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急性糖尿病能治好吗(急性糖尿病能活多久)

健康中国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真的可以“逆转”,关键在这里

健康大家谈

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往往饱受并发症之苦,每个患者都想按下糖尿病发展的暂停键。

有没有办法能使糖尿病发展的脚步变慢?有没有措施能帮助患者远离并发症?有没有机会能跟糖尿病和平共处甚至找到逆转的节点呢?

不久前,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教授做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指导、健康报社和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主办的“健康大家谈”直播活动。通过肖教授的讲解,我们发现,原来,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逆转的。

怎样理解糖尿病的逆转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所以,如果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理论上讲,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是,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也可以使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延迟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甚至终身远离并发症。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对早期、高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强化饮食干预,在体重明显改善后,代谢指标(包括血糖等)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病情达到临床缓解状态,甚至部分患者可以多年不需要用降糖药。

从上述意义来说,我们就实现了糖尿病的部分“逆转”,从而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糖尿病逆转”的研究也日益得到学者们的重视。

避免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一般来说,糖尿病有8种病理生理机制,其中,主要核心病理机制有两个。一个是胰岛细胞功能的缺陷或者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乏,临床上常见于1型糖尿病。另一个就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的工作效率降低,也可以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在临床上主要见于2型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接近90%,1型糖尿病约占5%。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虽然很复杂,但是所幸,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还是比较清楚的。例如,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同时不爱运动;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和生活规律;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β细胞功能越来越差,胰岛素抵抗越来越重。这些诱发因素中有一些是无法控制的,如年龄和遗传因素,但是也有很多因素是可以干预和控制的,如不良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糖尿病,甚至逆转早期的糖尿病。

别小看对诱发因素的干预控制。如果有效控制,效果是很神奇的。

经常有人问:“有糖尿病家族史就一定会得糖尿病吗?”

美国的Pima印第安人,应该说是我们现代人类族群中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但是相同的种族中,美国的印第安人比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患病率要高得多。为什么呢?因为生活环境不一样。墨西哥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更为健康,因此当地印第安人的糖尿病患病率相对更低。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如果想要“逆转”,先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避免诱因。

莫要放过“逆转”关键期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就好像医生在救援落水的人,不断有人落水,根本不能救完。真正有效解决糖尿病的问题,应该高筑堤坝,让人们不再“落水”。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救援“落水者”的关键阶段: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人群还不能算是糖尿病患者,但是血糖要比一般人群高。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干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糖尿病前期人群一般不用吃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多数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一部分新发的、糖尿病病程不长的已确诊患者,特别是肥胖人群,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尤其是体重减轻后,糖尿病病情随之消失。有些患者甚至能把胰岛素和降糖药都停掉,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尽早干预。这种干预可以达到真正的逆转糖尿病。即使控制不住最终确诊为糖尿病,这些干预对患者后期的糖尿病治疗和管理也会很有意义。

除了要抓住糖尿病前期这个关键节点,另外一个重要节点就是要敏锐地早期识别糖尿病。

通常我们说“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三多”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是指体重减少。但很多患者并没有“三多一少”的表现,而是通过查体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

另外,还要警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异常现象,比如伤口不易愈合,身上经常长疖子等。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如果有这些异常就要到医院进行糖尿病筛查。

极个别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现出低血糖反应,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怎么吃能“逆转”糖尿病

我们常说,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疾病,不无道理。但是,不要把饮食视作洪水猛兽,一旦患病就什么都不敢吃了。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一样,需要各种营养成分,食物要多样化,日常许多食物都可以吃,但是总量一定要控制住。比如夏天吃西瓜,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情况下可以在两餐之间吃上一两小块。

除了饮食中最主要的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外,膳食纤维也很重要。可溶性膳食纤维不能被身体直接消化,但是能促进我们的肠道微生态平衡。肠道内的益生菌需要这些膳食纤维。它们可以把膳食纤维分解成身体需要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短链脂肪酸,用以调节身体的健康状态。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很重要。

膳食纤维对糖尿病患者有益,也并不是说吃得越多越好。我们主张食物多样化,营养要均衡。比如粗粮对餐后血糖的升高影响较小,但不是说顿顿要吃粗粮,细米、白面就不能吃了。特别是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老年患者,饮食选择上还要照顾好自己的胃肠道,根据自身情况,粗细搭配。

糖尿病患者早餐后的血糖是全天血糖控制中最难的。因为早上体内激素分泌旺盛,其中很多激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导致血液中糖含量增加。如果此时再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可能进一步升高血糖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者早上吃得并不多,甚至早上的胰岛素打得要比中午或晚上还多,但血糖控制仍然不理想的原因。我们可以在早上摄入全天热量的1/5左右,但是吃一些相对优质的食物。

很多患者还有一个饮食误区,认为吃糖多导致患上糖尿病,所以对糖和主食控制得很严格。其实,有时油脂对患者的打击比糖类更严重。有些患者明明晚上没有吃主食,但血糖仍很高。仔细一问才知道,他晚上吃了很多瓜子和花生等油脂含量丰富的食物。所以,控制一天摄入的总热量,才是最重要的。

延长并发症发病时间

也是一种“逆转”

我们都知道,真正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糖尿病并发症。

糖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能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需要汽油一样。但是,身体里如果有过多的糖,且长期存在,就会受到严重伤害。我们把它称之为糖毒性作用。

高糖会通过多种机制侵害身体里的各个细胞,各种组织都会在这种高糖的毒性下被损害。这也是糖尿病并发症高发的原因。

今年是胰岛素问世第100年。在100年之前,糖尿病没有任何治疗手段。患者只能依靠饥饿疗法来控制病情。多数患者最终因营养不良和急性并发症而死去。

直到192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班廷教授成功地提取了胰岛素。之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有二甲双胍等药物的问世,才大大减少了对糖尿病患者生命的威胁。患者的寿命延长了,发生并发症的机会也增加了。但那个时候,并不非常明确糖尿病并发症与长期高血糖之间的必然关系,特别是没有证据表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明显减少慢性并发症。

直到1993年和1997年,美国和英国分别完成了两个里程碑意义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明显减少慢性并发症的风险

所以,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办法,但是有非常多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大部分患者长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保持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延长并发症的发病时间,也是一种糖尿病治疗的“逆转”

在100年前,糖尿病对人们来说是灭顶之灾。患了糖尿病的人,会以极快的速度变得骨瘦如柴,直到最后死亡。直到班廷发现了胰岛素,才让糖尿病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班廷的故居——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伦敦市阿得莱德北路442号,门前有一盆“希望之火”常年燃烧。人们约定,糖尿病被治愈之时,这盆火才会被熄灭。

在此之前,让我们一起管理好自己的生活,驾驭糖尿病,努力“逆转“糖尿病,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医者名片

肖新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代谢异常分子遗传学研究。

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糖尿病营养学组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荣获2020年首届“人民好医生-科技创新典范奖”。同时任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健康大家谈”简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健康科普知识,2020年初,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向社会公布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为动员专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形成系列品牌,专家库管理办公室将开展“健康大家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系列直播活动”,由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具体实施,力争聚合国家级专家资源,打造精品科普栏目,并通过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矩阵进行推广,扩大权威科普内容传播。

策划:吴卫红 方彤

文字:栾兆琳

编辑:栾兆琳

低血糖的五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低血糖这种疾病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经常听到某个同事说到今天没吃早饭,有点低血糖晕晕的。这是低血糖的一个典型的症状,但是大家对于低血糖的印象仅存于此。

今天小编将为大家带来五个关于低血糖的真相,来看看大家知不知道。

真相一: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加可怕

高血糖身边的人都会说很危险,发生时身边的人也会极其重视。而低血糖就不一样,好像爹不亲娘比爱的小孩,由于症状不明显以及大众的不关注,发生时大家都会一笑置之。

其实低血糖的危害很大,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造成患者昏迷,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急性低血糖可以引发低血糖患者脑部水肿,而慢性低血糖会降低认知能力,导致智力低下以及老年痴呆症。

真相二:不同人群的低血糖判定标准不同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低于

真相三:低血糖不一定有症状

有些低血糖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而有些低血糖患者则完全没有症状。无症状性低血糖往往多发于老年糖尿病以及长期性低血糖患者。

真相四:不是所有低血糖都跟糖尿病有关系

尽管很多的糖尿病患者都会有低血糖,但并不是说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专属。患有晚期肝硬化、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都会引发低血糖。找出引发低血糖的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治好低血糖。

真相五:感觉饿了不一定是低血糖

很多人会把饥饿感跟低血糖关联起来,其实并不一定。有些患者血糖居高不下,但由于身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有效运转进入人体细胞,这时我们就会感受到饥饿感。

所以当我们感受到饥饿感的时候,先不要吃东西补充能量,用血糖仪测试下,究竟是高血糖还是低血糖,再对症下药。

看完文章之后,是不是觉得对于低血糖有更多的认知,疾病无大小,都需要重视起来。

为什么中医可以治愈糖尿病,你能明白吗?

中医可以治愈糖尿病
  • 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是以中医三消辩证、阴阳辩证、八纲辨证理论精华为基础,辨证施治、对症治疗,它可以直接作用于胰腺,直接去修复、激活那些已经老化、坏死的胰岛β细胞,使他重新开始分泌胰岛素,另外还可以增强胰岛素的活性,促进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消除胰岛素的抵抗,加快体内葡萄糖的分解速度,患者通过中药调理治疗,就能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摆脱终身服药的历史,没有了后顾之忧。
  1. 整体辩证,个体施治,驱邪扶正,提升胰岛细胞再生能力。
  2. 清楚毒素对胰体损伤,把高血糖毒性对胰岛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3. 消除胰岛素抵抗,是自体分泌的胰岛素或者外源补给性胰岛素充分利用到最大化。
  4. 效果明显,不需要长期服药,无依赖性。
  5. 增强身体代偿功能,短期内消除乏力、四肢麻木、皮肤瘙痒、视物不清等糖尿病病症。
  6. 完全有效防治各类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7. 使人体脏器调和、阴阳平衡,恢复良性循环。
西药控糖如同杀鸡取卵
  • 糖尿病早期症状完全隐匿,患者几乎没有不适感,往往当确诊时,胰岛功能就已经几乎丧失,甚至出现了并发症的情况,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已经确诊的患者往往是采用一些降糖药来控制高血糖的表面症状,没有从获病机理上解决病源;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素抵抗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胰岛B细胞的功能已经衰竭,只好用注射外源性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 患者就陷入了被动治疗,被动用药的僵局,殊不知很多降糖西药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对身体的肝肾,脾胃,乃至神经系统都有化学性的侵害,甚至有的药物是通过其药理作用刺激胰脏,过度透支残存的胰岛功能来达到暂时控制血糖的目的,长此以往无疑是“杀鸡取卵”。
治疗糖尿病要恢复胰岛功能
  • 对于胰岛素,虽然能立竿见影的控制高血糖,有效治疗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使胰岛功能得到短暂的修整,但长期使用胰岛素会出现自体胰岛功能的惰性,胰岛素抵抗持续,造成患者加大剂量使用胰岛素,血糖也控制不稳定,最终各种慢性并发症接踵而来,患者就陷入了病入膏肓的境地;患者治疗信心严重受挫,病情治疗没有明确方向,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往往失去了最后的治疗机会。
  • 由此可见,治疗的关键还是要消除胰岛素抵抗,修复保护好自体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才能战胜糖尿病
  • 糖尿病早起初发的时候,可以根据病情通过饮食运动的干预,或者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使已经病变的,疲惫不堪的胰岛得已休养,胰岛细胞因高血糖导致的损伤得已恢复,在病情控制的基础上,我们再给以中药辨证论治,因为中药有一个整体调节糖脂代谢的优势,它也能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也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把高血糖毒性对胰岛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使患者在之后的恢复期内仅仅用生活方式调节,不需要长期口服降糖药,在平衡缓和中,恢复自体胰岛功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标本兼治优势突出

  • 中医认识糖尿病在《黄帝内经》和司马迁的《史记·扁鹊见蔡恒公列传》这里面就有糖尿病的医案,《内经》对糖尿病也有非常系统的认识。应该说,长期以来中药在治疗糖尿病和并发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的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

中药能够改变临床症状

  • 糖尿病的乏力疲倦、大便干燥、睡眠不好、肢体麻木、出虚汗,对这些症状,中药都具有从根本上改善的效果。通过中药调理,使人体各项机能重新焕发活力,脏器在平衡中自我调整。

中药有综合调节代谢的作用

  • 因为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不仅仅是胰岛有病了,还与肝脏、脂肪组织、胰岛、大脑、胃、肠、肾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中药是一个整体的调节的过程。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位是脾胃肝肾,与脾胃、肝肾都有关系。所以,通过总结调整、综合治疗,能够让血糖相对稳定、血脂稳定、胰岛抵抗得到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得到极大的恢复,有综合调理的优势。

中药有效防治并发症的优势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麻木、疼痛,单纯的西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无论是皮肤顽固性的溃疡,还是已经发生坏疽了,中药外治、内治相结合都有明显的疗效。
  • 中医疗法具有滋阴降火、健脾消渴,益气补肾、活血化瘀,疏肝平肝、降脂降糖等功效,可直接修复胰岛功能,调节糖代谢,恢复胰岛功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有显著疗效,可达到平衡脏腑、调节气血的作用。3-6个月基本康复!!!!

免责声明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