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糖尿病高风险人群需要注意什么)

秦楚网 0
文章目录:

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超过这个值才算!

"先跟大伙唠个揪心的数据,我国在糖尿病这事儿上,可有着 “两个最多”。按 ADA2018 年标准,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 35.2%,算下来大约有 3.5 亿人处在这个前期状态,是全球糖尿病前期人数最多的国家。而糖尿病患病率也在一路攀升,达到 12.4%,患者数量达 1.41 亿,同样稳坐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 “榜首”。是不是被惊到了?关键是,很多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糖尿病这几个概念,那是一团浆糊,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一次性给讲明白。

啥样的算糖尿病高危人群?

要是身上有下面这些糖尿病危险因素里的任何一个或者更多,那您就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啦。

有糖尿病前期史

以前要是被诊断过糖尿病前期,那可得多留个心眼,往后发展成糖尿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要高。

年龄门槛

年龄到了 35 岁及以上,身体各项机能慢慢有变化,糖尿病这风险也就跟着上来了。就像机器用久了,零部件容易出毛病一样,咱身体代谢糖的能力也可能没年轻时那么强。

超重和(或)中心型肥胖

您瞧瞧自己的腰围,男性要是腰围达到 90 厘米及以上,女性腰围 85 厘米及以上,这就属于中心型肥胖了。要是整体体重也超标,那也是糖尿病的一个高危因素。走在大街上,看看那些大腹便便的人,可真得提醒他们关注下血糖。

家族遗传因素

家里一级亲属,像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史,那遗传基因这事儿可不能忽视。基因这东西就像个 “神秘代码”,说不定就把糖尿病的风险传给了您。

缺乏运动

每天不是坐着就是躺着,很少活动活动筋骨。现在很多人工作对着电脑,回家对着手机,一天下来步数少得可怜。缺乏体力活动,身体代谢慢,脂肪容易堆积,糖尿病就爱找上门。

妊娠期特殊情况

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以后患糖尿病的几率会增加。怀孕的时候,身体激素水平变化大,有些妈妈就容易出现血糖异常,这也是个危险信号。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内分泌容易失调,糖代谢也可能跟着受影响,成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高血压相关

有高血压病史,或者正在接受降压治疗的人,血压高的时候,血管状态不好,也会影响到血糖的代谢。

血脂异常

血脂要是不正常,血液里 “杂质” 多,身体代谢就容易乱套,糖尿病风险也随之上升。

心血管疾病史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血管都已经 “堵” 了,身体整体的循环和代谢都受影响,糖尿病也就更容易缠上身。

肝脏疾病关联

有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人,肝脏代谢功能出问题,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也会下降。

胰腺炎病史

胰腺可是和血糖调节密切相关,有胰腺炎病史,胰腺功能可能受损,影响胰岛素分泌,增加糖尿病风险。

药物影响

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或者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人,这些药物可能干扰身体正常代谢,让糖尿病风险升高。

糖尿病前期人群是咋回事?

糖尿病前期,其实就是从正常糖代谢往糖尿病转化的一个 “中间站”。这时候患者的血糖值比正常的高,可又还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里面又细分几种情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还有两者混合状态(IFG IGT)。

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受损(IFG)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得在 6.1mmol/L 到 7.0mmol/L 之间,同时糖负荷后 2 小时血糖要小于 7.8mmol/L。糖耐量异常(IGT)呢,就是空腹血糖小于 7.0mmol/L,而糖负荷后 2 小时血糖在 7.8mmol/L 到 11.1mmol/L 这个区间。要是同时满足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的条件,那就是两者混合状态了。

2 型糖尿病大多是从糖尿病前期发展过来的,所以糖尿病前期就像个 “信号灯”,一旦亮起,意味着将来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不过别慌,要是能在糖尿病前期就有效干预,那发展成糖尿病的可能性就能明显降低。

糖尿病究竟是啥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出了问题,要么分泌不足,要么胰岛素作用不给力。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高血糖,这一高血糖,身体里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全乱套了,正常生理活动也受影响。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眼睛、肾脏、神经、心脏和血管等组织器官可遭了殃,会受到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损害,这就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要是病情严重,或者身体遇到应激情况,还可能出现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像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也就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都不是闹着玩的,严重的能危及生命。

不同人群该咋应对?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行动指南

首先得清楚糖尿病的危害有多大,同时得学会怎么管理自己,改善健康和生活质量。

合理饮食与适量运动

饮食上得合理控制总热量,可别胡吃海塞。食物得多样化,营养得均衡,荤素搭配好。每天餐桌上,有菜有肉有主食,颜色丰富点。运动也不能少,每周起码得有 5 天,每天拿出半小时以上来运动。像平常散散步,去游泳馆游游泳,跟着大爷大妈打打太极拳,跳跳广场舞,都是不错的选择。

控制体重与定期检查

得把体重控制好,吃和动得平衡起来,把身体质量指数(BMI)控制在正常范围,也就是 18.6~23.9kg/m²。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得早点去筛查糖尿病。就算这次结果正常,3 年内也至少得复查一次,时刻盯着自己的血糖情况。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应对策略

糖尿病前期防治的目标,就是让血糖变回正常,预防或者延缓发展成糖尿病。

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

糖尿病前期患者得先明白自己这情况是咋回事,学会自我管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盐限酒,这些健康生活方式对他们太重要了。就拿饮食来说,得少吃那些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多吃点粗粮、蔬菜。运动的话,选择适合自己的,坚持下去。

糖尿病前期的药物治疗

要是生活方式干预 6 个月了,还没达到预期目标,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就可以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启动药物干预了。比如还是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或者两者同时存在;又或者血糖还在往高了发展;再或者没办法严格遵守生活方式干预的;还有那些对健康有强烈需求,经济和医疗条件允许的人。

定期监测与随访

糖尿病前期患者至少每年得做一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看看自己到底是恢复正常血糖了,还是还在糖尿病前期,又或者已经发展成糖尿病了。要是已经在药物干预了,每次随访的时候,得检测空腹血糖(FPG)和餐后 2 小时血糖(2hPG)。体重、血压、血脂这些危险因素也得定期监测。很多研究都证实了,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像调整饮食、规律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能有效逆转糖尿病前期。

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风险分层,要是极高风险人群(HbA1c>6%)、高风险人群(IFG IGT),或者单纯 IFG 或 IGT 还合并了一种及以上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更有利于糖尿病前期的逆转。糖尿病前期个体每年大概有 5% - 10% 会进展为糖尿病,要是啥都不干预,64.5% 的 IFG IGT 个体、33.0% 的 IFG 个体、33.8% 的 IGT 个体,6 年内就会变成糖尿病。大庆研究就显示,生活方式干预 6 年,能让 IGT 人群未来 30 年进展为糖尿病的累计发生风险下降 39%,说明糖尿病前期人群接受适当生活方式干预,能延迟或者预防糖尿病发生。

糖尿病患者的应对方法

加强健康教育,正确认识糖尿病

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得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掌握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很多研究表明,接受过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的患者,血糖控制得比没接受的好,对糖尿病的态度更积极,知识更丰富,自我管理行为也更好,更有信心战胜疾病。得知道糖尿病目前虽然根治不了,但能控制,能防治并发症。

生活方式干预,积极病情监测

糖尿病患者得严格控制饮食,像那些甜食、饮料就得少吃少喝。运动锻炼也得积极,多活动活动。烟得戒掉,酒也得少喝。平常要注意自我监测,定期去检查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还有尿微量白蛋白,查查眼底,看看下肢血管,清楚自己血糖控制得咋样,有没有并发症。

早期合理治疗,实现全面达标

早诊断、早治疗,治疗方案还得合理,这太重要了。得在医生指导下,选个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把血糖、血压、血脂、体重都控制好,实现全面达标。这样有助于早期把病情控制住,实现糖尿病的缓解,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六旬糖友险丧命!医生:糖友流感风险高6倍,须守住三重防线

#岳阳头条##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62岁的陈叔与糖尿病共处近20年,血糖控制一直平稳。一周前,他出现咳嗽、咳痰,自服感冒药未见好转,继而出现发热、食欲减退。就诊时随机血糖高达21.9mmol/L,更危急的是已出现酮症酸中毒合并甲流、混合感染。经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全力救治,最终转危为安。

数据警示:糖友感染风险倍增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糖尿病患者感染流感后住院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6倍,重症风险更是翻了3倍。此外,高血糖环境会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导致病毒清除延迟,死亡率升高4倍。

高血糖,病毒的“帮凶”

当血糖持续高于7.0mmol/L时,人体将陷入三重困境:

1、免疫瘫痪: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40%,淋巴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2、病毒温床:血管内皮糖基化损伤,加速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黏膜。

3、代谢崩溃:感染应激引发胰高血糖素飙升,胰岛素需求激增200%。

流感比感冒更易引发重症肺炎,需要预防并且及时治疗。

构筑生命防线三大战略

1、第一道防线:疫苗防护网

流感疫苗:每年9-10月接种四价灭活疫苗,保护效能达60%-70%。

肺炎疫苗:糖尿病患者应每5年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禁忌提醒:发热期、鸡蛋严重过敏者暂缓接种。

2、第二道防线:环境防护盾

居家环境:每日通风3次,每次超过30分钟。

公共场所:用纸巾隔离电梯按键,及时手消毒。

医疗机构:错峰就诊,自带消毒湿巾。

3、第三道防线:精准血糖管理

动态监测:血糖>13.9mmol/L立即测血酮,>16.7mmol/L速就医。

药物调整:胰岛素基础剂量增加20%-40%(按每升高1mmol/L追加1单位计算),慎用二甲双胍(缺氧风险),暂停SGLT-2抑制剂(防酮症)。

营养支持:发热期每日饮水>2000ml,可饮用无糖电解质水(血糖<10mmol/L时),保持足量的热量摄入。

专家防护指南

内分泌科主任严健如提醒:

1、这些症状立即就医

⚠️呼吸频率>30次/分钟(正常12-20次);

⚠️血氧饱和度<93%(家用指夹式血氧仪监测);

⚠️意识模糊或持续呕吐>6小时。

2、记住两个千万

❗千万不能因胃口差擅自停用胰岛素;

❗千万避免用蜂蜜水、红糖水等升糖饮品“发汗”。

3、还有以下五点

(1)密切关注血糖水平,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定期接种流感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

(3)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4)出现任何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发热等,就要及时就医;

(5)加强营养支持和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单娟娟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糖尿病风险高?医生:慎食西红柿,这些食物更该多吃!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2年版
  2. 《临床营养学》中华医学营养学会,2023年版
  3. 《食物与血糖关系研究》中国营养学会学术期刊,2024年第3期
  4. 《糖尿病饮食治疗新进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年第2期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2.8%,预防和控制血糖对于高风险人群尤为重要。

饮食调整是糖尿病防控的基础,而关于西红柿与血糖关系的讨论引发了医学界的关注。西红柿虽然常被视为健康食物,但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能需要慎重考虑食用量和方式。

西红柿中含有一定量的天然糖分,每100克西红柿含有约3-4克碳水化合物,虽然相对较低,但对血糖敏感人群可能产生影响。

更值得注意的是,西红柿在烹饪过程中,尤其是制作番茄酱或浓缩汁时,糖分浓度会显著提高,这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西红柿中的酸性物质还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对部分糖尿病患者伴有胃部不适的情况不利。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发布的研究显示,西红柿中含有的茄碱等生物碱物质,可能对部分体质敏感人群产生轻微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多种代谢紊乱问题,这些生物碱可能加重某些炎症反应。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在食用西红柿时,建议选择新鲜、生吃或轻度烹饪的方式,避免加工过度或添加糖分。

那么,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该多吃哪些食物呢?

绿叶蔬菜被公认为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选择。菠菜、芥蓝、生菜等绿叶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而碳水化合物含量极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发现,每天摄入250-300克绿叶蔬菜可使糖尿病风险降低23%。绿叶蔬菜中的叶绿素和多种抗氧化物质能帮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稳定血糖波动。

全谷物食品含有丰富的可溶性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降低餐后血糖反应。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将全谷物作为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燕麦、糙米、藜麦等全谷物食品的血糖指数较精细谷物显著降低,长期食用可使空腹血糖平均降低0.5-0.8mmol/L。全谷物中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助于糖代谢和能量转化。

坚果类食物如核桃、杏仁、榛子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研究发现,每天食用25-30克坚果(约一小把)的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空腹血糖水平比不食用坚果的对照组平均低0.4mmol/L。坚果中的镁元素参与300多种酶促反应,对糖代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豆类食品是植物蛋白的优质来源,具有低血糖指数特点。大豆、黑豆、绿豆等豆类食品含有异黄酮等植物化学物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表明,每周食用3-4次豆制品的人群,糖尿病发生率比极少食用豆制品的人群低17%。豆类中的可溶性纤维能延缓肠道对糖分的吸收,减少餐后血糖波动。

富含优质蛋白的鱼类,特别是深海鱼,含有丰富的ω-3脂肪酸,有助于改善血脂谱和胰岛素敏感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研究显示,每周食用2-3次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的人群,其糖尿病发生风险比不食用鱼类的人群降低22%。鱼类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不会显著提高血糖,是理想的蛋白质来源。

莓类水果如蓝莓、草莓、树莓等虽含有天然糖分,但其花青素含量极高,这类强效抗氧化物质能减少自由基损伤,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发现,每天食用一小把莓类水果(约100克)连续12周,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降低0.2%。同时,莓类水果的血糖指数较低,不会导致明显的血糖波动。

姜黄、肉桂等香料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和抗炎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表明,肉桂中的肉桂醛能激活胰岛素受体,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从而增强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每天添加少量姜黄粉(约1-2克)到食物中,连续使用8周后,空腹血糖水平可降低0.3-0.5mmol/L。

苦瓜是传统的"降糖食物",其中含有类胰岛素物质和多种生物碱,能够模拟胰岛素作用,促进葡萄糖利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每天食用100克苦瓜,连续8周后,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1.1mmol/L。苦瓜还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改善代谢综合征。

海带、紫菜等海藻类食物富含可溶性纤维和碘等微量元素,有助于代谢调节。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研究表明,每周摄入3-4次海藻类食物的人群,甲状腺功能较为稳定,而甲状腺功能的正常对维持良好的糖代谢至关重要。海藻中的岩藻多糖和褐藻酸等多糖类物质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减少餐后血糖峰值。

富含铬元素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谷胚、绿花椰菜等,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胰岛素信号转导。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显示,轻度糖尿病患者通过增加膳食铬摄入,8周后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约17%。每天摄入足量铬元素(约50-200微克)对血糖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在饮食结构安排上,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遵循"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合理体重。餐次安排上宜采用"少量多餐"模式,避免一次性大量进食导致血糖剧烈波动。食物烹饪方式宜选择蒸、煮、炖等方式,减少煎炸食品的摄入。

生活中不仅要关注饮食,还应结合适当运动。美国糖尿病协会和中国糖尿病学会均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辅以适当的抗阻力训练。运动能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是降低糖尿病风险的重要环节。

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有关。合理的食疗可起到"药食同源"的效果。西洋参、麦冬、玉竹等具有养阴生津功效的食材,对高血糖人群有益。

糖尿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疗专业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合理选择食物,科学调整饮食结构,配合适当运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在血糖管理过程中,定期监测、记录和分析血糖变化,也是血糖管理的重要环节。

糖尿病防控之路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了解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合理选择有益食物,避免或限制不利食物,是每位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在这场与血糖的和谐共处中,每一口食物都是一次健康选择,每一餐都是一次自我医疗。生命在于平衡,血糖管理亦是如此。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仅关乎血糖数值,更是对生命质量和长寿健康的深刻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