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会引起晕到吗(糖尿病会引起晕倒全身出汗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昏迷都是因为低血糖?这些知识要掌握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调理不当、血糖控制不佳(太高或太低)可能会出现昏迷现象,如血糖过高并发的酮症酸中毒昏迷、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和血糖过低并发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

糖尿病导致昏迷的常见原因和诱因都有哪些?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患者在某种因素影响下,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高血糖、高血酮、脱水、酮尿、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综合征,严重代谢紊乱导致患者体内有大量酮体蓄积。

诱因:急性感染、治疗不当、饮食失控、胃肠道疾病等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发因素。

症状:患者会有糖尿病症状加重(如多尿、口渴),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呼吸频率加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休克、脱水、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患者会出现昏迷。

2、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昏迷

由于机体的应激情况导致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胰岛素反调节激素(如胰高血糖素)不适当分泌增多及肝糖释放增加导致严重高血糖。该病多见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在 60 岁以上,夏季多发。

诱因:

①应激与感染:如脑血管意外、急性胰腺炎、手术等应激反应,呼吸道感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最容易导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透性昏迷发生。

②饮水不足:多见于老年人,尤其在夏季人体出汗较多,但由于老年人口渴中枢不敏感,饮水量不足,因而容易导致血液浓缩及血浆渗透压升高。此外,生活不能自理或昏迷的患者也常常存在饮水不足的情况。

③失水过多:如高热、严重呕吐、腹泻或不适当应用利尿剂、脱水剂等。

④摄糖过多:病人由于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而饮用大量甜饮料或进食高糖食物,致使血糖显著升高。

⑤药物因素: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及部分利尿剂等可引起血糖升高,胰岛素泵使用者因胰岛素泵出现故障(如导管堵塞)而未被及时发现,亦可导致本病。

症状:多尿、多饮、失水,无明显酮症,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加重,各种精神神经症状相继出现,患者会迅速进入昏迷和半昏迷的状态。

3、糖尿病低血糖昏迷

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或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严重低血糖会发生昏迷。

诱因:胰岛素用量过大或口服降糖药用量过大而进食少;运动量增加了,但没有相应增加食量;食量减少了降糖药物没有适量减少。

症状:饥饿乏力,头昏头痛,冷汗淋漓,心慌气短,心动过速,视物模糊,周身发抖,甚至精神错乱,行为异常,嗜睡昏迷。

糖尿病导致昏迷该如何预防?

加强糖尿病知识的教育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定期检测血糖。确诊有糖尿病的病人,应正规服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控制各种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各种感染,对血透、腹透、应用甘露醇脱水等治疗时,应注意是否有脱水现象,及时监测血糖、尿糖。

注意诱发药物应用,如利尿剂、糖皮质醇、普萘洛尔(心得安)等。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吸烟、酗酒。

平时定时监测血糖,如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糖尿病低血糖症等前期表现时,及时测下血糖。

若出现血糖过高或过低时要及时处理及随诊,如果患者意识尚清醒,并能吞咽的话,那么对于低血糖性昏迷最有效的办法是让患者喝甜水或吃糖块、甜糕点之类。由于糖尿病引起的昏迷,除了低血糖的原因外,血糖显著升高还可引起昏迷,所以在昏迷原因不清楚时不要随便给病人喂食糖水,以免加重病情。而且给意识不清的病人喂糖水容易造成呛咳甚至窒息。

若患者意识已经丧失,应将病人放平,平卧头侧向一边,解开衣领,保证呼吸道通畅,清除呕吐物,防止误吸引起窒息。

糖尿病患者发生昏迷时,若不及时抢救,很可能有生命危险,应及时呼叫“120”就医。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张学敏进行科学性把关。

来源: 人民网

使他一站起来就晕倒的“罪魁祸首”原来是糖尿病的这个并发症

最近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接诊了一名姓张的男性糖尿病患者,30岁,因“发现血糖升高8年,反复晕倒1年”入院。患者曾经在外院就诊,行头部MRI、脑电图、脑脊液等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因为患者常规监测血压(卧位)正常,又是年轻患者,所以当时并未考虑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 最后诊断为2型糖尿病,晕厥查因,予胰岛素控制血糖、抗眩晕等治疗,血糖控制欠佳,仍然反复晕厥发作,表现为由卧位到站立位时发作,或者由蹲位起身时发作,晕倒3-5分钟后逐渐清醒,常常因此摔得鼻青脸肿,同时伴有反复腹泻,1.8米的身高,体重只有50千克,用骨瘦如柴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患者究竟得了什么病

患者生活在农村,是家里面的主要劳动力,患者的父亲很着急,患者也很焦虑。

患者父亲着急地问:“主任,有什么办法弄清楚我孩子晕倒的原因吗?能治疗好吗?头晕咋这么难治?”

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医师无法给患者家长准确的答复,患者需要住院治疗进一步明确诊断,门诊以“2型糖尿病 晕厥查因”收住院。

入院后经过诊治经过:患者入院后体查,上肢血压(卧位):130/70mmHg,上肢血压(立位):70/40 mmHg,立位收缩压与舒张压较卧位分别下降60mmHg、30mmHg,体位性低血压诊断明确,患者没有口服a受体阻滞剂,不考虑此类药物所致体位性低血压;晕厥与咳嗽及排尿无关,亦不支持咳嗽、排尿性晕厥;行头颈部MRI检查、脑电图、24小时动态脑电图、24动态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排除了脑梗塞、颈椎病、癫痫、心律失常所致晕厥;多次检测血糖无低血糖发作,排除了低血糖所致晕厥;糖尿病并发症检查同时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最后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很明显患者反复晕厥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即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Diabetic Postura Hypotension, DPH)。而患者腹泻也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致。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与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可累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系统,可引起糖尿病胃肠道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吞咽困难、呃逆、上腹饱胀、胃部不适、便秘、腹泻及排便障;可引起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Diabetic Postura Hypotension, DPH),表现为糖尿病患者由卧位迅速站立或者由蹲位起身时晕厥,也可以表现为较长时间站立后发生头昏、视物不清、甚至晕厥,严重者可导致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而威胁生命。

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

表现为患者久卧、久坐、久蹲后起立发生脑供应不足的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心悸、出汗、头晕、眼朦、跌倒、晕厥等症状,随之出现血压下降,收缩压与舒张压同时出现下降。

如何诊断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

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并发症,这种并发症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状况、肥胖等因素相关,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病人从卧位在三分钟之内很快变为直立位的时候,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以及舒张压超过10mmHg以上,并出现低血压的症状:头晕、晕厥、出汗、心动过速等症状。而患者张某某的血压在卧位时是130/70mmHg,马上站立位时血压降为70/40mmHg,很明显,存在严重的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

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应该与哪些疾病鉴别

1、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也会出现头晕、晕厥症状,但低血糖时检测血糖多低于3.9mmol/L,进食食物症状迅速缓解,上述症状的出现与体位变化无关。

2、缺血性脑血管病:脑缺血、脑梗塞等疾病发作时也可以出现头晕、晕厥症状,通过头部影像学检查可以协助诊断。症状的出现与体位变化也无关。

3、心源性晕厥: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疾病亦可出现头晕、晕厥,但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可以协助诊断。

如何防治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

1.加强健康宣教:早期认识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特点及危害,目前无根治的办法,需终身治疗,因此预防很关键,帮助患者消除焦虑、失望情绪,提高自信心。避免及慎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及利尿剂。

2.生活方式的干预:戒烟限酒,可以增加摄盐量摄入(无浮肿和高血压时)。指导患者于卧位、久蹲后站立时动作宜缓慢,首先要变为坐位,再缓慢站起来。睡醒后、起床后、站立后均需自行保证30秒无头晕黑蒙再活动。睡眠时应将床头抬高20-30度,以减轻DPH发生。对于反复发作且症状严重的患者,离开床前时可穿紧身弹力丝袜和腹部加压带以压迫下肢血管。DPH发作时应立即卧床休息。

3.良好的代谢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良好的代谢管理等是预防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血糖控制至关重要,但在降血糖治疗过程中应严防低血糖的发生。

4.药物治疗:可选用盐皮质激素9a-氟氢化可的松, 其滞钠作用可增加血容量,并可增加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亦可以使用米多君治疗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

经过仔细检查,在排除了低血糖、脑血管病等疾病后,确定患者张某某的晕厥是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DPH)所致。经过胰岛素泵强化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及生活方式的干预等治疗,同时口服米多君治疗,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症状明显好转,无晕厥发生。

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DPH)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手段有限。对于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重在预防,只有这样才能免受头晕、晕厥之苦,享受健康生活。

作者:梅高财 主任医师

频繁低血糖,原来体内隐藏着肿瘤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陈法智 张灿城

56岁的张女士是一名收银员,5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出冷汗、手抖、晕倒的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昏迷,有时每天可以发生2-3次。

张女士以为只是身子弱,过于劳累等导致。反复发生几次后,多次到社区医院就诊,却被医生诊断有低血糖症状,血糖经常低至1.0左右。

为何张女士总是出现低血糖,却没有进一步检查出具体原因呢?

图/视觉中国

肿瘤部位隐匿,手术极为棘手

张女士本来病痛就多,16年前患上高血压,还因为肾结石做过好几次手术,但也未能明确低血糖的原因。所以只能在发生低血糖时让家人照顾,大多数时候吃点东西补充能量即可恢复如常,严重时就近医院输注葡萄糖,就这样忍着持续了4年。

直至1年前,张女士低血糖情况变得更加严重,才下决心要进行全面检查。到医院行腹部CT时发现胰腺颈部及胃壁上有数个结节灶,检查结果显示,胰岛素瘤的可能性最大。

此次也是由于低血糖发作,张女士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收住院治疗。经过进一步完善全身系统检查,最后明确,患者腹腔内居然有四处大小不等可见的肿瘤,分别位于胃底、胃体、胃小弯及胰腺颈部,最大的不到2.5公分,最小只有花生米大小。

正是这些繁星散落般隐匿的肿瘤,导致了张女士频繁出现危险的低血糖反应。

频繁低血糖,原来是患上了胰岛素瘤 图/视觉中国

病因找到了,接下来就是治疗。由于肿瘤数量多,位置分散,部位隐匿,手术极为棘手。

经过细致的规划和讨论后,杨景哥主任团队在腹部开了几个钥匙大小的孔,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利用腹腔镜的清晰与放大效应,将4个病灶找到并完整切除。同时,将胰体尾部与胃做了双层内翻式包埋吻合,避免了胰腺体尾部切除,保存了胰腺的正常功能,杜绝了日后糖尿病的出现。

出院后三个月返院复查,张女士表示,手术后没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

胰岛素瘤诱发低血糖,微创手术根治效果佳

杨景哥指出,张女士属于胰岛素瘤,一种大量分泌胰岛素的交界性肿瘤,可来源于胰腺,也可来源于胰腺外器官组织。

临床表现与肿瘤细胞不适当分泌胰岛素相关,主要表现为低血糖症状,是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最常见的原因。正常人空腹血糖在3.8以上,血糖低于2.8即可诊断为低血糖发作,可引起严重的代谢紊乱,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手术是根治此病的有效方法。”杨景哥介绍,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住院时间短、恢复快,但对术者腔镜技术要求较高。胰岛素瘤多为单发、良性肿瘤,且多数体积<2cm,腹腔镜手术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