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论文(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名中医梁君昭诊治糖尿病性心脏病临床验案报道
糖尿病心脏病是指在糖尿病的糖、脂肪等代谢紊乱基础上发生的心脏大血管、微血管、心肌及植物神经紊乱病变,包括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自主神经紊乱等,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至严重心律不齐、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甚至猝死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性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范畴。梁君昭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深入研究古今典籍医案,总结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痰瘀互结、气机郁滞、心脉失养。总结出扶正通络、祛瘀化浊,调理气机的综合治法。笔者为梁君昭老师的临床研究生,跟师学习,受益颇多,现就一则临床医案进行整理报道,以供学习交流。
【典型病案】
患者付X ,男,47岁,初诊时间为2020年9月2日。以“胸前区憋闷隐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3周”为主诉就诊,患者2年来时有胸前区憋闷不适,伴胸部隐痛、气短乏力。3周前因劳累后出现胸前区憋闷隐痛不适加重,甚至有窒息感,伴心慌,气短,时有头晕肢体麻木,睡眠时烦躁不安,纳食一般,二便尚可。2020年8月24日在某三甲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提示: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II级;2. 2型糖尿病。住院给予降脂、抗凝及降糖治疗,症状稳定,予以出院。出院后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恩格列净等西药控制血糖。
查体:中年男性,体型稍胖,面色无华,行动迟缓。BP:110/80mmHg, HR:56次/分,律齐,心音低钝,舌暗红体胖,苔白腻,舌下脉络迂曲,脉沉涩。中医诊断:1.胸痹,2.消渴。证属:正气亏虚,痰瘀交阻,治法:扶正益气,祛痰化瘀,理气通络。中药汤剂为梁君昭老师经验方,半夏川芎通脉汤加味,方药组成:法半夏9g,川芎10g,盐杜仲15g,鸡血藤30g,刘寄奴15g,桑寄生15g,桑枝15g,党参15g,合欢皮15g,石菖蒲12g,茯神15g,葛根15g,桂枝10g。共7剂,每日一剂,分早晚温服。二诊:胸闷痛较前缓解,仍有头晕,双上肢麻木,双下肢酸麻胀痛,偶有恶心,纳食可,睡眠欠佳,入睡困难,小便正常,大便有排泄不尽感。查体:BP:122/78mmHg,舌暗红,苔薄黄腻,脉沉涩。原方调整加枳壳15g,麸炒苍术15g。继服7剂。三诊:胸闷痛、头晕明显缓解,略有胸前区隐痛,但程度较前明显减轻,咯少量黄痰,偶有睡眠差,小便频数,大便尚可。查体:BP:124/78mmHg,舌暗红,苔薄白腻,脉沉弦。上方调整去桂枝,党参,加赤芍12g,白芍12g,川牛膝15g,继服7剂。后持续服药2月余,病情趋于稳定,复查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并嘱患者平素保持心情舒畅,勿劳累,清淡合理饮食,戒烟戒酒,适当活动。随访患者胸闷痛症状基本缓解,血压平稳,病情较为稳定。
【病案分析】
患者中年男性,既往有消渴病史,加之平素劳累,耗伤正气,致心气不足,心血推动无力,血脉瘀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壅滞气机,导致胸阳不振,心脉痹阻,痰瘀互结,发为胸痹。证属正气亏虚,痰瘀交阻证。故治疗以扶正益气,祛痰化瘀,理气通络为法。方中法半夏燥湿化痰、川芎活血行气止痛,温通血脉,二者共为君药;盐杜仲补肾固本、鸡血藤养血活血、刘寄奴祛瘀通络止痛,桑寄生滋补肝肾,强筋骨,桑枝通利关节,共为臣药;党参扶正益气,合欢皮、茯神宁心安神、葛根解肌生津、石菖蒲开窍醒神,共为佐药;桂枝温通心脉为使药。二诊患者因有大便排泄不尽感,加枳壳、苍术理气宽中,燥湿健脾以助脾胃运化。三诊患者诸症减轻,但出现咯少量黄痰故去桂枝,党参防其辛温燥烈之品,加赤芍凉血祛瘀、白芍以滋阴柔肝、川牛膝上下交通,活血化瘀。全方共奏补益心脾肾,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之功效,痰湿得化,血脉得通,正气得复。
梁君昭老师认为,糖尿病性冠心病是由于饮食起居失常,脏腑功能虚损,正气不足,阴阳平衡失调。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气血失和,从而导致血脉不畅,脉道不利,阻遏胸阳而发。梁君昭老师在辨证时强调辨虚实、辨标本、辨脏腑、重形体、重舌脉、重二便。以扶正祛痰化瘀为根本,在治疗痰瘀同病时,适当选择理气药,调达气机。此外,梁君昭老师强调在辨证论治时切勿见痰祛痰、见瘀祛瘀、不顾根本、不分虚实、盲目用药,并且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要注重生活调理。梁君昭老师常言: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首先要控制饮食,限制甜食的摄入。如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速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展,对于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坚持治疗,合理营养、低糖低脂饮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心态平和,药物才能发挥最大疗效
【名医简介】
梁君昭,陕西省第三届名中医,西安市首届名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省市级名中医师承指导老师。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市中医药研究院)实验中心主任;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内科教授。从事临床医疗和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擅长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心悸、眩晕、头痛、不寐、健忘、郁证、痞满、便秘、腰痛、汗证、虚劳等内科病证和杂症。西医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心律失常、心肌炎、慢性心功能不全、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状态等。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课题近10项,荣获科技成果奖6项。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药效学研究
来源:西安市中医医院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很多优势,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糖尿病是目前临床最高发的疾病之一,如今糖尿病,并不一定都因有了“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表现才被发现,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血糖高、尿糖阳性,才被戴上“糖尿病”帽子的。也有潜在糖尿病而不自知,先是发现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脑血栓、高血压、高血脂、白内障等糖尿病并发症,然后才得知早已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在中医的范畴里面称为:消渴病或者消渴症。古代中医认为人体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主要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消渴症,病变的脏腑主要是肺、胃、和肾,尤其以肾为主。虽然有所偏重于肾,但是又互相影响。今晚节目我们就来说说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
上线大医生:黄苏萍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今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呢?
1:《素问·奇病论》书中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意思就是喜欢吃油腻、甜、辛辣等食物的人,是容易得消渴症的人群。故想不得糖尿病,应该反其道食之。
2:《灵枢·五变》书中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意思就是五脏先天不足,体质为阴虚体质,比较弱的人,容易得消渴症。
3:《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书中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意思就是,人要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尤其是情志失调以后人受到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郁怒伤肝,肝气郁结,导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可见控制不良情绪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很有帮助。
4:“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意思就是说人要控制房事的频率,量力而行,不要肾气虚耗,不要提前透支,否则容易引起肾燥,肾燥会导致糖尿病。反过来,控制好房事频率,保肾固精,通过饮食和锻炼的方法来增强肾的功能,也可以辅助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根据病情选择中医还是西医治疗
1、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选择西医注射胰岛素是最佳选择。
2、如果患者急性并发症发生,包括各种糖尿病昏迷、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症状。为了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病情,一定要及时看西医。
3、对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或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和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更适合于中药治疗,也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4、如果患者血糖平稳,空腹血糖控制在8个以内,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4个以下,且无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可以选择中医治疗,搭配健康的饮食和科学的锻炼,可以更好的控制糖尿病病情,帮助恢复身体健康。
1、首先要控制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唐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如猪胰子1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9克,每日2次;三豆饮:绿豆100克、黑豆50克、赤小豆50克,煎汤服用;苦瓜炒肉:鲜苦瓜100克、瘦猪肉50克,武火炒后食用等等。但服用这些验方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热量之中。
2、必须配合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
3、注重调摄情志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4、适当的中药治疗
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入包括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标,用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
糖尿病不是绝对不能吃甜
1、我们需要知道,其实甜和血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食物的甜度是一种味道单位,真正影响我们血糖的是食物的升糖指数,而且很多时候这两个值并不是正相关。例如,一个罗汉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但升糖指数不高。与此相反,油条虽然不甜,但升糖指数为75,是甜樱桃的三倍以上,樱桃的升糖指数是22。
2、升糖指数是影响人体血糖水平的指标,这是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的。因为每个人的体力和代谢能力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食物,不同的人也有不同升糖指数。我们自己可以通过饭后2小时糖代谢曲线的变化或血糖值来判断身体对不同食物的代谢情况,也许就会发现一些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对你却不适合,只有这样,我们以后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
专家建议: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不论中医或者西医,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佳治疗。
今日大医生
黄苏萍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膏方研究会常务理事,《康复学报》编辑部主任、《福建中医药》副主编,主持参与国家及福建省课题9项,发表论文70余篇,合作出版著作11本。参研课题分别荣获“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三等奖、“福建省第四次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肠病、感冒咳嗽、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失眠、汗症、更年期综合征、亚健康调理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FM1036福建新闻广播(ID:fm1036-882)
有什么悄悄话要告诉小编的不?
来互动区留言呗!
没有!?那点个行吗?
《自然》子刊发表中药治疗糖肾研究成果
据中新社报道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钟逸斐团队及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合作研究的论文成果《牛蒡苷元通过激活足细胞中PP2A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在Nature杂志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
Arctigenin(ATG)是牛蒡子的主要成分。课题组揭示了ATG通过激活蛋白磷酸酶(PP2A)实现肾脏保护的机制,并将PP2A建立为DKD进展的潜在靶标。该研究首次从临床治疗DKD有效中药中发现了PP2A激动剂,并证实ATG可通过调节PP2A亚单位结构增加其活性,是一种新型的PP2A激动剂。
钟逸斐团队长期致力于对肾脏病,特别是糖尿病肾脏病的相关研究工作,2010年开始与西奈山伊坎医学院John Cijiang He合作,借助多学科交叉,力图从临床中医经验处方中寻找治疗肾脏病的有效药物及其治疗靶点。 (陈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