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库迪咖啡糖尿病能喝(库克 咖啡)

笛扬新闻 0
文章目录:

最低一杯五六块 咖啡只要可乐价?

全媒体记者 沈欣 文 杨洋 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国内持续了许久的咖啡低价大战不但没有熄火,反而愈演愈烈。为赢得消费者青睐,不仅茅台咖啡、中式养生配方咖啡等新口味频频上线,各品牌咖啡店的价格也是越打越低。如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以“全场6.6元封顶”登场;库迪开启为期三个月的营销活动,全部饮品9.9元不限量;星巴克在各大平台推出优惠券……柯桥市民直呼,咖啡简直卖到了“可乐价”!

品牌咖啡店刮起“低价风”

6月6日,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官宣“开启咖啡6.6元时代”。记者打开“幸运咖”微信小程序,选择新用户注册,立即领取了3张6.6元折扣券。在优惠券领取页面,还显示老顾客每周可领取2张6.6元折扣券。

点开菜单,可以看到超大杯冰柠咖、超大杯冰美咖等产品直接就是6.6元起,经典拿铁、茉莉拿铁、椰椰拿铁等用优惠券可以享受到6.6元的价格,如果选择“双杯9.9元”套餐,一杯咖啡的价格则降到了5元以下。

记者点开门店选择,看到幸运咖(绍兴工院店)显示繁忙置休,无法点单;另一家店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内,为正常营业状态。

随后,记者打开“瑞幸咖啡”微信小程序,页面上立刻弹出4张9.9元的优惠券。优惠券详情页面显示,9.9元优惠券每天可使用一张,每周可领取4张。查看菜单,店内绝大部分的咖啡,包括生椰拿铁、马斯卡彭生酪拿铁等人气产品,都可以使用该优惠券。

虽然天公不作美,但“瑞幸咖啡”宝龙广场店的顾客却是络绎不绝。许多顾客带着笔记本,点一杯咖啡,就在店内办公。

“我就在中国轻纺城跨境电商产业园工作,离瑞幸咖啡宝龙广场店比较近,经常下午来这边点一杯生椰拿铁咖啡喝,提神醒脑。”顾客范女士告诉记者,生椰拿铁咖啡原价要21元,去年每天都有9.9元的优惠券领,所以经常会过来点单,但上半年的时候优惠慢慢少了,考虑到价格,自己来得也没那么频繁了,但6月份开始优惠力度又大了起来,所以又恢复了喝咖啡的习惯。

库迪咖啡也推出了全场9.9元不限量的优惠活动,并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推出了“百万大咖”免费测评的活动,将送出超过100万张免费试饮券。

咖啡店“卷”口味“卷”健康

除了“卷”价格外,许多咖啡店也在“卷”口味、“卷”健康。

去年,“瑞幸咖啡”与茅台联名推出“酱香拿铁”,瞬间火爆整个网络,引来全网分享打卡风。许多年轻人手拎着茅台风格的纸袋,上面写着“中国人的第一杯酱香拿铁和美酒加咖啡,就爱这一杯”。

近期,Tims天好咖啡又上新了“低因咖啡豆”,推出低因咖啡,引起了消费端的广泛关注。记者在Tims天好咖啡柯桥宝龙广场捷枫店看到,店中的低因咖啡有美式、拿铁和“不止拿铁”三款产品可供选择,价格则和正常款的咖啡相同。

“低因咖啡是指通过特殊处理,去除大部分咖啡因的咖啡,有的人特别喜欢咖啡的口味,但是对咖啡因比较敏感,这类人群就非常适合饮用‘低因咖啡’。”该店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另外,对于一些需要控制热量摄入的人群,如肥胖或糖尿病患者,低因咖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全球连锁咖啡的头部品牌星巴克也推出了生咖系列,全系为轻咖啡因饮品。该系列饮品在保持了一定咖啡口感的基础上,搭配了椰汁和真实果干,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咖啡店竞争激烈但仍是热门赛道

品牌咖啡店竞争激烈,城区几个热门商圈更是各品牌咖啡店的“必争之地”。要想在这些地方开一家咖啡店,“站稳脚跟”颇为不易,甚至连品牌咖啡店也逃不过“经营不善”的命运。

记者跟随导航显示,来到万达广场金街的“幸运咖”门店,看到该门店已“改头换面”,店招为“HEHE TEA”,而“HEHE TEA”也处于未营业状态,墙上挂着“门店搬迁、门店转让”的告示。

通过告示上的电话,记者询问了店主,店主表示他的店面原先是跟“幸运咖”盘下来的,因经营不善,准备再次转让。“周边咖啡、茶饮店太多了,竞争太激烈,接不到单子。”该店主说。

那么,一些相对小众的品牌和独立咖啡馆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生存呢?记者了解到,除了黯然离场外,还有部分咖啡馆则搬到了比较冷僻的地段。

胡女士是一位咖啡从业者,她创过业,也在星巴克当过咖啡拉花师,最终还是选择在蓝天商圈外围的新华书店附近开了一家咖啡馆。“核心商圈的客户,多是对品牌要求比较高的顾客,多半会选择星巴克、瑞幸等品牌,我们小店很难占领一席之地,不如主动退出。”胡女士告诉记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咖啡这一行做不了,“我的店中超过一半单品售价9.9元,最贵的售14.9元,在咖啡豆品质保持中上的前提下,毛利率可以达到30%~40%,还是比较可观的,只要有相对稳定的客流,还是值得经营的,这也是为什么咖啡店倒闭一茬后,又会有新的一茬开出来。”

查咖啡致癌物,福建为啥急了?

话从今年9月说起,瑞幸与茅台联名推出均价19元一杯的“酱香拿铁”,首日销量超542万杯,单日销售额超1亿,被餐饮行业热议为现象级营销事件。

据瑞幸2022年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瑞幸共推出了140款全新现制饮品,完爆全中国的茶饮新品。

中国咖啡市场的迅速崛起和扩张引人注目。

作为中国的茶叶大省,福建似乎有点坐不住了。

  • 丙烯酰胺

近日,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福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59款咖啡全部检查出致癌物”。在这次测试中,不仅仅是咖啡的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常规项目被检测,更引人注目的是,所有样品中都检测出低量的丙烯酰胺。

你知道丙烯酰胺是怎么产生的吗?这种物质主要在高温处理食物的过程中产生,比如油炸或烘焗。

早在2002年,瑞典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了这一点。丙烯酰胺的含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高于120℃的烹调条件下,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就会产生大量的丙烯酰胺。相反,如果采用水蒸煮的方式,产生的量就会少很多。

丙烯酰胺真的致癌吗?

确实,丙烯酰胺的致癌性一直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丙烯酰胺被归为2A类致癌物,这意味着它对人类致癌的证据是有限的。虽然有一些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丙烯酰胺与肾癌、子宫内膜癌、头颈部肿瘤等有关联,但这些关联仍然属于“疑似”范畴。

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2.6至16微克。对于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来说,每天摄入丙烯酰胺156微克(2.6微克×60)就可能达到致癌量。根据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平均含量(13微克/千克),似乎需要每天喝12公斤的咖啡才会达到这个致癌剂量,这显然是一个非常高的量,不太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实现。

所以有一句话,离开剂量说毒性,就是耍流氓。

目前,我国暂未对咖啡中丙烯酰胺有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

这使我想起去年一件事。

一位常住英国的美国博主在TikTok上展示了如何用微波炉冲泡英式奶茶。

你可能猜到了,这种方法在英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想象一下,将茶包扔进冷水,然后将冷水放进微波炉加热三分钟,加入奶和糖,这种简化的冲泡方式对于讲究传统冲泡方法的英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

随后,这个视频在社交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引发了一场文化碰撞。甚至英国驻美大使也请出了陆、海、空三军的代表,在各种场合展示了英式奶茶的正确冲泡方法。

而美国士兵则以咖啡教程作为回击,强调“我们不喝茶,我们只喝咖啡”。

茶与咖啡之间的不同文化,以及争论其实并不少见。

但对于茶叶大省福建来说,更在乎的似乎不是茶文化或咖啡文化,而是咖啡消费的迅猛增长,正成为一股咄咄逼人的竞争力量,给传统茶叶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 咖啡消费

近年来,中国咖啡市场的迅速崛起和扩张引人注目。2022年,中国的咖啡消费者规模已达到3.8亿人,这一数字凸显了咖啡文化在中国日益流行的趋势。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817亿元,而到2023年预计将达到6178亿元。

咖啡市场的高速增长,反映出公众饮食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品牌的快速崛起。预计到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0亿元,这一增长趋势无疑是显著的。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瑞幸咖啡、星巴克都在积极扩张。例如,瑞幸计划到年底门店数量突破15000家,而库迪咖啡仅用一年时间就开设了6000家门店。与此同时,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也在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10月1日,中国区门店总数达到6806家,同比增长13%。

不仅是咖啡行业的传统大牌在拼命扩张,其他品牌如幸运咖、沪咖、挪瓦咖啡、Manner、M Stand等也在迅速跟进。此外,许多跨界企业,如中国邮政、李宁和同仁堂,也开始涉足咖啡业,创造了一个“万物 咖啡”的新风潮。这些变化显示,咖啡市场已成为吸引各类企业投入的热门赛道。

针对一二线城市咖啡市场的激烈竞争,众多知名品牌开始向三四线城市扩展,推出平价咖啡,以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咖啡企业不断创新,致力于为不同客群定制新品类,建立与下沉市场用户的深度联系,拓展新的消费场景。这将进一步瓜分茶饮市场的蛋糕。

品牌的推广,使得咖啡消费的普及程度也在增加。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每天喝咖啡的顾客比例达到21.5%,几乎六成的消费者每周都会购买咖啡。消费者喜爱咖啡的原因多样,包括其独特的味道、提神效果以及享受咖啡店的氛围。工作和学习是主要的咖啡饮用场景。

年轻群体尤其喜欢在网红咖啡店“打卡”。便捷且保留原味的胶囊咖啡也日渐受到欢迎。

对Z世代这些以享乐、休闲和体验为生活方式的消费者而言,咖啡不只是一种饮料,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时尚的象征。

  • 茶产业

从茶叶综合产值来看,我国茶产业总规模现已超7000亿元人民币。

遗憾的是,主要产茶省的茶业综合规模并不大,“千亿茶产业”俱乐部成员至今不过一手之数。福建省,作为茶叶产地与商贸的龙头,2018年茶叶全产业链产值就达到了1035亿,目标是到2025年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

但问题在于,茶叶市场的消费过于两极分化。

要么传统茶文化以阳春白雪自居,曲高和寡,被打上“人生阅历”标签,成为中老年人专属,要么与特定场景捆绑,高端礼品、来客奉茶、浓茶解酒或者提神。

更加让人担忧的是,茶叶市场曾出现过炒作现象,从高价的铁观音到武夷山金骏眉,甚至普洱茶,这些“天价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茶文化的本质。当茶叶与“投资茶”或“金融茶”挂钩时,年轻人对传统茶文化的兴趣自然减弱。

所以中国茶叶的出路还是要靠年轻人。

但转机也在出现。随着中式新茶饮的崛起,像奈雪的茶、喜茶、蜜雪冰城这样的品牌,通过现制奶茶,用鲜奶、水果、茶底作为卖点,不仅扩大了传统茶的消费场景,还提高了年轻人对纯茶的接受度。

奈雪的茶创造了“茶饮 软欧包”的模式,而喜茶则通过芝士茶等创新产品推动了新茶饮行业的发展。这些品牌不仅提升了茶叶消费量,还赢得了年轻一代的心。

尤其是奈雪的茶,捧红了凤凰单丛“鸭屎香”,推出半年多,采购1000多吨“鸭屎香”茶叶;喜茶带火了小众普洱熟茶“碎银子”、乌龙茶“金凤茶王”。

2023年7月27日,喜茶宣布目前门店总数已超过2000家,覆盖超过240个城市,喜茶GO会员数也达到了8000万。

三巨头之一的蜜雪冰城,2022年3月末,拥有加盟门店22229家,除此,书亦烧仙草、茶颜悦色、CoCo都可、1點點、茶百道、古茗茶饮、沪上阿姨等品牌都各有优势,在茶饮赛道中开启了激烈的中端卡位赛。7分甜、霸王茶姬等品牌,近年的发展势头也较迅猛,纷纷领跑了各自所在的细分品类或者区域市场。

所以咖啡和茶饮,不是在文化上一拼高低,而是在年轻人的市场中,拼个高低。

  • 健康与安全

当然,从我们用户角度来讲,无论是茶还是咖啡,它们都是健康的饮品。

适量饮用它们对健康是有益的。

咖啡的益处主要来自咖啡因,它可以保护心血管。

而茶的益处,除了咖啡因之外,还在于茶多酚,它具有抗氧化、消炎抗菌的功效。

同时,咖啡与茶在一些细节上还是有些有趣的不同的。

在相同质量的干茶叶和咖啡粉中,茶叶的咖啡因含量大约是咖啡的两倍。当我们冲泡一杯茶和一杯咖啡时,所需要的投放量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10克咖啡豆对应180毫升水,而茶水则是6-8克茶叶对应同样体积的水,还可以不停冲泡。咖啡在短短两分钟内就能溶出80%的咖啡因,而茶水中的咖啡因浓度远远低于咖啡。

我们都知道,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中国,最初被用作解毒的药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日常饮品。

咖啡则起源于埃塞俄比亚,最初是作为一种能减轻疲劳、保持精神亢奋的植物种子被发现的。

至于咖啡到底有没致病风险,也曾经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初次被报道为“加州政府警告咖啡致癌”的消息,曾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引发广泛关注。但后来,2018年6月,加州环境健康危害评估办公室(OEHHA)给出了解释性准则,说明只要咖啡店和商家贴上Prop 65 Warning标识,就不再需要在每个产品上重复警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加州超市的货架上看不到成袋咖啡豆上贴有致癌风险警示标识。

对于咖啡而言,许多研究已经显示出它的积极健康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源于咖啡豆中含有的抗氧化、抗炎症的植物化学物质。这些成分有助于预防低程度炎症引发的疾病,并在体内发挥抗炎作用。此外,咖啡因和其他植物化学物质对肝功能、胰岛素和葡萄糖代谢以及DNA修复的酶具有特殊作用,这有助于抵御帕金森症、II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

关于对帕金森病(PD)的益处,之前的Meta分析显示,饮用咖啡可以降低25%的PD患病风险,且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而最近柳叶刀子刊上刊登的研究进一步探明了咖啡因与PD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携带LRRK2基因突变体的高危人群中,饮用咖啡可以显著降低帕金森病的风险,这是咖啡健康好处中的一个重要发现。

同样,茶叶对健康也有不少的好处。

茶的主要成分茶多酚,它是天然的抗氧化物质,可以帮助人体清除有害的自由基,延缓衰老,同时,还有有咖啡因、单宁酸、维生素C、胺基酸、儿茶素、类黄酮及酚类等等,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饮品。

更有些研究发现茶对于疾病的预防有帮助。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显示,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与预防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心脏病有关。此外,茶叶中的儿茶素和茶黄素,被认为是大多数生理效果的负责成分(来源:PubMed)。

控制血压和胆固醇水平:研究表明,茶类黄烷醇可能有助于保持血管的平滑和弹性。定期饮用绿茶和乌龙茶一年可以降低发展高血压的风险。(来源: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减少某些癌症的风险:绿茶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动物和细胞研究中显示出预防癌细胞生长和诱导其死亡的作用。绿茶和黑茶提取物在动物研究中显示出降低癌症风险或延缓癌症进展的作用。(来源: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更有意思的研究是,咖啡和茶一起喝也是促进健康的。

根据一项发表在《PLOS Medicine》的研究,这项研究评估了超过365,000名英国老年人超过11年的健康状况和自报的咖啡和茶饮用习惯。研究表明同时饮用咖啡和茶与降低患痴呆症和中风的风险有关。

总之,适量饮用,咖啡和茶,都是好饮品!

“营养分级”考问新茶饮丨咖啡茶饮“龙门阵”

编者按:

回顾2023年,咖啡茶饮这个赛道非常热闹。

从层出不穷不断刷屏的“联名上瘾”,到跑马圈地的“万店宣言”,从前赴后继“集体出海”,到蜂拥而至奔赴IPO,从“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价格战,到“极致内卷”的供应链比拼,这个行业仿佛街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咖啡茶饮小店一样,一夜之间成为话题榜的常客。接下来,谁会成为第二家成功上市的新茶饮?库迪和瑞幸的价格战还要斗多久?喜茶“联名翻车”后还会继续玩“联名”吗?门店越开越多,加盟商之间是不是也要“卷”起来了?

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系列文章,盘点咖啡茶饮的重磅话题,拆解重点企业在变局之年的趋势走向,希望在新的一年能给咖啡茶饮行业带来新的启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佳颖 实习生刘禹希、裘东颖 上海报道

“一眼望去,基本上都是B级为主,总体还挺健康的。”

走进霸王茶姬门店,无论是在前台的菜单上还是各处显示屏都已明确标出了茶饮健康等级。正在店内点单的消费者小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但都来喝新茶饮了,再追究是不是健康,多少有点自我安慰的感觉。”

3月26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其研制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项目已启动,通过标注A、B、C、D四个等级,综合反映饮料中含有的糖、脂肪等成分的情况。霸王茶姬、奈雪的茶、快乐柠檬、杭州乐源等四个奶茶饮料品牌成为首批上海“营养选择”标识试点。

“这一新规实际上是一个结果。”里斯品类创新战略咨询中国区副总裁罗贤亮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分析道,“无论是市场一直以来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还是企业从零添加、零蔗糖等角度已经做了很多的产品更新,而消费者也在这过程当中接收了充分的信息。现在上海出台健康分级的制度是以上种种的结果,整个市场上已经有了诸多改变,应该用标签来更规范地表达糖、反式脂肪酸等标准。”

根据美团外卖发布的《外卖服务健康需求机会点洞察报告》,2023年“少油”“少盐”“少糖”等关键词在美团外卖日均搜索频次较2021年同比大幅增长,其中“少糖”相关搜索词同比增长901%。而在小红书搜索“控糖”关键词,相关笔记数量已超过101万篇。可见,低糖茶饮消费市场成长迅速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罗贤亮进一步指出,“这一结果又会推动更多新机会涌现。”

但也正如消费者所忧虑的,新茶饮的健康化风潮能否真正落地呢?

摆脱“高糖”标签

“我感觉我每天都好渴,但我不想喝水,只想喝奶茶,可是又怕自己得糖尿病。”奶茶爱好者小琦(化名)忧虑道。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2023年中国消费者新式茶饮消费次数减少的原因中,49.4%的消费者会担心进行新式茶饮不利身体健康,42.2%的消费者则表示害怕长胖。在过去,“高糖”一直是奶茶被人们诟病的潜在健康风险之一。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科的汪正园课题组对2018年和2021年上海市消费量排名靠前的122种市售现制奶茶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检测。调查发现,122种市售现制奶茶样品中,每100g样本糖含量超过了5g和10g的比例分别是70.5%和8.2%,一杯500ml奶茶的含糖量也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最好在25g以下的限量标准。

甚至连一度主打“健康”卖点的现制酸奶们,也被发现糖量超标。今年3月,上海消保委发文,质疑茉酸奶的“芒果酸奶奶昔”产品中的脂肪不来自酸奶。针对此质疑,茉酸奶发布回应称,脂肪来自进口乳粉和牧场牛乳,但乳粉的详细信息并未透露。此外,“不另外加糖”版测试产品的总糖每一百克中达6.7克,其中蔗糖占了4.2克。由此看来,消费者期待的少糖少脂,也许不尽符合实际情况。

“加糖几乎是最简单的美味公式,人对甜味的渴求是刻在DNA里的。”某茶饮品牌市场负责人指出,虽然消费者嘴里说着减糖,对口味的要求是分毫不让的。减糖的同时想要保持风味,成本就必然会增加。

而在罗贤亮看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 消费者的心态从“好吃中选健康”演化到了“健康中选好吃”。举例而言,“以茶饮料品类为例, 以前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甜的茶饮料,然后更多地选择果汁茶。而现在,却优先选择无糖茶这个品类,然后从中找到更好喝的。”

更健康、更低糖是近年来茶饮市场的必然趋势。根据奈雪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用户爱茶报告》,63.3%的奈雪用户选择少甜,38%的用户选择奈雪首推的天然代糖“罗汉果糖”。为了更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奈雪持续调整甜度,标准做法默认“七分糖”,更精细化呈现糖度选项。

营养分级

实际上,在新茶饮消费中“糖度选择”已经成为标配,而现在这种选择逐渐从“口感的选择”转向了“健康的选择”。不论是前些日子多家现制茶饮品牌换奶源,还是如今营养分级标识的施行,都正在推动着新式茶饮行业坚定地迈向健康新风尚。

走进霸王茶姬上海环球港门店,“营养选择”标识的主题展示随处可见。就连从线上小程序进入上海地区门店,消费者在产品详情页选择不同杯型、温度、糖度的选项后,系统会在右上角实时生成所选产品的具体分级。例如,中杯不另外加糖的“酌红袍”获评A级,中杯少糖的伯牙绝弦被评为B级。

(霸王茶姬门店菜单 本报记者易佳颖/摄)

霸王茶姬方面表示,“这一套营养选择标识落地后,几乎每天都有顾客来主动了解。近一个月的门店数据显示,A、B两类分级饮品的销量占比出现持续上涨。我们也会给顾客优先推荐A、B级饮品,目前有近7成的顾客在了解到‘营养选择’标识的指引意义后,会主动选择了A、B级饮品。”

实际上,在2023年8月,上海嘉定、普陀、徐汇等区的部分商超及便利店试点“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同年11月发布的《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指出要“鼓励含糖饮料、酒精饮料的销售者在有关商品的销售区域规范设置健康提示标识”。直到今年初,霸王茶姬上海地区门店全面推行“营养选择”标识,正式吹响茶饮品牌“营养分级”的号角。

而此次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制的饮料“营养选择”分为A、B、C、D四个等级。上海市疾控中心营养健康科主任臧嘉捷介绍道,“营养选择”这一分级方法主要参考国内外标准,考虑饮料营养成分分布以及人群饮料的摄入情况。最后根据饮料中的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分级从A到D级,推荐程度则逐次递减。

事实上,中国上海不是第一个试行饮品分级的地方。早在2022年底,新加坡就已开始实施饮料标签分级新规。规定明确,在新加坡零售的含较高糖分和反式脂肪的预包装饮料,必须在包装上加贴“Nutri-Grade(营养等级)”标签印上级别,A、B级饮料则无须加贴,同时禁止发布与“D”级饮料相关的广告。可见,“减糖控糖”已成为全球健康共识。

未来方向

目前,糖含量已经逐渐成为评价饮品是否健康的一个新标志。“控糖”正在成为各家茶饮品牌竞争的关键点。除霸王茶姬外,主打燕窝奶茶的牛茶宣布2024年全线降糖,轻茶里、茶乙己等多家茶饮品牌也打出“轻糖轻负担”的宣传标语。近日,喜茶还官宣联动知名健身博主帕梅拉,合作推出11款轻负担系列健康茶饮产品。

某茶饮供应商业务负责人进一步指出,“减糖的方案是既要又要还要的,要能减糖,风味又能保证相同的好的口感,在成本上尽量不要增加,这是长期努力的一个方向。”

但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提示道,减糖也不可一概而论,要看产品本身的原料构成。“果茶里会有果糖是不可避免的,相对来说,轻乳茶的热量是要比果茶低。”上述茶饮品牌市场负责人指出,“再加上,各种小料可选,所以更多是给到消费者控糖的建议,而不是给产品定生死。”

另一方面,减糖也并非通过健康的唯一途径,亦有新茶饮品牌在做更多的尝试。2023年,喜茶在行业内率先主动公开所有在售产品的配方原料、营养成分和真品质原料溯源信息,意在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满足了用户健康茶饮的需求。

“减糖只是第一步,而且只是减负担的那一步。”罗贤亮进一步举例道,“比如日本的茶饮料还有帮人体减脂的功能,另外还有茶多酚里面有含有维生素等,这里面机会非常多。”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定义也在越来越细分化。罗贤亮说明道,消费者心智中的“0添加”品类分化越来越具体, 如0糖、减盐、0植脂末、0奶精、 0防腐剂。

对于茶饮品牌自身来说,切中消费者“健康”茶饮消费的核心诉求,清晰化、标准化、形象化地展示饮品营养信息,将科学控糖真正融入消费者生活场景,有助于与消费者建立起长期联盟。

值得一提的是,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在其文章中提醒道,用有限的几个参数和算法给食品分出高低并不全面,食品成分复杂,不同类别食品的定位和营养属性差异非常大。问题根本还在消费者教育。将“如何认识和选择食品”这个复杂的消费者教育问题简单化,如果不做好消费者教育,规则可能被商家“巧妙使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