吃太热或是太凉的食品,像冷饮、雪糕;
- 少食多餐;
- 不吃不好消化的蔬菜,像大白菜、芹菜、山药、柿子等;
- 限制每日蔬菜的控制量,一般在半斤左右。
(3)腹部按摩疗法
按摩腹部可以帮助肠胃蠕动,预防胃轻瘫。
按揉时,适度用力,保持呼吸自然顺畅。
(4)保持愉悦的心情
生气吵架或是剧烈的情绪波动会加重病情。保持心情愉悦可有效预防胃轻瘫发作。
(5)运动疗法
运动不仅能让肌肉大量消耗葡萄糖,控制血糖,还有助有帮助患者释放压力,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态。
“问上医”:为您分享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欢迎您的关注。
原来胃也会“瘫痪”!糖尿病患者出现反复恶心呕吐要当心
2018-05-15 16:3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王波 通讯员 谢美君 林海君
提起"瘫痪",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肢体无法动弹。事实上,除了身体以外,我们的胃也会"瘫痪"。
39岁的俞先生年纪不大,却已经是个老"糖友"了,早在10几年前,他就被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多年来,因为这个毛病,俞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高血压、贫血等一系列问题相继找上门,今年年初又查出另一个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终末肾病"。从那时起,他每周都得雷打不动地到医院做3次规律血液透析治疗。不仅如此,俞先生近半年来还总觉得胃很不舒服,吃一点东西就会有饱胀感,而且反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胃镜检查结果提示为"糜烂性胃炎",但是经过护胃、促进胃肠动力及营养植物神经等一系列治疗后,恶心、呕吐症状却仍未见明显缓解。
不久前,俞先生找到鄞州二院消化内科林琪主任求助。林琪详细询问和评估了患者病情,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最新文献,最终诊断俞先生得的是"糖尿病胃轻瘫"。
林琪介绍,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调节胃内压,推进、搅拌、研磨食物等,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启闭完成。而胃轻瘫患者,往往因为神经系统受损而无法正常蠕动,导致胃内食物很难消化、排空。所以,患者常常会不觉得饿,吃一点就觉得有饱胀感、腹胀、恶心和呕吐。
"这种毛病比较容易发生在有多年糖尿病史的患者,以及一些做过近端胃部手术的患者身上。" 林琪说,俞先生的情况就是属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种,主要是迷走神经受损引起的。迷走神经主要负责胃部消化过程,告诉胃何时开始清除食物,并引导进入下消化道。而糖尿病患者由于持续高血糖,会改变消化系统的化学平衡,并因此阻碍血液循环和迷走神经健康。一旦迷走神经明显受损,就会诱发消化延迟。
日前,林琪和团队成员为俞先生行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通过内镜隧道新技术,成功打通了胃与十二指肠间的通道。术后禁食2天后,俞先生逐渐开始恢复进食,从刚开始的米汤,慢慢过渡为白粥、米饭,而且恶心、呕吐的症状也完全消失。
"终于又能顺畅地吃饭了!" 在经过近十天的住院治疗和调养后,5月14日,俞先生顺利从鄞州二院康复出院。
原来胃也会“瘫痪”!“糖友”出现反复恶心呕吐要当心
宁波有料
作者:通讯员 谢美君、林海君
提起“瘫痪”,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肢体无法动弹。事实上,除了身体以外,我们的胃也会“瘫痪”。近日,鄞州二院消化内科就收治了这样一位病人,反复恶心、呕吐长达半年,做了很多治疗仍不见好转,最终被诊断为“胃轻瘫”。日前,消化内科专家应用内镜下新技术为他打通了胃与十二指肠间的通道,他的胃终于又能够正常排空了。
39岁的俞先生年纪不大,却已经是个老“糖友”了,早在10几年前,他就被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多年来,因为这个毛病,俞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高血压、贫血等一系列问题相继找上门,今年年初又查出另一个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终末肾病”。从那时起,他每周都得雷打不动地到医院做3次规律血液透析治疗。不仅如此,俞先生近半年来还总觉得胃很不舒服,吃一点东西就会有饱胀感,而且反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胃镜检查结果提示为“糜烂性胃炎”,但是经过护胃、促进胃肠动力及营养植物神经等一系列治疗后,恶心、呕吐症状却仍未见明显缓解。
不久前,俞先生找到鄞州二院消化内科林琪主任求助。林主任详细询问和评估了患者病情,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最新文献,最终诊断俞先生得的是“糖尿病胃轻瘫”。
据林琪主任介绍,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调节胃内压,推进、搅拌、研磨食物等,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启闭完成。而胃轻瘫患者,往往因为神经系统受损而无法正常蠕动,导致胃内食物很难消化、排空。所以,患者常常会不觉得饿,吃一点就觉得有饱胀感、腹胀、恶心和呕吐。
“这种毛病比较容易发生在有多年糖尿病史的患者,以及一些做过近端胃部手术的患者身上。” 林琪主任说,俞先生的情况就是属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种,主要是迷走神经受损引起的。迷走神经主要负责胃部消化过程,告诉胃何时开始清除食物,并引导进入下消化道。而糖尿病患者由于持续高血糖,会改变消化系统的化学平衡,并因此阻碍血液循环和迷走神经健康。一旦迷走神经明显受损,就会诱发消化延迟。
日前,林琪主任和团队成员为俞先生行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通过内镜隧道新技术,成功打通了胃与十二指肠间的通道。术后禁食2天后,俞先生逐渐开始恢复进食,从刚开始的米汤,慢慢过渡为白粥、米饭,而且恶心、呕吐的症状也完全消失。
“终于又能顺畅地吃饭了!” 在经过近十天的住院治疗和调养后,5月14日,俞先生已顺利从鄞州二院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