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妊娠胰岛素(糖尿病合并妊娠诊断标准)
一文读懂妊娠期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守护母婴健康!
妊娠糖尿病,是指女性在怀孕期间首次出现或检查出的血糖代谢异常。这是孕期很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肥胖人群的增多,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
妊娠糖尿病不仅影响孕妇自身健康,增加孕期高血压和剖宫产的风险,还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比如生出巨大儿,新生儿易出现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问题。
而且,这还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健康,增加他们患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所以,有效的治疗对控制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减少母婴并发症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重点讲讲妊娠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是目前公认的孕期降血糖首选药物。它能促进身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而且,胰岛素不会通过胎盘,对胎儿安全。
1. 胰岛素使用指征孕妇在合理饮食和运动后,空腹血糖仍高于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高于 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6.7mmol/L,就应考虑使用胰岛素[1]。
2. 常用胰岛素制剂(1)超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包括门冬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它起效快,通常注射后10-20分钟就起效,作用时间短,大概3-5小时。
(2)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一般注射后30分钟起效,2 - 3 小时作用最强,持续6 - 8小时。它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临床应用广泛,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过大量研究证实。
(3)中效胰岛素: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属于中效胰岛素。注射后1 - 2小时起效,6 - 12小时作用最强,持续18 - 24小时。中效胰岛素主要用于控制基础血糖水平。
(4)长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作用时间长达24小时,能平稳控制基础血糖。
虽然有研究表明其与短效胰岛素相比,不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但由于缺乏随机对照研究的充分证据,在其安全性未完全证实前,不建议妊娠糖尿病患者使用[2]。
3. 胰岛素治疗方案胰岛素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血糖监测结果个体化制定。
一般采用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的治疗模式,基础胰岛素(如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餐时胰岛素(如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
例如,起始剂量可根据孕妇体重、血糖水平等因素确定,然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每2 - 3天调整一次剂量,直至血糖达标。
调整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孕妇是否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一旦出现,应立即调整胰岛素剂量[3]。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由于所有口服药物均缺乏长期安全性的数据,目前除二甲双胍外,其他口服降糖药均不推荐用于孕期。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二甲双胍可以穿过胎盘,但目前研究认为其对胎儿相对安全。
参考文献:
1.Zhang Y, Li X, Wang Y, et al. 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 2020, 37(5): 789 - 792.
2.Zhao L, Sun X, Liu Z, et al. Exploration of the Safety of Long - acting Insulin in the Application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Diabetes World, 2022, 19(4): 32 - 35.
3.Wang H, Li Y, Zhang S, et al. Progress in th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023, 39(2): 187 - 191.
4.杨慧霞.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第二部分][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2(002):057.
策划:龙溪
作者:启明药师
配图:三诺讲糖自拍
2型糖尿病,胰岛素方案怎么选?
#2型糖尿病,胰岛素方案怎么选?#
概念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主要分类1型糖尿病
- 别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先天性的免疫功能缺陷,导致自身抗体在病毒感染时激发,破坏少年儿童的胰腺β细胞(即分泌胰岛素的细胞),造成胰岛素绝对缺乏。
- 高发人群:多发生于青少年儿童,但也可发病于任何年龄。
- 症状特点:发病急,病情严重,“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症状明显,易发生酮症,部分患者首次发病即出现酮症酸中毒,血糖水平波动较大,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较低。
- 治疗方式:多数需要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否则酮症酸中毒会反复发生,甚至导致死亡。
2型糖尿病
- 别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成人糖尿病。
- 发病机制:是一种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都有关系的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
- 高发人群:常发病于中老年患者,但近期有年轻化发病的趋势,多数患者体型肥胖,且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 症状特点: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发病缓慢,“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许多人甚至没有症状,酮症较少发生,通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
- 治疗方式:早期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随着病情进展,胰岛功能逐渐衰竭,最终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
- 发病机制:指发生在妊娠期间的糖尿病,而在妊娠之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主要与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有关。
- 高发人群:妊娠期女性,一般在妊娠24 - 28周左右进行筛查时发现。
- 症状特点: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口渴、多尿等表现。
- 治疗方式:通常先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来管理血糖,若血糖控制不佳,则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多数患者在分娩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但未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
典型症状
- 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血糖升高导致尿量增加,身体通过排尿失去大量水分,引起口渴和多饮;由于细胞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身体会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体重下降。
- 疲劳、虚弱:高血糖会影响身体的能量供应,导致疲劳和虚弱感。
- 视力模糊: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影响视力。
- 皮肤瘙痒:高血糖水平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和瘙痒。
并发症症状
- 感染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
- 伤口愈合缓慢:患者血糖水平较高,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过程,导致伤口难以愈合。
- 心血管问题: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问题。
- 神经系统问题: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引起手脚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
- 糖尿病足:患者的脚部容易出现感染、溃疡和坏疽等问题,严重时可能需要截肢。
1、基础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等)和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基础胰岛素可以提供持续稳定的血糖控制,主要用于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不受饮食影响,可以餐前注射或餐后注射。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明显增高,建议选择超长效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
2、餐时胰岛素: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起效快,能在短时间内快速降低血糖,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可在餐前即刻注射,更符合生理需求,有助于避免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
短效胰岛素:如普通胰岛素、中性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和甘舒霖R等,起效时间约半个小时,持续时间为6 - 8小时,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3、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如30/70、50/50、70/30)预先混合的胰岛素制剂,如诺和灵30R、50R,优泌林30R、50R。可同时提供基础和餐后血糖控制,适用于空腹、餐后血糖同时增高,口服药疗效不佳的患者。一般在早餐前、晚餐前注射。
- 初发患者:若是初发2型糖尿病且血糖偏高的患者,可以选用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30、优泌乐25等。开始可选择联合用药,在原有的口服降糖药物的基础上,睡前打一次中效胰岛素,待空腹血糖得到控制后,可根据情况调整。若空腹血糖控制不好,可在三餐前增加少量的短效胰岛素。
- 病情进展患者: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此时基础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也可口服降糖药物与胰岛素联合使用。若口服药加基础胰岛素治疗失败,可选用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方案,也可选用预混胰岛素或预混类似物方案。每日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的方案既补充了基础胰岛素,又提供了部分餐时胰岛素;每日注射3次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的方案保证了三餐的餐时胰岛素,且其中缓慢释放部分的叠加也不会造成很高的峰,较符合生理特点,接近基础 - 餐时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但这两种方案需要更多的处理技巧和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 特殊情况患者:若患者使用泼尼松或氢化可的松等中短效激素,可考虑选择中效或预混胰岛素;使用地塞米松或持续性激素给药,则选用长效胰岛素,使胰岛素的持续时间尽量覆盖糖皮质激素的效应时间,减少糖皮质激素失效后的低血糖风险。若高血糖持续至夜间,可考虑给予基础胰岛素;一日多次使用糖皮质激素,在每日1次的胰岛素不足以控制高血糖的情况下,可考虑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或每日多次短效胰岛素加基础胰岛素的方案。
- 不良反应:胰岛素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过敏等。在选择胰岛素时,需了解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若患者曾有低血糖发作史,在选择胰岛素类型和调整剂量时需更加谨慎。
- 注射便利性和患者接受度:对于生活方式不规律、需要他人协助注射或对多次注射有心理抗拒的患者,可优先考虑每日注射次数少的胰岛素方案,如每日1次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而具备良好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意识、愿意接受多次注射并密切监测餐后血糖的患者,则可选择更精细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打了十几年的胰岛素,还有机会只口服降糖药吗?
55岁的陆女士患有糖尿病已经十几年,从她查出有糖尿病之后就在用胰岛素降糖,每天早餐和晚餐前都给自己打一针。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明显感觉口干比以前更严重,在家监测血糖也有升高,便自行增加了胰岛素的剂量。可连续多天血糖依旧没有下降的趋势,便来到了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就诊。让陆女士自己也没想到的是,经过三个多月的“胰岛素泵”治疗,不但控制了血糖,也不再需要每天打胰岛素了。
视觉中国
其主治医师张慧回忆,陆女士刚入院的时候评估胰岛功能较差,动态血糖监测数据显示血糖持续升高,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1.9%,表明血糖控制不佳,便给予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方案,迅速解除了高糖毒性,促进患者胰岛功能的恢复。
陆女士的带泵治疗过程持续了三个月,同步使用动态血糖监测,其间多次评估,胰岛功能逐渐恢复,泵内胰岛素的剂量也在不断减量。最终,陆女士单用二甲双胍就能控制血糖的平稳。“我还以为自己会一辈子打胰岛素,没想到现在单吃药就能控制血糖,整个人的心态也轻松多了。”陆女士说。
随着糖尿病病史的延长,患者胰岛功能逐渐衰退,患者血糖逐渐升高,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又会进一步抑制患者的胰岛功能,此时口服降糖药物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很多医生会建议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而一些打了胰岛素的患者会担心一旦开打就不会停,其实,这取决于自身的胰岛功能情况,有些患者完全可以在注射胰岛素之后停用。
胰岛素泵作为近年来较新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相比传统的胰岛素注射治疗调控血糖更精准。胰岛素泵通过泵管路将软针头埋在患者皮下,达到持续输注胰岛素的目的,可以根据患者24小时的血糖变化特点及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计算24小时胰岛素的需要量及分布,随时增减剂量或调整基础率。“胰岛素泵适用于需要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长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等强化控制血糖。以长期打胰岛素的患者为例,在胰岛素泵治疗后,完全存在从打两针变为打一针、打一针变为口服药物的可能。”
当然,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方案因人而异,胰岛素泵也不是随意使用。张慧介绍,需要评估整体的血糖控制情况、胰岛功能以及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比如眼底、肾脏、周围神经、大血管)等。而作为一个整体,还得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合并症,比如冠心病、心衰、肾功能不全、脑梗等,以制定最适合患者的降糖药物,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病情。即使糖尿病病史十余年的病人,在系统综合评估后合理用药,也可以达到很好的预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
校对 盛媛媛