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血常规指标(糖尿病的血常规检查)
全国高血压日 | 如何看懂化验单?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这些→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约2.45亿,18岁以上的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27.9%。换言之,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3位高血压患者。今天是全国高血压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邀请江苏省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病防制所专家姜碧佳聊聊高血压病人如何看自己的化验单。
一、各项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了解靶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利于正确选择治疗药物。
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尿酸、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电解质(尤其血钾)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各项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1) 血常规:高血压伴血常规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甲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也可预示高血压非常严重,已造成肾功能衰竭,导致肾性贫血。
(2) 尿常规:尿常规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造成的继发性高血压。若尿中伴微量蛋白尿,提示高血压合并肾脏早期损害,治疗重点除降压外,应改善肾功能。
(3) 血糖:包括空腹血糖、OGTT 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血糖检测能及时发现糖尿病。若患者存在糖尿病肾病,初诊高血压可能是糖尿病造成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危险的组合,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8倍,总死亡率增高4—5倍。
(4) 血脂: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四项指标。如果血脂异常,则提示高血压可能合并冠心病、脑梗死等,易诱发心脑血管恶性事件。建议这部分患者详细检查,即使检查后未发现心脑血管疾病,也应给予降压调脂治疗,否则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率高。
(5) 血钾:高血压伴低血钾,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而高血压伴高血钾,提示肾功能异常。有了这项检查结果,可根据诊断针对性选择特殊治疗。
(6) 血尿酸:高血压伴高血尿酸,提示高血压可能是痛风性肾病造成的。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伴高血尿酸,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在治疗时,不要应用氢氯噻嗪等增加尿酸的药物。
(7) 血肌酐:高血压伴肌酐异常,提示患者肾功能异常,显示高血压处于高危或极高危状态。伴尿毒症时,单纯药物降压效果差,需要辅助透析治疗。
(8) 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也叫H型高血压,提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极高,在常规降压的同时,可服用叶酸,联合治疗效果良好。
二、如何看化验单?
(1) 化验单一般包括检测项目的名称、检查结果、参考值和单位四个部分,项目的检测结果通常会跟参考值进行比较,如果某个项目后面出现“↑”“↓”符号,说明检测结果不在参考值范围内,需要予以关注。
(2) 高血压患者需要重点了解的检测项目参考值见下表:
高血压患者需重点了解的检测项目参考值
三、高血压患者还应重点检查这些项目
除了实验室检测项目外,为评估高血压的危险性,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危险,高血压患者还应该重点检查以下项目。
(1) 患者应学会在家自测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在评价血压水平和指导降压治疗方面已经成为诊治高血压的重要补充。
(2)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旨在发现心肌缺血、心脏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及左室肥厚。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左室肥厚和预测心血管危险方面优于心电图。
(3) 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可以预测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4) 眼底镜检查,可发现视网膜病变,有助于高血压危险性的评估。
(5) 计算机辅助成像(CT)、头部磁共振成像等,可以发现脑血管病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图源 江苏疾控
编辑: 黄卓凡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血糖升高不等于糖尿病,教你读懂化验单
栏目介绍:
“达医晓护”,寓意“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是上海市科委、科协共同指导下的,原创作品创作与传播平台建设并重的公益性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也是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品牌之一。
特约撰稿施佳华
李先生今年52岁,一向自觉身体挺好的,最近却有点烦心事:单位里组织体检,空腹抽了个血。拿到体检报告时,化验单显示血糖检测结果6.9,参考值3.9-6.1mmol/L,旁边还标注了“↑”提示血糖升高。李先生不由得纳闷起来:怎么回事,难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吗?可是好像平时也没啥症状啊!李先生到底有没有得糖尿病呢?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血糖的那点事儿。
——什么是血糖。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通常空腹血糖的浓度维持在3.9~6.1mmol/L之间。血糖浓度过低(低于3.3mmol/L),人容易出现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低血糖症状;血糖浓度过高(空腹高于7.8 mmol/L),特别是长期的高血糖和尿糖,容易患上糖尿病。
——尿里也有糖。正常人24小时经尿排出微量的葡萄糖,常规尿糖检测时为阴性。当血糖浓度高于8.9~10.0 mmol/L时,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就会出现糖尿,这一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这时候尿糖试验结果为阳性。尿糖阳性以糖尿病最常见,因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各组织对葡萄糖利用率降低,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即出现糖尿。因此尿糖可以作为糖尿病严重程度及疗效检测的参考指标。需要注意的是,尿糖阳性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比如:妊娠期女性肾糖阈值低于正常人,无高血糖时也会出现暂时性糖尿。同样,尿糖阴性也不能作为排除糖尿病的依据。
——怎么看化验单上的血糖检测结果。血糖测定包括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测定。空腹血糖高于7.2~7.8 mmol/L,称为高血糖。化验单上的血糖检测结果是确诊糖尿病的重要依据。空腹血糖持续高于正常范围,并伴有糖尿,结合一些临床症状,比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医学上俗称“三多一少”)等,就可以初步诊断糖尿病了。所以上述病例中的李先生仅凭一次空腹血糖检测结果升高,能说是糖尿病吗?当然不能。李先生需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才能做出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具体标准为出现糖尿病症状,包括高血糖导致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加随机血糖(此处血糖指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下同)≥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检查复核)。需要提示读者的是:这个诊断标准的依据是静脉血浆血糖,不是毛细血管血(手指尖采血)的血糖检测结果。
——为什么有的检查要测5次血糖。这种检查项目叫作口服葡萄糖耐试验(OGTT),用来确诊糖尿病。它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根据5次血糖检测结果,了解身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通常是清晨空腹抽血后,将无水葡萄糖粉75g溶解于300ml水中,5分钟之内服完。服糖水后每隔30分钟各取血1次,测定血糖浓度,共4次,历时2小时。根据每次血糖浓度和对应时间做图,绘制糖耐量曲线。OGTT试验主要用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患者。参考区间(成人):空腹血糖<6.1 mmol/L;服糖后0.5~1小时血糖升高达峰值但<11.1 mmol/L;2小时血糖<7.8 mmol/L。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往往超过正常,服糖后血糖更高,恢复至空腹血糖水平的时间延长。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GHb)是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主要成分是HbA1c,因此大多用HbA1c来表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评价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控制情况,反映了过去6~8周平均血糖浓度。大量研究表明,血糖控制良好,HbA1c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可以有效地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现在WHO及美国等相关学术团体均把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保准之一。参考区间(成人):HbA1(%)5.0%~8.0%;HbA1c(%)3.6%~6.0%(HPLC法),糖尿病患者可达到15%~18%。
——警惕低血糖。血糖是为人们活动提供各种能量的直接物质,人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它。血糖浓度低于3.3mmol/L时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血糖浓度太低会直接对机体组织细胞产生严重的损害,特别是脑组织的损害,还可诱发其他严重的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等。人体经过一夜的睡眠,体内的营养消耗殆尽,血糖浓度处于偏低状态,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血糖浓度,就会出现头晕、四肢无力、精神不振等症状,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所以各位上班族们,记得一定要吃早餐哦!
施佳华:上海市黄浦区体检站副站长、副研究员,“达医晓护·‘检查’风云”栏目主编
糖尿病肾病:必查指标解读与全球科研新突破
#春日领好运#---
【家庭医生科普】
——签约居民专属护肾指南,科学防控远离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约4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DKD,且一旦进入大量蛋白尿阶段,肾功能衰退速度显著加快,最终可能需透析治疗。作为家庭医生,我们深知早期监测与干预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国际前沿研究,解析糖尿病肾病的核心监测指标、最新科研进展及家庭健康管理策略,助您科学护肾,抢占逆转先机。
一、糖尿病肾病必查指标:早发现、早干预的关键**
糖尿病肾病的防控核心在于“早筛早治”,以下指标是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制定的监测重点:
1.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
- **核心意义**:UACR是早期肾损伤的“金标准”。当UACR≥30mg/g时,提示肾脏滤过屏障受损,需立即启动干预。
- **监测频率**: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每年检测1次,高危人群(如合并高血压、高血糖波动)建议每半年检测。
2.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 **功能评估**:eGFR反映肾脏排毒能力,正常值≥90ml/min/1.73m²。当eGFR<60ml/min时,需调整降糖药物剂量并加强监测。
- **动态跟踪**:eGFR每年下降≥5ml/min提示肾功能加速恶化,需排查非糖尿病肾病(如免疫性肾炎)。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长期控糖**:HbA1c反映近3个月血糖水平,目标值需个体化设定(一般<7%)。研究表明,HbA1c每降低1%,DKD风险下降37%。
4. **血压与蛋白尿联动管理**
- **血压目标**:尿蛋白<1g/天时,血压应<130/80mmHg;尿蛋白≥1g/天时,目标值需更严格(<125/75mmHg)。
- **盐摄入控制**:高盐饮食削弱降压药效果,每日食盐摄入应<6g,可增强ACEI/ARB类药物降蛋白尿作用。
5. **其他辅助指标**
血钾与贫血**:肾功能不全易引发高钾血症和贫血,需定期监测电解质、血常规。
- 甲状腺旁腺激素(PTH):慢性肾病常伴钙磷代谢紊乱,PTH升高提示需调整钙磷结合剂。
二、国际研究热点:糖尿病肾病诊疗新突破
全球科研团队正从**精准诊断、靶向治疗、智能管理**三方面革新DKD防治策略:
1. 新型生物标志物:无创筛查时代来临
- 唾液检测技术:2024年《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研究证实,唾液中尿素、胱抑素C与血液浓度高度相关,未来可通过家用试纸实现无创筛查,提升早期诊断率。
- 尿液外泌体分析:尿液中的外泌体携带肾脏细胞特异性蛋白,可精准识别DKD进展阶段,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2. 靶向药物:从降糖到护肾的跨越
- 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除降糖外,可降低肾脏复合终点事件28%-40%,即使eGFR≥20ml/min仍可使用。
- 非奈利酮:2025年最新研究显示,该药通过抑制炎症纤维化,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32%,延缓肾衰竭进展23%,且在中国人群中疗效更显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特色方案
- 经典名方应用:如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改善肾微循环,降低蛋白尿;大黄䗪虫丸抑制肾脏纤维化。
- 针灸辅助:艾灸肾俞穴联合西药治疗,可减少夜尿频次,改善肾功能。
4.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赋能
- 风险预测模型:基于eGFR、UACR等数据的AI算法可预测3年内进展为尿毒症的风险,指导分层管理。
- 个性化用药推荐:AI系统根据患者基因型、合并症推荐最优药物组合,减少不良反应。
三、家庭医生视角:签约居民的护肾优势**
作为签约居民,您可享受**全周期、个性化**的DKD管理服务,具体优势包括:
1. 早期筛查绿色通道
- 高危人群专案管理:糖尿病患者自动纳入DKD风险库,家庭医生定期推送UACR检测提醒,并提供社区医院快速检测通道。
- 便携设备支持:试点社区已配备居家尿液分析仪,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家庭医生端,异常值自动触发预警。
2. 分层干预策略
- 黄金逆转期(UACR 30-300mg/g):通过强化控糖(HbA1c<7%)、降压(首选ACEI/ARB)及SGLT2抑制剂,64%患者可逆转为正常蛋白尿。
- 中晚期管理:eGFR<30ml/min时,家庭医生协调转诊至肾内科,优先安排透析前教育及血管通路评估。
3. 全天候健康支持
- 用药安全审核:避免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签约医生实时审核居民自购药,并提供替代方案。
- 紧急转诊网络:若出现尿量骤减(<400ml/天)、水肿加重等预警症状,家庭医生48小时内安排三甲医院专家会诊。
四、创新科普:如何让文章脱颖而出?
1.对比传统与前沿技术
- 传统肌酐检测 vs 唾液无创筛查,突出科技如何让家庭健康管理更便捷。
2.辟谣专区
- 针对“保健品可逆转肾衰竭”等谣言,引用《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强调规范治疗必要性。
结语:主动管理,逆转可期
糖尿病肾病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精准监测UACR、eGFR等核心指标,善用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物,结合家庭医生的全程管理,完全可能延缓甚至逆转病情。签约居民的健康档案已接入AI风险预警系统,我们将与您共同守护“肾命线”。
**温馨提示**:本文参考《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3)》《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等文献,具体诊疗请遵医嘱。#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