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老人增加抵抗力(老年人糖尿病超重/肥胖患者3-6个月减轻体重的)

代谢网 0
文章目录:

“糖友”提高免疫力,这几点你做好了吗?

在“新冠病毒肺炎”的嚣张气焰还没有完全掐灭的3月,宅在家的糖友们可不淡定了。“不是说糖尿病是罹患病毒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吗?很多危重症患者都合并有糖尿病,提高免疫力刻不容缓啊”。

这一说到提高免疫力,很多读者常常会想到各种食疗:灵芝、冬虫夏草、西洋参、螺旋藻……有人会要求打“白蛋白”或者“球蛋白”,还有人高价购买牛初乳、蛋白粉,更甚者,有糖友问,输血能提高免疫力吗?

其实做好每一件控糖小事都是在提高免疫力。

首先,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非常重要。不少糖友终日纠结于“使用胰岛素会上瘾”、“降糖药物有很多副作用”、“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再也没有痛快地享用过美食了”、“说好的管住嘴、迈开腿,疫情还不结束,血糖也没法好好降下来”诸如此类,长期处于一种焦虑、抑郁状态,进而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等症状。

这些负面情绪使人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会使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升高,抑制免疫反应,免疫力下降,容易并发各种感染、伤口愈合不良。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升高,又可引起抑郁症,二者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且增加了血糖控制难度。

其实把糖尿病看做我们的敌人,要在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既不要对血糖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又要避免过度关注而影响正常生活。当您因为血糖的问题出现各种不良情绪时,一定要告诉家属,求助于医生,纠正不正确得观念;医护和家属及时提供心理支持,稳定患者情绪,减轻应激;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治疗;通过病友之间相互沟通、学习、鼓励等方式促进治疗达到最优效果,同时也能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所有健康积极地心态是能提高免疫力的哦!

第二,就是要好好吃饭了。均衡的、丰富多样的饮食可比那些有着包治百病、提高免疫力等各种噱头的保健品优秀太多了。

1)谷薯类食物是基石、是能量主要来源,每天摄入250-400 g。谷类食物:小麦、稻米、玉米、高粱及其制品,比如:米饭、馒头、面包、面条、玉米等。薯类食物:马铃薯、红薯、芋头、山药等,可替代部分主食。每日可食50-100 g;

2)优质蛋白和优质脂肪酸一样也不能少。动物性食物(鱼、禽、肉)、牛奶、鸡蛋、大豆、坚果都是优质蛋白和脂肪酸的来源;

3)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样重要。蔬菜300-500 g/天,水果200-350 g/天;

4)千万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去喝水。每天1500 ml白开水或淡茶水。如果你不知道1500 ml有多少,3瓶500 ml左右矿泉水的量就是您一天要喝进去的水。不要一次喝太多,而要少量多次的喝水。

记住了,五谷杂粮、肉、蛋、豆、菌、藻、果、蔬一样也不能少。其实增加免疫力不要特殊的食疗,只要您不挑食,每天定时定量进餐,这些五颜六色、丰富多彩、容易采购的食物都会在你吃下去之后,变成您的抵抗力来保护您!

第三,认真运动来帮忙。运动增加机体能量的消耗,减少脂质在体内堆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体内5-羟色胺、内啡肽的水平,这可是我们感到快乐的物质源泉。运动帮助我们分散注意力以及自我观念的改变。中国有句老话“相由心生”,酣畅的运动、快乐的心情,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都有利于增加您的抵抗力。

宅在家也可以动起来!餐后60-90分钟开始运动,太极拳、健美操都是可以天天做的,家里有跑步机的可以利用起来,条件允许的可以跳绳,当然做家务也是在锻炼哦,也有患者跟着各类手机健身软件在家进行各种活动。

运动中间可穿插休息,视自己的的能力,以达到靶心率的时间累计30分钟为宜(能获得较好的运动效果,又确保安全的心率称为靶心率,即运动中最高心率的70%-80%作为靶心率,一般人最高心率为220-年龄。例如:70岁老人的靶心率=[220-70]×70%=105次/分),中间可以穿插抗阻运动10分钟,例如引体向上、举哑铃、俯卧撑等。运动前后需要测血糖,若运动前血糖<5.6mmol/L,那么补充15g碳水化合物(一片全麦吐司或者一支250ml牛奶),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症状(心慌、冷汗、手抖),可立即吃4-6颗软糖或者2-3口运动饮料。运动后2小时亦要监测血糖。避免空腹运动。

在家里做好了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都是有利于血糖控制的。血糖控制好了,抵抗力自然加强了。最后还有一件小事提醒各位,可别忘了规律监测血糖。

1、如果您是口服降糖药物且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的患者,每周可测3-4天餐时配对时间的指尖血糖。例如,周一测早餐前后血糖,周三测午餐前后血糖,周五测晚餐前后血糖。这样及避免频繁扎手指造成手指“马蜂窝”,又可以比较全面了解血糖情况。

2、如果您是每天注射一次基础胰岛素的患者,那么空腹血糖很重要,并可分别测2-3次早餐后及晚餐后血糖。

3、如果您每天注射2次预混胰岛素,则要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血糖相对平稳的话,可以隔天交替时间点测血糖。

4、如果您要每天注射4次胰岛素(三次短效 一次长效),那么测血糖得次数可能会稍微多一些。每天测2-4次血糖,其中空腹血糖不可少,并选择性监测不同餐次的餐前或餐后血糖。

“疫情”期间无小事。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小事,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就是做了一件伟大的事。糖友们血糖棒棒的、身体壮壮的,期待取下口罩的那一天,大家都笑得像花儿一样!

参考文献: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与应急指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0(28)1:1-6.

[2]董宗美等. 认知行为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9,27(10):749-754.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12-12-20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

患糖尿病46年,我用这6个方法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容易引起细菌、病菌的感染,导致身体素质低下。我患糖尿病已经46年,今年78岁,在长期与糖尿病较量中认识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把提高免疫力摆在重要位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在我的血糖、血压、血脂、血黏度、糖化血红蛋白、体重等指标都还正常。一年四季很少感冒,身上若出现感染或创伤,自已进行调理,少则两三天,多则一周就治好了。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提高免疫力的6个方法。

免疫力低下的表现

免疫力如同人体健康的“防火墙”,当这道墙出现缺口时,身体就会有所反映,出现以下表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容易感冒、咳嗽,且久治难愈;身体经常发生炎症,如口腔炎、牙周炎、眼睑炎等等;伤口难以愈合。

免疫力低下的原因

1.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很多食品想吃而不能吃,营养不全面,且摄入数量不足。同时,患者因多饮、多尿,部分营养物质经小便排出体外,“收不抵支”,营养匮乏,这是引起免疫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2.情绪低落

糖尿病是个“烦燥病”,患者一般阴虚阳亢,肝火旺盛,心烦意乱。加之天天要打针、服药、监测,很麻烦,患者整天为病发愁,心情抑郁,自卑感严重,不愿交朋结友,想高兴而高兴不起来,压抑了免疫功能。

3.抗生素用得多

糖尿病患者很容易被感染,抗生素用得比较多,不但破坏了肠道免疫功能,而且还增强了病菌的抗药性。

4.运动不足

“生命在于运动”。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一体多病,身体素质差,很多患者运动锻练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之以恒。即使运动了,运动时间和强度没有到位,没能够提高免疫力。

提高免疫力的措施

1.抓主要矛盾

我认为糖尿病是影响免疫力下降的主要矛盾,高血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认真驾驶“五驾马车”,把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都控制在“良好范围”之内。

同时,遵照《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经常观察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及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的蛛丝马迹,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为提升免疫力扫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2.坚持运动锻练

运动锻炼是提高身体免疫力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我清早醒来就在床上对全身进行按摩,重点按摩提高免疫力的“特区”:前胸、肚脐和足部。

下床后就习练《健身功》,从头拍到腿。早餐、晚餐后半小时结伴而行,到河边散步40分钟以上。雨雪天就在自家阳台上锻炼,长期坚持,从未间断过。

3.选服药物

有些药物对提升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作用。我常年服用21金维他补充各种维生素。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病,我经常服用黄芪、三七、西洋参、丹参片等滋阴补气、活血化瘀之类的中药,不仅预防了心脑血管病变,而且增加了身体的免疫功能。

4.稳定情绪

人的情绪直接影响身体免疫力。这次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尚无特效药救治的请况下,医务工作者采取输氧、灭菌、插管排毒、做操扩胸、进行心理疏导等办法,增强其自身免疫功能,把很多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收到了举世瞩目的效果。

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因新冠肺炎住进了武汉方舱医院,他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广大医务人员能够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情绪稳定,在病房里一直乐呵呵的,不仅自已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救治,而且还主动做其他病友的思想工作,由于他心态好,免疫力强,结果几天就病愈出院了。

实践证明:人的心态很重要,心情好,免疫力强,抗击病毒的能力就强。5.保持充足的睡眠

高质量睡眠能增强人体抗体,提高免疫力。芝加哥大学研究证实:每天睡4小时的人比睡7-8小时人血液中的流感抗体少50%。 我无论再忙每晩要睡8个小时,白天中午还要睡1个多小时 ,所以我精力比较充沛。我出版12部医学书籍,共370多万字,绝大部分是“夜产品”。

6.补充营养物质

健壮的体魄是提升免疫力的基础。我为了夯实这个基础,除了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以外,还注意选食有利于提升免疫功能的营养物质,常年交换食用羊奶、牛奶、驼奶、人参、豆类、蛋类、鱼类、水果和绿叶蔬菜等,这些食物是我增强免疫功能的得力“助手”。

我的体会是这些方法对提高免疫力切实有效。

作者:邓焕新 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荣誉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华夏医魂》从书特邀编委 中国糖龄王

增强抵抗力 老年人吃动指南来了

医学指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楼慧玲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老年人是重点易感人群。国家卫健委制定的防护措施中,老年人除了做好自身防护外,特别强调要注重健康饮食,保持营养均衡,从而增强抵抗力,预防病毒感染。然而,老年人是营养不良高发人群,在疫情防控期间户外活动减少、食材获得途径减少,再加上生理功能减退、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心理恐慌等因素,会加剧营养不良的发生。那么,老年人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饮食呢?一起来听听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楼慧玲怎么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袁辉辉、朱国辉、袁友芬、魏星

日常饮食要记住这8个要点

楼慧玲表示,根据临床膳食营养知识,采纳权威机构发布的防治新冠肺炎专家建议,以及结合老年人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建议老人的日常膳食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能量要充足

在保证充足能量供应的情况下,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每天进食高蛋白类食物,如鱼、肉、蛋、奶、豆类和坚果等。

2.食材要多样

在新冠肺炎疫情宅家期间更应重视全面均衡的膳食搭配,不偏食、荤素搭配。注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均衡补充。

3.每天进食新鲜蔬果

做到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特别是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要避免食物油腻、过甜、过咸,多吃粗纤维食物。不要听信偏方和食疗可以预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说法。

4.适量多饮水

每天喝水不少于1500ml。主动少量多次喝水,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5.饮食安全

一次烹饪要熟透、二次加热要热透,提倡分餐和使用公筷、公勺。

6.对高龄老人和体弱的老年人能量补给要重视

宜少食多餐,要在三餐基础上进行2~3次加餐,加餐可选用牛奶、酸奶、花生、核桃、鸡蛋、面包、水果等,不能满足需求的可推荐添加一些特殊配方的营养制剂,在三餐中间补充摄入不足。尤其要重视维生素D、E等的补充。

7.老年食堂、养老机构老年人应采用分餐制就餐

最好使用一次性餐具或经过严格消毒的餐具,做好手卫生,并做好食品留验,保证食品安全。

8.要学习掌握个人防护措施

做好手卫生,做好洗漱、沐浴等。饭前饭后一定要洗手。

这两种极端情况需警惕

楼慧玲介绍,近期由于宅在家的时间比较多,部分老人的饮食出现了两个极端的变化:一部分人在家没事干,看电视的时间比较多,边看电视边吃坚果等零食,不自觉摄入了过多能量。还有一部分人,觉得在家活动量减少了,刻意少吃点,结果造成营养不足,这两种情况都需警惕。

1.营养(能量)不足

由于日常活动量减少,有些老年人会为了控制体重而节食。然而,老年人能量摄入不足会导致自身肌肉和脂肪的消耗出现肌肉减少,有些错误的控制饮食方法会导致“减肌”不“减脂”,导致机体各项机能衰弱,尤其是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病毒感染机会。因此在新冠疫情期间尤其要注重全面均衡的营养供给。

2.营养(能量)过剩

若过度饮食,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患者。因此老年人尤其要做好自己的能量管理,以达到最佳的营养供给,确保机体功能健康。

3.消化功能下降

由于宅在家不活动,加上对疫情的恐慌情绪,会影响到老年人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增加营养风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要保持坦然的心态,进行自我情绪调节,接纳因疫情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保证充足的睡眠。家人要及时疏导老年人的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尽量维持原有的生活规律作息,自己掌控生活节奏,出现消化不良情况时,可给促进胃肠蠕动和助消化、通便等药物治疗和一些中药调理。

适量运动 可促进营养吸收能量转换

运动是促进营养吸收、能量转换的最好方法,可促进蛋白质吸收,充分发挥营养膳食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情况下,运动受到一定限制,但仍推荐适量的适宜个体的运动,对保障老年人健康尤其肌肉功能的维护、营养的消化吸收,包括改善心理健康、提高老年人自我生活能力、改善免疫功能都至关重要。

1.有氧运动:在房间、阳台行走,做操等,在做好防护和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也可去空旷人少的地方如公园散散步等。

2.抗阻运动:肌肉是我们机体蛋白质的储存器官,与营养状况、营养贮备密切相关;除年龄因素外静止不动是肌肉丢失最常见的原因。抗阻运动是维护肌肉量的最好办法,四肢肌肉占我们全身肌肉量的50%以上,维护好上下肢骨骼肌肉在非常时期更显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宅家期间也可开始肌肉保卫战,上肢肌肉可通过举哑铃或自己认可的负重物如矿泉水瓶等来锻炼,下肢肌肉可做下蹲或者用一些弹力带等辅助工具增强下肢肌肉运动。

3.柔韧性运动、平衡运动:对一些平衡和柔韧性能力好的老年人可适当做些瑜珈、跳舞、太极、舞剑等运动。

4.衰弱或半失能老人也可在专人看护下借助辅助器材做一些相应运动。

楼慧玲提醒说,运动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不同人群运动量不同,个体差异大,建议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确保安全为主,一般最好每天至少运动10分钟,但不强行要求每天多少时间。积少成多,关键是要养成运动的积极习惯。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做相应运动。运动前准备工作要充足,包括衣服、鞋子、灯光、周围环境等,运动安全要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