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1型11型(糖尿病11型是什么意思)
糖尿病有没有机会逆转?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你需要知道这些
对于咱们中老年朋友来说,糖尿病是非常棘手的一种疾病,体内的血糖值过高,意味着我们需要警惕各种并发症,一旦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轻则生活受到影响,重则有生命危险。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一个问题,就是糖尿病究竟有没有机会逆转?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如果你是一型糖尿病的话,就意味着天生的胰岛素绝对缺乏,而且没有逆转的机会,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不过,我国九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是二型的,而它的致病因素,一般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这类患者经常会出现以下几个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消瘦。
二型糖尿病患者有机会逆转吗?说实话,有一定的机会,但是有条件的。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在糖尿病前期,病情并不严重,而且个人身体素质较好的话,通过一段时间的干预调理,确实有可能恢复正常,甚至是做到终身不发病,长期不用药,那么这种情况,也可以被称为逆转了。
再次强调,糖尿病前期是很关键的一个时期,这个时候处于一个“摇摇欲坠”的时期,在糖尿病前期的人,血糖会比正常人群高一点,但干预好,远离糖尿病是有可能的,干预不好,那注定会变成糖尿病。这时候你有绝对的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很多新发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不长,身体素质较好,在清淡饮食,减肥降脂之后,糖尿病的病情也会随之消失,并且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健康状态。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患者还是少数,大多数患者,还是要做好与糖尿病长期相伴的准备,而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调理血糖,同样不能忘记。
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你需要知道这些专业人士倡导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分别针对潜在人群、糖尿病患者,以及伴随并发症的人,但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有共通性,接下来就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防治建议。
首先,通过运动来控制BMI指数。BMI指数是我们判断一个人肥胖与否的金标准,体重/(身高*身高),如果算出来在18.5到23.9以内,就代表体重正常,如果超出标准,甚至突破28,就意味着肥胖,需要通过运动减肥。
运动减肥的方式有很多,像中老年人比较推荐慢跑,快走、打羽毛球,打太极,八段锦这些比较舒缓的运动。每天运动时间半小时左右,能够微微出热出汗就够了。此外,如果是第一次尝试运动的话,建议循序渐进,运动量慢慢往上叠加。
其次,控制饮食清淡。糖尿病患者不仅要限制高糖饮食,把那些甜品,巧克力,含糖饮料什么的拉入黑名单,还要减少油脂的摄入。脂肪摄入过多,不仅会引起肥胖,还可能诱发脂肪肝,引起胰岛素抵抗,对血糖控制不利。
建议每天摄入足够的果蔬,至少250g水果和350克蔬菜,搭配谷薯杂粮,鱼虾瘦肉更好。
然后,糖尿病患者也要调整好作息,劳逸结合,才能维持内分泌稳定。同时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多出去走走,多交流,让身体多分泌好的激素。
最后,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重另外两个指标的控制——血压和血脂。一般来说,收缩压控制目标140 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维持在2.6 mmol/L以下。
还有一件事也不能忘,就是定期去医院检查两样东西
一个是血糖,另一个是并发症情况。
我们的家用血糖仪只能测出来血糖指标,但是糖化血红蛋白才更值得关注,能够反映过去两三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是我们控糖成果的见证。
并发症的筛查也同样重要,包括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足部情况检查,心脏超声等,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筛查项目。毕竟比起单纯的血糖升高,最可怕的往往是并发症。
总的来说,糖尿病虽然普遍,但是大众对糖尿病的知晓率还是有点低的,所以希望大家看完本文,可以对糖尿病多一点了解,健康生活,远离糖尿病。
参考资料
[1]《糖尿病可以逆转吗》.人民网.2021-11-05
[2]《糖尿病:重视治疗和预防》.人民网.2020-06-26
[3]《老年≠社会弃子!糖尿病特殊群体应得到关注》.健康界.2021-03-02
2型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 诊断标准有哪些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有: 1.口渴、咽干:提示血糖升高、血粘度增大。有些人由于口渴中枢不敏感,尽管血糖增高,但无口渴症状。2.疲乏无力:机体细胞内代谢产物堆积,故有严重疲乏无力。3.血压上升:血糖上升,则血容量增多,出现血压高。
4.周身发胀:提示血糖降低过快,造成细胞内水肿。5.腹胀便秘:可能是胃肠平滑肌无力、自主神经受损、双胍类药物服用过多。6.头痛头晕:两种情况易发生头痛头晕:血压高和低血糖。7.皮肤脱屑:皮肤干燥、脱屑、奇痒,提示有皮肤症状。8.双足麻木:双足刺痛,继之麻木,似袜套样知觉缺失,提示有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发生。
诊断标准有哪些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是指就餐后任意时间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它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OGTT时二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进行。
【联合国糖尿病日】不再“孤岛”求生!更需要关注的1型糖尿病,看过来~
糖豆的故事
6岁的糖豆儿是个聪明活泼的小宝宝,就快要上小学的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是全家的开心果。
可是,最近家人却发现他白天打不起精神,总是昏昏欲睡,而且过了尿床年纪的他,又再次出现了尿床……
家人带他到医院检查,竟然发现糖豆儿的血糖高达28mmol/L。
糖豆儿直接被医生留在了急诊,说他已经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尽快住院治疗,同时需要终身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
糖豆儿忽闪着大眼睛对妈妈说,我想上幼儿园,我不想打针,家人的心都碎了……
糖豆儿患上的是糖尿病中的“少数派”类型——1型糖尿病!
该病常于儿童青少年期起病,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1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缺乏为特征的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一经诊断就需要终生接受胰岛素治疗。
相较于更为常见的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群体由于起病年龄早、需要每日接受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常常会承受不该有的“污名化”,终身躲在“孤岛”,隐藏自己的这一身份。
从全世界范围而言,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相关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似乎呈现上升趋势。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1型糖尿病群体的绝对数并不小。
然而,目前我国1型糖尿病群体的整体健康状态令人堪忧。在我国1型糖尿病人群中进行的3C研究显示,患者的血糖情况控制不佳,北京患者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8.5%,而汕头1型患者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达10.2%,两者均高于多数指南推荐的<7%的控制范围。
随着医学的进步,如果能在规范的诊疗条件下对该病进行长期的规律治疗和管理,1型人群则可获得与正常人无差异的预期寿命及生活质量。
一些被人们熟知的政界人物、体坛名将等都身患1型糖尿病,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一次次超越自我。
11月14日
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1型糖尿病正是最需要内分泌专科医生管理的“脆性糖尿病”。
因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完全要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需要专业医疗团队的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
如果仅仅在门诊取药,未能在规范的医院得到专业治疗和管理的患者,可能会忽略了治疗方案的调整以及并发症的筛查和管理。
为了解决上述困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成立了“1型糖尿病”专业门诊。
该专业门诊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级别医生、糖尿病专科护士、营养师组成。
内分泌科1型糖尿病门诊出诊信息
出诊时间:每周三下午
出诊地点:内分泌科门诊10诊室
出诊专家:蔡晓凌主任医师
朱宇副主任医师
刘蔚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1型糖尿病专业门诊常年为1型糖尿病群体提供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
出诊过程以动机驱动式访谈模式为主,侧重解决生活中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方方面面,早期筛查并发症的出现,助力1型糖尿病群体维持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
定期组织的病友会、1型糖尿病夏令营,更是为1型糖尿病群体之间、医患之间搭建了温馨有爱的交流平台,1型糖尿病线上直播夏令营更是惠及了40万受众。
运营的公众号“与糖共舞”定期发布出诊信息以及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
这些活动为公众传播了1型糖尿病管理知识,帮助1型糖尿病群体更好的控制血糖。
拥抱健康生活
享受甜蜜人生
来源 | 内分泌科
编辑 | 余弦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
下载APP 就医更方便
我知道你在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