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怎么评估(糖尿病并发症怎么控制)
糖尿病人注意了,新的血糖控制指标可以预测并发症,看看你达标没
糖尿病就像个甩不掉的 “小尾巴”,时刻纠缠着患者,而血糖控制则是与它 “过招” 的关键。在与糖尿病这场漫长的 “战斗” 中,糖友们对自己血糖控制状况的反馈各有不同:
“我感觉还行,就是饭后用血糖仪测指尖血,血糖偶尔会高一些。” 说这话的,是依赖血糖仪检测的朋友。
“我血糖控制得挺不错,上周查糖化血红蛋白才 6.8!” 这是那些重视长期血糖管控,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糖友。
“我一天也就 14 个小时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看来控糖还得加把劲。” 正在进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的患者这样感叹。
血糖仪测指尖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堪称评估血糖长期控制效果的 “金标准”。这两种监测方法,想必糖友们都不陌生。但持续葡萄糖监测是啥?血糖目标范围又指的是什么?为啥 14 个小时还不够呢?测这个到底有啥用?此刻,你的脑袋里是不是和我一样,满是这些疑问?别急,我这就带着最新的血糖监测指标,给大伙好好科普科普!
揭开持续葡萄糖监测的神秘面纱
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和咱们戴在手腕上,能实时查看心率的运动手表有点像。它通过植入皮下的小探针,来 “捕捉” 血糖数值。而且,只要在配套手机应用上轻轻一点,就能持续、实时地看到血糖的变化情况,得到的血糖数据那可是 “无缝衔接”,连续不断的哦。
根据返回血糖数据的速度和方式,持续葡萄糖监测又分为回顾性 CGM、实时 CGM 和扫描式 CGM。它能连续监测血糖长达 14 天,关键是还能让糖友们告别扎手指的疼痛,轻松实现无痛测血糖。想象一下,不用再频繁忍受指尖采血的刺痛,就能时刻掌握血糖动态,是不是很赞?
目前,《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给咱指明了持续葡萄糖监测的适用情况:
1 型糖尿病患者,这部分糖友的身体对血糖调节比较 “迟钝”,CGM 能更好地帮他们监控血糖。
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使用需要精准把控血糖,CGM 能提供更详细的数据支持。
对于自我血糖监测同时进行降糖治疗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要是碰上下面这些情况,也适合用 CGM:
老是莫名其妙出现严重低血糖,或者反复低血糖,甚至还有无症状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的,CGM 能帮着揪出 “元凶”。
面对无法解释的高血糖,尤其是空腹高血糖,CGM 能助你一臂之力,找到血糖升高的原因。
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波动特别大,CGM 可以帮你摸清血糖波动规律。
有些糖友因为害怕低血糖,刻意保持高血糖状态,CGM 能让他们科学地控制血糖,不再 “提心吊胆”。
妊娠期糖尿病,或者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这个特殊时期,血糖的稳定对妈妈和宝宝都至关重要,CGM 能更好地守护母婴健康。
认识血糖目标范围
血糖达标范围,它有个更专业的名字,叫葡萄糖目标范围时间(TIR),简单来说,就是一天当中,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所持续的时间,或者这个时间占全天时间的百分比。
这个概念最早是在 2017 年的糖尿病先进技术及治疗大会上 “闪亮登场” 的,到了 2019 年,正式形成了《TIR 国际共识》,2020 年,更是被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收入囊中”,用于糖尿病的评估管理。咱们国内的《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也明确表示,应该把 TIR 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目前,《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国际共识》给出的默认葡萄糖目标范围在 3.9~10.0mmol/L,TIR 的控制目标得>70%。换算一下,也就是说一天当中,血糖在 3.9~10.0mmol/L 这个区间的时间,得不少于 16.8 小时。这下你明白为啥前面那位患者说 14 个小时不够了吧,确实还得再加把劲呢!
TIR:预测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的 “信号灯”
现在已经有不少研究发现,通过持续葡萄糖监测得出的 TIR,就像一个 “信号灯”,能提前预测未来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说到微血管病变,有研究显示,TIR 每下降 10%,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风险就会增加 40%,视网膜病变发生或进展的风险更是会飙升 64%。这就好比血糖控制得不好,身体里的微血管就像被 “狂风” 吹得摇摇欲坠,容易出问题。
对于大血管病变,TIR 每增加 10%,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异常风险就能降低 6.4%。可见,良好的 TIR 对大血管健康有着积极作用,能让血管保持 “强壮”。
在周围神经病变方面,较高的 TIR 和较好的外周神经功能可是紧密相关的。这意味着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越长,外周神经功能也会更好。
国内 CGM 产品现状
目前,在咱们国内的 CGM 行业,市场参与者还不算多。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数据来看,进口厂家里,只有雅培和美敦力这 2 家,共 3 个产品获得了 NMPA 批准,能在国内正式上市。国产厂家中,也仅有 5 家公司的 CGM 产品获批。
持续葡萄糖监测虽然有着无痛、实时监测、能预测并发症风险,还能实现患者个性化、精细化血糖管理等诸多优点,但它的价格可不便宜,这就像一道 “门槛”,拦住了不少糖尿病患者。不过,随着国内对 CGM 技术研发的不断推进,以及越来越多产品上市,未来 CGM 的售价有望降低,到时候,就能造福更多糖友啦!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达到多少会出现并发症呢?请记住这三个数值
对于血糖含量达到何种程度会触发糖尿病并发症这一关键问题,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并精准掌握以下三个核心的血糖数值指标。这些指标不仅是糖尿病患者日常自我监测的重要依据,更是预防并发症、维护健康生活的基石。
首先,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数值是衡量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当这一数值超过7%的警戒线时,便意味着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并未达到理想状态。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如同潜藏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身体的各个系统,增加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其次,血糖低于3.9mmol/L这一数值,虽看似与高血糖相反,但同样不容忽视。低血糖,即血糖过低,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同样是一种紧急状况。它可能引发头晕、乏力、出汗、心悸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意识丧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备不时之需,并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迅速采取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最后,空腹血糖的数值也是评估糖尿病病情及并发症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当空腹血糖数值跃升至14mmol/L以上时,这往往意味着身体内的糖分代谢已经严重失衡。此时,身体为了获取能量,可能会开始大量分解脂肪,产生酮体。酮体的过度积累,不仅会引发酮症酸中毒这一急性并发症,还可能对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密切关注空腹血糖数值,一旦发现异常升高,应立即就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糖。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指标以及空腹血糖数值,这三个血糖数值指标共同构成了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三道防线”。只有密切关注这些数值,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能确保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你是否已经深刻理解了这三个关键数值的重要性,并准备好将它们融入你的日常健康管理之中呢?
常见糖尿病并发症的自查和确诊方法,糖尿病人学会了将受益终生
是否有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是否严重是决定糖尿病人一生是否幸福、是否能长寿的关键所在。幸运的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在家就能自查,如果糖尿病人学会了这些自查的方法,那么一定会受益终生的。
下面我就教给大家一些糖尿病并发症的自查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学会。
一、心血管并发症
自查方法:如果在做较重的体力活动时,或者是爬楼梯和快步走时出现心脏部位的疼痛、胸闷等症状,就要考虑存在心肌缺血的问题。
确诊方法:可以在无症状时做心电图检查,并在症状发作时再查心电图,如果两者有明显变化,基本可确诊存在心肌缺血。如果静息时心电图和症状发作时心电图无变化,也不能完全排除心肌缺血,必要时可佩戴动态心电图或做冠脉造影检查。
二、脑血管并发症
自查方法:突然出现的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等,即使短时间内自动恢复,也要高度考虑脑血管疾病的存在。
确诊方法:如果出现了疑似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应马上进行头颅CT或核磁共振的检查。
三、肾脏的并发症
轻微糖尿病肾病自查方法:如果尿的颜色如浓茶一样,或者尿液中有泡沫,长时间不能褪去,就要考虑到血尿或蛋白尿的可能。
中-重度糖尿病肾病自查方法:用手指按压小腿或者眼睑部位,如果出现明显凹陷,也就是医学上说的水肿,则不能排除肾脏已经出现明显病变的可能。
确诊方法:无论是尿液中出现泡沫,还是肢体、眼睑出现了水肿,都不能绝对说明是肾脏出了问题,因而及时筛查尿、肾脏彩超、肾功能检查就非常必要了。
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自查方法: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重影、眼前有黑影等表现,大抵是眼睛出问题了。
确诊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确诊依赖于眼底检查,糖尿病人最好每年都检查一次眼底,哪怕是没有任何症状。
五、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
自查方法:四肢出现对称性的麻木,且用牙签或大头针扎四肢部分时感觉不到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估计是神经传导出了问题。
确诊方法: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通过症状即可确诊,必要也可以做神经电生理检查。
六、糖尿病足
自查方法:每天查看四肢和足部皮肤有无破损、溃疡,颜色是否正常,皮肤是否发黑,有没有伤口长期不愈合的情况。也可以摸摸双脚,看温度是否相同,有一定常识的糖友也可以尝试摸足背动脉,看搏动是否消失。
确诊方法:糖尿病足确诊也比较简单,如果自查发现伤口长期不愈合,甚至破溃,基本就确诊糖尿病足了。
七、消化道自主神经性病变
自查方法:如果经常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情况,要考虑到糖尿病的胃肠道自主神经性病变的可能。
确诊方法:一般通过症状和糖尿病史即可确诊。
上面就是七种常见糖尿病并发症的自查方法和确诊方法。糖尿病并发症虽然多,但大多可以预防。由于糖尿病本身是一种慢性病,其并发症也是缓慢发展的,但切不可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发展慢就怠慢它们,所谓“十年磨一剑,一剑必封喉”,并发症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加速,必然会影响寿命。
总结:糖尿病并发症可防可治,但预防是大于治疗的。糖尿病人要学会自查并发症,并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