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低血糖糖尿病如何检查(低血糖糖尿病如果不治疗会怎么样)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防止并发症,5种检查不可或缺!关心糖尿病的朋友都收藏了

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糖友应定期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不仅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还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01

血糖

监测血糖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映血糖即时水平,也是防治低血糖的重要措施。糖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测血糖的频率和时间,(具体的检测频率可以在平台对话框中输入:123)。

2

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耐量试验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诊断试验,是测定静脉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负荷后血糖,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在做糖耐量试验的同时,可以采血测定胰岛素、c肽,可以协助判断胰腺β细胞的储备功能,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3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2-3个月内血糖平均水平,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衡量血糖控制水平是否达标的金标准,正常值为4.0%-6.5%。

建议糖友每3个月检测一次,检查时不必空腹。

4

尿糖、尿酮体检查

尿糖检查一直是评估糖尿病病情控制情况的一种依据。

当体内胰岛素缺乏时,不能利用葡萄糖作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只好分解脂肪作为燃料,分解过程中会释放一种叫做酮体的酸性物质,从尿中排出即为尿酮。

如果尿中检测出尿酮,提示胰岛素缺乏,血糖控制不理想。

5

糖尿病并发症检查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会逐渐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主要指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因此,糖尿病并发症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1)眼底检查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状况有关。常见的有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眼底出血等,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糖尿病肾病

约30%-40%的1型糖友,以及20%左右的2型糖友,会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是:尿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或30毫克/24小时,即可诊断。

(3)心脏病变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需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

需注意的是,糖尿病容易合并血压或血脂异常,加重心血管损害,因此也要进行血压、血脂的检测。

(4)神经病变

60%-70%的糖尿病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如四肢感觉减退、麻木、刺痛;腹胀、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依据是神经电生理检查,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肌电图。

(5)周围血管病变

全身大血管均可受累,下肢最为常见,可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且皮肤易受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严重者引起坏疽导致截肢(趾)。

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外周血管病变。

(6)口腔检查

糖友口腔疾病中以牙周病最为常见,患病率可达30%左右。慢性牙龈炎反复发作,牙槽骨萎缩,久而久之易引起牙齿松动或脱落。因此,糖友不能忽视口腔检查。

作者:胡春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摸清胰岛家底,糖友别忘这项检查

最近,河南洛阳的几位糖友相约去医院做检查,其中,一位糖友加测的C肽释放试验引起了大家的好奇:这是啥检查?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都是为了了解胰岛功能,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

C肽和胰岛素都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且C肽和胰岛素几乎是等同分泌的。目前,临床上还没办法直接检测胰岛素水平,于是,测定C肽就等同于测定胰岛素,可通过该检查结果了解胰岛功能。用外源性胰岛素的糖友可选择C肽释放试验;未用外源性胰岛素的糖友,进行胰岛素释放试验即可。

通过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还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制订治疗方案,如区分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等。同时,也可鉴别低血糖的原因,帮助判断肝肾疾病病情。建议已确诊的糖友、用胰岛素的糖友、频繁出现低血糖的糖友,每年检查一次。

C肽释放试验的检测方法和糖耐量试验一样,空腹定量口服葡萄糖75克或馒头100克,检测空腹及服糖(或馒头)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5个时间点的C肽水平。C肽释放试验的结果,需结合同步检测的各节点血糖值,医生会出具根据相应坐标点数值绘制的曲线图。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糖尿病患者昏迷都是因为低血糖?这些知识要掌握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调理不当、血糖控制不佳(太高或太低)可能会出现昏迷现象,如血糖过高并发的酮症酸中毒昏迷、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和血糖过低并发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

糖尿病导致昏迷的常见原因和诱因都有哪些?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患者在某种因素影响下,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高血糖、高血酮、脱水、酮尿、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综合征,严重代谢紊乱导致患者体内有大量酮体蓄积。

诱因:急性感染、治疗不当、饮食失控、胃肠道疾病等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发因素。

症状:患者会有糖尿病症状加重(如多尿、口渴),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呼吸频率加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休克、脱水、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患者会出现昏迷。

2、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昏迷

由于机体的应激情况导致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胰岛素反调节激素(如胰高血糖素)不适当分泌增多及肝糖释放增加导致严重高血糖。该病多见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在 60 岁以上,夏季多发。

诱因:

①应激与感染:如脑血管意外、急性胰腺炎、手术等应激反应,呼吸道感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最容易导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透性昏迷发生。

②饮水不足:多见于老年人,尤其在夏季人体出汗较多,但由于老年人口渴中枢不敏感,饮水量不足,因而容易导致血液浓缩及血浆渗透压升高。此外,生活不能自理或昏迷的患者也常常存在饮水不足的情况。

③失水过多:如高热、严重呕吐、腹泻或不适当应用利尿剂、脱水剂等。

④摄糖过多:病人由于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而饮用大量甜饮料或进食高糖食物,致使血糖显著升高。

⑤药物因素: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及部分利尿剂等可引起血糖升高,胰岛素泵使用者因胰岛素泵出现故障(如导管堵塞)而未被及时发现,亦可导致本病。

症状:多尿、多饮、失水,无明显酮症,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加重,各种精神神经症状相继出现,患者会迅速进入昏迷和半昏迷的状态。

3、糖尿病低血糖昏迷

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或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严重低血糖会发生昏迷。

诱因:胰岛素用量过大或口服降糖药用量过大而进食少;运动量增加了,但没有相应增加食量;食量减少了降糖药物没有适量减少。

症状:饥饿乏力,头昏头痛,冷汗淋漓,心慌气短,心动过速,视物模糊,周身发抖,甚至精神错乱,行为异常,嗜睡昏迷。

糖尿病导致昏迷该如何预防?

加强糖尿病知识的教育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定期检测血糖。确诊有糖尿病的病人,应正规服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控制各种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各种感染,对血透、腹透、应用甘露醇脱水等治疗时,应注意是否有脱水现象,及时监测血糖、尿糖。

注意诱发药物应用,如利尿剂、糖皮质醇、普萘洛尔(心得安)等。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吸烟、酗酒。

平时定时监测血糖,如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糖尿病低血糖症等前期表现时,及时测下血糖。

若出现血糖过高或过低时要及时处理及随诊,如果患者意识尚清醒,并能吞咽的话,那么对于低血糖性昏迷最有效的办法是让患者喝甜水或吃糖块、甜糕点之类。由于糖尿病引起的昏迷,除了低血糖的原因外,血糖显著升高还可引起昏迷,所以在昏迷原因不清楚时不要随便给病人喂食糖水,以免加重病情。而且给意识不清的病人喂糖水容易造成呛咳甚至窒息。

若患者意识已经丧失,应将病人放平,平卧头侧向一边,解开衣领,保证呼吸道通畅,清除呕吐物,防止误吸引起窒息。

糖尿病患者发生昏迷时,若不及时抢救,很可能有生命危险,应及时呼叫“120”就医。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张学敏进行科学性把关。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