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l型糖尿病主要药物(l型糖尿病的病因)

临床药师郭燕子 0
文章目录:

中国1类创新降糖药:普卢格列汀,上市啦!2型糖尿病患者新选择!

2025年1月8日,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降糖药普卢格列汀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新选择。

Hello,朋友们,我是临床药师郭燕子。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类降糖药家族中的第11个新成员!它就是普卢格列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它吧。这类降糖药能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降低血糖水平,是近些年使用率增长最快的降糖药。而刚刚上市的普卢格列汀相较前面10个同类产品的独特优势在于,通过化学结构改造,在化学结构中引入氟原子,对二肽基肽酶-4具有更高选择性和更强抑制性。简单地说就是降血糖作用更持久,引发低血糖和导致体重增加的可能性更低。

普卢格列汀在上市之前,进行过两项Ⅲ期临床试验:一项是普卢格列汀片单药的Ⅲ期临床试验;另一项是普卢格列汀片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的Ⅲ期临床试验。这两项临床试验结果均显示普卢格列汀具有持久的降糖作用,且不易诱发低血糖和增加体重。普卢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4周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降幅达0.63%;并且50.0%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换算成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即8.6mmol/L,糖尿病指南推荐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即为小于7.0%;空腹血糖降低0.7mmol/L;餐后2h血糖降低1.73mmol/L。同时,普卢格列汀的低血糖发生率仅为0.7%。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推荐普卢格列汀类药物作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

普卢格列汀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效果不佳时,单药或联合其他降糖药使用。适合新诊断且糖化血红蛋白轻度升高的患者

药师温馨提醒您:

普卢格列汀禁止用于1型糖尿病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普卢格列汀与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如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联用时,需警惕低血糖风险,可能需要减少后者剂量。

用药期间仍需坚持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和体重管理。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降糖药普卢格列汀。它的降糖作用持久,低血糖发生率低,且不增加体重。它的上市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有效、更安全的控糖选择。

您了解了吗?欢迎一键三连,点赞加关注,用药不迷路!

循证为纲,启航新征程 | 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大盘点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降糖药物恰似乐章中的不同乐器,各展其独特魅力,携手奏响治疗的主旋律。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降糖药物的不断推陈出新,糖尿病治疗领域实现了跨越式进步。紧跟《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的最新步伐,本文对胰岛素之外的降糖药物进行了全面盘点,希望能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扬帆起航,驶向2025年的控糖新征程。

一、双胍类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

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

药物特性

➤降糖效力: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为HbA1c下降1.0%~1.5% 。

➤心肾效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UKPDS)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能减少肥胖T2DM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在我国伴冠心病的T2DM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显著下降相关。

➤低血糖风险: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一般无低血糖风险。

➤体重影响:二甲双胍对体重的影响为中性或轻度降低。

起始/联用

➤在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其高危风险、心力衰竭(HF)及慢性肾脏病(CKD)的情况下,二甲双胍可作为T2DM患者控制高血糖的单药治疗首选及联合治疗中的基础用药;

➤伴ASCVD或其高危风险、HF及CKD的患者,使用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或)SGLT2i治疗时,二甲双胍可作为联合治疗方案的降糖药物。

用药注意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胀、腹泻和腹部不适引起的胃肠道不耐受,可通过剂量滴定和(或)使用缓释制剂减轻。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与维生素B12缺乏及糖尿病神经病变恶化可能有关,建议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测维生素B12水平,如缺乏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12。

➤二甲双胍通过肾脏滤过清除,过量使用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导致循环浓度过高时有导致乳酸性酸中毒发生风险。

➤双胍类禁用于严重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1.73m^2的患者,二甲双胍可以安全使用。

➤造影检查如使用碘化对比剂时,检查当日停用二甲双胍,在检查完至少48 h且复查肾功能无变化后可继续用药。

磺脲类

代表药物

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和格列本脲。

作用机制

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内源性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药物特性

➤磺脲类药物可使HbA1c降低1.0%~1.5%。

➤前瞻性、随机分组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下降相关。

➤一项心血管结局试验(CVOT)结果显示,格列美脲组与利格列汀组的MACE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格列美脲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利格列汀组。

用药注意

➤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

➤磺脲类药物还可导致体重增加;

➤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如使用磺脲类药物,宜选择格列喹酮。

格列奈类

代表药物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药物特性

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也有一定的降空腹血糖作用。可使HbA1c降低0.5%~1.5%。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

用药注意

➤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噻唑烷二酮类(TZD)

代表药物

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作用机制

TZD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药物特性

➤在我国T2DM患者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TZD可使HbA1c下降0.7%~1.0%。

➤吡格列酮可降低血糖异常患者卒中再发风险;卒中后胰岛素抵抗干预(IRIS)研究随访4.8年的结果显示,吡格列酮治疗可使有卒中病史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卒中再发风险显著降低24% ,事后分析显示,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卒中再发风险显著降低36% 。一项关于吡格列酮与心血管疾病(CVD)二级预防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吡格列酮可显著降低卒中再发风险19%。

用药注意

➤TZD单独使用时一般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体重增加和水肿是TZD的不良反应。

➤TZD的使用可能与骨折和HF风险增加相关。

➤有HF[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活动性肝病或血清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严重骨质疏松和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应禁用本类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及桑枝总生物碱。

作用机制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的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药物特性

➤在包括中国人在内的T2DM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使HbA1c降低0.50%。

➤在冠心病伴IGT的人群中进行的研究显示,阿卡波糖不增加受试者主要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风险,但能减少IGT向糖尿病转变的风险 。

➤单独服用此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

用药注意

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等)。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

代表药物

日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阿格列汀、瑞格列汀和双周制剂考格列汀。

作用机制

DPP-4i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Ⅳ而减少胰高糖素样肽-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水平升高并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

药物特性

➤DPP-4i的降糖疗效为降低HbA1c 0.4%~0.9% 。多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治疗方案或不同的人群中,5种DPP-4i日制剂降低血糖的疗效相似;考格列汀降糖疗效与日制剂相当。

➤单独使用DPP-4i不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DPP-4i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

用药注意

➤在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维格列汀时,应注意按照药物说明书来减少药物剂量。

➤在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利格列汀不需要调整剂量,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考格列汀时无需剂量调整。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代表药物

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艾托格列净、恒格列净和加格列净。

作用机制

SGLT2i是一类近年受到高度重视的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可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肾糖阈,从而促进尿糖的排出。

药物特性

➤SGLT2i单药治疗能降低HbA1c 0.5%~1.2%,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治疗可进一步降低HbA1c 0.4%~0.8%。

➤SGLT2i还有减轻体重和一定的降压作用,SGLT2i可使体重下降0.6~3.0 kg。

➤SGLT2i可单用或联合其他降糖药物治疗成人T2DM,目前在1型糖尿病(T1DM)、青少年及儿童中无适应证。

➤SGLT2i单药治疗不增加低血糖风险,SGLT2i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用时,应下调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的剂量。

➤SGLT2i在一系列大型CVOT及肾脏结局的研究中显示出了心血管及肾脏获益。

用药注意

➤SGLT2i在轻、中度肝功能受损(Child-Pugh A、B级)患者中使用无需调整剂量,在重度肝功能受损(Child-Phgh C级)患者中不推荐使用。

➤SGLT2i适用于eGFR≥20 ml/min/1.73m^2的患者;eGFR<45 ml/min/1.73m^2的患者,降糖效应降低,但起到肾脏保护作用。

➤SGLT2i的常见不良反应为生殖系统感染及与血容量不足相关的不良反应,罕见不良反应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DKA可发生在血糖轻度升高或正常时,多存在DKA诱发因素或属于DKA高危人群。如有DKA,应停止使用SGLT2i,并对患者进行评估,立即进行治疗。此外,用药过程中还应警惕急性肾损伤 。

葡萄糖激酶激动剂(GKA)

代表药物

多格列艾汀。

作用机制

GKA通过激活葡萄糖激酶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稳态。葡萄糖激酶在人体血糖调节通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血糖偏高或偏低时,它可以感知这种变化并改变自身活性,协调一致促进血糖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药物特性

➤在我国T2DM患者中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多格列艾汀可使HbA1c降低0.57%,餐后2h血糖(2hPG)降低2.33 mmol/L。多格列艾汀与二甲双胍联用可使HbA1c下降达0.81%。

➤多格列艾汀对体重无显著影响。

用药注意

➤单药治疗低血糖发生率为0.3%,无严重低血糖事件报告。

➤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T2DM患者(尚未进行透析)服用该药物时无需调整剂量。

➤轻度肝功能损害(Child-Pugh A级)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中度和重度肝功能损害(Child-Pugh B级和C级,如中度及以上肝硬化)患者中不推荐使用。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泛激动剂

代表药物

西格列他钠。

作用机制

PPAR泛激动剂是新型非TZD结构的PPAR α、β、γ泛激动剂,具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的作用。

药物特性

在我国T2DM患者中开展的CMAP研究显示,西格列他钠32mg和48mg分别降低HbA1c 0.87%和1.05%。

用药注意

➤西格列他钠单用一般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其常见不良反应是贫血、体重增加和水肿。

➤临床试验中未观察到HF事件,但在使用时仍需关注HF的症状、体征和骨折风险。

肠促胰素类降糖药——GLP-1RA、GIP/GLP-1RA

代表药物

肠促胰素类降糖药包括GLP-1RA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GIP/GLP-1RA)等。

➤短效GLP-1RA:贝那鲁肽、艾塞那肽、利司那肽;

➤长效GLP-1RA:利拉鲁肽、艾塞那肽周制剂、司美格鲁肽(注射及口服)、度拉糖肽、洛塞那肽;

➤GIP/GLP-1RA:替尔泊肽。

作用机制

GLP-1RA及GIP/GLP-1RA能有效降低血糖及体重,改善血脂谱及降低血压。

➤GLP-1RA:通过激活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升高环磷酸腺苷水平从而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增加肌肉和脂肪组织葡萄糖摄取,降低肝脏葡萄糖的生成,并可抑制胃排空及食欲。有些肠促胰素类药物在信号通路上更偏向环磷酸腺苷的产生,称为环磷酸腺苷偏向型GLP-1RA。

➤GIP/GLP-1RA:除激活GLP-1受体外还激活GIP受体,GIP受体主要分布在胰岛细胞、胃肠道、脑、脂肪组织。GIP受体激活后可与GLP-1共同介导肠促胰素效应,并促进脂肪组织储存脂肪,减少异位脂肪沉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此外,GIP还可抑制食欲,并缓解GLP-1RA引起的恶心和呕吐。胰高糖素/GLP-1双受体激动剂除激活GLP-1受体外还激活胰高糖素受体,也具有降糖、减重等作用。

药物特性

➤降糖:GLP-1RA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GLP-1RA及GIP/GLP-1RA具有较强和非常强的降糖作用。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安慰剂,大部分GLP-1RA的HbA1c降幅为1.0%~1.5%;GIP/GLP-1RA替尔泊肽的HbA1c降幅达到2.1%。PIONEER系列研究显示,口服司美格鲁肽片7 mg或14 mg降低HbA1c幅度为1.5%~1.6%。

➤心肾获益:全球56004例患者的7项大型临床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GLP-1RA降低3P MACE,即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复合事件12%,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12%,减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16%,减少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9%,降低全因死亡风险12%,减少因HF住院9%。利拉鲁肽的心血管结局评估(LEADER)研究结果显示,在伴ASCVD或ASCVD高风险的T2DM患者,利拉鲁肽可以减少3P MACE,降低CVD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度拉糖肽对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REWIND)研究结果显示,在伴ASCVD或ASCVD高风险的T2DM患者,度拉糖肽可以减少3P MACE,降低非致死性卒中风险。司美格鲁肽对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SUSTAIN 6)研究结果显示,在ASCVD或ASCVD高风险的T2DM患者中,司美格鲁肽可以降低3P MACE及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风险。FLOW研究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1.0 mg可显著降低主要肾脏复合终点事件[包括eGFR持续降低>50%、持续性eGFR<15 ml/min/1.73m^2、起始长期肾脏替代治疗、因肾脏疾病或者CVD死亡]风险达24%。因此,GLP-1RA适合ASCVD或ASCVD高风险及合并CKD的T2DM患者。

用药注意

GLP-1RA及GIP/GLP-1RA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轻至中度的胃肠道反应,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这些不良反应多见于治疗初期,尤其在剂量滴定阶段,随着使用时间延长,不良反应逐渐减轻。

固定复方口服药制剂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是T2DM的常用经典药物,目前固定复方口服药制剂主要为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FDC制剂。主要包括:

➤二甲双胍联合TZD类: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和二甲双胍马来酸罗格列酮片;

➤二甲双胍联合DPP-4i: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维格列汀二甲双胍片、沙格列汀二甲双胍片缓释片和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片;

➤二甲双胍联合SGLT2i:恩格列净二甲双胍片、达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和恒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等。

药物特性

二甲双胍与TZD类药物的FDC制剂可协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吡格列酮二甲双胍FDC制剂降低HbA1c幅度为1.58%。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中,吡格列酮(30 mg)/二甲双胍(1700 mg)FDC与格列美脲(2 mg)联合二甲双胍(1 700 mg)降低HbA1c幅度相当(分别为0.8%和1.0%),但吡格列酮/二甲双胍FDC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两组体重均增加0.7 kg。二甲双胍与TZD类药物的FDC制剂使用注意事项同单药治疗。

二甲双胍与DPP-4i的FDC制剂可针对T2DM不同的病理生理学缺陷,发挥机制互补、协同增效的降糖作用。在既往未使用过降糖药物的T2DM患者中,西格列汀/二甲双胍FDC组HbA1c较二甲双胍组下降更为显著(分别为2.4%和1.8%)。既往单药治疗的T2DM患者,使用维格列汀/二甲双胍FDC制剂治疗6个月后,HbA1c下降0.9%,与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相似。未经过降糖药物治疗的T2DM患者,使用沙格列汀/二甲双胍FDC制剂治疗后,HbA1c下降2.30%,优于沙格列汀单药组的1.55%和二甲双胍单药组的1.79%。对于既往使用二甲双胍和DPP-4i自由联合的T2DM患者转换为DPP-4i/二甲双胍FDC制剂后,HbA1c可进一步下降0.3%。DPP-4i/二甲双胍FDC制剂相对单药一般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及体重,但腹泻和腹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

用药注意

二甲双胍与SGLT2i作用机制互补,两者的FDC制剂可协同降糖,减轻体重、降低血压,保护心肾功能,不额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不影响各自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可降低HbA1c 1.9%~2.1%。二甲双胍与SGLT2i的FDC制剂服用时同样要注意生殖系统感染风险;血容量不足、血压偏低、体重指数(BMI)<18.5 kg/m^2者禁用。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糖尿病口服药只知道二甲双胍?还有这几种药糖友们一定得知道

提到糖尿病口服药,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二甲双胍!作为经典降糖药,它的确稳居“一线地位”,但你知道吗?随着医学发展,糖尿病治疗领域已涌现出多种新型药物,不仅控糖效果更精准,还能保护心脏、肾脏,甚至帮助减重! 从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护心卫士”SGLT2抑制剂,到兼顾血糖和体重的DPP-4抑制剂,……不同的药物各显神通,为糖友提供个性化选择。今天我们就来盘点那些值得关注的“控糖新星”,看看哪一款更适合你!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它通过减少肝脏产生的葡萄糖和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 优点:改善胰岛素抵抗,降糖效果明确,轻度减重,心血管保护作用,价格低廉。
  • 缺点:胃肠道反应(恶心、腹泻),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维生素B12缺乏。
  • 适用人群: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尤其肥胖或胰岛素抵抗明显者。
  • 注意事项:肾小球过滤率(eGFR)<30禁用,严重肝病、酗酒者慎用,需监测肾功能和维生素B12水平。
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 磺脲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帮助降低血糖,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在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使用。
  • 优点:降糖效果强,起效快,价格低。
  • 缺点:低血糖风险高,体重增加,可能加速β细胞功能衰退。
  • 适用人群:胰岛β细胞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
  • 注意事项:老年患者慎用,肾功能不全需调整剂量,避免与酒精同服。
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DPP-4抑制剂是一类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它们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抑制体内一种叫做“DPP-4”的酶,帮助延长胰岛素分泌促进因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作用时间。这样,药物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并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 优点:低血糖风险低,对体重中性,心血管安全性较好。
  • 缺点:价格较高,可能诱发关节痛或胰腺炎(罕见)。
  • 适用人群:老年患者、早期糖尿病或需联合治疗者。
  • 注意事项:胰腺炎病史者慎用,沙格列汀避免用于心衰患者。

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

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中葡萄糖的重吸收,帮助将多余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减轻体重和降低血压。

  • 优点:减重,降压,降低心衰和肾病风险,独立于胰岛素作用。
  • 缺点:泌尿生殖感染风险(如尿路感染、真菌感染),可能致低血容量。
  • 适用人群:合并心血管疾病、心衰、慢性肾病或肥胖者。
  • 注意事项:多饮水防感染,监测酮症酸中毒(尤其1型糖尿病)。

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改善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还能减少体内脂肪积累,常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 优点:改善胰岛素抵抗,效果持久,保护β细胞功能。
  • 缺点:体重增加、水肿、骨折风险升高,潜在心衰风险。
  • 适用人群:胰岛素抵抗显著或需长期稳定控糖者。
  • 注意事项:禁用于心衰患者,监测肝功能及骨密度。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餐后血糖的快速升高,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 优点:降低餐后血糖,单独使用无低血糖风险。
  • 缺点: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需随餐服用。
  • 适用人群: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餐后血糖高者。
  • 注意事项:慢性肠病或肝硬化患者禁用,需咀嚼服用。

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格列奈类药物能快速刺激胰岛素分泌,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适合饮食规律的2型糖尿病患者。

  • 优点:快速降餐后血糖,用药灵活,低血糖风险低于磺脲类。
  • 缺点:需多次服药,可能轻度增重。
  • 适用人群:饮食不规律或餐后血糖波动大的患者。
  • 注意事项:餐前即刻服用,不进餐则停药,肝肾双通道代谢。

策划:小果

作者:小果

审核:三诺医学科学事务部

配图:研究文献配图 三诺讲糖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