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发病原因(1型糖尿病发病率)
三因素可导致1型糖尿病 春季需注意这些
糖尿病常见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那么,什么会导致1型糖尿病呢,春季应该如何应对呢?
1型糖尿病早期症状多
1、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也就是说,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2、自身免疫: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糖尿病能治愈吗?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3、病毒感染: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是在病人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后发病的。其机制在于病毒进入机体后,直接侵及胰岛 amp;beta-细胞,大量破坏beta-细胞,并且抑制beta-细胞的生长,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最终引发I型糖尿病。
春季如何护理糖尿病?
上述我们了解了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智,其实,1型糖尿病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早发现早治疗,1型糖尿病还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春季细菌滋生,此时糖友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换衣,防感染。女性应有选择的使用化妆品,以此避免毛孔堵塞,引起疖、痈;男性在刮脸时要小心,防止刮破皮肤以前你感染。对于已感染部位,要做好局部清洁、消毒,尤其应及时与糖尿病或专科医生联系。
春季阳气升发,新陈代谢逐渐旺盛,此时需注意饮食。研究认为,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甘温之品,忌辛辣;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糖尿病人在春季宜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蛋、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养肝护脾。在挑选蔬菜时我们可以选用韭菜、胡萝卜、山药、洋葱、苦瓜、莴苣、黑木耳等具有辅助降血糖、降血压作用的食物。
医生直言,这4个因素是一型糖尿病发生的祸首,现在知道还不晚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者是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而我们今天要说的1型糖尿病,就是因为分泌胰岛素的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缺乏所导致的糖尿病。
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大概会经历以下过程:没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但是却有糖尿病的生理表现,也就是说外表看不出来,但是里面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初期没有发现之后接着会进一步的发展,出现空腹血糖过高或者是糖耐量降低;最后就发展成了糖尿病。
所以根据这个过程,我们就能够发现,最初的糖尿病表现是不明显的,而当我们发现时或者说是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时,就距离糖尿病已经不远了。那么,明确糖尿病的相关病因,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就成了预防糖尿病的重中之重。
它的病因大概包括4种情况: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导致其发病的病因也各有不同,但是总体来说至关重要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遗传因素
1有研究发现,对于同卵双生的孩子他们的共同发病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那么这个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呢?意义就是告诉我们,遗传因素在导致1型糖尿病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同卵双胞胎它们的基因可以说是几乎一模一样的。
2尽管我们知道1型糖尿病的发病和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仍然没有明确其主要的致病基因,只是找到了一些易感性的基因。
3 这告诉我们,尽管糖尿病可能会有遗传的倾向,但是这种倾向是微乎其微的,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讲,相对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不用过分的担心孩子的健康问题,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排除孩子在出生之后含有易感基因,所以我们只需要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其锻炼的兴致,这对于有效的预防糖尿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二、环境因素
1 感染
常见的风疹病毒(风疹)、腮腺炎病毒(腮腺炎)和柯萨奇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都是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病毒,这些病毒感染会损伤我们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直接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是无法分泌。
2 饮食和使用有毒物质
a.对于孩子来说,过早的接触牛奶或者是一些谷类蛋白物质,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肠道免疫出现问题,大大的增加了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会。
b.接触一些化学有毒物质中毒时,这些有毒物质会刺激我们的细胞,造成我们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损伤,比如说一些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老鼠药。
c所以这也提示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些对我们身体会产生刺激或者是危害的物质一定要远离我们的生活区放置,避免他人误食引起一些不可挽救的状况。
三、身体因素
1身体因素也就是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问题,有许多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其实也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2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身体中存在着某种物质会对我们分泌胰岛素的细胞产生破坏作用,误把这种自己人当成间谍处死。对于这种病人来说可能需要服用一些免疫抑制剂。
四、发展因素
1型糖尿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具备以上的多个条件才能够完成糖尿病的病程。
比如说,他首先要含有一些易感性的基因,然后在有这种基因的情况下感染了我们上述所提到过的那些病毒,然后在其中某些免疫反应过程中,免疫反应发生异常,导致我们产生胰岛素的细胞被破坏,最终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糖尿病。
专家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发病与肠道菌群结构、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中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论文截图 摄
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中国儿童乃至成年个体健康的重大基础疾病。记者28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1型糖尿病儿童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明显减少,菌群结构紊乱;18种肠道细菌和粪便代谢物的组合能很好地区分1型糖尿病儿童和健康对照儿童。据悉,在抗生素处理的小鼠模型中,1型糖尿病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群可使其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罗飞宏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季光研究团队获得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刚刊登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罗飞宏教授介绍,遗传易感和环境中促发因素的交互作用是1型糖尿病发病的始动因素。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衡与1型糖尿病发病间的关联性受到重视,但缺乏深入研究。专家们围绕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的菌群结构、功能和代谢谱特征开展了多中心研究,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功能验证和机制研究。该研究成果为1型糖尿病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途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发现儿童肠道微生物紊乱的潜在环境因素,罗飞宏教授团队分析了中国儿童日常生活中28种非治疗性抗生素及12种杀虫剂暴露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及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抗生素、新烟碱类杀虫剂单独暴露或联合影响,均可能与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同时暴露于一种及以上抗生素和一种及以上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儿童有更高患病风险;其中儿童新烟碱类杀虫剂暴露水平越高,空腹血糖越高而起病年龄越小。
他们还发现,兽用及人兽公用抗生素及新烟碱类杀虫剂高暴露水平可使儿童肠道微生物群发生微小但严重的变化,可能影响自身免疫水平。该成果论文已在《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世界儿科杂志》)杂志发表。(陈静 奚晓蕾)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